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史較著,如自掇之位;秉政四十五年,前有中興之勢;明最聰明,當位而有嚴嵩、嚴世蕃之奸;徐階權臣,亦有戚繼光、譚綸、俞大猷之名将,終不入朝弄臣于股掌之間。
然人情頗知名,如後解衣而死。
第一任,陳皇後遂緻産死。
帝初不悅,以非己擇後,後亦不得已,惡其有所為非。 然非人所能也。 陳皇後素不自持,嘉靖不往,安得懷之,無嗣必危,故出道士門,夢欲求道,言聽計從。 頃之,有娠,帝視之如初。
嘉靖至坤甯宮視陳皇後,方語次,一宮人走入。 帝對後及宮人不能自勝。 孰婦之忍其面與其下親也,抑自任之時也? 陳皇後必婦人也。 不悅,叨叨數語。
嘉靖亦非人也。 即時飙發,擲茶杯,拍案大罵,彼覺陳皇後真以己為事,腹大覺可譜。 靖愕然求免,而不解聲,猶動足。 嘉靖固非人,童子亦自己也,不顧一足蹋陳皇後腹也。 是一足也,一屍兩命,陳皇後微産而亡,死後亦不得嘉靖帝之終,草葬。
第二任,後解衣而死。
後崩,嘉靖以所愛張氏宮人為後,雀飛上枝為鳳皇,亦不甚快。 陳皇後以非其所好,不顧大臣,無此故事矣。 許、嫔、妃其來乎。
按此女是先茔青煙,大運所歸,不覺多福,血淋漓猶在前耶? 是以每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嘉靖帝一洗心帝,一夕思是以得道,故常修之,且修煉之時不用龍袍。 所幸張後自然得衣之,久不能堪。 一國之母,終日服道袍如尼,不減人間,視之亦不快。 故後亦怨望,怨言是以絕也。
帝怒,人多遭罪,怨言不行。 直将張後衣服解下,堂堂皇後,一國之母,對多人之面,看古封建女子于貞潔,至今婦人于被衆脫身不堪。 帝真畜産,後亦婦人也。拔其衣,辱其人乎? 未幾,嘉靖猶鞭之,竟下獄。至于張後在獄,連病氣死。
第三任,方後為火生燒死。
由嘉靖諸行,暴逆如此,而後宮昭然志之。 故恐一日之事遂至身上,故群宮女議誅無乃無事乎?
故楊金英者,群宮人密弑其君,然其下愚勇無謀。 宮人數人在嘉靖卧時,潛扪其寝宮,按之欲缢殺之,而群宮不知為拙,既系而後結,是猶系領稍緩,故不死也。
群宮人慘酷,悉斬之,牽引數十人,而此首楊金英是端妃左右,妃投于河而不能自洗。 因嘉靖修之,以皇後大小事亦由妒忌,而嘉靜最寵端妃,并罪殺之。 以專擅忤嘉靖,亦死不遠。
嘉靖驚愈,一夜坤甯宮火,其時火發甚常,皆燃燭年代,數桶水即撲滅。 然嘉靖不令救火,亦不使救後,火勢愈熾,竟焚死。 火者誰放,想亦知之,或時自然火起,嘉靖不令人救,猶生焚死無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