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經南院士談人工智能

劉經南院士談人工智能

劉經南院士接受《中國測繪》采訪 

劉經南院士:人工智能有許多定義。例如在計算機界,人工智能是指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或者說是圖靈測試,讓我們與人和計算機進行對話,之後來判斷與我們對話的到底是真人還是計算機。而計算機界中還有幾大學派,對人工智能都有各自的了解。我們一定要從定義的角度去思考,因為它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人工智能的特性。是以,我想人工智能也可以用我們測繪的語言來定義,我認為它有以下幾個層次。

首先是智能,什麼是智能?我認為,智能是生物界的一種生存的能力,包括植物和動物。自然界進化到現在,隻有生物界才有智能,因為它可以感覺外界,然後對外界的變化做出調整自身的反應,趨利避害,這是它的一些本質。而且這種趨利避害的行為,是一定要找到在準确的地點、準确的時間、準确的方向,甚至準确的姿态,來調整自己。對于自然界智能,最核心的就是在精準的地點、精準的時間,做一件趨利避害的事情。那麼,智能就是感覺外界的變化,形成經驗,在上升為知識和決策,進而調控自己或者局部地調控外界的狀态,實作趨利避害的目标。

第二個層次,是智慧。智能是一個層次,是解決目前的問題,智慧是解決未來和未知的問題,也就是利用通過感覺和認知形成的知識來進行推理,然後預測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地點上外界的變化,進而對如何形成調控進行預設,改變自己或者外界,實作趨利避害。并且這樣的調控一定是協同,在同一個時間和位置上有多個行為、多個動作協同地來趨利避害。那麼從這樣一個定義來說,在精準的時間和精準的位置,實作精準的協同,進而改變外界,這不正是我們測繪要解決的問題嗎?對于在一個地點、一個時間發生的事件,把它感覺、記錄和表達出來,然後進行認知。例如我們通過測繪形成的地圖,地圖的表達本身就是一種對外界的認知。

第三個層次,是輔助決策。在地圖上進行規劃,或者進行戰略的設計,這都是地圖測繪産品能夠形成的輔助決策。是以這個過程,整個測繪就是一個智能的活動,這樣我們就可以定義什麼是智能。那什麼是人工智能?人類的智能是生物界智能的最高形式,那麼把這種最高形式的自然界的智能,賦給機器,賦給環境,那就形成了人工智能。是以,人工智能就是想辦法把自然智能賦給機器和環境,這就是我個人對人工智能的了解。(《中國測繪》2019年第2期總第176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