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利用網際網路思維,讓使用者從“被動選擇”到“主動選擇”?1、摒棄控制理論,善用吸引力法則2、不要讓企業目标代替戰略策劃3、始終重視使用者關系總結語

如何利用網際網路思維,讓使用者從“被動選擇”到“主動選擇”?1、摒棄控制理論,善用吸引力法則2、不要讓企業目标代替戰略策劃3、始終重視使用者關系總結語

随着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這些年營銷圈出現不少熱詞,比如裂變模式、免費模式、社群營銷、網紅經濟、粉絲經濟等等,都是網際網路從業者經常談到的網際網路思維。不僅如此,很多人也在盡可能對“傳統思維”繞道而行,認為其過于傳統,不适于新的時代。

其實我個人認為,不能一棒子就把傳統思維完全打死,而是要同時接受兩種思維的同時選擇成本效益更高的方法。而從大量案例分析來看,傳統思維很多時候的效果确實不如網際網路思維效果優質。

比如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一隻野貓很可愛想去抱抱,傳統思維就是想辦法接近這隻野貓,本來你和貓之間隻有5米距離,結果你要靠近時野貓跑到10米開外,甚至更遠的地方了。但是你可以換個方法,去便利店買根香腸,然後等它過來吃拉近雙方距離。其實這就是傳統思維和網際網路思維的本質差別,傳統模式大多是讓使用者被動進行選擇,而網際網路思維的核心是依靠吸引力法則讓使用者主動選擇。但你不能說傳統思維一文不值,就像前面的例子,如果你比貓跑的快,你硬生生的去抱它也是沒問題的,隻不過消耗更多資源罷了。

是以,随着時代的變遷,網際網路思維擁有更高的成本效益。對于企業來說,如何抛開原有傳統思維的束縛,強化對使用者的控制權,讓使用者從被動選擇到主動選擇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利用網際網路思維,讓使用者從“被動選擇”到“主動選擇”?1、摒棄控制理論,善用吸引力法則2、不要讓企業目标代替戰略策劃3、始終重視使用者關系總結語

比如傳統媒體時代,有影響力的媒體屈指可數,使用者想了解更多資訊隻能被動接收這些媒體的資訊,是以内容品質并不是最關鍵的。但随着新媒體時代的來臨,網際網路上社交平台、内容社群數量激增,并且大量出現行業KOL和一些大流量的草根大号,使用者擁有了選擇權,就會主動關注自己喜愛的内容和KOL,進而屏蔽掉認為無價值的賬号。這個時候無論是公衆号還是微網誌、頭條的營運人員都在釋出有趣的内容吸引并積累自己的粉絲,才能産生後續的商業價值。可見,時代的變遷讓使用者擁有了選擇權,使用者從被動轉為主動,而企業端就需要用一些間接手段影響使用者的選擇權。

個人認為有三點是比較核心的:

1、摒棄控制理論,善用吸引力法則

2、不要讓企業目标代替戰略策劃

3、始終重視使用者關系

1、摒棄控制理論,善用吸引力法則

傳統思維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利用資源優勢控制使用者群體,就算是新媒體這類看似比較符合新時代的産物,因為營運人員的思維比較傳統也會出現反效果,而不是思考如何遵循吸引力法則,用優質的内容主動吸引使用者。

如何利用網際網路思維,讓使用者從“被動選擇”到“主動選擇”?1、摒棄控制理論,善用吸引力法則2、不要讓企業目标代替戰略策劃3、始終重視使用者關系總結語

比如很多微網誌百萬粉絲的大V,一直靠轉發關注抽獎送禮品的方式擷取粉絲,甚至見過不少直接送汽車、送百萬現金、送電腦的,均是在用資源優勢短期積攢粉絲。但問題就在于此,因為粉絲是因為獎品而不是因為内容而關注,是以大家把部落客當成提款機,有活動時就積極參與,其他時間根本無視,因為使用者根本不喜歡看這個部落客的内容。

如何利用網際網路思維,讓使用者從“被動選擇”到“主動選擇”?1、摒棄控制理論,善用吸引力法則2、不要讓企業目标代替戰略策劃3、始終重視使用者關系總結語

相反,另一類賬号就不相同,他們很少搞抽獎轉發這類活動,而是在某一領域持續輸出優質内容,而這些内容正好滿足了特定人群的需求。比如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手機成本效益最高,不知道什麼手機符合自己的身份,不知道什麼筆記本能滿足移動辦公的需求,他們就會主動去關注數位領域的自媒體賬号,而這些是使用者自己的選擇,是以他們會更認真的去觀看内容并與部落客互動。而數位領域大V再推薦産品時會有更強的背書能力,使用者也會更願意去相信KOL的推薦,廠商也更願意與這類KOL合作。(個人媒體如此,團隊、企業營運的媒體亦是如此)

2、不要讓企業目标代替戰略策劃

很多企業不斷給員工灌輸企業的目标,比如要完成百億營收,千億銷量而忽略企業規劃的重要性。這種用目标來代替政策規劃的情況在我們每個人身上也很常見,比如我要賺百萬年薪,但從不思考自己有什麼資源和能力對其他人有價值,也不思考其他人或者企業有哪些需求。而是用目标來麻痹自己的決心,就好像我們有決心就能實作目标一樣。

如何利用網際網路思維,讓使用者從“被動選擇”到“主動選擇”?1、摒棄控制理論,善用吸引力法則2、不要讓企業目标代替戰略策劃3、始終重視使用者關系總結語

可見,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能實作自己心中的目标,就好像年初定了目标年底就能完成一樣,結果我們年複一年的都在重複同樣的目标。企業也是如此,不斷的強化自己的目标反而淡化了企業戰略規劃的重要性。比如錘子科技的羅永浩一直聲稱要收購蘋果,結果蘋果公司發展的越來越好,錘子科技的存在感越來越低。比如小米上市時雷軍說,要讓首日購股的米粉賺一倍,結果到現在為止,距離這個目标還有四倍。

是以,企業的目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尋找使用者需求,根據需求進行戰略規劃。比如一個200斤的胖子下定決心要減到150斤,3個月以後發現體重不降反升。因為過于強調減肥目标,而淡化減肥政策,其實應該找專業人士給予正确的方法論,然後找身邊同僚或者朋友監督,不按照方案執行就發100元紅包。

總之,傳統思維下我們更傾向于設立一個目标,認為心中有了目标就會穩步向前。但企業和個人的成功在于目标後的規劃,就好像天天把賺錢當目标的人總是賺不到錢,而且還會掉坑裡賠錢。而抓住使用者需求,進行戰略規劃的企業和個人總能順手把錢賺了。

3、始終重視使用者關系

如果現在擁有1000萬預算去做一款智能手機,如何在競争壓力如此之大的市場環境下脫穎惹出?

傳統思維的方式可能會從企業人才選擇、産品設計、供應鍊成本、管道成本、産品定價等多個方面入手,想辦法壓縮成本,提高效率和宣傳力度。當然,這沒有任何問題,這也是每個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但網際網路思維的加入會有更多可能性。

如何利用網際網路思維,讓使用者從“被動選擇”到“主動選擇”?1、摒棄控制理論,善用吸引力法則2、不要讓企業目标代替戰略策劃3、始終重視使用者關系總結語

比如小米公司在這方面就是很好的案例,2011年釋出的小米手機1正式開啟網絡售賣5分鐘内就銷售30萬台,在那個時代是很搶眼的成績。而小米在關心成本、産品之外更加關心的是使用者關系,在未釋出産品時小米就積攢了相當多的粉絲,而在産品釋出後依然重視和米粉的關系,根據使用者提出的需求進行快速疊代,讓米粉們有一種參與感,也正是因為其重視小米産品和使用者之間的關系,才會有了後來的小米。

是以,企業内部的管理和控制固然重要,但網際網路時代使用者和産品有了更微妙的關系,如何強化這層關系是需要思考的。

總結語

綜上所述,如果我們能更好的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明确使用者需求的同時不斷吸引使用者,并在擁有目标的同時進行長期的政策規劃,重視企業内部關系的同時更加重視企業和使用者的關系,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局。但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傳統思維的價值,因為很多時候傳統思維和網際網路思維是并存的,而不是一種非黑即白的關系,了解這一點也是一種思維的升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