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染病學》名解與大題

【名解】

傳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是指病原體已在體内生長,繁殖并能将其排出體外的人和動物。傳染源包括下列四個方面 患者 隐性感染者 病原攜帶者 受感染動物。

口腔麻疹粘膜斑Koplik spots

麻疹前驅期的特征性體征具有診斷價值,位于雙側第二磨牙對面的頰粘膜上,為0.5~1mm針尖大小的小白點周圍有紅暈,初起時僅數個1~2d内迅速增多融合擴散至整個頰粘膜形成表淺的糜爛似鵝口瘡,2~3d内消失。

幹性霍亂

一種罕見的暴發型或中毒型霍亂,起病急,發展迅速,尚未出現嘔吐腹瀉症狀即進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從病原體侵入人體起,至開始出現臨床症狀為止的時期,稱為潛伏期。

玫瑰疹

大約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病程7-14d可出現淡紅色的小斑丘疹,稱為玫瑰疹。直徑2-4mm壓之褪色多在10個↓,主要分布在胸腹及肩背部四肢罕見,一般在2-4d内變淡消失,可分批出現,有時可變成壓之不退色的小出血點。

潛伏性感染

病原體感染人體後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機體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體局限化而不引起顯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體清除時,病原體便可長期潛伏起來,待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則可引起顯性感染

機會感染

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損或機械損傷時寄生物離開其固有的寄生部位到達其他寄生部位,引起宿主損傷的情況。

再燃

是指當傳染病患者的臨床症狀在逐漸減輕,但體溫還未完全恢複正常的緩解階段,由于潛伏于血液或組織中的病原體再度繁殖,使體溫在度升高,出發病的症狀和體征再度出現的現象。

複發

當患者進入恢複期後穩定退熱一段時間,由于體内殘存的病原體再度繁殖使臨床表現再次出現的現象(傷寒、瘧疾、菌痢)。

隐性感染

又稱亞臨床感染,是指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僅誘導機體産生特異性免疫應答而不引起或輕微引起組織損傷,因而在臨床上不顯出任何症狀甚至生理改變隻能通過免疫學檢查才能發現。

顯性感染

指病原體侵入人體後,不但誘導機體發生免疫應答,而且通過病原體本身的作用或機體的變态反應,導緻組織損傷,引起病理改變和臨床表現。

視窗期

HBsAg和抗HBs同時陰性的時期。

瑞氏綜合症

是由髒器脂肪浸潤所引起的以腦水腫和肝功能障礙為特征的一組綜合征。

潛伏期

從病原體侵入人體開始至開始出現臨床症狀為止的時期

感染

病原體侵入人體後與人體互相作用或鬥争的過程。是病原體克服機體的防禦機制侵入定位于機體的某一特定部位并生長繁殖的特定過程。

清除病原體

病原體進入人體後,可被處于機體防禦第一線的非特異性免疫屏障所清除,亦可由事先存在于體内的特異性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物質将相應的病原體清除。

病原攜帶狀态

病原體侵入人體後不顯出臨床症狀又能排除病原體;按病原體種類不同而分為帶病毒者、帶菌者或帶蟲者等,按其發生和持續時間長短可分為潛伏期攜帶者、恢複期攜帶者或者慢性攜帶者。

科普利克斑

見于90%的麻疹病人,起病2-3天,雙側第一臼齒頰粘膜上,為0.5~1mm大小的白色小點,周圍有紅暈,改斑點逐漸增多可互相融合,一般在2~3天内消失具有早期診斷價值。

傳染病

由各種病原微生物(朊病毒、病毒、衣原體、立克次體支原體、細菌、真菌、螺旋體和寄生蟲)感染人體後産生的有傳染性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病毒性肝炎

由多種病毒肝炎引起的以肝髒損害為主的傳染病,分類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臨床上以乏力、食欲減退肝腫大、肝功能異常為主要表現,部分病例可出現黃疸(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現為急性感染,經糞-口途徑傳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主要經血液、體液等胃腸外途徑傳染)

流行性乙型腦炎

簡稱乙腦,是由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以腦實質發炎為主要病變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本病經蚊媒傳播,常流行于夏秋季,臨床上以高熱、意識障礙、抽搐、為特征。10y以下最易感染。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簡稱為流腦,是由腦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膿性腦膜炎。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發高熱、劇烈頭痛、頻繁嘔吐、皮膚粘膜瘀點、瘀斑及腦膜刺激征

腎綜合征出血熱HFRS

由由漢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稱流行性出血熱。主要病理變化是全身小血管廣泛性損害,臨床上以發熱、休克、充血出血和腎損害為主要表現。

麻疹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的臨床表現有發熱、咳嗽、流涕眼結合膜炎、口腔黏膜斑及皮膚斑丘疹,經呼吸道飛沫傳播一般呈地區性流行季節以冬春為主,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

傷寒

是由傷寒杆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特征為持續發熱、表情淡漠、相對緩脈、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細胞減少等。有時可出現腸出血,腸穿孔等嚴重并發症。帶菌者或患者為傷寒的唯一傳染源,通過糞-口途徑感染人體

細菌性痢疾

是由志賀菌屬引起的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病理變化主要發生在乙狀結腸與直腸,腸粘膜的基本病理變化是彌漫性纖維蛋白滲出性發炎,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排黏液膿血便裡急後重發熱及全身毒血症狀。

細菌性食物中毒

由進食被細菌或細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臨床上表現為胃腸型和神經性兩類。

霍亂

由霍亂弧菌所緻的一種烈性腸道傳染病。該病發病急、傳播快,多數病人有輕度腹瀉,少數重者表現為劇烈腹瀉,導緻脫水和循環衰竭。

瘧疾

是由人類瘧原蟲感染引起的寄生蟲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傳播,以反複發作間歇性寒顫、高熱、繼之以大汗後緩解為特點。

狂犬病

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種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為主,急性人獸共患傳染病。臨床表現為特有的恐水,怕風,恐懼不安,咽肌痙攣,進行性癱瘓等

溶血性尿毒綜合征(黑尿病)

大量被瘧原蟲寄生的紅細胞在血管内裂解,可引起高血紅蛋白血症,出現腰痛,醬油色尿,嚴重者可出現中度以上貧血、黃疸,甚至發生急性腎衰竭。

【大題】

1.試述感染過程可能出現哪幾種表現

①清除病原體:病原體進入人體後可被處于機體防禦第一線的非特異性免疫屏障所清除也可被事先存在于體内的特異性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物質将相應的病原體清除②隐形感染:最常見的感染形式僅誘導特異性免疫應答導緻輕微的組織損傷,臨床上無症狀隻能通過免疫檢查發現,病原體被清除少數可變為攜帶狀态③顯性感染:導緻組織損傷引起病理變化,麻疹水痘等大多為顯性感染,病原體可被清除且獲得免疫力(部分傳染病免疫不牢固可以再受感染發病),小部分稱為慢性病原攜帶者④病原攜帶狀态:按病原體種類不同而分為帶病毒者,帶菌者或帶蟲者等。其共同特點無明顯臨床症狀而攜帶病原體且并非所有傳染病都有慢性病原攜帶者⑤潛伏性感染:在此期病原體一般不排出體外,不是在每種傳染病中都存在。

2.試述霍亂的診斷标準

①有腹瀉症狀,糞便培養霍亂弧菌陽性②在霍亂疫區,流行期間内有典型的霍亂腹瀉和嘔吐症狀,迅速出現嚴重脫水,循環衰竭和肌肉痙攣者。雖然糞便培養未發現霍亂弧菌,但并無其他原因可查者。如有條件可做雙份血清凝集素試驗,滴度4倍或4倍↑者可診斷③疫源檢索中發現糞便培養陽性者前5d内有腹瀉症狀者,可診斷為輕型霍亂。有以上之一者,可診斷為霍亂。

3. 試述典型乙腦極期的表現

極期:病程的第四到十天除初期症狀加重外突出表現為腦實質受損的症狀

a高熱:體溫常高達40C,一般持續7-10d,重型者可達3w以上b意識障礙:表現為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礙等c驚厥或抽搐:有高熱腦實質發炎及腦水腫所緻d呼吸衰竭:主要為中樞性呼衰,腦實質病變尤其是延腦呼吸中樞病變為主要原因e其他神經系統症狀及體征:腦膜刺激征,肢體強直性癱瘓,肌張力增高f循環衰竭:少見。常與呼衰同時出現表現為血壓下降脈搏細速,休克和胃腸道出血。

4.流腦與乙腦的鑒别要點

①病原體:細菌(腦膜炎雙球菌)/病毒(乙型腦炎病毒)②寄生部位:病人和帶菌者的鼻咽部/中樞神經系統③傳染源:病人及帶菌者/病人中間宿主家禽畜④傳播途徑:呼吸道直接傳播(飛沫傳播)/通過媒介蚊傳播⑤發病季節:冬春/夏秋⑥特征:化膿性發炎/變質性發炎⑦發病:多見于兒童青少年/10y以下兒童⑧病損部位:腦脊髓膜(蛛網膜)腦實質一般不受累/主要為腦實質(神經元)腦膜病變輕微⑨臨表:腦膜刺激征明顯(頸項強直)顱内壓增高症腦脊液壓力增高蛋白質增多膿細胞+敗血症表現/腦膜刺激征不明顯神經元損傷症狀腦組織水腫時顱壓可增高腦脊液細胞增多⑩後遺症:腦梗死腦積水顱N受損/癡呆語言障礙肢體癱瘓。

5.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學和臨床分型(病理分型?)

肝炎病原學分型: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臨床分型:急性肝炎(急性黃疸型和急性無黃疸型)、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急性、亞急性、慢加急性、慢性)、淤膽型肝炎(急性、慢性)、肝炎肝硬化(活動性、禁止性)。

6.乙腦和(腦型)中毒性菌痢的鑒别要點

腦型中毒性菌痢與乙腦的鑒别:病原體:

痢疾杆菌/乙腦病毒;傳播途徑:糞口/蚊媒傳播;發病季節:夏秋/夏秋;發病人群:2-7y兒童/10y↓兒童;病情發展:起病後進展急驟/起病後進展相對緩慢;腦膜刺激征:陰性/陽性;腦脊液檢查:正常/白細胞↑蛋白↑;糞便檢查:粘液膿血便可培養出痢疾杆菌/無明顯變化;循環衰竭:多見/少見

7.流熱病人發熱期的臨床表現

流行性出血熱發熱期的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發熱、全身中毒症狀、毛細血管損傷和腎損害。患者多起病急,畏寒,發熱常在39-40°c之間以稽留熱和弛張熱多見。全身中毒症狀表現為全身酸痛、頭痛、腰和眼眶痛。頭痛、腰痛、眼眶痛一般稱為三痛。毛細血管征主要表現為充血、出血和滲出血腫征。皮膚充血潮紅主要見于顔面、頸、胸等部位,重者呈醉酒貌。黏膜充血見于眼結膜、軟腭和咽部。皮膚出血多見于腋下及胸背部,黏膜出血常見于軟腭,滲出水腫征為球結膜水腫。腎損害為蛋白尿和鏡檢可發現管型等。

8.傷寒病人的肥達反應的臨床意義

肥達試驗臨床意義:①當o抗體效價在1:80以上,h抗體效價1:160以上,或者o抗體效價有4倍以上的升高,才有輔助診斷意義②o抗體升高隻能支援沙門氏菌感染,不能區分傷寒或副傷寒。③傷寒與副傷寒甲乙丙四種杆菌的抗體不同,抗原不同産生不同抗體,當某一種h抗體增高超過陽性效價時,提示傷寒與副傷寒中某一種感染的可能(排出接種疫苗)④傷寒,副傷寒菌苗預防接種之後o抗體隻有輕度升高,持續3~6m後消失。而h抗體明顯升高可持續數年,單獨h抗體升高對傷寒的診斷幫助不大⑤試驗必須動态觀察,一般5~7d複查一次,效價逐漸升高,輔助診斷意義随之升高⑥傷寒副傷寒甲乙丙之外的其他沙門菌也有o,h兩種抗原,可長生交叉反應⑦少數傷寒副傷寒病人肥達試驗始終不高或陰性,尤其多見于免疫應答能力低下的老弱嬰幼兒患者⑧傷寒副傷寒患者Vi抗體效價一般不高。

9.霍亂病人瀉吐期的主要表現

①腹瀉 腹瀉是發病的第一個症狀,其特點為無發熱,無裡急後重,多數不伴腹痛,排便後自覺輕快感。呈米泔水樣便,腸道出血時排出洗肉水樣便,大便量多次頻,每日可達數十次,甚至排便失禁②嘔吐 一般發生在腹瀉後多為噴射狀少有惡心。

10.典型瘧疾病人的臨床表現

間歇發作性寒戰,高熱,大量出汗,貧血和脾大、唇間疱疹。間歇發作的周期有一定規律性,每次發作的經過寒戰高熱繼而大汗熱退的過程(初期既惡性瘧不規律),反複發作後多有貧血及脾大。

11.乙腦病人發熱期的治療原則

應以實體降溫為主,藥物降溫為輔,同時降低室溫,使肛溫保持在38°c左右。包括冰敷及擦浴等實體降溫(不宜過快過猛以免寒戰虛脫)、藥物降溫(安乃近)、亞冬眠療法(氯丙嗪&異丙嗪具有降溫鎮靜止痙作用适用于持續高熱伴反複抽搐者)

12.麻疹病人出疹的順序及皮疹特點

耳後、發際、前額、面、頸,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最後到達于手掌和足底。 特點:前驅期 麻疹粘膜斑,有時可見頸,胸、腹部一過性風疹樣皮疹,數小時即消退。出疹期:淡紅色斑丘疹,壓之褪色,大小不等,疹間皮膚正常恢複期皮疹按出疹順序依次消退留有淺褐色色素沉着斑,1-2w後消失疹消退時有糠麸樣細小脫屑。

13.傳染病的基本特點/特征

①病原體:每種傳染病都是有特異性病原體引起的。②傳染性:是傳染病與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差別。③流行病學特征:傳染病的流行需要傳染源,傳播途徑和人群易感性這三個基本條件。④感染後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體經感性或隐形感染某種病原體後,都能産生針對該病原體及其産物的特異性免疫。

14.傳染病有哪些傳播途徑

①呼吸道傳播②消化道傳播③接觸傳播④蟲媒傳播⑤血液體液傳播

15.典型傷寒極期的臨床表現

極期:出現傷寒特征性的臨床表現a持續

發熱b神經系統中毒症狀c相對緩脈,玫瑰疹;消化系統症狀:腹部隐痛,位于右下腹或呈彌漫性肝脾輕度腫大

===============================

16. 急性細菌性痢疾和急性阿米巴痢疾鑒别要點

病原體:志賀菌/溶組織内阿米巴滋養體;流行病學:散發性,可流行/可散發;潛伏期:數小時至7d/數w至數m;臨床表現:有發熱及毒血症狀腹痛重裡急後重,腹瀉每日十多次或數十次多為左下腹壓痛/不發熱少有毒血症狀腹痛輕無裡急後重,腹瀉每日數次多為右下腹壓痛;糞便檢查:便量少,粘液膿血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及紅細胞,可見吞噬細胞,糞便培養有志賀菌生長/便量多,暗紅色果醬樣便,腥臭味濃鏡檢白細胞少,紅細胞多,有夏科萊登晶體,可找到溶組織内阿米巴滋養體;血白C: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多/早期略增多;結腸鏡檢查:腸粘膜彌漫性充血水腫及淺表潰瘍,病變以直腸乙狀結腸為主/腸粘膜大多正常有散在深切潰瘍周圍有紅暈,病變主要在盲腸升結腸其次為乙狀結腸直腸。

17.出血熱少尿期的治療原則:

①穩定内環境:每日補液為前1d尿量和嘔吐量加500-700ml可給予高碳化合物高維生素和低蛋白飲食②促進利尿:20%甘露醇125ml靜脈注射或應用其他利尿劑如速尿③導瀉和放血療法:為預防高血容量綜合症和高血鉀可進行導瀉但必須是無消化道出血者甘露醇25g,硫酸鎂、大黃④透析療法:血液或腹膜透析。

18.流腦的臨床表現

普通型①前驅期(上呼吸道感染,低熱,鼻塞,咽痛等)②敗血症期(高熱寒戰等全身中毒症狀,頭痛及全身痛精神極度萎靡)③腦膜腦炎期(除敗血症期高熱及中毒症狀外同時伴有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煩躁不安以及頸項強直與腦膜刺激征重者谵妄抽搐及意識障礙)④恢複期(經治療體溫逐漸下降至正常意識及精神狀态改變皮膚瘀點瘀斑吸收結痂愈合)

19.流行病感染後的表現

①發熱:發熱程度(低中度發熱,高熱,超高熱),發熱過程(體溫上升期,極期,體溫下降期),熱型(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回歸熱,不規則熱)②發疹:皮疹形态可分為四大類(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③毒血症狀:病原體的各種代謝産物包括細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發熱已外的多種症狀(疲乏,全身不适,頭痛,厭食,肌肉和骨骼疼痛等)④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反應:在病原體及其代謝産物的作用下,單核吞噬細胞可出現充血增生等,臨床上表現為肝脾和淋巴結腫大。

20.典型傷寒的臨床表現

①初期:1w最早出現的症狀為發熱,熱型為稽留熱②極期: 2-3w出現傷寒特征性的臨床表現,a持續發熱b N系統中毒症狀c循環系統症(狀相對緩脈,玫瑰疹)d消化系統症狀(部隐痛,位于右下腹或呈彌漫性肝脾輕度腫大)③緩解期:T↓,N消化系統症狀減輕,有可能出現腸出孔和腸出血等并發症④恢複期:食欲明顯好轉通常在1m左右完全恢複。

21.中毒性菌痢的臨床表現和治療

臨表:嚴重毒血症狀和休克/中毒性腦病為主而局部腸道症狀很輕或缺無,開始時無腹痛和腹瀉症狀,但發病24h内可出現痢疾樣大便;治療:①對症治療a降溫止痙:實體降溫、退熱藥、亞冬眠療法b休克型:迅速擴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環障礙;保護重要髒器功能c腦型:20%甘露醇快速靜滴以減輕腦水腫;防治呼衰,必要時運用呼吸機②抗菌治療:靜脈給藥(環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等喹諾酮和頭孢類三代類抗生素)

22.暴發型流腦休克型治療

①盡早運用抗菌藥物,可聯合用藥②迅速糾正休克1)擴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2)血管活性藥物:首選副作用小的山莨菪堿③糾正DIC:盡早運用肝素④腎上腺皮質激素運用适用症:毒血症明顯的病人⑤保護重要髒器功能

23.霍亂治療

①補液療法a靜脈打點滴:早期迅速足量先鹽後糖先快後慢、糾酸補鈣、見尿補鉀b口服補液:适用于輕中度脫水病人,病人補液鹽配方葡萄糖20gNalc3.5g,NaHCO3 2.5g,kcl2.5g 溶于1000ml可飲用水中,口服補液鹽:最初6小時成人750ml/h,兒童(<20Kg)250ml/h以後用量為腹瀉量的1.5倍②抗菌治療:常用環丙沙星、洛氟沙星、複方磺胺甲惡唑③對症治療,重症病人補足血容量後,血壓仍然較低者可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和血管活性藥物,出現心衰肺水腫則停止打點滴給予鎮定劑、利尿劑、強心劑,出現低血鉀者靜脈滴注。如出現高血容量、高血鉀、嚴重酸中毒者透析治療,氯丙嗪和黃連素有抗腸毒素作用

===============================

流行性乙型腦炎【見名解】

臨床表現【見第18題】

實驗室檢查①血象:白C和中性粒C均↑白細胞一般在10~20×109/L或更高,中性粒C 80%以上;②腦脊液:外觀無色透明或微混濁、壓力↑、白細胞多在(50~500×106)/L、蛋白輕度↑、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

血清學檢查①特異性IgM抗體測定 病後3~4天出現,腦脊液最早在病程第二天即可檢測到,兩周到達高峰。可作為早期診斷的名額。②補體結合試驗 補體結合抗體為IgG抗體,多在病程兩周出現,5~6周到達高峰,不能用于早期診斷,主要用于回顧性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③血凝抑制試驗 血凝抑制抗體出現較早,一般在病後4~5d出現2w到達高峰,抗體水準可維持1y↑④病原學檢測病毒分離(血及腦脊液中不易分離出病毒)、病毒抗原或核酸檢測

診斷①流行病學資料:嚴格的季節性(夏秋季),10y以下兒童多見;②臨床症狀:起病急、高熱、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抽搐、病理反射及腦膜刺激征陽性③實驗室檢查:血象白C及中性粒C均↑;腦脊液成細菌性腦膜炎改變;血清學檢查尤其是特異性IgM抗體測定可助确診

鑒别診斷:①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菌痢起病更急,常在24h内出現高熱、抽搐、昏迷和感染性休克。一般無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多正常。做肛拭或生理鹽水灌腸鏡檢糞便可見膿、白C②化膿性腦膜炎 多以腦膜炎的表現為主,腦脊液呈細菌性腦膜炎改變,塗片和培養可以找到細菌,其中流腦多發生在冬春季,大多有皮膚、粘膜瘀點,其他細菌感染者多有原發病竈③結合性腦膜炎 腦脊液蛋白明顯增高,氯化物明顯下降,糖降低,其薄膜塗片或培養可檢出結核杆菌。必要時可行X線胸片和眼底檢查以發現結核病竈④其它病毒性腦炎 确診有賴于病原學檢查和病毒分離

治療:①一般治療 注意口腔清潔,保持皮膚清潔,防治舌咬傷,酌情補充鉀鹽②對症治療a高熱:實體降溫為主藥物降溫為輔,同時降低室溫。使肛溫保持在38℃左右 亞冬眠療法:以氯丙嗪和異丙嗪每次各0.5~1mg/kg肌注,每4~6小時一次,3~5天一療程b抽搐:因高熱所緻者以降溫為主;因腦水腫所緻者應加強脫水治療;因腦實質病變引起者可使用鎮靜劑c呼吸衰竭:根據引起的病因進行相應的治療d循環衰竭可根據情況補充血容量應用藥物③回複期及後遺症治療 加強護理及功能恢複練習

腎綜合征出血熱 HFRS【見名解】

發病機制:①病毒直接作用a患者均有病毒血症期且有相應的中毒症狀b不同血清型引起的症狀輕重不同c檢出漢坦病毒而且有抗原分布的C往往發生病變d體外培養骨髓C和血管内皮C出現C膜和C器的損害②免疫損傷作用a免疫複合物引起的損傷b變态反應、細胞免疫反應、各種細胞因子和媒體的作用(能誘發機體的巨噬和淋巴C等釋放各種C因子媒體引起臨床症狀群組織損害。

臨床表現①發熱期:主要表現為發熱、毛細血管損傷(充血、出血和滲出水腫征)、全身中毒症狀(表現為全身酸痛、頭痛、腰痛和眼眶痛)和腎損害②低血壓休克期輕型患者可不發生低血壓或休克,持續時間短者數h長者可達6d↑③少尿期: 24h尿量<400ml為少尿<50ml為無尿。少尿期的主要表現為尿毒症、酸中毒和水、電解質紊亂(主要是高血鉀、低血鈉和低血鈣),嚴重患者可出現高血容量綜合征和肺水腫。臨床常有頑固性呃逆,可出現頭暈、頭痛、煩躁、嗜睡、谵妄,甚至昏迷和抽搐等症狀。電解質紊亂主要是高血鉀、低血鈉和低血鈣④多尿期:可分為移行期、多尿早期、多尿後期⑤恢複期:分為輕型、中型、重型、危重型、非典型。

治療:本并以綜合治療為主,早期應用抗病毒治療,中晚期則針對病理生理進行對症治療。治療原則為“三早一就”即早發現、早期休息、早期治療和就近治療。治療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腎衰竭和出血。

各期治療原則①發熱期:抗病毒、減輕外滲、改善中毒症狀和預防DIC②低血壓休克期:積極補充血容量、注意糾正酸中毒和改善微環境③少尿期:穩、促、導、透  即穩定内環境、促進利尿、導瀉和透析治療④多尿期:一星期和多尿期的治療同少尿期,多尿後期主要是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防治繼發感染⑤恢複期:補充營養,逐漸恢複工作,出院後應休息1~2m,定期複查腎功能,血壓和垂體功能。

麻疹【見名解】

臨床表現(典型麻疹分三期)

①前驅期:從發熱到出疹一般持續3-4d,急性起病發熱、咳嗽、流涕、流淚,眼結合膜充血、畏光,病人口腔出現麻疹粘膜斑②出疹期:開始出現皮疹,首見于耳後發際,漸及前額面頸。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最後到達手掌與足底2-3d遍及全身。皮疹起初為淡紅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部分病例可有出血性皮疹③恢複期:皮疹達高峰後常于1-2d内迅速好轉,皮疹随之按出疹順序依次消退留有淺褐色色素沉着斑1-2w後消失疹退時有細小脫屑。

成人麻疹①胃腸道症狀:腹瀉、嘔吐、腹痛較多②伴肌痛、背痛、關節痛者多③80%患者出現肝功能紊亂

并發症①喉炎:表現為聲嘶、犬吠樣咳嗽、呼吸困難、缺氧等②支氣管肺炎表現為病情忽然加重,咳嗽、咳膿痰,患兒可出現鼻翼扇動、口唇發绀,肺部有明顯啰音③心肌炎心電圖示T波和ST波改變④腦炎:可發生于出疹後2-5d,部分患者留有智力低下、癫痫、癱瘓等後遺症⑤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是麻疹的一種遠期性并發症,罕見,病理變化為腦組織退行性變。

治療尚無特效抗病毒藥物,主要為①一般治療:病人單間呼吸道隔離,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氣新鮮②對症治療:高熱可用小劑量解熱藥物或頭部冷敷

鑒别診斷①風疹:前驅期短,全身症狀和呼吸道症狀輕,無麻疹粘膜斑,發熱1~2d天出疹,皮疹分布以面、頸、軀幹為主。1~2d退疹,無色素沉着及脫屑,常伴耳後、頸部淋巴結腫大②幼兒急診:突起急熱,持續3~5d,上呼吸道症狀輕,熱驟降後出現皮疹,皮疹散在呈玫瑰色,多位與軀幹,1~3d皮疹完全消退,熱退後出疹為其特點③猩紅熱:前驅期發熱,咽痛明顯 ,1~2d後全身出現針尖大小紅色丘疹,疹間皮膚充血,壓之褪色,面部無皮疹,口周呈蒼白圈,皮疹持續4~5d随熱降而消退,出現大片脫皮。外周血白C總數及中性粒C↑④藥物疹:近期服藥史,皮疹多有瘙癢,低熱或無熱,無粘膜斑及卡他症狀,停藥後皮疹漸消褪,血嗜酸性粒細胞可↑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見名解】

病了解剖:敗血症期主要病變是血管内皮損害、皮膚粘膜局竈性出血及肺心胃腸道腎上腺皮質亦可有廣泛出血;腦膜炎期主要病變部位在軟腦膜和蛛網膜血管充血發炎和水腫、顱底部發炎後粘連引起腦神經損害;暴發型腦膜腦炎主要在腦實質充血、出血及水腫,嚴重者發生腦疝。

臨床表現:A普通型①前驅期:低熱、咳嗽、咽痛,持續1-2d②敗血症期:高熱、寒戰、體溫迅速高達40攝氏度以上,頭痛及全身痛,精神極度萎靡,皮膚粘膜出現瘀點③腦膜腦炎期: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腦膜刺激征,重者谵妄、抽搐、意識障礙④恢複期:體溫逐漸下降隻正常,皮膚瘀點消失,在1-3w内痊愈

B暴發型①暴發型休克型:起病急發展快24h内迅速出現循環衰竭②暴發型腦膜腦炎型:主要變現為腦實質損傷,患者高熱皮膚瘀點顱内壓↑嚴重者可出現腦疝③混合型C輕型①上呼吸道感染症狀②皮膚粘膜可見少數出血點③腦膜刺激征無或不明顯④腦脊液多無明顯變化⑤咽拭子培養可有腦膜炎奈瑟菌生長D慢性型:不多見成人患者較多,病程可遷延數w至數m。

實驗室檢查:①血象:白C↑中性粒C↑并發DIC者血小闆減少②腦脊液檢查:壓力↑,外觀呈混濁米湯樣甚至膿樣,白C↑至1000以上以多核細胞為主,糖及氯化物明顯↓蛋白含量↑③細胞學檢查:塗片,細菌培養④血清免疫學檢查:常用對流免疫電泳法,乳膠凝集實驗反向間接血實驗,ELISA法等⑤其他:腦膜炎奈瑟菌的DNA特異性片段檢測

并發症及後遺症:少,中耳炎、化膿性關節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肺炎、腦積水

鑒别診斷:①其他細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肺炎鍊球菌感染多見于成年人,大多繼發于肺炎,中耳炎,顱腦外傷;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多見于嬰幼兒;金葡菌引起的多繼發于皮膚感染,銅綠假單胞菌常繼發于腰穿,麻醉,造影或手術後;革蘭陰性杆菌感染繼發于顱腦手術後。以上感染均無明顯季節性,以散發為主,無皮膚瘀點瘀斑②結核性腦膜炎:低熱,盜汗,消瘦等症狀,神經系統症狀出現晚,無瘀點瘀斑以及腦脊液以單核細胞為主,蛋白質增加,糖和氯化物減少,腦脊液塗片可查抗酸染色陽性杆菌。

治療:A普通型型治療①病原治療:盡早足量使用可選用青黴素,頭孢菌素,氯黴素②一般對症治療:強調早期診斷,就地住院,隔離治療,密切監護是本病治療的基礎B暴發型治療①休克型:盡早使用抗菌藥物;迅速糾正休克;DIC的治療;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使用;保護重要髒器功能②腦膜腦炎型:抗生素的應用;防止腦水腫腦疝;防止呼吸衰竭③混合型:積極治療休克,兼顧腦水腫

狂犬病【見名解】

傷口處理原則:應用20%的肥皂水或0.1%的新潔爾滅徹底沖洗傷口至少半小時,力求去除狗涎,擠出污血。徹底沖洗後用2%碘酒或75%酒精塗擦傷口,傷口一般不予縫合或包紮,以便排血引流。如有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則應在傷口底部或周圍注射進行局部浸潤注射。此外,尚需注意破傷風及其細菌感染。

霍亂

确定診斷:有下列症狀之一者①有腹瀉症狀糞便培養霍亂弧菌樣性②在霍亂疫區流行期間内有典型的霍亂腹瀉和嘔吐症狀,迅速出現嚴重脫水循環衰竭和肌肉痙攣。雖然糞便培養未發現霍亂弧菌,但并無其他原因可查者。如有條件可做雙份血凝集素實驗,滴度4倍或4倍以上者可診斷③疫源檢索中發現糞便培養陽性,前5d内有腹瀉症狀者可診斷為輕型霍亂。

疑似診斷:①具有典型症狀霍亂症狀的首發病例,病原學檢查尚未肯定前②霍亂流行期間與霍亂患者有明确接觸史,并發生瀉吐症狀,而無其他原因可查者。

肝炎

HAV:單股線狀RNA;HBV:正嗜肝DNA病毒;HCV:單股線狀RNA病毒;HDV:為缺陷病毒 在血液中由HBsAg包被,其複制、表達抗原及引起肝損害須有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的輔佐;HEV:單股正鍊RNA

乙型肝炎:三部曲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傳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攜帶者。急性患者在潛伏期末及急性期有傳染性。慢性患者及病毒攜帶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最大,其傳染性與體液中HBVDNA含量成正比關系。 傳播途徑①母嬰(宮内感染、圍生期傳播、分娩後傳播)②血液體液③其他

B肝抗原抗體系統:HBsAg與抗HBs HBsAg本身隻具有抗原性,無傳染性感染後最先出現。HBsAg陽性表示現行感染陰性不能排除感染 抗HBs是保護性抗體,陽性表示對HBV有免疫力,見于B肝肝炎恢複期、過去感染及B肝疫苗接種後。HBcAg與抗HBc HBcAg正常檢測不易檢出 , 陽性表示病毒處于複制狀态,有傳染性。  抗HBc IgM是較早出現的抗體。  抗HBc IgM陽性表示急性期或慢性感染急性發作  抗HBc IgG出現較晚,但可保持多年甚至終身HBeAg與抗HBe  HBeAg存在表示病毒複制活躍且具有較強的傳染性,HBV DNA是病毒複制和感染性的直接标志

急性肝炎臨床表現:A急性黃疸型肝炎①黃疸前期: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厭油、腹脹、肝區疼,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變主要為ALT升高②自覺症狀好轉。發熱消退,尿黃加深,鞏膜和皮膚出現黃疸,1~3w黃疸達max。部分患者可有一過性糞色變淺、皮膚瘙癢、心動徐緩等梗阻性黃疸表現。肝大,質軟、邊緣銳利,有壓痛及叩痛,肝功能檢查ALT和膽紅素升高,尿膽紅素陽性③恢複期:症狀逐漸消失,黃疸消退,肝脾回縮,肝功能恢複正常B急性無黃疸型肝炎:除無黃疸外,其他臨床表現與黃疸型相同。

慢性肝炎臨床表現:①輕型:病情較輕,可反複出現乏力、頭暈、食欲有所減退、厭油、尿黃、肝區不适、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輕觸痛,可有輕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狀、體征缺如,肝功能名額僅有1或2項輕度異常②中度:症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居于輕度和重度之間③重度:有明顯或持續的肝發炎狀(乏力、納差、腹脹、尿黃、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支柱痣、脾大,ALT和/或AST反複或持續↑)

傷寒【見名解】

臨床表現【見第20題】

正常檢查①外周血象:白C在(3-5)X109之間,中性粒C↓,嗜酸性粒C↓或消失②尿正常③糞便正常

血清學檢查:肥達實驗是采用傷寒杆菌菌體抗原(o)、鞭毛抗原(H)、副傷寒甲、乙、丙杆菌鞭毛抗原共五種。測定血清中相應抗體,患者在第2w起出現陽性①傷寒流行區的正常人群中,部分個體有低效價的凝集抗體存在,故此,當O抗體效價在1:80以上,H抗體效價在1:160以上;或者O抗體效價有4倍以上的升高,才有輔助診斷意義②傷寒和副傷寒甲、乙杆菌之間具有部分O抗原相同,通常5-7天複查一次,效價4倍以上增長,則診斷意義更大,O抗體升高,伴有該種H抗體增多,猶可診斷為該種傷寒。

細菌學檢查:血培養 和骨髓培養可确診 骨髓培養陽性率較高

注意事項:傷寒患者禁用高壓灌腸和瀉劑

治療:首選藥物是第三代喹諾酮類,兒童和孕婦患者首選第三代頭孢菌素

細菌性痢疾【見名解】

臨床表現:急性菌痢①普通型:起病急,有畏寒、發熱,腹痛、腹瀉,粘液膿血便,常伴腸鳴音亢進,左下腹壓痛,病程為1-2w②輕型:表現為急性腹瀉可無發熱或僅低熱,表現為急性腹瀉,稀便有粘液,但無膿血,有輕微腹痛,病程4-5d③重型:多見于老年體弱營養不良,腹瀉每天30次以上稀水膿血便④中毒性菌痢:以2-7y兒童為多見,起病急驟,無腹痛及腹瀉症狀,臨床以嚴重毒血症狀休克和中毒性腦病為主而局部腸道症狀輕微;臨床表現可分為3型a休克型:以感染性休克為主要表現,表現為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皮膚出現花斑、發绀、心率加快、脈細速伸直不能觸及,腎功能不全及意識障礙等症狀b腦型: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為其主要臨床表現,腦水腫、顱内壓升高、劇烈頭痛、頻繁嘔吐、驚厥、瞳孔不等大c混合型:兼有以上兩種表現病死率很高。

慢性菌痢臨床表現可分為3型:慢性遷延型、急性發作型、慢性隐匿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