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自動駕駛商業化,滴滴分幾步?

2019年滴滴将自動駕駛部門獨立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明确發展路線,為未來商業化指明方向。

最近兩年,國内外Robotaxi的商業化發展之路都在曲折中探索,沒有人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路徑。

同樣作為出行公司的Uber,比滴滴起步更早做自動駕駛,曾提出過開放平台的思路,歡迎所有自動駕駛公司将自動駕駛車輛放到Uber上運作。但是,Uber最終仍然選擇将自動駕駛業務打包出售。

滴滴顯然想的更清楚:

出行公司做自動駕駛 核心優勢是 出行網絡和 海量的 道路場景優勢 基礎

是以在2019年時,滴滴自動駕駛CEO張博提出,滴滴自動駕駛要想實作落地,有四點十分重要:共享出行網絡、無人駕駛技術、汽車廠商和Tier 1的支援,當然,還要有足夠的錢。

最近兩年,滴滴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動作并不多,但是每每亮相,卻總有一種悶聲幹大事的感覺。

2020年,滴滴在上海面向公衆開放自動駕駛服務;

2021年,滴滴釋出了連續5小時無人接管視訊;

2022年底,滴滴自動駕駛公布研發團隊人數:從2019年的200人,增加到1000人規模。

做自動駕駛商業化,滴滴分幾步?

前不久,滴滴宣布,使用者可以在上海和廣州自動駕駛示範區體驗滴滴自動駕駛服務。最明顯的特點是,滴滴已經在廣州進行常态化主駕無人的道路測試。

而最近,滴滴自動駕駛又公布了其商業化的更多進展。

Robotaxi 也要服務

過去很多年以來,國内外包括滴滴在内的技術公司、出行公司在探索Robotaxi的商業化中,都會重點圍繞技術次元,展示不斷疊代的自動駕駛技術能力,但其實還有一點非常重要:

使用者在營運過程中 會享受到什麼樣的服務

在最近的滴滴自動駕駛開放日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滴滴釋出的概念車DIDI NEURON。

做自動駕駛商業化,滴滴分幾步?

DIDI NEURON概念車 圖源:網絡

無人駕駛概念車的第一大特點,就是空間要舒适,這一點,此前在滴滴定制版網約車的空間設計上已經有所展現。這一次DIDI NEURON在軸距3.2米、車長僅4.5米的空間裡去掉駕駛位,讓乘坐空間進一步擴大,滴滴提供的資料顯示,DIDI NEURON的内部空間相較于普通網約車提升了50%,腿部空間提升86%,在車内乘客還可以啟動“一鍵躺平”。

與此同時,DIDI NEURON從乘客上車、乘坐到下車的全過程,有很多細節上的設計非常用心。

比如,DiDi NEURON概念車采用了頂翼門+側滑門的“三開門”設計,側滑門僅在右側安裝,以保證乘客安全,頂翼門則讓乘客不用低頭也可以進入座艙。

最值得一提的是DiDi NEURON的互動設計,DiDi NEURON概念車車身裝有5塊大屏,其中3塊位于車頭。

滴滴自動駕駛COO孟醒稱,之是以不像正常車輛一樣設計成車燈,原因在于,DiDi NEURON希望為車外行人提供一個“視窗”:在沒有司機的時候,車外行人也可以了解無人車的“所思所想”,将無人車下一步将做什麼傳遞給周圍的交通參與者。

無人車尾部部分的設計,可以說非常契合出行服務需求了。DIDI NEURON在後備箱位置安裝了一個機械臂,這個機械臂可以充當管家的角色,幫助乘客提重物,在乘客乘坐時遞上一杯水等等,目前在已經釋出的無人駕駛概念車中,還沒有類似的設計。

做自動駕駛商業化,滴滴分幾步?

機械臂操作 圖源:網絡

滴滴自動駕駛概念車的設計理念展現了滴滴無人車的服務理念:安全、舒适、懂你。

這也意味着,

滴滴 自動駕駛在技術、産品的基礎上 進入了關注乘客體驗 營運體驗的第二階段

無人駕駛概念車可以看作滴滴從出行服務理念出發,關注乘客服務層面的體驗的産品;同時,過去兩年多時間,為了響應使用者需求,滴滴自動駕駛一直在不斷進行技術疊代,以提高營運體驗。

孟醒介紹,過去兩年多以來,針對城市出行場景,滴滴搭建了很多技術子產品,用以解決城市交通常見的三個問題:

更多的交通流,更多的互動,更多長尾場景。

比如,為應對一個路口人流複雜的問題,滴滴自動駕駛設計了感覺大模型和預測模型,來解決系統對于複雜人流識别造成的延遲,以及從端到端的了解,通過博弈論的方式來進行多輪預測,進而實作對複雜人流互動的了解并提升預測準确性。

為應對道路中經常可能出現的小貓小狗,以及不規則的塑膠袋等,滴滴自動駕駛通過“城市泛化引擎”的打造,來判斷和預測這些高頻場景的行為軌迹。

對于營運服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站點密度,這也是過去兩年多滴滴自動駕駛乘客需求中反應最多的一點。

增加站點密度,首先要解決自動駕駛車輛能夠随時泊車的問題,這意味着,自動駕駛車輛能夠在有障礙物的複雜站點完成泊入泊出的操作。為此,滴滴自動駕駛正在引入無限泊車技術,無限泊車是把整個路段全部變成站點,在距離乘客設定的位置就近的地方,自動駕駛車可以根據路的情況找到泊入的地方并停進去,如果找不到,它會循環回來重新找到合适的泊入。

如果要接近網約車的出行體驗,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自動駕駛車輛在夜間也要能夠提供服務,夜間服務考驗的是自動駕駛車輛的感覺硬體識别問題,為此,滴滴把紅外攝像頭引入到傳感器套件,來提升黑暗區域的識别能力。

過去兩年多,滴滴自動駕駛車輛一直以網約車營運服務對标,經過測試,滴滴自動駕駛車輛的營運效率正在無限接近網約車的營運效率。

滴滴會用送駕時長和送駕距離來與網約車體驗對比,衡量自動駕駛車輛營運效果 圖源:滴滴自動駕駛官方

為了保證營運品質,滴滴還在上海嘉定設定了自動駕駛運維中心“慧桔港”,為自動駕駛車輛提供服務。孟醒稱,滴滴計劃在營運區域設定無人的營運中心,通過機器人為自動駕駛車輛提供維護,以保證無人車提供更好的服務。

在很多Robotaxi商業化程序中,我們見到過太多的技術圖景呈現,而能夠把服務提升到與技術同等重要的位置,這樣的公司屈指可數,滴滴算是其中一家。

從産品到平台營運,滴滴追求的目标很明确——提升和完善

自動駕駛商業化服務

硬體不應該成為絆腳石

要實作商業化,就必須不斷降低成本。

是以很多年以來主流自動駕駛車輛營運公司都在探索一件事:如何降低自動駕駛車輛量産成本。

過去,自動駕駛車輛多為改裝車,改裝車加裝的硬體和計算單元占據了大量成本,想方設法地減少硬體數量,提升計算單元的能力,以此來壓縮成本。随後,自動駕駛技術公司自己或聯合車企開發的無人駕駛車輛開始出現,降本難題在此基礎上得以繼續推進。

在自動駕駛車輛的體驗和成本上,滴滴一直有一套自己的思路。

2021年5月,滴滴自動駕駛釋出雙子星平台,展示了硬體子產品化配合軟體提升的降本效果。當時,孟醒介紹,新一代平台在硬體數量、性能均提升的情況下,做到了成本持平。90%的後裝元器件可量産,且80%可選擇國産化方案。

這一次,滴滴自動駕駛從關鍵硬體的開發入手,進一步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和感覺效果。

雷射雷達,無人車上重要的感覺硬體,也是以往以改裝車為主的無人車中,成本占比較高的硬體。

在滴滴自動駕駛開放日中,滴滴聯合北醒合作開發國内首個2K圖像級高精度雷射雷達——北耀beta版正式亮相,基于L4自動駕駛對于雷射雷達的需求,滴滴自動駕駛對聯合開發的雷射雷達具備的主要功能必須是高點頻、高分辨率、長距離,進而能适應各種場景。

做自動駕駛商業化,滴滴分幾步?

滴滴聯合北醒合作開發國内首個2K圖像級高精度雷射雷達 圖源:滴滴自動駕駛官方

滴滴自動駕駛開發的首個量産化三域融合計算平台——Orca虎鲸,則是降本的又一關鍵。

簡單說,三域融合可以讓智駕域、座艙域、網聯域的設計更加精簡,核心元器件、線束得到優化。疊代後的Orca虎鲸不僅體積大大減少,而且成本降低了88%。

雖然滴滴自動駕駛入局Robotaxi較晚,進度上也不是最激進的。但是從滴滴自動駕駛在探索服務、降本的思路中不難發現,滴滴自動駕駛從一開始,對于Robotaxi的商業化閉環思考的就是比較充分的,幾乎沒有走什麼彎路。

當然,滴滴自動駕駛對于自動駕駛車輛的量産和傳遞節奏也是有預期的。

滴滴自動駕駛提出,将和新能源整車企業一起共同定義量産的無人駕駛新能源網約車,展開多元度合作,包括産品定義,車型平台的選擇,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系統的研發,測試驗證、量産、生産整個環節,并希望它能夠2025年進入滴滴的網絡進行服務。

L4盈利,滴滴找到新路徑

在很多無人車營運還困在商業化裡時,滴滴自動駕駛已經找到了盈利新路徑。

滴滴自動駕駛開放日現場,滴滴自動駕駛創新業務——滴滴自動駕駛貨運KargoBot正式亮相,首次宣布已将L4級自動駕駛乘用車解決方案拓展至幹線物流貨運領域。并且,這部分的商業化速度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快。

據滴滴方面稱,目前KargoBot擁有超過100台自動駕駛卡車,已在天津和内蒙之間開始了常态化的試營運。另外,累計自動駕駛收入在2022年達到五千萬人民币,2023第一季度結束數字突破1億元。

據了解,在從内蒙到天津、超過1000公裡的常态化營運中,滴滴無人駕駛貨運物流實作了全程無接管。

在貨運場景中的商業閉環,滴滴自動駕駛貨運的思路其實與Robotaxi的思路很相似:

找到合适的場景 —— 針對場景特點落地技術 —— 提出有針對性的技術解決方案 —— 技術賦能無人服務 提升營運能力

關于自動駕駛商業化,滴滴的思考是多元度的。

一件有意思的事,在滴滴自動駕駛開放日上公布技術進展之前,孟醒說,滴滴今天不會釋出預訓練多模态大模型,不會蹭大模型的熱點。

“我們會等它在生産環境中能産生颠覆式效果的時候再跟大家見面。”

孟醒還說,今天不會給出Robotaxi不可實作的預期,而是講述Robotaxi産品化真實的進展。

做自動駕駛商業化,滴滴分幾步?

滴滴自動駕駛COO孟醒 圖源:滴滴自動駕駛官方

這說明,滴滴自動駕駛非常清楚自己所處的Robotaxi商業化目前所處的環境,在監管和市場接受度仍然面臨挑戰的當下,技術瓶頸仍然存在,盈利預期還有時日,不切實際不過是對外畫餅。

孟醒還提到,自動駕駛往往提的不是一個業務,不是一個技術突破,也不是一個産品,甚至不是一個公司。

它是基于場景,通過技術、服務和營運能力的提升,改善人類出行體驗的一種新型出行模式。它的落地,最終以規模化來考量,受限于生态發展、法律法規監管,它的發展注定要呈承階段性的演進。

現階段,滴滴自動駕駛也在努力進行多元度的完善,比如,滴滴自動駕駛很快會釋出自己的安全報告,強化安全準則和标準;滴滴會不斷擴大營運範圍,提升營運能力。

在啟動自動駕駛項目以來,滴滴也在不斷問自己

自動駕駛服務 距離 網約車的服務大概有多遠?

以此為錨點,對于滴滴自動駕駛商業化的思考,我們也能有更加清晰地審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