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山楂樹之戀》上映,疫情再次爆發,依然在心中掀起了一股漣漪——它不僅是物質主義市場社會中一根強力針,更是獻給那些死去的人的一首純正之歌。雖然豆莢隻給出了6.8分的評分,但我認為它在張藝謀的電影生涯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僅因為它豐富了張藝謀電影的一種風格,一種審美追求的特點,還因為它切入了時代的需求和痛點。那些已經去世的人,再也得不到純潔和真愛,隻是人們的内心最需要安慰——就像大人永遠記得童年一樣。這隻是整體的感覺,但是在看一些細節的時候,比起初看多一點思考,這裡重點看這些瑣碎的想法。

圖檔來自豆瓣,圖為電影《山楂樹之愛》劇情
1.山楂樹。山楂樹不僅在電影中具有線索意義,而且具有深刻的隐喻意義。那棵山楂樹出道,是張隊長會見教育革命實踐隊到西平村準備教材的路上,張隊長向師生介紹那棵英雄樹——其他山楂樹都是白花,隻有這種植物,因為英國反日血澆水,開的是紅花。是以,寫出英雄樹的故事是靖秋的重要任務,而這棵山楂樹也成為靖秋和老三個愛情故事的重要媒介和見證。然而,靖秋卻從未見過這棵山楂樹的紅花,但在醫院探望老三,老三給她買了一盆盆印有紅色山楂花的臉盆——有水月,鏡子裡有花的味道。玩得仔細,其實張隊長剛介紹英雄樹的時候,就能在他的語氣中感受到幾分幽默的色彩(一個真實的奇迹故事),是以即使山楂樹真的是開着紅花,它就像是主心的理想主義,是奉獻和犧牲——革命者為政治和國家,老三為愛。是以,回想起來,從未有過山楂樹紅花的正式亮相(主題曲的結尾和鏡頭都是用白花打開的)其實,影片的開頭就奠定了悲傷的色彩。影片的故事是悲劇性的,但所有的犧牲和犧牲都是正義的或願意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棵山楂樹确實巧妙地将主人公的家愛與老三對甯靜秋的愛情聯系在一起——真愛是付出甚至犧牲。這樣,一部不靠接吻戲的愛情片,就成了"史上最幹淨的愛情片"。
2.冷色調。來自攝影背景的張藝謀特别注重作品的視覺沖擊力,他的色彩控制絕非平凡。我們對"紅高粱"的深刻印象可能首先是由于它強烈的紅黃暖色影響;《山楂樹之戀》在色彩上完全反紅高粱,綠色冷色調和灰色調充斥着整部電影。即使《文革》中的時代背景是"滿是紅綠兩色的旗幟",影片也基本與時代的"紅海"隔絕了主色,即使表演送知識鮮明的年輕人上山下山,也意在色彩克制。這一點隻要和馮小剛的《方華》在街頭遊行的狂熱鏡頭就知道了,前者明顯低調,一瞥,後者故意用像中國畫一樣的噴墨方法,刻意渲染了一個。綠色的主色調有效地服務于情節和主題,烘烤出初戀的綠色,純潔的人物,也表現出淡淡的悲傷和悲傷。這部電影的色彩成功,就像《紅高粱》一樣,不得不說張藝謀确實是色彩控制大師。
3.超級時代。這裡所謂的逾時代,就是在談論電影的主題和情節或多或少超越了"文化大革命"的時代背景。文化大革命中有什麼愛嗎?當然,這種最原始、最永恒的人類情感,在任何時候都無法完全壓抑,是以當時老三和靖秋的故事也可以完全可能。然而,年輕人都在談論"也許當政策改變的時候",景秋作為右翼分子的孩子,正在努力改革,不僅不上上下山,還可以當老師,老三人沒有父母的參與,甚至整部電影都幾乎沒有負面形象, 老三的愛情,靜谧的秋天沒有遇到任何障礙和劇透(靖秋媽媽不是真正的阻撓者),他們周圍的人都打扮成自己的好人,這隻能說是創作者的一廂情願。為了展現純潔、美麗、幹淨,凡是惡又壞去删,隻能說是一種浪漫的手法。
4.童星。片中演員李雪劍(張隊長飾演)、于美姝(景秋媽媽飾演)、薩吉娜(姨媽飾演)等老戲骨的表演都說不出來,周東雨主演也可以叫來在人生最好的階段演繹最合适的角色,恰如其分地诠釋了當時的初戀, 綠色,純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位小演員何小環(張隊長的孫女桓歡飾演)、于牧園(景秋哥哥飾演)、胡心媛(景秋姐姐飾演),尤其是《桓歡》和《哥哥》,雖然不多,但很能進入劇中,甚至舉起雙手踩腳, 這些話是戲劇性的。比如《快樂》在餐桌上重複了大人的幾句話,把一個乖巧的小女孩演繹得活潑靈活。幾個孩子不僅形象能站立,連時代感也抓得恰到好處,真為影片增添了不少色彩。難怪小演員說"快樂"是導演從數千個孩子中選出的。
作者|謝子元
由|編輯肖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