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精益思想與靈活思想

精益思想與靈活思想的概述

  邁入了這個新的世紀,随着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顧客需求個性化、産品生命周期逐漸變短、市場需求不穩定的變化已成必然趨勢。是以以單一的供應鍊管理思想進行運作很難滿足消費者對産品的随時可獲性和有能力購買性的複合需求,而以降低成本為核心的精益思想與以提高顧客服務水準為目标的靈活思想的組合應用将大有可為。

精益思想與靈活思想的産生背景

  精益思想起源于精益制造的概念。二戰結束不久,以美國福特汽車為代表的少品種大批量生産方式統治着世界的工業生産模式。20世紀60年代由于市場環境的變化,大批量生産的弱點日趨明顯。當時,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在考察美國汽車工業的生産方式後,根據自身的技術背景和市場需求,采取了準時制生産,以多品種、小批量、高品質和低消耗的生産方式獲得了巨大成功。精益思想産生于該“豐田生産系統”,後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研究和總結,正式發表在1990年出版的《改變世界的機器》一書中。精益思想是指運用多種現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以社會需求為依據,以充分發揮人的作用為根本,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資源,最大限度地為企業謀求經濟效益的一種新型的經營管理理念。

  将精益思想運用于需求相對穩定,市場可測的環境下,節約了大量資源,提高了企業利潤率和市場競争力。進入90年代後,産品生命周期變短,市場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美國制造業認識到在複雜的市場環境下降低成本和提高産品品質還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迎合消費者的需求。随即提出了靈活思想,靈活思想的核心是,在需求多變的市場環境下,企業需随市場變化做出判斷和預測,采取靈活政策,對市場做出快速響應。每一種供應鍊哲理都是在具體的經濟環境下産生的,都具有各自的服務特征。目前精益思想與靈活思想在物流和供應鍊管理中的應用日益廣泛,成為生産、銷售和企業管理等領域的有效戰略。

精益供應與靈活供應的特性比較

  精益供應與靈活供應都是基于其思想的一種供應方式。為了分析她們之間的差別和聯系,首先說明供應鍊成本的構成。1997年Fisher提出了一個結論,他認為,在現代供應鍊管理中産品廢棄的風險和缺貨成本相對生産和銷售來說顯得過大,并提出将供應鍊成本表示為:

  全供應鍊成本=産品交貨成本(PDP)+可銷售成本(1)其中:

  産品交貨成本=生産成本+銷售成本+儲存成本(2)

  可銷售成本=産品廢棄成本+缺貨成本(3)

  第一種成本産品交貨成本是精益供應中的主要成本,而可銷售成本則在靈活供應中占主導地位。顧客對産品的要求是産品同時具有随時可獲性和有能力購買性,是以,對于現代靈活企業,除了快速響應市場滿足顧客的産品可獲性要求外,還有必要按精益供應鍊的獲勝标準來運作,降低供應鍊成本,滿足顧客的有能力購買性要求。

  下面通過具體的特性(如表1)将精細供應和靈活供應做一個詳細的對比。

  表1精益供應和靈活供應顯著特性的比較

精益思想與靈活思想

  精益供應和靈活供應顯著特性的比較我們發現:

  (1)靈活供應和精益供應都需要高水準的産品品質;

  (2)都需要從發出訂貨單到收到貨物的時間間隔即前置期最小化,但其動機不一樣。精益生産中對前置期最小化的要求是因為精益思想的資源節約觀念,該思想認為消耗時間是浪費,要求消滅所有的浪費;對靈活供應來說,前置期最小化是為了盡可能快的滿足顧客多變的需求和開拓新的市場機會。

  (3)面臨這些動态市場,靈活供應鍊以提供高服務水準為核心來滿足顧客的需要是很有必要的;而精益思想的驅動力是成本最小化,是以是基于市場價格的競争。

  精益供應和靈活供應的本質差别在于提供給顧客的整個價值取向,提高服務水準是靈活供應的關鍵,而降低成本則是精益供應的核心。同時我們可以從20世紀末期的個人電腦供應鍊的轉變來了解兩種不同供應的理念和獲勝标準,如表2所示。

  表2個人電腦供應鍊從産品驅動到顧客驅動的轉變

精益思想與靈活思想

精益與靈活組合應用分析

  前面已經指出,在精益供應和靈活供應之間有很多共同要素。如果我們能全面了解和運用精益與靈活的概念,就能使精益化企業和靈活企業共存,提高市場競争優勢。

  下面提供了三種方式,通過這些方法使不同的核心企業聯盟,共同合作,參與協同管理。這種組合戰略同時滿足了終端顧客的産品可獲性和有能力購買性的要求。

  (1)基礎需求和波動需求的分離

  一個成功的組合政策基于将需求模式分為基礎需求和波動需求兩種需求,如圖1(1)。一般來說,基礎消費是相對穩定的,如顧客對功能産品的需求和消費;而波動消費則和創新産品聯系在一起。我們可以通過曆史資料來預測基礎消費,運用精益化生産方式達到規模經濟,滿足顧客相對固定的消費需求;而波動消費一般不能預測,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需要更高的成本進行處理和物流運作。從需求模式圖1(2)中我們可以看出,通過控制生産量對基礎生産進行轉換,平穩了全過程的生産進度。一般可采用空間(比如分離生産線)或時間(比如在淡季生産基本庫存)分離來處理基礎需求和波動需求,并聯系整個供應鍊戰略,來實作終端顧客的複合需求。

精益思想與靈活思想

  (2)帕累托曲線(80/20法則)方式

  很多制造和銷售一系列産品的公司會發現帕累托法則可用來指導供應鍊政策。對企業的分析通常表明80/20法則适合于企業的生産、銷售和顧客的需求模式。下圖3表明了對20%的可測産品和80%的多變産品所制定的供應戰略。

  我們将整個産品分為A區和B區。A區代表20%的可測産品類型,滿足了顧客80%的需求,采用預測的方式進行精益化生産;B區代表80%的多變産品類型,僅滿足了顧客20%的需求,需采用定制方式進行靈活生産。很顯然,運用帕累托銷售模式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産品類型,依據一定的标準,采取不同的生産、管理方式。這樣做的結果是将兩種不同的生産理念有效結合後,在降低供應鍊成本的同時提高了服務水準。

精益思想與靈活思想

  (3)顧客需求切入點方式

  我們通常将供應鍊結構劃分為推動式和拉動式兩種。在推動式供應鍊中,企業根據對顧客需求的預測進行生産,能達到規模效應;其弱點是分銷商和零售商處于被動地位,企業間資訊溝通少、協調差、提前期長、庫存量大、快速響應市場能力弱,且往往會産生供應鍊中的存貨數量逐級放大的牛鞭效應。拉動式供應鍊模式通常按訂單進行生産,由顧客需求來激發最終産品的供給,制造部門可以根據使用者實際需求來生産定制化的産品,降低了庫存量,縮短了提前期,能更好的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求,但缺點是生産批量小,作業更換頻繁,裝置的使用率不高,難以獲得規模經濟。

  是以我們可以将推動式和拉動式供應鍊的各自優點進行組合,已達到規模化和柔性化。所謂顧客需求切入點是指企業生産過程中由基于預測的庫存生産轉向響應客戶需求的定制生産的轉換點,從生産流程看,應該用這一點來區分按預測驅動的生産和按客戶訂單驅動的生産這樣兩種基本情況。在切入點之前傳遞的産品是無個性特征的産品,按預測進行備貨生産,此過程采用了精益化生産戰略;在切入點之後的采購和生産要依據客戶訂單的實際要求而定,具有很強的客戶要求個性,并從這個點開始計算産品傳遞提前期,此過程采用靈活生産方式,如圖3所示。

精益思想與靈活思想

  現在在很大範圍的工業生産中的組織用到了一個越來越多的概念“延遲”。通過運用延遲的概念,公司可利用精益化手段有效推遲分離點,即将客戶訂單分離點向生産過程的下遊移動,分離點後采用靈活方式進行生産。采取這種組合戰略後,增加了訂單生産中庫存生産的比例,減少了為滿足客戶訂單中的特殊需求而在設計、制造及裝配等環節中增加的各種費用。

  結論

  面臨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21世紀企業已由單純産品品質、性能方面的競争轉向企業所在的供應鍊之間的競争。很顯然,競争優勢來源于今天我們稱之為供應鍊的各種組織的結合能力,即靈活反應能力。

來自" http://wiki.mbalib.com/wiki/%E7%B2%BE%E7%9B%8A%E6%80%9D%E6%83%B3%E4%B8%8E%E6%95%8F%E6%8D%B7%E6%80%9D%E6%83%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