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經理的第一要務是什麼?學過PMP的人肯定會說,廢話,那不就是溝通麼?其實溝通是項目經理的基本能力要求。而PM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其實是問題的解決。
當然不僅僅是項目經理,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會面臨着形形色色的各種問題,包括工作上的和生活中的。
那麼,有了問題,我們該怎麼辦?當然是解決。那麼問題來了,如何解決一個問題呢?是否有套路,是否有方法。看到這篇文章的筒子們,恭喜你,你找對地方了。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問題的解決。
一. PDCA法
PDCA是 Plan, Do, Check, Act這幾個單詞的首字母,也叫戴明循環。由休哈特提出的PDS(Plan, Do, See),經戴明改進得出的一個方法論。
可以分為以下八個步驟:
第一步:認識問題:弄清楚問題是什麼?比如:品質下降了、進度延誤了、成本超支了等等
第二步:分解問題:比如品質下降了,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比如:表面有瑕疵、尺寸有偏差、響應速度未達預期、産品噪音過大等等。并進行資料統計,弄清楚哪類問題出現的比例最高。可以使用帕累托圖(也叫柏拉圖)進行排序。
第三步:設定目标:設定改進目标。可以使用5W2H的方法,比如時間多久、成本多少、人力數量、應用場景在哪裡等等。
第四步:追究問題的本質: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可以使用魚骨圖(也叫石川圖、因果圖、why-why分析圖),也就是從5M1E的次元,即:人、機、料、法、環、測等次元去探尋問題的根本原因。認為這是所有問題解決中最重要的一條。
第五步:拟定對策:根據前面一步中識别出來的根本原因,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至少要有兩個應對措施,也就是A計劃和B計劃,互為備份。
第六步:實施對策:措施再好,也需要去實施應對。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前一步中拟定措施中的一種去實施。
第七步:确認效果:檢查确認實施後的結果。品質的目前水準是什麼樣的、進度目前怎麼樣、成本水準如何等。
第八步:評定成果:根據第七步的實際效果和第三步所設定的目标,确認是否達到了問題解決所需達到的目标。
總結一下,如下圖所示:
二. 麥肯錫問題解決7步法
主要步驟如下:
麥肯錫法和PDCA問題解決方法很類似,就不給大家具體解釋了。
三. DMAIC法
DMAIC其實是六西格瑪流程改善管理中的工具。指定義Define、測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進Improve、控制Control五個階段構成的過程改進方法,一般用于對現有流程的改進,包括制造過程、服務過程以及工作過程等等。
DMAIC不僅僅可以用來進行流程和過程的改進,還可以用來進行問題的解決。
和之前的PDCA循環很像,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 Define:定義問題是什麼?比如早上上班遲到了。
2. Measure:測量問題影響有多大?影響一,上班遲到了40分鐘;影響二,導緻要扣100塊工資。
3. Analyze:分析問題原因是什麼?人:賴床了;機:鬧鐘沒響;料:吃早餐吃壞肚子了;法:本來可以坐地鐵的,結果開車去;環:天降暴雨,交通癱瘓;測:公司的打卡機出問題了。
4. Improve:制定改進措施(上中下策),并實施。根據前一步分析的根本原因來制定相應的措施。實施制定的改進措施中的一種,并檢查改進效果,确實措施是否有效。比如根據前一步的原因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昨天由于早上吃了昨天晚上剩下的飯菜,導緻肚子不舒服,然後上班遲到了40分鐘。是以今天,不吃過夜的剩菜剩飯。肚子沒有再次出現不舒服的情形。上班也未遲到。說明此應對措施有效。
5. Control:後期标準化、程式化。根據前一步實施的效果,确定在後期使用改進後的方法和措施繼續執行。也就是說,以後避免此剩菜剩飯。并在家裡形成制度。
當然這隻是一個生活中的案例,那麼來一個真實的案例吧。
某公司生産一種裝置,近期收到客戶的投訴,反映了多種産品品質問題。公司指派F同學去解決這些問題。那我們看看F同學是如何使用了DMAIC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的。
第一步,定義問題:
F同學根據客戶回報的投訴,對問題進行了歸納總結,使用帕累托圖分析,結果如下:
根據帕累托圖分析,噪音過大是客訴中的主要問題,F同學決定首先解決它。
也就是說定義的問題是産品噪音過大。
第二步,測量影響
首先F同學對客戶退返的産品使用噪聲儀測試,對産品在幾種運作狀态下的噪聲進行了監測,發現結果如下:
實測噪音 | 标準要求 | 偏差 | |
第一檔 | 28分貝 | 20-25分貝 | 3 |
第二檔 | 40分貝 | 26-35分貝 | 5 |
第三檔 | 49分貝 | 36-45分貝 | 4 |
第三步,分析根本原因
F同學使用魚骨圖對根本原因進行了分析,排除了人、法、環、測方面的原因。主要原因來自于機和料。分析結論如下:
噪音的主要來源有以下兩種:機械噪音和空氣動力噪音。經過分析後,分别對應着風扇和氣道。具體表現為,風扇扇葉對稱性不夠好,邊緣有毛刺現象;風扇與機體之間固定為硬連接配接。氣道通路上,存在毛刺及毛邊現象,導緻在運作過程中出現口哨現象。
第四步,制定,并改進措施,觀察效果。
根據第三步中的分析,制定如下改進措施:
1. 對風扇的生産過程進行改進,對注塑工藝進行改進,以及增加邊緣毛刺去除和檢查工序,確定無毛刺現象。在IQC檢驗中,增加對風扇外觀檢驗及噪音檢驗抽檢工序,確定上線組裝的風扇噪音符合标準。
2. 在風扇和機體之間增加隔振海綿墊
3. 對氣道通路部件的注塑工藝進行優化改進,以及增加邊緣毛刺去除和檢查工序,確定無毛刺和毛邊現象
改進後再次随機抽選産品進行複測,結果如下:
實測噪音 | 标準要求 | 偏差 | |
第一檔 | 21分貝 | 20-25分貝 | 無 |
第二檔 | 28分貝 | 26-35分貝 | 無 |
第三檔 | 39分貝 | 36-45分貝 | 無 |
根據測量結果顯示,改進措施完全有效。是以進入第五步。
第五步,改進措施标準化、流程化
針對此次噪音問題的解決,對現有産品注塑工藝、主要零部件生産工藝流程、組裝流程、檢驗标準等進行了相應的更新,使用公司變更管理流程,對現有文檔進行更新,并下發至相關供應商和職能部門。確定在後期生産過程中,嚴格按照更新後的要求執行。并對改進後一個月内生産的成品進行跟蹤,確定問題得到真正的落實和解決。
根據以上方法,F同學順利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當然在帕累托圖中顯示的其他問題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解決。
四. 問題解決法(自己給自己安個名号
)
這個方法特别适合在項目管理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解決。具體流程如下:
也就是說,當你遇到問題後,第一步要問,是否在做這件事情之前有制定相應的計劃。如果沒有,則現在需要再次建立相應的計劃。第二步,如果有計劃,就要問,是否按照拟定的計劃實施了,如果沒有,則需要按照拟定的計劃去實施。第三步,如果按照拟定的計劃去做了,還有問題,說明計劃本身制定的有問題,需要對計劃進行改進後,再按照新的計劃去做。
再次舉個栗子:
客戶代表對項目經理小明說:“我們對項目的進展資訊了解的不夠及時和明确”。項目經理小明該怎麼做呢?
根據以上的邏輯和套路:
第一步:确定是否有溝通計劃,如果沒有,那就需要建立溝通計劃,并按計劃去實施。并跟蹤效果。
第二步:如果有溝通計劃,确定是否按溝通計劃去實施,如果沒有,則需要在後期按照計劃嚴格實施。并跟蹤效果。
第三步:如果有溝通計劃,并且已經按溝通計劃嚴格實施,仍然有問題,則需要對現有溝通計劃進行改進,并按照改進後的新計劃嚴格實施。并跟蹤效果。
最終,小明确定是有溝通計劃,并且嚴格按照溝通計劃去實施了。可是由于客戶代表是新來的,有新的溝通需求。是以小明在了解其溝通需求後,對現有溝通計劃進行了更新,并要求團隊成員按照新的溝通計劃嚴格實施。在追蹤一個月後,客戶代表對溝通效果很滿意。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你如果仔細後,你會發現,以上幾種問題解決方法有着異曲同工之妙。是以也需要大家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靈活使用。
需要項目管理資料合集的同學可先關注然後私信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