天天看點

分析下锂電池,及其能量密度

近來在做四軸,感慨于電池的無奈。我所用的電池有兩個,都是11.1V(3S),2200mAh,170克,價格約100元。折合的能量密度是142Wh/Kg。倒是符合一般锂電池能量密度的範疇,即100~150Wh/Kg。

但是這麼個電池,也就可以飛15~20分鐘,很是無奈。為了可以尋求辦法飛的更久一些,研究下電池的現狀。

我之前經常忽悠别人的一個說法是,化學電池進化到锂(Li)就已經是極限了。因為一種元素能夠攜帶的電荷密度越高,電池到達能量密度就越高。Li已經是所有固體元素中品質最小的了。

而Li的質子數是3,最穩定的兩種同位素是6Li和7Li,最常見的7Li,其豐度為0.9241,我們下面就假設隻分析7Li。但是因為最底層的電子軌道上的兩個電子是穩定的,是以相當于7個質子/中子的重量能提供一個電子的電荷。

然後再算質子,其帶的電荷是1.6*10^{-19}C,重量是1.6*10^{-27}Kg。并且假設電子不算重量,而中子的重量是跟質子一樣的。

當然這還不是全部,畢竟要讓锂電池放電,還需要構成電池,以常用的锂聚合物電池的反應:LiCoO2+6C,會放出一個電子的電荷。

其中用到的Co,常見的擁有27個質子,32個中子。O,常見的擁有8個質子,8個中子。C,常見的擁有6個質子,6個中子。

所有這些算一起,一共有82個質子,88個中子。一共相當于170個質子/中子的重量,才能提供1個電子的電荷。

如果按照這樣來計算,锂聚合物電池能提供的極限電荷密度是588235C/Kg,假設锂聚合物電池的電壓是3.6V,轉換為能量密度則是588Wh/Kg。

是以現在來看化學家已經能把锂電池的效率做到24%,已經很不錯了。當然,現實也很骨感,锂聚合物電池的極限也就是如此。

想要繼續提高锂電池在化學方式上的能量密度,就需要改用其他化學反應,具體什麼我不清楚,畢竟十多年沒碰化學了,但是相信能玩的空間很有限。

實體方法存儲能量呢,我倒是參考過一些方法,比如飛輪之類的。按我的看法,宏觀的能量假如簡單的分為動能和勢能。比如電容存儲的是電勢能,而電感存儲的是電動能。則勢能的存儲效率相對較高,而動能在存儲過程中則很容易發生自身損耗。是以呢,任何用動能類的方式存儲能量的,在我看來都不靠譜。

最近幾年移動裝置的流行,使得電池的重要性不斷提高。各種據說是對電池的突破性研究也不斷見諸報端。都是動則說是幾十倍、上百倍的容量提高。不過按照如上分析,估計還是不太靠譜的。化學電池距離極限已經不遠了,實體方面動能方法則在存儲損耗上很扯淡。

至于超級電容(法拉電容),大家也不要高興,那玩意擁有很高的功率密度,功率密度,功率密度,功率密度,功率密度。我要重複5遍,以示警告。所謂功率密度,就是放電速度快。但是能量密度方面,距離锂電池還遠着呢。最近的Intel青年科學家獎裡那個跑龍套的女孩,也是利用其他科學家的成果,使得超級電容的能量密度提高到20Wh/Kg而已,而真正研究該技術的團隊也隻是将其能量密度提高到60~70Wh/Kg。

好吧,分析了半天,連對錯都沒譜。盡管以前化學學的不錯,但是畢竟高中畢業後的11年來再也沒有碰過化學,如果計算上有什麼錯誤歡迎指正。結論呢,就是相對悲觀,短期内不會有什麼好用的電池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