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丘成桐:AI要取代人類的言論大部分是“危言聳聽”

4月6日,複旦大學子彬院還在下着淅瀝的春雨,這裡迎來了被譽為“數學之王”的首位菲爾茲獎華人得主丘成桐。他将在第二天的“浦江科學大師講壇”上講述中國數學的現狀與未來。

這已經是第一财經記者半年内第二次與丘成桐面對面,人工智能成為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在半年的時間内,ChatGPT的問世引爆了AI領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數學家竟被OpenAI的一篇最新研究列為“最容易被ChatGPT搶飯碗的職業”。

人工智能無法取代頂尖數學家

丘成桐告訴第一财經記者:“人工智能不可能對最尖端的數學家有任何影響,對于普通數學家可能會有一些影響。”

他還預測,人工智能十年之内不會對人類的社會結構産生大的影響,大部分關于AI要取代人類的言論都是“危言聳聽”。“每一個技術更疊的時代都會出現這樣的言論,但最終都是相當平穩地渡過了。”丘成桐對第一财經記者表示,“至少未來十年我看不到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産生的實質性的改變,也就是改變整個社會的結構。”

去年8月,上海人工智能大會召開前夕,丘成桐曾在接受第一财經記者專訪時表示:“人工智能能夠取得成功,其實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很奇妙的經驗,但是至今仍然沒有人能夠深層次解釋人工智能為什麼能成功。”

而這恰恰是OpenAI成功的路徑,當資料積累到一定的量,AI的能力出現了質的飛躍。丘成桐曾表示:“數學應當想辦法找到人工智能為何會成功的奧秘。”

半年後,丘成桐再來回答第一财經記者提出的這個問題時說道:“大量的資料會産生質的改變,但質的改變仍然是有限的,我認為還是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它的整個結構是什麼樣子的。”

他強調,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在于它目前來說還隻能把很多現有的資料整合起來,融會貫通,但是很難形成科學觀念上的突破,這意味着人工智能還無法像人那樣有原創性的思考。

好的研究成果需要耐心,不能急功近利

中國包括複旦大學在内的團隊也正在開發類似于OpenAI的GPT這樣的大模型。那麼中國有沒有可能誕生像OpenAI這樣具有引領性技術的企業?對此,丘成桐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科學領域的投入應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中國目前尚未出現這樣的企業,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急功近利。

“如果都想着投入一筆錢之後,很快能夠收回雙倍的回報,那麼是不可能做成研究的。”他對第一财經記者表示,“這也是中國科研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往往需要花5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來做一個高品質的研究,才會突然之間出現重要的技術爆發,但在中國還很少看到這樣的情況出現,好的研究成果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能做出來。”

丘成桐認為,之是以現在中國出現了很多技術方面的“卡脖子”,就是因為基礎科學沒有做好。“在沒有科學基礎的前提下,要實作人工智能領域的飛躍是不現實的,因為沒有基礎是做不了這個事情的。”他對第一财經記者表示。

近年來,丘成桐在國内創辦“求真書院”等,主要目的就是培養未來的數學人才。“其實一個國家有1萬個數學家就很好了,我們究竟要多少錢來培養?其實沒有多少錢,這是整個國家、産業的需要。”丘成桐說道。

但他同時提出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就是中國大學的頂尖數學人才不多。“最好的人才流向了企業,大學裡面專心做研究的人不夠多,這是我們中國高校存在的短闆。”丘成桐告訴第一财經記者,“我們的高校大量缺乏一流的教授,大學的薪水即便能給得很高,但是跟騰訊、阿裡巴巴這些企業來比,可能相差三四倍,那麼很多人還是會選擇企業。”

丘成桐認為,造成中國高校難以留住頂尖人才的根本的原因是中國培養的大學生對于基礎研究的興趣不大。“據我觀察,中國的學生,尤其是做工程方面的學生,更希望開公司或者做金融賺錢。”他對第一财經記者表示。

在丘成桐看來,評價一個數學家是否是一流的數學家,應該看他的研究成果在5年後是否依然具有價值。今年7月,丘成桐将召集一批全球頂尖的數學家在北京召開大會,并在全球範圍内評選最前沿、最頂尖的科研成果。目前,大會評委已經挑選了87篇全球頂尖的數學論文進行評獎,其中70篇以上的頂尖論文來自海外,中國高校也貢獻了5篇。

丘成桐還呼籲,中國應該加強科普。“中國這幾十年來對科普這件事情不夠重視,一些院士頂尖專家甚至對科普不屑一顧,很多媒體認為專業的科普無法帶來流量,這反而導緻了一些為了吸引眼球的商業化科普占據主導。”他對第一财經記者說道,“這些方面我們應該借鑒海外經驗,多出版優質科普的圖書,制作好的科普電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