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4月9日,時任協約國賠款委員會主席的美國政治家〖查爾斯·蓋茨·道威斯〗,拟定了一項解決德國一戰失敗後賠款問題的計劃,史稱〖道威斯計劃〗。
查爾斯·蓋茨·道威斯(Charles Gates Dawes, 1865-1951)
美國政治家、經濟學家,綽号魔鬼瑪利亞
他之是以名噪一時,主要是因為他主持制定了“道威斯計劃”,這個計劃解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無能為力的戰敗國德國的戰争賠款問題,并有助于德國經濟的恢複和發展。為此1924年當選為第20屆美國副總統(1925-1929)。1925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道威斯計劃(Dawes Plan)又稱道斯計劃、道茲計劃、多茲計劃等,在由美國提出,用以舒緩德國因凡爾賽條約賠款而承受的巨大财政壓力,是道威斯委員會提出的解決德國賠款問題的報告。
背景
1918年11月11日,戰勝國(協約國【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中華民國、美國等】)與戰敗國(同盟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雙方宣布停戰。
在經過長達6個月的談判之後(也即巴黎和會),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凡爾賽和約》,這項條約得到了國際聯盟承認,并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這幅漫畫表現出德國人對于凡爾賽條約的痛恨
《凡爾賽和約》為納粹崛起埋下了禍根
按照《凡爾賽和約》,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内亞),16%的煤産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并需要支付1320億金馬克的賠款,相當于9.6萬噸黃金,第一年應賠付的10億馬克必須在5月31日前交清,以後每年支付20億馬克,30年還清。若德國不予接受,協約國則出兵占領德國魯爾工業區。
自一戰戰敗後,直到2010年10月3日還清最後一筆賠款,德國曆時92年才完全還清賠款。
賠款問題上最積極的是法國,因為法國半個世紀内兩次被德國人兵臨巴黎城下,甚至連德皇登基都是在法國的凡爾賽宮,是以法國想要盡可能地掠奪德國财富,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
但另一個歐洲強國英國,卻并不想要過度的削弱德國,主要是有三個原因:
一,英國要維持歐洲大陸均勢政策,怕德國徹底破産後,法國一家獨大,成為歐洲大陸得到王者,進而對英國不利;
二,德國若是因賠款導緻經濟崩潰,可能會爆發革命,無法持續為英國提供利益;
三,德國經濟不振,不利于戰後歐洲經濟複興,影響英國人做生意。
但由于一戰後德國财力得到枯竭,加上戰勝國争奪德國賠款的沖突,德國按《凡爾賽和約》支付賠款問題成為20年代資本主義國際經濟與政治中難以解決的糾紛。
同時由于一戰主戰場發生在歐洲大陸,是以歐洲各國因為一戰也欠美國的戰債高達103億4千萬美元,其中英國為43億,法國為34億,意大利為16.5億美元。雖然《凡爾賽和約》規定英、法等可以從德國得到戰争賠償,但同時要償還美國的債務,是以英法主張将賠款和戰債問題聯系起來讨論。
而對于美國,則又有另一個問題。因為在一戰歐洲各國欠美國的戰債,總共達103億4千萬美元,其中英國為43億,法國為34億,意大利為16.5億美元。并且由于巴黎和會上沒有讓美國得到它們預想的好處,美國國會沒有準許簽訂《凡爾賽合約》,是以美國拿不到德國的賠款。
綜合以上原因,英國、美國和法國三國雖然聯合一起打敗了同盟國,但在對德國還款賠償的問題和自己協約國内部的還款問題,各自各懷鬼胎,是以雖然《凡爾賽和約》簽訂,英、法等國家可以從德國得到戰争賠償,但轉身又要去償還美國的債務。
1920年5月,英、法兩國政府首腦發表聲明,主張同時一筆勾銷對美國的戰債和對德國的賠償要求。當德國财政、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已無力償還協約國的賠款,英、法等在德賠款問題的沖突也日趨尖銳之時。
1921年,按照《凡爾賽合約》,德國政府支付了第一筆賠償10億馬克。
1922年8月1日,英國外交大臣亞瑟·貝爾福向法、意等六個協約國發出照會——即著名的“貝爾福照會”,提出英國“準備放棄對德國賠償的一切未來權利和對戰債償付的一切要求。隻要這一放棄成為一項使此重大問題能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的……總計劃的一部分。”言外之意,是要求美國一同廢棄棄戰債要求的努力。
德國政府也看到了協約國内部的沖突,加上本身巨額賠償造成的經濟壓力,于是在還完第一筆的10億make後,第二年也就是1922年12月31日,德國政府聲稱财政枯竭,無力支付賠款,要求削減賠款額度。
對此,英國基于前文提到的三個原因表示可以商量,但法國卻态度強硬,表示德國的賠款一分也不能少,也不能延期支付,并基于《凡爾賽合約》提到的,如果德國賠償不到位,就占領其魯爾工業區。
于是在1923年1月11日,法國聯合比利時出動4萬大軍,占領德國魯爾工業區,把魯爾區出産的煤礦強行運往法國,并對魯爾區實行軍管。魯爾區是德國重工業的心髒,當時,魯爾區的生鐵産量占據了德國總産量的70%之巨。被法國占據之後,德國的經濟是以瀕臨崩潰。
德國以此為借口,開始消極抵抗賠款。同時,在國際社會上,英國、瑞士、瑞典、荷蘭等國也紛紛抗議法國的這一行動,英、法在德國問題上沖突更加尖銳。
而經濟瀕臨崩潰、失業人數大增的德國内部局勢進一步等動蕩。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希特勒第一次登上了政治舞台并被德國人熟知——他上司了著名的啤酒館暴動。
1923年9月,在德國政府宣布停止消極抵抗後,法國撤出魯爾區,并接受英美建議,由專家委員會重新評估德國賠款問題。
為了解決德國困局和讓德國繼續賠償,盟軍賠款委員會任命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局長〖查爾斯·蓋茨·道威斯〗主持計劃,希望尋求讓各方同意的方案。
道威斯計劃
1924年1月14日,道威斯告訴賠委會,今後它的主要任務是找出治愈德國經濟弊病的途徑。他在巴黎集會上稱,歐洲大陸将面臨着災難,除非“大家尊重常識”。他還告誡人們,要提防在最近戰争中打擊德國的那些人的民族自大情緒。還譴責他們“居心險惡,利欲熏心”,“好乘人之危,落井下石”。
1924年4月8日,在巴黎道威斯委員會向賠委會送出并公布了它們的報告。英法政府表示支援道威斯和他的專門小組向協約國送出的計劃。在巴黎發表的一份公開信中,德國官員們也稱,這項建議是“迅速解決賠償問題比較切合實際的基礎。”
1924年6月6日,德國國民議會以247票對183票接受了道威斯的報告。
1924年7月16日,讨論道威斯計劃的協約國國際會議在倫敦開幕。美國政府打破了幾年來至多隻派觀察員列席協約國會議的慣例,派遣駐英大使凱洛格正式出席了會議。
1924年8月16日通過了最後議定書。主要包括:
1、盟軍撤出魯爾區;
2、德國在首年賠款十億馬克,然後在往後四年之内每年賠款二十五億;
3、在盟軍監察下,德國國家銀行将會重組;
4、德國會得到主要來自美國的外國貸款;
5、賠款應該包括交通運輸、關稅與貨物稅等德國所得稅款。
1924年8月30日,德國帝國銀行脫離政府而獨立,并采用一套新的馬克貨币。
1924年9月1日,柏林将按道威斯計劃執行第一批償付。
道威斯計劃後續
〖道威斯計劃〗實施後,德國資金奇缺的問題得到解決,加上從美國得到大量物質裝備和技術幫助,其經濟趨于穩定和恢複發展;法、英等收到一些賠款;同期,美國經濟逐漸高漲繁榮,為歐洲提供資本的同時也擴大了進口,使歐洲經濟整體趨于穩定。
〖道威斯計劃〗的實施,使美國政府越發看重美國經濟力量的影響力和金融杠杆的有效性,并試圖以此推行美國的安全觀念,促進歐洲國家的安全合作,實作歐洲的政治穩定。美國銀行家多次聲稱,除非歐洲有一個穩定和安全的政治環境,否則美國銀行不會大規模向歐洲提供貸款。
1925年,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總裁本傑明·斯特朗明确告訴歐洲上司人,美國金融界的态度“主要取決于在多大程度上對歐洲政治形勢有信心”。也就是說,歐洲安全形勢的改善和政治形勢的穩定是獲得美國資本的前提。實際上,正是美國的壓力促使德、法、英等國認真考慮簽訂一個歐洲安全條約,并開始安全談判。
公約在1925年12月1日在倫敦正式簽字,總稱為“洛迦若公約”,公約的内容包括:
1、德、比、法、意、英《互相保證條約》,又稱《萊茵保安公約》,規定德、法、比互相保證德比、德法邊界不受侵犯,遵守《凡爾賽和約》關于萊茵區非軍事化的規定,英意充當保證國,承擔援助被侵略國的義務;
2、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間的《仲裁條約》,規定德國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決彼此間的糾紛,每一組締約國分别設立一個常設調解委員會處理雙方間的問題;/4、法波、法捷間的《保障條約》,規定在抵禦遭受無端襲擊時互相支援。
公約保證德國與西部鄰國的邊界現狀,對改善法、德關系,穩定歐洲局勢有積極意義,但未給予德國與其東部鄰國的邊界以保證,即不限制德國向東擴張。
洛迦諾公約的簽訂,是協約國在歐洲安全問題上對凡爾賽體系所做的又一次較大調整。它暫時緩解了歐洲安全問題,改善了協約國尤其是法國同德國的關系,使歐洲國際關系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并為道威斯計劃的繼續實行和20年代中後期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然而,羅加諾協定明顯地排除俄國于局外,僅僅令俄國因“西方之議和”而更感被孤立。1922年,俄國借拉帕洛條約與德國修好,然則西歐現下之舉,無疑為拉攏德國而已。
1930年,德國極端民族主義再度擡頭,“洛迦諾精神”宣告幻滅。
在1934年,對于“東方洛迦諾”之提議,德國反對确認東方邊界;波蘭則要求西方承認它在1920年從前蘇聯得到的土地利益,故此未能達成任何協定。
1933年1月30日德國納粹黨上台後,于1936年3月7日派兵進駐萊茵非軍事區,并宣布不再受《洛迦諾公約》的限制。
1939年4月28日,德國正式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随即在1939年9月1日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 END -
編輯 | 卧闌聽魚
文獻資料 | 網絡
#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