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康熙收到消息,遠嫁在外的五公主突然得病去世了,康熙傷心之餘,覺得女兒死的蹊跷,于是偷偷派人調查。一年後,康熙把驸馬抓進大牢,得知女兒死亡的真正原因後,康熙做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決定。
古代皇室中,公主的婚姻大多不由自己做主,而是作為政治聯姻的工具,被送往邊境各地,與各個邊境的王子成親,畢竟促進兩國的和平,和親是最和平、也是成本最低廉的一個手段。
像曆史上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都是赫赫有名的和親案例,即使國家實力強勁如漢唐,也要派遣公主和親。
王昭君在和親的公主中,名氣較盛,留下的史書記載中資料也比較多,但也留下了一些證據表明,和親的人,盡管是公主,在邊塞之地也過的并不太好,盡管嫁的是一方首領,但生活環境、習俗都與中原差的很多。
王昭君都曾經曆了兩次改嫁,而且都是匈奴部落的後輩,很少得到真正的尊重,盡管王昭君曾多次請求回到中原,都沒有得到應允。
曆史記載的有名和親案例,生活都不盡如意,在清朝二百年的曆史記載中,滿蒙聯姻長達586次,大批的公主下嫁到塞北。
康熙時期,滿蒙聯姻達到了巅峰,康熙的女兒基本都送到了邊塞和親,就連康熙最愛的五公主和碩端靜公主也不能例外,最終落得客死他鄉的凄慘下場。
端靜公主是康熙與貴人兆佳氏的女兒,因排行第五,也被稱為五公主。
小小年紀,已經出落的亭亭玉立,但年紀尚小,在宮中生活的端靜公主十厘清楚自己的處境,自己的母親位份地微,且沒有争寵的心思,自己在宮中隻能安守本分,老老實實的不争不搶。
但這樣的性格,也得到了皇上的另眼相看,成為康熙皇帝最寵愛的小女兒。
盡管對五公主寵愛有加,但适嫁年紀,端靜公主也沒有逃脫和親的命運。
康熙三十一年,五公主授封為和碩端靜公主,并在這一年指配給蒙古喀喇沁部杜棱郡王次子噶爾臧為妻。
作為康熙最寵愛的女兒,挑選中這個蒙古部落與之聯姻,說明這個部落在康熙眼中有不小的價值。
公元1628年,林丹汗于土默特趙城大敗喀喇沁部。
喀喇沁部首領蘇布地投奔皇太極,與皇太極聯合征戰,多次立下戰功,一心忠于清朝,拒絕了紮木山的反叛邀請,還将這個情況第一時間告訴了康熙,并向康熙表忠心說:“喀喇沁部承蒙主恩,願終身跟随,永不背叛。”這也是康熙看中喀喇沁部的一個重要原因。
公主出嫁,康熙皇帝為端靜公主和驸馬修建了一座公主府,又将公主平日用的宮女侍從一并作為陪嫁物,允許公主帶走。
出嫁當日,公主府7天7夜,燈火通明,擺了成千酒席,草原上的貴族基本都來參加了這場盛世婚宴。
婚後端靜公主與驸馬感情也是不甚和睦,兩年間,端靜公主便接連生下兩個孩子。
但時間久了,一個在皇宮中養尊處優的公主,一個在外征戰的戰士,兩人之間的沖突漸漸開始顯露出來。
作為戰士首領,噶爾臧十分強勢,希望他的士兵和妻子,都能對他絕對服從。
再加上常年征戰,兩人的日子也是聚少離多,噶爾臧又是一個狂野性格,在外尋花問柳也是常有的事情,端靜公主遠在他鄉,又無人可以傾訴。
久而久之,委屈越來越多,公主也郁郁寡歡。
康熙四十九年,塞外傳信,說端靜公主染上疾病,不幸身亡。
傳信回來時,康熙正在批閱奏折,心疼的連筆都握不住,自己前段時間才在巡視的時候去公主府上見過端靜公主,前後不過月餘,就傳出暴病而亡的消息。
康熙心痛之餘自是不信,便派人暗中調查公主的真正死因。
不出時日,康熙皇帝便收到密信,原來公主并不是思域疾病,而是噶爾臧一日回來時,看見公主與侍衛舉止親密,以為公主與侍衛有染,給自己臉上蒙羞,當下便怒不可遏:“我要殺了你這個不守婦道的人。”
礙于公主的地位,不敢真的殺掉,便将公主囚禁起來,某天,不知又為何與端靜公主起了沖突,一腳踢向公主,便怒氣沖沖離開了。
習武征戰的人,一腳力氣可想而知有多重,且端靜公主自小身體孱弱,養尊處優,自是不能承受這一腳,便被活活踢死了。
康熙知曉緣由之後,大怒,為給女兒報仇,次年,以公主服喪期間霸占他人妻子、克扣公主喪葬錢兩項罪名,将噶爾臧帶回了京城,削去官爵,打入了大牢。
端靜公主的一生,不可說不凄慘,成為政治的犧牲品,還丢掉了自己的性命,最後都不能回到故土。#曆史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