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藥鑒定學複習總結

一、 藥材性狀“習稱”

1.“雲錦花紋” 何首烏

2.“羅盤紋”  商陸

3.“珍珠盤”  銀柴胡

4.“車輪紋”  防己   豬大腸形

5.“菊花心”  甘草、黃芪

6.“疙瘩丁”  白芷

7.“朱砂點”  羌活 蒼術

8.“蚯蚓頭”  防風

9.“獅子盤頭” 黨參

10.“金標頭”  知母

11.“鹦哥嘴” “紅小辮” 天麻

12.“過橋”   黃連

13.“起霜”   茅蒼術

14.“火炬頭”,“連三朵” 款冬花

15.“釘頭”   赭石

16.“懷中抱月” 松貝

17.“通天眼”  羚羊角 “血絲” “合把”

18.“鐵線紋” “珍珠疙瘩” 野山參 19.“馬牙柱”  合成朱砂

20.“烏金衣” “挂甲”  牛黃

21.“虎牙”   砍茸

22.“蓮花”   馬鹿茸

23.“血片”  “蛋黃片” 鹿茸飲片

24.“當門子”  麝香

25.雞腸風   巴戟天

二、藥材性狀特征

1.葉柄殘基斷面有黃白色維管束5-13個,環列 (綿馬貫衆)

2.有“星點”(異常維管束)環列或散在 (大黃)

3.斷面可見黃白色小點(異常維管束)斷續列成2-4輪同心環 (牛膝,川牛膝)

4.斷面可見大理石樣花紋(槟榔)

5.藥材表面常見發亮的結晶 牡丹皮 厚樸

6.斷面有銀白色膠絲 杜仲

7.形似毛筆頭 辛夷

三、藥材顯微特征

1.草酸鈣簇晶 (鑒定簇晶18種,大首太白栀人芎,蓼香牡丹金洋參,寄山三地茱萸丁)大黃、何首烏、太子參、白芍、地榆、人參、西洋參、三七、川芎、山楂、牡丹皮、槲寄生、吳茱萸、小茴香、栀子、蓼大青葉、丁香 、金銀花

2.草酸鈣砂晶 (砂晶七種牛枸麻,秦皮細鈎洋金花)牛膝 麻黃  細辛 枸杞子 鈎藤 秦皮 洋金花

3.草酸鈣針晶 (14針晶白術白及,巴戟蒼天龍桂兒,冬夏商藥廣藿香)(束)麥冬  商陸(及方晶、簇晶)、巴戟天、蒼術、半夏、麥冬、龍膽、山藥、天麻、兒茶、廣藿香、肉桂 白術 白及

4.草酸鈣方晶 (方晶11有黃柏,麻辛苦甘石菖蒲,厚殼紅栀雞血藤)麻黃  細辛 甘草 苦參 石菖蒲、枳殼 栀子 雞血藤 厚樸、黃柏、紅花 陳皮 砂仁

5.草酸鈣柱晶 補骨脂  沉香、肉桂

6.草酸鈣棱晶 五倍子 陳皮

7.草酸鈣結晶 防己(細小杆狀)  豬苓(雙錐八面體形)、西紅花 豆蔻  浙貝母

8.晶纖維 雞血藤、黃柏、番瀉葉  苦參  石菖蒲

9.晶鞘纖維 番瀉葉、甘草、山豆根、苦參、葛根

10.樹脂道 人參、三七、西洋參

11.石細胞 烏頭、附子、黃連、延胡索、苦參、黃芪、防風、黃芩、玄參、巴戟天、黨參、蒼術、槲寄生、雞血藤、厚樸 、肉桂 、杜仲、黃柏、秦皮、麥冬、辛夷、五味子、木瓜 山楂 吳茱萸 連翹 枸杞子 栀子 槟榔 砂仁

  12.油室 當歸  川芎  枳殼 吳茱萸 丁香、木香、蒼術

13.油管 小茴香、防風、柴胡、白芷

    14.油細胞 厚樸 肉桂 辛夷 五味子 砂仁 豆蔻 石菖蒲

    15.乳管 桔梗、黨參

16.澱粉粒 大黃、何首烏、商陸、太子參、烏頭、附子、防己、葛根、闆藍根、甘草、人參、西洋參、白芷、川芎、黃芩、半夏、石菖蒲、川貝母、浙貝母、山藥、鈎藤、牡丹皮、肉桂、山楂、五倍子 豆蔻

17.糊粉粒 五味子 葶苈子 苦杏仁 補骨脂 小茴香 豆蔻  馬錢子 砂仁

 18.菊糖 桔梗、蒼術、黨參、木香

   桔梗科—含有菊糖、乳管:桔梗、黨參   

   菊科—含有菊糖、油室:木香、白術、蒼術

19.鐘乳體 穿心蓮

20.薄壁細胞含核狀物 地黃

21.薄壁細胞含糊化的澱粉團塊    白芍、延胡索、

22.氣孔不定式 細辛  金錢草  青蒿 川貝母

23.氣孔不等式 金錢草、大青葉

24.氣孔平軸式 補骨脂、蓼大青葉、番瀉葉

25.氣孔直軸式 廣藿香 穿心蓮

26.氣孔近環式 枳殼

26.氣孔内陷 麻黃

27.菌絲 茯苓、豬苓

28.保衛細胞啞鈴 麻黃

29.薄壁細胞中含橙皮苷結晶 薄荷

30.矽質塊       砂仁   石斛

31.藍黑色色素顆粒   蓼大青葉

32.薄壁細胞含紫色素  紫草

名詞解釋:

【翹鼻子】蕲蛇頭在中間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習稱翹鼻子

【發汗】藥材在加工過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幹或微煮、蒸後,堆置起來發熱,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變軟、變色,增加香味或減少刺激性,有利于幹燥

【中藥飲片】是中藥材經過按中醫藥理論、中藥炮制方法,經過加工炮制後的,可直接用于中醫臨床的中藥。

【道地藥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條件、生态環境的地域内所産的藥材,因生産較為集中,栽培技術、采收 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講究,以緻較同種藥材在其他地區所産者品質佳、療效好。

【菊花心】指藥材斷面維管束與較窄的射線相間排列,形似菊花。

【車輪紋】指根或莖類藥材橫切面上維管束與較寬的射線相間排列成稀疏整齊的放射狀紋理,狀如木制車輪,如木通等。 

【雲錦花紋】何首烏橫切面皮部環列4~11個類圓形異型複合維管束,如同散列的雲朵狀花紋。

【金井玉欄】又稱金心玉欄。指根類藥材的橫斷面外圍白,内心黃,中間有一棕色的形成層環,俗稱金井玉欄,如黃芪。

【蘆碗】指草本植物藥材根莖部分每年地上莖枯死後留下的凹窩狀莖痕,因中心凹陷似碗形而習稱蘆碗,如山參。

【油頭】指川木香藥材根頭部黑色發粘的膠狀物。

【懷中抱月】指松貝的外層鱗葉2瓣,大瓣緊抱小瓣,未抱合的部分呈月形習稱懷中抱月。

【獅子盤頭】根頭部有多數疣狀突起的莖痕及芽,每個莖痕的頂端呈凹下的圓點。 【鹦哥嘴】天麻頂端具有紅棕色幹枯芽孢,習稱鹦哥嘴或紅小辮

【蚯蚓頭】指藥材的根頭部由葉柄脫落後留下的明顯密集的橫向環紋,因似虹蝴的頭頸部而習稱虹劃頭,如防風等。

【吐脂(起霜)】指蒼術飲片暴露稍久後,析出的結晶,因呈毛狀,色白如脂霜,而稱吐脂或起霜。 

【星點】指大黃根莖橫切面中髓部具有的異形維管束,其内側為韌皮部,外側為木質部,射線呈星芒狀射出。

【鹦哥嘴】天麻(冬麻)頂端具紅棕色芽苞,習稱“鹦哥嘴”。

【過橋杆】黃連根莖中段常有細長圓柱狀的節間,光滑,習稱“過橋杆”。

【金標頭】藥材根頭部一端殘留淡黃色的葉基,習稱“金標頭”如知母。

【釘角】生川烏頂端周圍有錐狀隆起的支根,習稱“釘角”。 

【羅盤紋】特指商陸根橫切面由于三生構造形成的同心性多環維管束,幹燥後木質部隆起,韌皮部凹餡,呈多個凹凸不平的環層,形似羅盤。

【竹節環紋】天麻表面有由潛伏芽排列而成的多輪橫環紋。

【雞腸風】巴戟天藥材外皮橫向斷裂而露出木心具形似病雞之腸。

【過橋】指黃連根莖部分細長的節間,如橋懸兩岸,又稱“過江枝”、“螞蜂腰”。

【凹肚臍(肚臍眼)】指天麻底部圓臍狀的凹疤痕,是自母麻脫落後留下的疤痕。

【白頸】指蚯蚓頭部第14~16環節,顔色呈黃白,為生殖環帶。

【方勝紋】指在蕲蛇背部兩側各有黑褐色與淺棕色組成的“V”大斑紋17~24個,其斑紋頂端在背中線上相接,形似古代書生的方勝帽形狀。

【連珠斑】專指蕲蛇白色腹部上雜有多數黑色類圓形斑點,又稱“念珠斑”。

【佛指甲】指蕲蛇尾部漸細,末端呈扁三角形,角質而硬,形如佛之指甲。

【挂甲】是指牛黃少許和以清水,塗于指甲上能染成黃色,持久不褪,并有清涼感透入指甲内。又稱“透甲”。

【通天眼】專指羚羊角上部無角塞,中空。對光透視,上半段可見一條細孔道直通角尖。

【二杠、大挺、門莊、三岔】梅花鹿具一個分枝者習稱“二杠”,主枝習稱“大挺”,離鋸口約1cm處分出的側枝,習稱“門莊”,具二個分枝者習稱“三岔”。

    【條痕】指礦物在白色無釉瓷闆上劃刻時所留下的痕迹。   

  1. “珍珠盤”銀柴胡
  1. “疙瘩丁”白芷
  2. “朱砂點”羌活,蒼術
  3. “蚯蚓頭”防風
  4. “獅子盤頭”黨參
  5. “金標頭”知母
  6. “鹦哥嘴”“紅小辮”天麻
  1. “火炬頭”,“連三朵”款冬花
  2. “釘頭”赭
  1. “鐵線紋”“珍珠疙瘩” 山參
  2. “馬牙柱”合成朱砂
  3. “烏金衣”“挂甲”牛黃
  4. “虎牙”砍茸
  5. “蓮花”馬鹿茸
  6. “血片”“蛋黃片”鹿茸飲片

24.“當門子”麝香

【浙八味】: 浙貝母、玄參、菊花、白芍、麥冬、延胡索、白術、郁金。

【四大南藥】:陽春砂仁、巴戟天、益智仁、槟榔 

【十大廣藥】:陽春砂仁、石牌藿香、新會陳皮、德慶巴戟天和何首烏、雷州高良姜、肇慶芡實、連州玉竹、廣佛手、化州橘紅。

【四大懷藥】:地黃、山藥、牛膝、菊花。(河南)

【四大北藥】:當歸、黃芪、黨參、大黃。

問答題:

【影響中藥品質的因素】:1、栽培條件2、采收加工 3、産地 4、貯藏時間  5、運輸 6、非藥用部位超标 7、人為攙假  8、個别藥材經提取部分成分後再流入市場。   中藥品質的優劣主要取決于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質的含量。對中藥品質的科學評價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穩定性、安全性為名額。

【尋找和擴大新藥源的途徑】:1、進行全國性藥源普查,尋找新的中藥資源2、根據生物的親緣關系尋找新藥源。3、從民族藥或民間藥尋找新藥源。4、以有效成分為線索,尋找和擴大新藥源。5、以藥理篩選結合臨床療效尋找和擴大新藥源。6、從古本草中尋找或探索老藥新用途7、以新技術、新方法擴大新藥源。

【中藥的采收】1.确定适宜的采收期,必須把有效成分的累積動态與植物生長發育階段這兩個名額結合考慮。2各類中藥的一般采收原則(以植物藥為例):① 根及根莖類:秋、冬季采收。  ②莖木類:秋、冬季采。③皮類:春末夏初采收。④ 葉類: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采。 ⑤ 花:含苞待放時或在花初開時采收。⑥果實類: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時采收;種子類:在果實成熟時采收。⑦全草類:在莖葉茂盛時采割。

【中藥的加工】1. 中藥産地加工的目的:①促使鮮藥材幹燥,符合醫療應用和商品規格,以保證藥材品質 ② 便于包裝、貯藏、運輸。2.常見的加工方法有:①揀、洗  ② 切片 ③蒸、煮、燙 ④熏硫  ⑤發汗  ⑥幹燥(曬幹、烘幹、陰幹)

【中藥的貯藏】1. 中藥貯藏保管中常見的變質現象:① 蟲蛀  ②生黴  ③變色  ④走油  ⑤有效成分自然分解或起化學變化。2. 中藥的貯藏、保管方法:根據藥材的特性分類保管① 劇毒藥與非毒性藥材分開,專人管理。 ②容易吸濕黴變的藥材注意通風幹燥。③含澱粉、蛋白質、糖類等易蟲蛀的藥材,應貯存于容器中      ④貴重藥材應與一般藥材分開,專人管理。3. 害蟲防治方法: ①經驗貯藏 ②利用溫度貯藏 ③化學試劑處理 ④氣調貯藏(氣調養護)和60钴輻射滅菌。

【取樣方法】1從同批藥材包件中抽取鑒定用樣品的原則(1) 藥材總包件數在100件以下的,取樣5件  (2)100-1000件,按5%取樣(3)超過1000件的,超過部分按1%取樣 (4)不足5件的逐件取樣(5)貴重藥材,不論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樣 2中藥鑒定中平均樣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實驗所需用量的3倍,留樣的儲存期至少一年

【中藥鑒定的方法有】:來源鑒定(原植物、原動物和礦物)、性狀鑒定、顯微鑒定及理化鑒定等方法。1. 來源鑒定(以植物藥為例)的步驟:①觀察植物形态     ②核對文獻     ③核對标本2. 性狀鑒定① 特點:簡單、易行、迅速。② 内容:形狀、大小、顔色、表面特征、質地、折斷面、氣、味;水試、火試(為經驗鑒别方法)。4.理化鑒别方法有:化學定性分析、微量升華、熒光分析、顯微化學分析、實體常數的測定、膨脹度的測定、色度檢查、泡沫指數和溶血指數的測定、色譜法、分光光度法、浸出物測定、含量測定、有害物質的檢查

【葉類藥材顯微鑒别的五大常數】氣孔常熟,氣孔指數,栅表比,脈島數,脈端數

【中藥鑒定學的概念】:中藥鑒定學是研究中藥鑒定方法和品質标準的一門應用學科。以傳統的中藥鑒别經驗為基礎,運用現代自然科學的方法與技術,系統地整理和研究中藥的來源、品種鑒别特征、品質評價方法、開發和保護中藥資源等方面的知識。

【中藥鑒定學的基本任務:】1鑒定中藥的品種和品質2繼承和弘揚祖國醫藥學遺産3制定規範化的品質标準4擴大和開發中藥資源

科名來源:

【根及根莖類】

  1. 蓼科:大黃、何首烏
  2. 蚌殼蕨科:狗脊  
  3. 鱗毛蕨科:綿馬貫衆    
  1. 苋科:牛膝、川牛膝   
  2. 商陸科:商陸   

    10.毛茛科:川烏、草烏、附子、白芍、赤芍、黃連  防己科:防己   

    13.十字花科:闆藍根   

    15.豆科:甘草、黃芪  

    17.五加科:人參、紅參、西洋參、三七

18.傘形科:白芷、當歸川芎、防風、柴胡

19.龍膽科:龍膽  

22.唇形科:丹參、黃芩

23.玄參科:玄參、地黃    

27.桔梗科:桔梗、黨參、  

28.菊科:白術、蒼術、

34.百合科:川貝母、浙貝母、麥冬   

35.薯蓣科:山藥   

38.蘭科:天麻

【莖木類】

3.木通科:大血藤   豆科:蘇木、雞血藤、降香   6.瑞香科:沉香  

【皮類】

2.毛茛科:牡丹皮   3.木蘭科:厚樸    4.樟科:肉桂   5.杜仲科:杜仲  芸香科:黃柏     8.木犀科:秦皮       

【葉類】

4.十字花科:大青葉5.薔薇科:枇杷葉    6.豆科:番瀉葉    

【花類】

    3.桃金娘科:丁香    4.茄科:洋金花 5.忍冬科:金銀花    6.菊科:紅花    8.鸢尾科:西紅花

【果實及種子類】

    木蘭科:五味子    2.十字花科:葶苈子   8.傘形科:小茴香  10.馬錢科:馬錢子   17.棕榈科:槟榔   18.姜科:砂仁、

【全草類】麻黃科:麻黃  

【藻、菌、地衣類】麥角菌科:冬蟲夏草   3.多孔菌科:靈芝、茯苓、豬苓   

【樹脂類】   2.棕榈科:血竭

【其他類】海金沙科:海金沙   爵床科、蓼科、十字花科:青黛  

【動物類】

    钜蚓科:地龍    19.脊索動物門眼鏡蛇科:金錢白花蛇   20.脊索動物門蝰科:蕲蛇 21.脊索動物門遊蛇科:烏梢蛇  脊索動物門鹿科:麝香、鹿茸   脊索動物門牛科:牛黃、羚羊角

【礦物類】硫化物類礦物辰砂族:朱砂  3.硫化物類礦物雄黃族:雄黃      

54個重點藥四大鑒定總結:

大黃 天麻 何首烏 黃連 甘草 麥冬 麻黃 薄荷 川烏 白芍 黃芪 人參

川貝母  金銀花 紅花 小茴香 穿心蓮 細辛 牛膝 商陸 附子 赤芍 延胡索 葛根 白芷

當歸 川芎 黃芩 地黃 桔梗 黨參 白術 蒼術 半夏 浙貝母 沉香 鈎藤 牡丹皮 厚樸

肉桂  杜仲 關黃柏 番瀉葉 丁香 洋金花 五味子 苦杏仁 陳皮 馬錢子 槟榔 砂仁 廣藿香 秦皮

    【大黃】為蓼科植物的幹燥根及根莖 ——(1)類圓柱形、圓錐形或塊片狀(2)黃棕色至紅棕色(3)去皮者可見類白色網狀紋理(4)質堅實,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5)橫切面根莖髓部較大,有星點(異常維管束)(6)氣清香,味苦微澀,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黃色。——根莖橫切面:為具髓部維管束的異常構造。髓部寬廣,有異常維管束,每個異常維管束形成層呈環狀,外側為木質部,内部為韌皮部,射線呈星狀射出,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及大型草酸鈣簇晶。粉末:草酸鈣簇晶多大,澱粉粒單粒呈圓球形,臍點大多呈星狀。導管多為網紋,非木化。——(1)粉末的稀乙醇浸出液,顯棕色至棕紅色熒光。(2)粉末微量升華後,可見黃色菱狀針晶或羽狀結晶。(3)飲片置紫外光燈下,不得顯持久的亮藍紫色熒光。

【天麻】蘭科植物天麻的幹燥塊莖。——呈長橢圓形,一端有紅棕色幹枯芽苞,習稱“鹦哥嘴”或“紅小辮”,或為殘留莖基;另一端有自母麻脫落後的圓臍形疤痛。具環節,有點狀突起(潛伏芽)排列而成的多輪橫環紋。質堅實,半透明,斷面較平坦,角質樣。氣特異,味甘、微辛。以質地堅實沉重、有鹦哥嘴、斷面明亮、無空心者為“冬麻”,質佳;質地輕泡、有殘留莖基、斷面色晦暗、空心者為“春麻”,質次。——塊莖橫切面:表皮組織,有數列細胞壁稍增厚,中柱内維管束散在,周韌型或外韌型。薄壁細胞中含有多糖類團塊狀物,遇碘液顯暗棕色,有的薄壁細胞内含草酸鈣針晶束。粉末:厚壁細胞,草酸鈣針晶散,有螺紋、網紋及環紡導管。薄壁細胞含粘液質及卵形或長橢圓形的顆粒狀物質。加碘液顯棕色或淡棕紫色。——(1)粉末加水浸漬,濾液加碘試液,顯紫紅色至酒紅色。(2)粉末乙醇浸液加硝酸汞試液,加熱,溶液顯玫瑰紅色,并發生黃色沉澱 。

【何首烏】 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幹燥塊根。——(1)團塊狀或不規則紡錘形(2)紅棕色或紅褐色,皮孔橫長(3)質堅實而重,不易折斷(4)切斷面皮部散列“雲錦狀花紋”(異常維管束)(5)氣微,味微苦澀。——塊根橫切面,在木栓層的内方和韌皮部的外側組織中有異常維管束,薄壁細胞含有澱粉粒及草酸鈣簇晶。——粉末微量升華後得黃色柱狀或針簇狀結晶,遇堿液顯紅色。

【黃連】毛茛科黃連屬3種植物的根莖——味連:——(1)多分枝,聚成簇,形如雞爪(2)有不規則結節狀隆起,部分節間平滑,習稱“過橋”(3)皮部暗棕色或橙紅色,木部金黃色(4)中央髓部紅棕色(5)氣微,味極苦。雅連:多單枝,“過橋”較長 雲連:多單枝,較細小,有“過橋”。——味連根莖橫切面,木栓層,皮層較寬,有石細胞散在,中柱鞘纖維束木化,或伴有石細胞,維管束外韌型,斷續環列,髓部均為薄壁組織,無石細胞,雅連與味連相似,但髓部有多數石細胞群。雲連的皮層、中柱鞘及髓部均無石細胞。,粉末:味連,石細胞為類方形,黃色,中柱鞘纖維黃色,木纖維較細長,鱗葉表皮細胞,導管為網紋——(1)根莖橫斷面顯金黃色熒光,木質部尤為顯著。(2)粉末或薄切片置載玻片上,加95%乙醇及30%硝酸,鏡檢,有黃色針狀或針簇狀結晶析出。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根及根莖——(1)根呈圓柱形(2)外皮松緊不等,紅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3)斷面纖維性(4)具明顯的形成層環紋及放射性紋理(5)氣微,味甜而特殊。——根橫切面:①木栓層細胞數列,②韌皮近栓内層處有時可見石細胞及管狀木栓組織。——甘草:粉末50%乙醇回流液,展開劑為丁醇-乙醇-氨水(5:1:2),顯色劑1%香蘭醛乙醇液,103℃烤,甘草甜素顯藍色斑點。

【麥冬】為百合科植物麥冬的幹燥塊根。——呈紡錘形,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半透明,斷面角質樣或顯顆粒狀。氣微,味甘有粘性。——塊根膨大部分的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根被細胞3-5列;皮層寬廣,有含針晶束的粘液細胞散在,内皮層外側為1列石細胞,中柱甚小,輻射型維管束,韌皮部束16-22個,粉末:極毛,根被細胞多角形,皮層,粘液細胞中含草酸鈣針晶束,石細胞,細胞壁木化,有的一邊薄壁性。——薄片顯淺藍色熒光

【麻黃】麻黃科草麻黃、木賊麻黃、中麻黃的草質莖——草麻黃呈細長圓柱形,少分枝,直徑1-2mm,節上有膜質鱗葉,裂片2(稀3),銳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中麻黃:小枝多分枝,膜質鱗葉長2-3mm,裂衣3(稀2),無端銳尖。木賊麻黃:小闆較多分枝,膜質鱗,裂片2(稀3),上部呈短三角形,稱端多不反曲。——草麻黃莖切面:表皮細胞外較厚的角質層,兩棱線間有下敢孔,棱線處有非木化的下皮纖維呸。皮層較有纖維束散在,外韌維管束8-10個,髓部薄壁細胞常含棕紅色塊狀物,偶見環髓纖維。皮層薄壁細胞及纖維壁均有多數細小草酸鈣方晶和砂晶。中麻黃莖橫切面:維管束12-15個,環髓纖維成束或單個散在。木賊麻黃粉末:表皮組織,外壁布滿顆粒狀細小晶體,氣孔特異,内陷,保衛細胞側面觀呈啞鈴形或電話聽筒形:壁上附有衆多細小的砂晶和方晶。導管分子端壁具麻黃式穿孔闆。——藥材縱剖面置紫外光燈下觀察,邊緣顯亮白色熒光,中心顯亮棕色熒光

【薄荷】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幹燥地上部分——莖方柱形,表面紫棕色,葉對生,下表面灰綠色,有凹點狀腺鱗,輪傘花序腋生,揉搓後有特殊的清涼香氣,味辛、涼。——莖橫切面:呈四方形,表皮上有扁球形腺鱗,單細胞頭的腺毛有1-8細胞的非腺毛,皮層在四棱脊處有厚角細胞,内皮層明顯。韌皮部細胞較小,呈狹環狀,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在四棱處發達,髓部寬廣,中心常有空隙,薄壁細胞中含橙皮甘結晶。葉的表面觀:腺鱗頭部8細胞,柄單細胞,小腺毛頭部及柄部均為單細胞,非腺毛1-8細胞,下表皮氣孔多見,直軸式,葉肉及表皮薄壁細胞内有針簇狀橙皮苷結晶。——微量升華得油狀物,加硫酸及香草醛結晶少量,初顯黃色至橙黃色,再加水1滴,即變紫紅色。

【川烏】毛茛科烏頭的母根。栽培品,主産于四川、陝西。 ——(1)圓錐形(2)頂端有殘存的莖基(3)棕褐色,有瘤狀突起的側根及除去子根後的痕迹(4)橫切面粉質,可見多角形的環紋(開成層)(5)氣微,味辛辣而麻舌。——根橫切面,後生皮層,皮層細胞内皮層明顯,韌皮部寬廣,形成層呈多角形環,木質部導宇航局,多單列或略呈V字形排列,髓部明顯。

【白芍】毛茛科植物芍藥——(1)圓柱形(2)表面淺紅棕色或類白色,光滑(3)質堅實(4)斷面角質樣(5)氣微,味微苦而酸。——粉末,草酸鈣簇晶,有含晶細胞縱列成行,導管為具緣紋孔或網紋。

【黃芪】本品為豆科植物膜莢黃芪、蒙古黃芪的幹燥根。——(1)圓柱形(2)質硬而韌,斷面纖維性,并顯粉性(3)氣微,味微甜。

【人參】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幹燥根。 野生者少----山參 栽培者多----園參——(1)主根呈圓柱形或紡錘形(2)表面灰黃色,上部或全體有疏淺斷續的粗橫紋及明顯的縱皺紋(3)頂端根莖(習稱蘆頭),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窩狀莖痕(習稱蘆碗)(4)斷面淡黃白色,形成層環處棕黃色,皮部有黃棕色點狀樹脂道散布(5)氣微香而特異,味微苦、甘。——主根橫切面:木栓層,韌皮部中散有樹指道,近形成層處有較多樹脂道環列。薄壁細胞含有細小澱粉粒,草酸鈣簇晶。粉末:樹脂道碎片呈管裝,草酸鈣簇晶,棱角銳尖,澱粉粒衆多,導管多網紋或梯紋,木栓細胞。

【川貝母】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的幹燥鱗莖。——松貝: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頂部閉合,氣微,味微苦。 青貝:扁球形或圓錐形,外層兩瓣鱗葉形态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端多開口,氣微,味微苦  爐貝:長圓錐形,表面黃白色,有黃棕色斑塊,習稱“虎皮斑”,外面兩枚鱗葉大小相近,頂端多開口,氣微,味微苦——松貝、青貝粉末:澱粉粒甚多,層紋細密,隐約可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偶見不定式氣孔,螺紋導管。

【金銀花】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紅腺忍冬、華南忍冬、山銀花或毛花柱忍冬的幹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呈棒狀,表面黃白色或綠白色,久貯色漸深,密被短柔毛。花萼綠色,先端5裂。開放的花花冠呈筒狀,二唇形,上唇4裂,下唇不裂。雄蕊5枚,黃色;雌蕊1枚,子房無毛。氣清香,味淡、微苦。——忍冬粉末:花粉粒,黃色,球形,外壁具有細剌狀突起,萌發孔3個,腺毛有兩種,非腺毛為單細胞,有兩種:薄壁細胞中含細小草酸鈣簇晶。

【紅花】為菊科植物紅花的幹燥花。——為不帶子房的管狀花,花冠紅黃色或紅色,簡部細長,上部5裂,裂片狹線形,花藥黃色,聚呈簡狀;質柔軟、微有香氣,味微苦。花浸水中,水染成金黃色。——粉末:花粉粒圓球形或橢圓形,外壁有短刺及疣狀雕紋,萌發孔,管道狀分泌細胞内充滿淡黃色至紅棕色物,花冠頂端細胞分化成乳頭狀絨毛,表皮細胞分化成圓錐形末端較尖的單細胞毛,薄壁細胞中偶可見小方晶。

【小茴香】為傘形科植物茴香的幹燥成熟果實——本品為雙懸果,呈長圓柱形,表面黃綠色或淡黃色,光滑無毛,果實極易分離成兩個小分果,分果呈長橢圓形,背面有5條縱棱線,氣特異芳香,具甜香氣,味微甜。——分果橫切面:外果皮外被角質野,中果皮在接合面部分有兩個橢圓形的油管,共有油管6全,棱線處有維管束住,内果皮為1列,扁平細胞,細胞長短不一,内胚乳細胞多,含衆多細小糊粉粒,每個糊粒粉中包有細小的草酸鈣小簇晶。粉末:網紋細胞,具卵圓形網狀壁孔,油宇航局,鑲嵌狀細胞,内胚乳細胞,含多數糊粉粒,每一糊粉粒中含細小簇晶1個。

【穿心蓮】為爵床科植物穿心蓮的幹燥地上部分。——穿心蓮:莖方柱形,質脆,易折斷,單葉對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兩面光滑,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氣微,味極苦,苦至喉部,經久苦味不減。——上下表皮增大的細胞中含大型鐘乳體;均被腺鱗,木質部上方薄壁細胞中含有鐘乳 體。葉粉末:含鐘乳體細胞甚多,氣孔直軸式,腺鱗頭部扁球形,4,6或8細胞,非腺毛圓錐形1-4細胞。

【細辛】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漢城細辛、華細的幹燥全草。前2種習稱“遼細辛”。——北細辛,根莖橫生呈不規則圓柱形,有環形的節,節間距約2-3mm,基生葉1-3,完整葉片心形至腎狀心形,花多已皺縮,暗紫色,鐘形,花被頂裂片由基部反卷與花簡幾全部相貼。氣辛香,味辛辣,麻舌。漢城細辛:基生葉多為2,葉柄有毛,花被裂片開展,果實半球形。華細辛:基生葉1-2,葉片較薄,心形,花被裂片開展,氣味較弱。——北細辛根橫切面:後生表皮細胞1列,皮層寬廣,散有油細胞,内皮層明柱鞘部位為1列薄壁細胞。無限外韌維管束,初生木質部四原型,薄壁細胞中有的含草酸鈣砂晶。北細辛葉片表面觀,有油細胞,油細胞為上凸保護毛圓錐形,氣孔不定式,含少量草酸鈣砂晶及小方晶。

【牛膝】苋科植物牛膝的幹燥根。(産地)—主産于河南武陟、博愛、溫縣等地 ,習稱懷牛膝。——(1)細長圓柱形,(2)灰黃色或淡棕色(3)質硬脆,受潮變柔韌,易折斷,斷面角質樣,可見黃白色小點(異常維管束)斷續排列成數輪同心環(4)氣微,味微甜澀。 ——牛膝:根橫切面,異常維管束斷續排列成2-4輪,維管束外韌型,中央有正常維管束,初生木質部多為二原型。少數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1)根的橫切面顯淡藍色熒光。(2)水浸液用力振搖,産生持久性泡沫。(3)粉末滴加冰醋酸及濃硫酸,顯紫紅色。

【商陸】商陸科植物商陸、垂序商陸的幹燥根。——(1)為縱切或橫切的塊片(2)橫切片為不規則圓形,形成多個凹凸不平的同心性環紋,俗稱“羅盤紋”(3)縱切片不規則長方形,木質部呈多數隆起的縱紋(4)氣微,味甘淡,久嚼麻舌。——商陸:商陸根,橫切面:異常維管束繼續排列成3輪;維吵外韌型。薄壁細胞含草酸鈣針晶束。

【附子】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幹燥子根。栽培品,主産于四川、陝西。——鹽附子:(1)圓錐形(2)灰黑色,有鹽霜(3)頂端寬大,中央有凹陷的芽痕(4)周圍有瘤狀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5)橫切面有多角形環紋(形成層)(6)氣微,味鹹而麻舌。黑順片:為不規則的縱切片,表面黑褐色。白附片:為不規則的縱切片,無外皮,全體黃白色,半透明狀。——根橫切面:後生皮層,皮層偶有石細胞,内皮層明顯,韌皮部寬廣,形成層呈多角形環,木質部導管,多單列或略呈V字形排列,髓部明顯。

【赤芍】毛茛科植物芍藥、川赤芍的幹燥根。多系野生。——(1)芍藥根呈圓柱形(2)表面暗棕色或黑棕色(3)外皮易脫落(4)質硬而脆,斷面平坦,粉白色或微紅色(5)氣微香,味微苦澀。

【延胡索】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幹燥塊莖。主産于浙江(道地藥材)——(1)不規則扁球形(2)表面灰黃或黃棕色,頂端略凹陷,有莖痕(3)質堅硬,碎斷面黃色,角質(4)氣微,味苦。——粉末:薄壁細胞中含糊化的澱粉團塊。石細胞,導管多為螺紋。——延胡索:藥材切面均有亮黃色熒光。

【葛根】豆科植物野葛、甘葛藤幹燥根,後者習稱“粉葛”。——野葛根:(1)常為斜切或縱切的塊片,類白色(2)切面粗糙,纖維性較強(3)質輕松(4)氣微,味淡。粉葛:纖維性較弱,有的呈棉毛狀

【三七】功能: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來源—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幹燥根。——(1)略呈紡錘形(2)頂端有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3)質堅實,擊碎後皮部與木部常分離(4)橫切面灰綠、黃綠或灰白色,皮部有棕色樹脂道斑點(5)氣微,味苦而後微甜。——根橫切面:韌皮部有樹脂道散在,薄壁細胞含澱粉及草酸鈣簇晶。粉末:澱粉粒衆多,導管多網紋,樹脂道碎片,草酸鈣簇晶稀少,其棱角較鈍。

【白芷】傘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幹燥根。藥材依次稱為“白芷”和“杭白芷”。 ——(1)白芷:根圓錐形(2)表面 皮孔樣橫向突起散生,習稱“疙瘩丁”(3)斷面皮部散有多數棕色油點(分泌腔)(4)形成層環圓形,本質部約占斷面的1/3(4)氣香濃烈,味香,微苦。杭白芷:(1)橫向皮孔樣突起多四縱行排列(2)形成層環略呈方形(3)木質部約占斷面的1/2。——白芷:白芷根橫切面,皮層和韌皮部散有分泌腔。——粉末乙醚浸液,滴于濾紙上,顯藍色熒光。

【當歸】傘形科植物當歸的幹燥根。——(1)根略呈圓柱形(2)黃棕色至深褐色(3)主根粗短,下部有支根3~5條或更多(4)質韌,斷面皮部厚,有棕色油點,形成層呈黃棕色環狀(5)有濃郁香氣,味甘、辛、微苦。——主根橫切面:韌皮部較寬廣,散在多數類圓形油室

【川芎】傘形科植物川芎的幹燥根莖。——為不規則結節狀拳形團塊,表面有多數平行隆起的輪節,頂端有類圓形凹陷的莖痕,質堅實,斷面可見波狀環紋,散有黃棕色小油點(油室)。有特異濃郁的香氣,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後微甜。——根莖橫切面:皮層狹窄,有類圓形油室,木質部導管多角形或類圓形,大多單列或排成V字形,髓部較大,薄壁組織中散有多數油室。——川芎:橫切片顯亮淡藍色熒光,外皮顯暗棕色熒光。

【黃芩】為唇形科植物丹參的幹燥根及根莖。——呈圓錐形,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有扭曲的縱皺或不規則的網紋,斷面黃色,中間紅棕色,老根中間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狀。氣弱,味苦。以條長、質堅實、色黃者為佳。——粉末乙醇回流液,加醋酸鉛試液,即發生橘黃色沉澱,加鎂粉少量與鹽酸,顯紅色。

【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幹燥塊根。——鮮生地:呈紡錘形或條狀,外皮薄,淺紅黃色,肉質,斷面淡黃白色,可見橘紅色油點,氣微、味微甜、微苦。生地:呈不規則的團塊或長圓形,表面灰黑色或灰棕色,極皺縮,斷面灰黑色、棕黑色或烏黑色,有光澤,具粘性。無臭。味微甜。生地黃以塊大、體重、斷面為烏黑色者為佳。——鮮生地塊根橫切面:皮層,散有多數分泌細胞,含橘黃色油滴。生地粉末:薄壁細胞中含有棕色類圓形核狀物,有時可劃草酸鈣方晶。分泌細胞含橙黃色油滴或橙黃色顆粒狀物。

【桔梗】本品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幹燥根。—— 圓柱或長紡錘形,頂端有較短的根莖(蘆頭),其上有數個半月形的莖痕,表面白色或淡黃白色,折斷面較平坦,皮部類白色,形成層環明顯,木質部淡黃色。氣微,味微甜後稍苦。——根橫切面:韌皮部寬廣,乳管散在,粉末:菊糖衆多,管中含黃色油滴樣顆粒狀物。具梯紋,網紋。

【黨參】為桔梗科植物黨參、素花黨參或川黨參的幹燥根。——黨參:長圓柱形,根頭部有多數疣狀突起的莖痕及芽,習稱“獅子頭”。根頭下有緻密的環狀橫紋,向下漸稀疏,有的達全長的一半,有特殊香氣,味微甜。素花黨參:根頭下緻密的環狀橫紋常達全長的一半以上。川黨參:長可達45cm,大條者亦有“獅子盤頭”,小者根頭部較小,稱“泥鳅頭”。——根橫切面:(1)木栓層為外側有石細胞,韌皮部寬廣,散有淡黃色乳管群。薄壁細胞内含菊糖及澱粉粒。粉末:澱粉粒類球形,石細胞,節狀乳管碎片甚多;網紋導易察見,可見菊糖

【白術】菊科植物白術的幹燥根莖。——呈肥厚拳狀團塊,表面灰黃色,有不規則的瘤狀突起,頂端有下陷圓盤狀莖基和芽痕。質堅硬,烘術斷面淡黃白色,角質,中央有裂隙,生曬術斷面外圈皮部黃白色,中間木部淡黃色或淡棕色,略有棕黃色油點,氣清香,味甜微辛,嚼之略帶粘性。——根莖橫切面:木栓層,常夾有斷續的石細胞環。皮層、韌皮部及木射線中有大型油室散在,薄壁細胞中含菊糖及草酸鈣針晶。粉末:草酸鈣針晶細小,纖維黃色,長梭形,石細胞淡黃色,導管分子較短小,為網紋及具緣紋孔,薄壁細胞含菊糖。

【蒼術】為菊科植物茅蒼術、北蒼術的幹燥根莖。——茅蒼術:不規則連珠狀或結節狀圓柱形,表面灰棕色。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散有多數橙黃色或棕紅色油點,習稱“朱砂點”,暴露稍久,常可析出白毛狀結晶,習稱“起霜”。香氣特異,味微甘、辛、苦。北蒼術:疙瘩塊狀或結節狀圓柱形,表面棕黑色,斷面散有黃棕色油點,無白毛狀結晶析出。香氣較淡,味辛、苦。——茅蒼術根莖橫切面:木栓層,其間夾有石細胞帶1至數條不等,皮層寬廣,散有大型油室,薄壁細胞含有菊糖和細小的草酸鈣針晶。北蒼術根莖橫切面?皮層有纖維束,木質部纖維束較大,和導管群相同排列。茅蒼術粉末:石細胞,纖維棱,導管節較短,主為網紋,草酸鈣針晶較小,油室碎片多見。菊糖結晶成扇狀或塊狀。

【半夏】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幹燥塊莖。——類球形,有的稍扁斜,直徑1~1.5cm。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麻點狀根痕,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呈類球形,有的稍扁斜,直徑1-1.5cm,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麻點狀根痕;辛辣,麻舌而刺喉。

【浙貝母】珠貝:為完整的鱗莖,全體呈扁球形,外層鱗葉2枚,較大而肥厚,略呈腎形,互相對合,氣微,味苦。大貝:為鱗莖外層單瓣肥厚的鱗葉,一面凹入,一面凸出,呈新月狀,表面類白色至淡黃色,被白色粉末。——粉末:澱粉粒,多為單粒,表皮細胞類多角形或長方形,垂周壁連珠狀增厚,氣孔扁圓形,表皮細胞中常可見到細小草酸鈣結晶,多呈細小方形,梭莆或細杆狀,導管細小。

【沉香】瑞香科白木香及沉香含樹脂的心材 ——國産沉香(白木香)呈不規則狀、片或盔帽狀,有加工的刀痕,可見黑褐色或棕黑色的樹脂斑塊,質疏松或較堅實,大多不沉于水,燃燒時發濃煙及強烈香氣,并有黑色油狀的滲出。進口沉香:呈圓柱狀或不規則棒狀,表面有刀劈痕。密布斷續棕黑色的細縱紋,能沉水或半沉水,氣味較濃,燃之發濃煙,香氣強烈。——内含韌皮部(木間韌皮部常呈長橢圓狀或條帶狀,有的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柱晶。粉末:白木香,木纖維主為纖維狀管胞,草到鈣柱晶,木射線大多寬為1列細胞,高以5個細胞為多見,具緣孔紋導管直徑。

【鈎藤】茜草科鈎藤、大葉鈎藤、毛鈎藤、華鈎藤、無柄果鈎藤的帶鈎莖枝。——鈎藤:為帶單鈎或雙鈎的莖枝小段,表面光滑無毛,紅棕色至紫紅色。斷面,髓部黃白色,疏松似海綿或萎縮成空洞。無臭,味淡。大味鈎藤:小枝具突起的黃白色小點,鈎枝密被褐色長柔毛;末端膨大成小球。毛鈎藤:枝或鈎的表面灰白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疣狀凸起,被褐色粗毛。華鈎藤:表面黃綠色,鈎端漸尖,常有宿存托葉。無柄果鈎藤:鈎枝具稀疏的褐色柔毛,表面棕黃色或棕褐色,葉痕明顯。

【牡丹皮】毛茛科牡丹的根皮——外表面灰褐色,有多數橫長皮孔,刮丹皮外表面粉紅色或淡灰黃色、淡紅棕色,内表面常見白色發亮小結晶(系牡丹酚結晶)。有特殊香氣,味苦而澀。——細胞間隙中含草酸鈣簇晶薄壁細胞中并含澱粉粒,粉末:草酸鈣簇晶,含晶薄壁細胞排列成行;澱粉粒衆多,木栓細胞長方形,壁稍厚,淺紅色,可見丹皮酚針狀,片狀結晶。

【厚樸】為木蘭科植物厚樸、凹葉厚樸的幹皮、根皮及枝皮。 ——于皮呈卷狀或雙卷簡狀,厚約2-7mm,習稱“簡樸”;近根部的幹皮一端展開如喇叭口,習稱“靴簡樸”。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表面粗糙,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劃之顯油痕。斷面外部灰棕色,顆粒性,内部紫褐色或棕色,可見多數發亮的細小結晶(厚樸酚結晶)。氣香、味苦帶辛辣感。——厚樸幹皮橫切面:木栓層由多列細胞組成,栓内層為石細胞環帶,皮層中散有多數石細胞群,橢圓形油細胞散在,韌皮部占極大部分,油細胞頗多,纖維束衆多,可見少數草酸鈣簇晶。粉末:石細胞:呈不規則分枝狀,油細胞、纖維,篩管分子複篩闆篩域較然而, 稀有草酸鈣簇晶。

【肉桂】樟科植物肉桂的幹皮或枝皮——有時可見灰白色的地衣斑;内表面紅棕色,用指甲刻劃可見油痕。斷面不平坦,外側呈棕色而較粗糙,内側紅棕色而油潤,中間有一條黃棕色的線紋(石細胞環帶)。有濃烈的特殊香氣,味微甜,辛辣。——木栓細胞數列,最内一層木栓細胞的外壁特厚,皮層散有石細胞、油細胞及粘液細胞。中柱鞘部位有石細胞群,石細胞層外側時有纖維束存在,韌皮部油細胞随處可見,粘液細胞,射線細胞,内常散在多數細小針晶,粉末:石細胞類圓形,壁常三面增厚,一面菲薄,纖維多單個散在,油細胞類圓形,草酸鈣簇晶較細小。

【杜仲】杜仲科杜仲樹皮——外表面淡灰棕色或灰褐色,并有斜方形皮孔,灰色地衣斑,内表面紅紫色或紫褐色,光滑,斷面有細密銀白色富彈性的膠絲相連,一般可拉至1cm以上才斷絲。氣微、味稍苦,嚼之有膠狀感。——橫切面:落皮層内側有木栓組織2-7個層帶,韌皮部有5-7條木化的石細胞環帶,近石細胞環處可見膠絲團塊,此種膠絲乳汁細胞中,粉末:石細胞衆多,有的胞腔中含有膠絲團塊,膠絲成條,木栓細胞,壁不均勻地增厚。

【關黃柏】芸香科黃檗除去粗栓皮的樹皮   ——關黃柏:厚2-4mm,外表面綠黃色或淡黃色,皮殘留,栓皮厚,有彈性,内表面黃色或黃棕色。

【番瀉葉】狹葉番瀉葉:呈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葉端急尖,并有銳刺,全緣,葉基部稍不對稱。革質  尖葉番瀉葉:呈披針形或長卵形,葉端短尖或微凸,全緣,葉基不對稱,質地較薄、脆。——番瀉葉:葉橫切面:非腺毛單細胞,壁厚,多具疣狀突起,葉肉組織為等面型,上下均有一列栅欄細胞,海綿組織細胞中含有草酸鈣簇晶。含草酸鈣簇晶的薄壁細胞,形成晶鞘纖維;氣孔平軸式,非腺毛,單細胞有晶鞘纖維,草酸鈣棱晶。

【丁香】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幹燥花蕾。——花蕾略呈研棒狀,長1-2cm,呈紅棕色或暗棕色,表面有顆粒狀突起,用指甲刻劃時有油滲出。入水則萼管垂直下沉。萼先端四裂裂片三角形,肥厚;花瓣四片,味辛辣,微有麻舌感。——萼筒中部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皮層油室衆多,雙韌型維管束排列成不連續的環,内側為數通氣組織,薄壁細胞含細小的草酸鈣簇晶。粉末:油室衆多,花粉粒衆多,極面觀略呈三角形,具3副合溝,角端各有一個萌發孔,無色或淡黃色,纖維呈梭狀,草酸鈣簇晶極多,不定式氣孔。

【洋金花】為茄科植物白曼陀羅的幹燥花。-南洋金花——花冠喇叭狀,頂端5淺裂,裂片先端有短尖,短尖下有明顯縱脈紋3條,雌蕊1枚,柱頭棒狀,氣微,味微苦。——花粉粒呈類球形或長圓形,外壁有細點狀條形雕紋,自兩極向四迥呈放射狀排列。薄壁組織中有細小草酸鈣砂晶,方晶及簇晶。

【五味子】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的幹燥成熟果實----北五味子——北五味子,圓球形或扁球形,紫紅色或暗紅色,有光澤,較易破碎,種仁呈鈎狀,黃白色,半透明,富有油性,果肉氣弱,味酸,種子破碎後,有香氣,味辛、微苦。南五味子較小,表面棕紅色至棕色,幹癟。——北五味子橫切面:外果皮外角質層,散有油細胞,種皮最外層為1列徑向處長的石細胞,呈栅欄狀,油細胞層為1列徑向延長的油細胞,胚乳細胞呈多角形,内含脂肪油和糊粉粒。北五味子粉末:種皮外層石細胞,大小頗均勻,種皮内層石細胞呈類圓形、胞腔與紋孔較大,果皮的表皮細胞表面觀呈多角形,散有類圓形或多角形的油細胞。種皮細胞類圓形。内含脂肪油及糊粉粒。

【苦杏仁】呈扁心髒形。左右不對稱,内有白色子葉2枚,無臭、味苦。——種子橫切面:表皮為1層薄壁細胞,散有近圓形的橙黃色石細胞。——(1)取數粒,加水共研,發生苯甲醛的特殊香氣。(2)取數粒,置試管中,加入水數滴使濕潤,試管中懸挂一條用碳酸鈉試液濕潤過的三硝基苯酚試紙,用軟木塞塞緊,置40~50℃的水浴中,試紙顯磚紅色。

【陳皮】為芸香科植物橘成熟果皮--陳皮\栽培變種—四會柑、茶枝柑---廣陳皮。以貯藏的時間越久越好,故稱“陳皮”。——不規則單瓣,或碎片。外表面橙紅色或紅棕色,有細皺紋及圓形小凹點,内表面淺黃白色,油點不明顯,附黃白色或黃棕色筋絡狀維管束。質稍硬而脆。氣香,味辛、苦。

【馬錢子】種子扁圓紐扣狀,進口表面灰綠色或灰黃色,密生匍匐的絲狀毛,底面中心有種臍,邊緣有微尖凸的珠孔,有葉脈5-7條,氣微,味極苦。動南馬錢:扁長圓形,邊緣較中央微薄并向上翹起,外表生較疏松而粗糙的黃色或淺灰棕色的毛茸,子葉有微凸起的葉脈3條,無臭、味苦。——刮取種子表皮毛茸少許,封藏在間苯三酚及鹽酸中,單細胞毛茸,細胞壁厚,強烈木化,毛茸苦部膨大略似石細胞樣,馬錢種子的表皮毛茸平直不扭曲,毛肋不分散,動雲南馬錢的種子表皮毛茸,毛肋常分散。

【槟榔】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幹燥種子。主産于海南省。——近圓錐形或扁圓球形,基底中央有一凹窩(珠孔),近珠孔之側,有一新月形或三角形疤痕(種臍),斷面呈棕白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氣微,味澀,微苦。——橫切面:種皮外層為數列細小石細胞,含有棕色物質;内層為數列含棕紅色物質的薄壁細胞,外胚乳較狹窄,為合層不規則伸入内胚乳中,内胚乳為白色多角形厚壁細胞,細胞中含有油滴及糊粉粒。粉末:内胚乳 碎片,種皮石細胞, 粉粒直徑5-40μm,含拟晶體1粒。——粉末5%硫酸液,加碘化铋試液,即顯混濁,置顯微鏡下觀察,有石榴紅色的球晶或方晶産生。(檢查槟榔堿)

【砂仁】為姜科植物陽春砂、綠殼砂、海南砂的成熟果實。——陽春砂、綠殼砂,呈卵圓形或橢圓形,具不明顯的三鈍棱,外表棕色至深棕色或棕褐色,有密生短鈍軟刺,種子團圓将種子團分成3瓣,每瓣有種子6-26粒,種子呈不規則多面體。氣芳香濃烈,味辛涼,微苦。海南砂,呈長橢圓形或卵圓形,有明顯的三棱,表面被片狀,分枝狀軟刺,種子團較小,每瓣有種子3-24粒,氣味稍淡。——油細胞,細小草酸鈣方晶。

【廣藿香】唇形科廣藿香地上莖葉——(1) 嫩莖方形, 密被柔毛, 老莖圓柱形。(2) 單葉對生,卵形,兩面均具灰柔毛,邊緣鈍齒(3) 輪傘花序內建穗狀,頂生或腋生。 (4) 氣香特異。——莖縱切面:皮層有大形細胞間隙,内有間隙腺毛,可見腺毛,非腺毛及直軸式氣孔,葉肉組織中有間隙腺毛。薄壁細胞含草酸鈣小針晶。

【秦皮】藥材少許浸入水或乙醇中,浸出液在日光下可見碧藍色熒光。

馬兜鈴科

1.藥材有:細辛、關木通

2.關木通——藥用部位:藤莖

           特征:有斑狀殘餘栓皮,枝葉痕互生;節略膨大;

                 斷面木部整齊環列的小孔與類白色射線相間排列,呈蜘蛛網狀;

                 髓部不明顯;摩擦殘餘栓皮,有樟腦樣氣味。

蓼科

  1. 藥材:大黃、拳參、虎杖、何首烏
  2. 大黃——藥用部位:根及根莖

         特征:表面有的可見類白色網狀紋理(錦紋);斷面顆粒性;橫切面根莖髓部較大,

              有星點(異常維管束)環列或散在;根具放射狀紋理;氣清香,味苦微澀,

               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黃色。

  1. 拳參——藥用部位:根莖(葉似羊蹄,根似海蝦)

         特征:長條形或扁圓柱形,常彎曲;表面粗糙,全體具密粗的環紋及根痕;斷

                 面具環狀排列的黃白色小點(維管束)

  1. 何首烏——藥用部位:塊根    

           特征:切斷面淺紅棕色,粉性,皮部散列數個類圓形異型維管束(“雲錦花紋”)   

 石竹科

  1. 藥材:銀柴胡、太子參
  2. 銀柴胡——藥用部位:根

           特征:頂端有密集的疣狀突起的莖痕—“珍珠盤”;表面有多數圓形凹陷小孔,

                 習稱“砂眼”;斷面木部有菊花心

毛茛科

  1. 藥材:川烏、草烏、附子、白芍、黃連、赤芍、川木通、牡丹皮
  2. 川烏——藥用部位:母根

         特征:中部多向一側膨大;斷面可見多角形的環紋

3.草烏——藥用部位:母根

         特征:呈不規則長圓錐形,中部略彎曲;表面具突起的支根,習稱“釘角”;斷面具多角形環

  1. 附子——藥用部位:子根

         特征:形狀較規則,斷面具多角形環

  1. 白芍——藥用部位:根(栽培品)

         特征:加工時刮去外皮,置沸水中煮至透心,立即撈出放入水中浸泡,取出曬幹。

              表面淺紅棕色,類白色,具微凹陷橫長皮孔痕樣疤痕;

               斷面角質樣,可見點狀放射紋理(菊花心)

  1. 赤芍——藥用部位:根(野生品)

         特征:表面暗棕色至黑褐色,有橫向凸起的皮孔,外皮易脫落。氣微香。

  1. 黃連——藥用部位:根莖

         特征:斷面皮部暗棕色,木部金黃色,有放射狀紋理,中央為紅棕色髓。味極苦。

               味連形如“雞爪”,雅連形如“蠶”,雲連形如“蠍尾”,鳳尾連形如“蝦”。

  1. 川木通——藥用部位:藤莖

           特征:表面有縱向凹溝及棱線,常可縱向撕裂,枝葉痕互生;節明顯膨大;

                 斷面小孔排列成若幹同心環狀。

  1. 牡丹皮——藥用部位:根皮

           特征:外表面原丹皮皮孔橫長突起,刮丹皮粉紅或淡棕紅色,皮孔痕凹陷;

                 内表面散在多數亮星點。具特殊香氣。

豆科

  1. 藥材:苦參、甘草、黃芪、雞血藤、蘇木
  2. 豆科根及根莖類藥共同性狀:多圓柱形;表面多具橫長皮孔;斷面具放射紋理或裂隙;有

                            些具豆腥氣味。

  1. 苦參——藥用部位:根

         特征:表面栓皮破裂外卷呈鱗片狀,剝落處顯黃色;

               折斷面有的可見同心性環紋或中央有數個具彎曲射線的星狀紋理;

               味極苦。

  1. 甘草——藥用部位:根及根莖

          特征:表面紅棕、暗棕色,具橫長皮孔;質佳者習稱外皮習稱“緊皮突肉”。

                斷面纖維性,具細密放射紋理(菊花心),有裂隙,粉性足;

                味甜

  1. 黃芪——藥用部位:根

         特征:表面有不規則縱皺紋,有橫長皮孔樣突起;

               斷面纖維性,并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菊花心,顯放射狀

               紋理——習稱“金井玉欄”、“金盞銀盤”;

               嚼之有豆腥味。

  1. 雞血藤——藥用部位:藤莖

            特征:皮部樹脂狀分泌物紅棕色至黑棕色,與木部相間排列呈3-8個偏心性半

                   圓環(偏心性多環異型維管組織)。

  1. 蘇木——藥用部位:心材

         特征:表面暗紅棕色或黃棕色,具紅黃相間的縱條紋及凹入油孔。

               碎片—(熱水)→(水)紅色—(加酸)→黃色—(加堿)→紅色

五加科

  1. 藥材:人參、西洋參、三七、大通草、五加皮
  2. 人參——藥用部位:根

          生曬參(園參)的特征:斷面皮部有黃棕色小點及放射狀裂隙;

          山參:蘆長碗密棗核丁,緊皮細紋珍珠須。

  1. 西洋參——藥用部位:根

           特征:表面有密集的橫環紋及細皺紋,有橫向皮孔;

                 斷面皮部散有黃棕色點狀樹脂道,無裂隙或放大鏡下有時可見細微裂痕。

  1. 三七——藥用部位:根

          特征:表面灰棕色“鐵皮”或灰黃色“銅皮”,常有蠟樣光澤;周圍有瘤狀突起

                ——“獅子頭”;擊碎後皮部易于木部分離“骨肉分離”

  1. 大通草——藥用部位:莖髓

            特征:體輕;斷面有銀白色光澤,中央空洞,或半透明的圓形薄膜。

                  縱剖面薄膜呈梯狀排列。

  1. 五加皮——藥用部位:根皮

           特征:外表面具稍扭曲的縱紋及橫向的長圓形皮孔;斷面具淡黃棕色小油點。

傘形科

  1. 藥材:白芷、當歸、防風、川芎、柴胡、獨活、羌活蒿本、北沙參
  2. 共性:根頭部常具同心環狀葉鞘痕,或纖維狀葉梢殘基。根表面多具橫長皮孔。斷面常見

        棕色油點。多具芳香氣。

  1. 白芷——藥用部位:根

         特征: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具橫向突起的皮孔——疙瘩丁;

               斷面灰白色,呈粉性,射線緊密,自中心向四周輻射,皮部散有棕黃色油點。

  1. 當歸——藥用部位:根

         特征:表面具橫長皮孔;

               斷面皮部厚,具棕色油點,木部色淡;

               具濃郁的香氣,味甜、辛、微苦。

  1. 川芎——藥用部位:根莖

         特征:拳形團塊;表面具平行隆起輪節;

               斷面可見波狀環紋或不規則多角紋理及黃棕色油點。縱切面形似蝴蝶。

               氣濃香。

  1. 防風——藥用部位:根

          特征:近根頭部有緊密的環紋,習稱“蚯蚓頭”;皮部有“菊花心”

  1. 柴胡——藥用部位:根

         特征:北柴胡——表面黑褐色後淺棕色(黑柴胡);質硬而韌(硬柴胡),斷面

                         顯片狀纖維性;

              南柴胡——表面紅棕色(紅柴胡);質稍軟(軟柴胡),具敗油氣。

玄參科

  1. 藥材:地黃、玄參、胡黃連
  2. 地黃——藥用部位:塊根

          特征:幹生地——斷面灰黑色、棕黑色或烏黑色,有光澤,具黏性;

                熟地黃——表面烏黑色,有光澤,黏性大;斷面烏黑色,有光澤。

  1. 玄參——藥用部位:根

          特征:斷面烏黑色,微有光澤,具焦糖氣;味甜;以水浸泡,水呈墨黑色

茜草科

  1. 藥材:巴戟天、茜草、鈎藤
  2. 巴戟天——藥用部位:根

            特征:外皮多橫向斷裂而露出木部,形似連珠。

                  皮部淡紫色,木部黃棕色。

  1. 鈎藤——藥用部位:帶鈎莖枝

          特征:表面紅棕色,光滑無毛;髓部疏松似海綿,或萎縮成空洞。          

桔梗科

  1. 藥材:桔梗、黨參、南沙參
  2. 桔梗——藥用部位:根

         特征:頂端蘆頭上有數個半月形的莖痕(蘆碗);

                斷面皮部類白色,形成層環紋明顯,木部淡黃色(金井玉欄)。

  1. 黨參——藥用部位:根

          特征:根頭部有多數疣狀突起的莖痕及芽,每個莖痕的頂端呈凹下的圓點狀——

                獅子盤頭;支根斷落處常有黑褐色膠狀物——豆豉尾;有特殊香氣。

菊科

  1. 藥材:木香、白術、蒼術、川木香、茵陳
  2. 木香——藥用部位:根

          特征:斷面有一棕色環紋及放射狀紋理、散在的褐色點狀油點(朱砂點);

                氣強烈芳香。

  1. 白術——藥用部位:根莖

         特征: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有不規則的瘤狀突起“雲頭”;頂端有莖痕“術腿”。

  1. 蒼術——藥用部位:根莖

         特征:斷面散有棕黃色或棕紅色油點——習稱“朱砂點”;

               斷面暴露稍久,可析出白毛狀結晶——習稱“起霜”。

  1. 茵陳——藥用部位:地上部分

          特征:綿茵陳——卷縮成團,全株密被灰白茸毛,綿軟如絨;葉展平後2-3回羽

                          狀深裂;氣微香。

                茵陳蒿——莖帶紫色,被短柔毛;下部葉2-3回羽狀深裂,兩面被白色茸

                          毛;上部葉1-2回羽狀深裂;氣清香。

天南星科

  1. 藥材:天南星、半夏、石菖蒲
  2. 天南星、半夏——藥用部位:塊莖

                  特征:頂端有凹陷莖痕,周圍有麻點狀須根痕。

  1. 石菖蒲——藥用部位:根莖

             特征:葉痕三角形,左右互動排列;斷面纖維性,可見環紋及棕色油點;氣

                   芳香。

百合科

  1. 藥材:黃精、川貝母、浙貝母、麥冬、天冬、知母
  2. 黃精——藥用部位:根莖

         特征:表面具微隆起波狀環節、圓盤狀莖痕及點狀根痕;

               斷面略角質,散有多數黃白色筋脈點。

               經蒸制後成熟黃精,增強補脾潤肺益腎功效,并除去麻味,以免刺激咽喉。

  1. 川貝母——藥用部位:鱗莖

            特征:松貝——外層兩鱗葉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

                           稱“懷中抱月”;底部平,微凹入,可直立——“觀音坐蓮”。

                  青貝——外層兩瓣鱗葉形态大小相近,相對抱合;底部不平多歪斜,不

                          能直立。

                  爐貝——“馬牙貝”;“虎皮斑”;“馬牙嘴”。

  1. 浙貝母——藥用部位:鱗莖

            特征:鱗葉一面凹入,一面凸出,呈新月形。

  1. 麥冬——藥用部位:塊根

          特征:呈紡錘形,兩端略尖;半透明;斷面中央有細小木心。

  1. 天冬——藥用部位:塊根

         特征:對光照視,可見1細小木心;質硬或柔潤,有粘性。

  1. 知母——藥用部位:根莖

         特征:頂端殘留淺黃色葉痕及莖痕,習稱“金標頭”。

姜科

  1. 藥材:莪術、姜黃、郁金、幹姜、高良姜
  2. 莪術——藥用部位:根莖

         特征:斷面角質,具環紋,散有筋脈點。

  1. 姜黃——藥用部位:根莖

         特征:斷面深黃色至紅棕色,角質,具蠟樣光澤,散有筋脈點。香氣特異。

  1. 郁金——藥用部位:塊根

         特征:斷面角質,有光澤,環紋可見。

  1. 姜科植物果實種子類中藥共性:

        多具鈍三棱;頂有花柱基,基具果柄痕;具連續或斷續縱棱,或具刺狀突起;

        種子團3瓣,種子不規則多面體,被膜質假種皮;氣香,味辛。

芸香科

  1. 藥材:黃柏、白鮮皮、枳殼枳實等柑果類
  2. 黃柏——藥用部位:樹皮

          特征:川黃柏——其外栓皮薄而無彈性;折斷面深黃色,纖維性稍強,層片狀明

               顯;氣微,味極苦,嚼之有黏性,可使唾液染成黃色。

                關黃柏——其外栓皮厚而又彈性;折斷面鮮黃色,呈纖維性,層片狀;氣

                          微,味極苦,嚼之有黏性。

  1. 白鮮皮——藥用部位:根皮

            特征:外表面灰白色或淺灰黃色,有突起的顆粒狀小點;折斷時有粉塵飛揚;

                  剝去外皮,迎光可見小亮點;有羊膻氣。

  1. 芸香科柑果類藥材共性:表面有凹點狀油室;頂端有花柱基痕,基部有果柄痕;切面中果

                         皮黃白色,光滑而稍隆起,邊緣散有油室,内有瓤囊;具香氣。

桑寄生科

  1. 藥材:榭寄生、桑寄生
  2. 榭寄生——藥用部位:帶葉莖枝

            特征:莖枝節膨大,常2-5叉狀分枝;斷面皮部黃色,木部色較淺,有放射狀

                  紋理;髓小,常偏向一邊;葉無柄;呈長橢圓狀披針形,先端鈍圓,基

                  部楔形,全緣。

  1. 桑寄生——藥用部位:帶葉莖枝

            特征:莖灰褐色或紅褐色,有多數細小凸起的棕色皮孔;嫩枝可見棕褐色茸毛;

                 斷面皮部紅棕色;葉具短柄。

唇形科

  1. 藥材:廣藿香、薄荷、荊芥、益母草
  2. 全草類共性:莖方形;葉對生;輪狀花序腋生或頂生;多具芳香氣。成分多含揮發油。
  3. 廣藿香——藥用部位:地上部分

            特征:嫩莖略方形,密被柔毛,老莖近圓柱形;葉卵形或橢圓形,邊緣具大小

                  不規則鈍齒,兩面被灰白色茸毛;氣香特異。

  1. 薄荷——藥用部位:地上部分

         特征:莖方柱形,紫棕色或淡綠色,被白色絨毛,四棱處較密;

               葉下表面稀被柔毛,有凹點狀腺點;

               揉搓後有特殊的清涼香氣,味辛、涼。

  1. 荊芥——藥用部位:地上部分

         特征:莖呈長方形,紫紅或淡黃綠色,被短柔毛;

               葉對生,3-5羽狀分裂,兩面被短柔毛,下表面有腺點。

                 穗狀輪傘花序頂生。花的宿萼被短柔毛。味微澀而辛涼。

  1. 益母草——藥用部位:地上部分

           特征:輪狀花序腋生。苞片針刺狀。宿萼上端5尖齒。

以葉入藥

  1. 藥材:石韋、大青葉、蓼大青葉、番瀉葉、側柏葉、枇杷葉、枸骨葉、羅布麻葉、艾葉
  2. 石韋——葉面密布黑色圓形凹點;葉背密布紅棕色或淡棕色星狀毛,孢子囊棕色,圓點狀。
  3. 大青葉——基部漸狹,下延至葉柄呈翼狀;全緣或微波狀;上表面灰綠色,或見稍突起小

            點,易回潮變軟。

  1. 蓼大青葉——托葉鞘狀,白色,膜質,緣具稀疏長毛。
  2. 番瀉葉——(狹葉番瀉葉)披針形至狹長披針形;先端急尖有鋭刺;基部楔形,略不對稱;

                         上表面黃綠色,光滑;革質

            (尖葉番瀉葉)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短尖或微凸;葉基不對稱;上表面

                         淺綠色,微有毛;薄革質,較脆。

  1. 側柏葉(枝梢和葉入藥)——葉細小呈鱗片狀,互動對生,貼伏于枝上,深綠色或黃綠色;

                           葉先端鈍圓;氣清香。

  1. 枇杷葉——葉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上部具稀疏的鋸齒,基部全緣;上表面具光澤;下

            表面密被黃色茸毛。

  1. 枸骨葉——矩圓狀方形,邊緣卷曲,先端有3個等大的硬尖刺,兩側有同樣尖刺1-3枚。
  2. 羅布麻葉——葉先端有小芒尖,邊緣具細鋸齒,常反卷;葉脈于下表面突起。
  3. 艾葉——葉上表面具短綿毛及白色腺點;下表面密被灰白色絲狀絨毛;氣清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