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曆史上有一個虎頭蛇尾的朝代,是怎麼滅亡的?

作者:東邊山上的風

中國曆史上短命的朝代不少,而且隻要是短命王朝,就一定會有驚世駭俗的積極表現。比如說秦皇朝僅14年,建立了大陸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制國家,統一文字和度量衡,修築舉世聞名的萬裡長城等等。隋朝僅37年,首創科舉制度,三省分立互相監督制度,修築京杭大運河等被譽為“功在千秋”。今天說的這個朝代就更不得了,曾創下曆史上全球最大的版圖-元朝,不止版圖最大,還有其他一些第一。但是這個王朝卻比較短命,隻不過區區98年就滅亡了。是什麼原因讓這麼一個擁有最強大的戰争機器,版圖一直延伸到歐洲部分地區的國家快速滅亡的呢?

中國曆史上有一個虎頭蛇尾的朝代,是怎麼滅亡的?

一,權力更替太頻繁,宮廷内鬥過于混亂。

作為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朝建國98年(1271-1368)裡面總共換了11位帝王,在此我們隻計算在中原統治期間的那些帝王。權力更替頻繁也就算了,交接平穩以保持政策的一貫性也還能湊合。關鍵是皇位的傳遞還特别混亂,有多亂呢?大多數情況下依靠部落中元老勢力商量決定,不服的就動用軍隊厮殺,沒有嫡長子繼承的制度。

第一任元世祖忽必烈,在位35年,首先他就是跟兄弟阿裡不哥發生戰争才當上皇帝的。其實從曆史來看,他弟弟阿裡不哥是在各蒙古部落首領推舉下在首都和林繼位的,應該算是正統。而忽必烈是在進攻南宋的路途中靠一部分出征的将領和部分漢人的支援下宣稱繼承汗位,是以蒙古各部落都不承認。阿裡不哥率蒙古騎兵南下與哥哥忽必烈發生戰鬥,忽必烈得勝,進而成為大汗,繼而建立了元朝。77歲老死。

第二任元成宗鐵穆耳,在位13年,跟哥哥晉王甘嘛剌争奪王位,兩人文鬥,比賽背誦祖訓,哥哥晉王甘嘛剌因口吃屈居第二。鐵穆耳順利得登大位。42歲病死。

第三任元武宗海山,在位4年,本來皇後想立阿南答做大汗位的,但是海山的弟弟搞政變除掉了阿南答,讓自己的哥哥海山登上了皇位。海山在30歲病死。海山看到自己的弟弟如此重情義,就約定以後兄終弟及,叔侄相傳,兩人的後人輪流坐莊。真實情況是弟弟當時手上兵力太弱,幹不過手握重兵的海山哥哥,就做了一個順水人情。

第四任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在位9年。他是海山的弟弟,海山死後他按照兩人的約定繼承了哥哥的大汗位。35歲死于長期飲酒過量,胃穿孔或者是肝硬化。在位期間撕毀了與海山關于皇位叔侄相傳的約定,直接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

第五任元英宗碩德八剌,在位3年。實施新政得罪部落守舊勢力在南坡之變中被刺殺。

第六任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在位5年,52歲時病死。

第七任少帝阿速吉八,在位27天,8歲被殺。

第八任元文宗圖帖睦爾,在位4年,殺死8歲小皇帝阿速吉八上台。29歲病死。

第九任元明宗和世㻋,在位184天,29歲被毒死。

第十任元甯宗懿璘質班,在位52天,6歲病死。

第十一任元慧宗(元順帝)妥歡帖睦爾,在位36年,49歲死于痢疾。

98年的時間裡面,我們扣除第一個忽必烈35年,最後一個元順帝36年,剩下27年,9個皇帝,平均3年換一個。

中國曆史上有一個虎頭蛇尾的朝代,是怎麼滅亡的?

作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這種非嫡長子繼承的制度也可能是為了優勝劣汰,保證最好的人當選下一個皇帝。可是他們沒想到各部落有不同的利益,個人背後往往是一個利益集團。在權力的争奪過程中,殺伐、詭計、陰招等無所不用其極。皇位如此頻繁的換人,導緻朝中大臣一直都在選邊站隊,利用可憐的和平時光研究誰的實力更強,根本沒空理會朝政。

遠朝統治中原的最後一任大汗是元順帝,他竟然跟自己的兒子-太子愛猷識理達蠟争奪權力,這一點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當時在外領兵的元朝将領主要有三個人,老帥孛羅帖木兒,後起之秀擴廓帖木兒也叫王保保,還有一個漢人将領李思齊,分别擁兵各居一方。元順帝傾向于孛羅帖木兒,太子則秘密聯絡擴廓帖木兒,李思齊是漢人暫時沒人理會。

這時候南方朱元璋的起義軍正跟另外一隻起義軍張士誠打得難分難解,此時如果元朝抓住戰機乘機南下是完全有可能把起義軍鎮壓下去的。可惜的是保皇派和太子黨根本沒顧得上起義軍,在大都互相掐架着呢。

最後的結果也出人意料,皇家内部是皇帝勝出繼續坐龍床,但是太子也相安無事,還被封為兵馬大元帥,坐鎮大都;孛羅帖木兒頂黑鍋被殺,擴廓帖木兒王保保升為兵馬副元帥,代替太子出征南方鎮壓起義軍。但是從此以後元順帝和太子都不相信他,于是王保保成了孤家寡人;李思齊在關中地區坐大,還跟關中諸将成立了反保保聯盟;朱元璋順利吞并張士誠統一了南方。這樣一來最大的赢家竟然是朱元璋和李思齊。

成了孤家寡人的王保保幹脆破罐破摔,置朝廷任命于不顧,竟然出兵關中與李思齊的反保保集團幹上了,導緻大都、山東和河南兵力空虛,被朱元璋乘虛長驅直入,一口氣滅掉了大元王朝。

二,率性的經濟政策,野蠻的攫取方式。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後,朝中一直存在兩種經濟學派。一派是以漢人許衡為代表的儒臣派,他們認為統一以後應該休養生息,減輕賦稅,發展生産以維持朝廷的長久生命力。而以色目人阿合馬為首的理财派則認為應當直接榨取漢人和南人(南宋人)财産,采取暴力掠奪的方式快速獲得财富。

從感情上忽必烈更傾向于色目人的理财派掠奪理論,實際上也采取了這種做法。這種對财富進行簡單粗暴掠奪的政策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和負面作用,對生産力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非但底層百姓得不到新朝帶來的實惠,也動搖了漢人地主階層對元朝的信任,增加了危機感。長期的結果就是整個社會賴以安定的基礎不但沒有得到鞏固,還被一點點無情的毀掉了。

中國曆史上有一個虎頭蛇尾的朝代,是怎麼滅亡的?

率性的經濟政策還展現在濫發紙币,甚至無限度挪用作為紙币後備金的鈔本金來維持國家的運轉,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元朝國家信譽被破壞殆盡。整個元朝統治時期,物價飛漲、貨币貶值、通貨膨脹等經常發生。

元朝作為全世界第一個使用紙币作為流通貨币的國家,它在1260年發行的第一代紙币跟鈔本金有嚴格的兌換關系,鈔本金分為銀子和絲綢兩種,具體的兌換關系是1千等于1貫, 50貫等于1錠,2貫兌換白銀1兩或者絲綢2兩,1錠兌換25兩白銀或者50兩絲綢。當時确實是一種創舉,對商貿發展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

但是到了1276年,常期的連年征戰加上賜予各部落的高額封賞導緻巨額的财政虧空,不得不大量超額發行紙鈔。到元成宗時期,理财派的掠奪手法都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了,隻好直接動用鈔本金。

為了調控兌換關系,元朝采取了又一個簡單粗暴的做法-發行新鈔,不得不說這些做法都有獨創性,如果凱恩斯生在元朝的話,那麼經濟學一定會提前很多很多年被發現。

1287年第一次發行新币的時候,舊鈔換新鈔的比列是5:1,相當于被掠奪了百分之八十,資産縮水了80%。

很快,這種立竿見影的掠奪方式迅速在元朝曆代當政者手裡蔓延開來,而且越玩越大,似乎發新鈔上了瘾。

至1350年元順帝,63年裡一共換了4次5版新鈔,最嚴重的一次是1309年新發行的“至大銀鈔”,1兩白銀可兌換50貫紙鈔,跟1260年的原鈔1兩白銀兌換2兩紙鈔相比,整整貶值了25倍!

因為紙鈔的信譽度已經歸零,最後整個社會不得不退回到以物換物的原始交易方式,人們幹脆把紙鈔當做祭祀用的紙錢。

這不僅僅是割韭菜,而是确确實實的薅韭菜,連根拔了。

中國曆史上有一個虎頭蛇尾的朝代,是怎麼滅亡的?

三,偏激的民族政策,尖銳的民族沖突。

上面說過,忽必烈之是以能登上汗位,靠的是一部分漢人地主武裝的支援。但是在取得統一之後,他卻偏向于蒙古和色目人,把漢人和南人置于最底層。

第一等人:蒙古人,即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國帝國人。

第二等人:色目人,主要是指被蒙古征服的歐洲和中西亞地區的民族,後來《元典章》又明确定義為除漢人、高麗人、蠻子外的其他所有人。

第三等人:漢人,指金朝人,包含漢族和契丹,女真等民族。

第四等人:南人或者叫蠻子,即最後被征服的南宋遺民。

當然這隻是一種宏觀分類的方法,實際上有不少漢人地位相當高,也有很多蒙古人淪為下層人。第三等和第四等中的漢人和南人絕大多數是漢族,這樣分類其實是元朝統治者企圖分化漢民族,以漢制漢的一種政策。

對漢人和南人的歧視主要展現在元朝的一些制度和《元典章》裡面。

正八品及以上的行政級别都設有達魯花赤這樣的特殊蒙古官員,相當于監察長官,同級别的漢人和色目人都接受他的官制和指揮,漢人不能任用為達魯花赤這個職位。

蒙古人毆打漢人時,漢人不得還手;蒙古人打死漢人隻需流放北邊充軍,而北邊又恰好是蒙古人的故鄉;或者仗刑五十七下,付給死者家屬一部分銀兩即可。但是漢人打死們古人,則必須死刑并且家屬還得賠償銀子财物。

元朝中晚期雖然也實行科舉制,但是蒙古人和色目人隻需要考兩場,漢人則需要靠三場,制度上就形成了不公平。錄取人數蒙古、色目人和漢人相等,看似平等其實人口基數相差幾百倍,完全不合理。

漢人禁用一切管制兵器,連做農活用的鐵禾叉也不行。

這種極度偏激的民族政策使得漢民族各階層對元朝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都極低,在朱元璋的北伐隊伍提出“驅逐鞑奴,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号後,山東、河南地區的大部分城市基本上都是開門納表投降,隻碰到極個别蒙古将領的抵抗。

中國曆史上有一個虎頭蛇尾的朝代,是怎麼滅亡的?

四,泛濫的黃河,無情的冰川。

據科學家考證,整個元朝統治期間都處于氣溫曆史低位,世稱“拉馬德雷冷相位”期,這個寒冷期一直持續到1715年的清朝,竺可桢先生在1972年發表在《考古學報》第一期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證明了這一點。冰川南移導緻氣候寒冷使得農作物大量減産。據統計,元朝總共有36個冬天氣溫異常寒冷。而遊牧民族出身的元朝廷對于這種寒冷天氣對農耕文明的破壞程度估計不足,沒有及時調整賦稅等相關政策來緩解越來越尖銳的階級沖突。

我們前面講過元朝的主要政策是理财派,主張搜刮而不是休養生息。後來的皇帝雖然有所醒悟,但是祖訓難改,再加上皇位更疊實在太過頻繁,執政綱領都來不及拟定,更别說想改革了。惡劣的氣候和殘酷的朝政,如此種種無疑加重了以農耕為主的漢民族的負擔,導緻饑民急劇增加。

另外一個天災就是黃河決堤。據1982年水利部統計,每30年黃河決口次數元朝排曆史第二位。元史記載,僅僅在1344年,因連續20多天暴雨,黃河決堤三次,水淹18州鄉,老幼婦溺亡者不計其數,青壯年跑得快的則成為饑民流民。

治理黃河需要大量的經費,從哪裡來呢?隻好采取前面說過超額發行紙鈔,再一次引發通貨膨脹,用一堆廢紙來巧取豪奪,結果就是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最終萬劫不複。

中國曆史上有一個虎頭蛇尾的朝代,是怎麼滅亡的?

結語:

整個元朝從建立那一天起,就在給自己挖坑的路上越走越快。整個政治制度已經爛到了骨髓裡面,當我們講到任何一個原因的時候,都會牽扯出另外一個或者幾個原因,一環扣着另外幾環,根本無法一一解開,隻能靠一刀切斷才能徹底解決。任何的修修補補都會遭到原有利益集團更大的反噬,進而讓它的死亡變得更快。最終的結果就是要建立一個全新的王朝代替它,才能解決問題。

當朱元璋的部隊北伐山東河南地區時,一路勢如破竹,根本沒遭遇到像樣的抵抗。不是元朝末期的将軍們不抵抗朱元璋的起義軍,而是大家心知肚明,這個朝代已經沒救了,保住自己的實力才是出路。

注:本文中所有圖檔均來自百度搜尋,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