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麗季燕利:從無數到有數,如何深入資料應用與治理 | 數字思考者50人

作者:钛媒體APP

钛媒體特别專題策劃《數字思考者50人》:探訪中國50位獨具代表的數字化思考者。我們了解的 TechThinker ,涵蓋了中國數字化浪潮中的技術踐行者、政策制定者與投資決策者。在這場長達10年的乘風破浪中,我們每個人都在分享技術進步的果實,卻鮮有人知道結果背後的故事。我們期待通過《50人》,還原中國數字化推進過程中的關鍵決策,同時也為你呈現數字思考者們的管理與經營之道。

本文為百麗時尚科技中心總經理季燕利先生數字化思考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前兩篇分别為《百麗的核心競争力與數字化》《從補貨場景,看企業協同線上》。

百麗季燕利:從無數到有數,如何深入資料應用與治理 | 數字思考者50人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随着資訊化、數字化的深入推進,企業積累着越來越多的資料,資料是企業業務本身,同時,資料可以支撐業務的疊代創新,重塑對企業核心競争力的認知。全文用四個部分展開對企業數字化探索與實踐的思考。數字化轉型源于戰略,始于業務,呈于資料,彙于平台,管于資源,興于協同,成于靈活。

第一部分 數倉推演戰略落地——業務、系統、資料的關系

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通過資料連通業務,并最終實作業務、系統、資料整體化建設。

(一)概述

1、什麼是業務整體架構

業務架構是基于企業各類業務的運作模式、業務特點和業務之間的關系結構建構出的結構化的體系,業務架構之間有清晰的邊界和互相的連接配接。首先基于業務全價值鍊進行整體梳理,識别出有清晰邊界的業務架構,再将各業務架構分解為不同業務子產品,以及子產品下對應的業務環節。以我們作為全價值鍊品牌零售公司為例,經營的核心是“商品”,所有業務均是圍繞商品的全生命周期開展。是以,按照商品的全生命周期對應的零售業務價值鍊進行梳理,識别出“預算與經營計劃、商品企劃與設計研發、商品采購、生産制造、倉儲物流、零售管理”六大業務架構。然後,再将每個架構分解其業務子產品,界定對應子產品主責的業務部門和調研對象後,分子產品展開調研,梳理出業務子產品下所有業務環節。

2、什麼是業務系統

業務系統是業務環節中标準化流程的資訊化實作,是業務流程中産生的資料的線上化承載。通過系統與業務架構的一一對照可以分析出各業務架構、業務子產品、業務環節是否有系統支撐;業務人員通過作業系統可以産生各業務架構、子產品及業務環節的真實業務資料。例如我們對“商品采購”業務架構下的業務子產品、業務節點與系統進行對照分析,評估出各業務環節對應的系統覆寫程度(主要業務環節基本都有系統支撐),并分析出各個系統是否産生資料及産生什麼資料。

3、什麼是資料倉庫

資料倉庫是把現有各個系統産生的資料統一收集、儲存在一個平台進行标準化的管理,同時将資料按照業務營運模式進行資料次元模組化。先形成與具體業務架構對應的資料域,再根據業務子產品在資料域下建立資料主題,最後按照業務環節将相應的系統所産生的資料一一對應到資料主題,實作資料結構化儲存。我們基于梳理出來的六大業務架構映射出資料域;再根據架構内的業務子產品映射出資料主題;将各業務環節相應的系統所産生的資料統一入倉到相應的資料主題下,按業務營運模式進行次元模組化,資料以結構化的方式儲存,并使用統一的資料的“倉庫”來統一管理和提供服務。

(二)業務—系統—資料—系統—業務的流轉關系

1、業務流程的整體梳理

将公司各領域的業務流程進行統一化梳理,歸集為有清晰邊界的業務架構;再将歸集好的業務架構統一化呈現,梳理每個業務架構的核心價值,理清各業務架構的運作方式與互相之間的連接配接。然後針對每一個業務架構進行分析,有多少業務環節構成,各業務環節之間是否有流程,流程在該業務架構内是否已通暢。

2、整體業務系統梳理

将梳理完成的各業務架構中的業務環節與流程,一一對标現有系統進行分析,評估哪些環節有系統,哪些環節缺失系統;有系統支撐的業務環節,系統的覆寫情況,産生了什麼資料,資料是否完整有效;最終呈現出各個業務架構、環節和流程與各個系統的映射關系及資料産生的情況。

3、資料倉庫建設

完成業務系統梳理之後,将現有各個系統中産生的資料,進行統一采集、清洗,按照标準化的業務架構、子產品進行分類彙總儲存到資料倉庫中,并按公共次元進行結構化彙總,生成業務所需要的資料。

4、資料倉庫規劃與設計

完成了以上三個步驟,就完成了現狀的梳理與建設,接下來進行資料倉庫的規劃與設計。先查找彙總行業資料目錄(資料域、資料主題、資料名額等),将現有已存的資料目錄與行業資料目錄進行對比,尋找差異。再評估差異中的行業資料目錄,哪些目錄下的資料符合本公司業務戰略需要,而公司目前卻沒有此類資料。基于此,在各個資料域内進行整體設計資料主題及相關所有名額,完成對資料倉庫的戰略規劃與設計。

5、資料倉庫與系統、業務架構完整性的評估

針對資料倉庫規劃設計中,沒有資料的部分,首先尋找現有的系統是否能支撐資料的采集,以及采集的資料需要評估是否真實、是否符合業務的需要;如果現有系統不能支撐,則需要規劃新的采集方式,就是要建立新的系統,這需要站在統一的系統架構中進行規劃,在現有系統整體梳理的基礎上,統籌考慮,來完善系統的建設。

6、業務流程的再造推動業務發展

将資料倉庫規劃設計,對标現有的業務環節,确定加強哪些業務環節的建設;同時,針對資料倉庫規劃設計中哪些現有業務環節不涉及、又符合戰略需要的資料域、主題、名額,則先從業務架構的完整性進行評估,規劃出需要完善的業務環節及業務流程,再進行業務流程的标準化,隻有标準化的業務流程才能系統化建設,才能推動業務環節數字化發展。這都是業務流程再造的過程,需要企業根據戰略發展要求,評估優先次序,然後評估投資的資源。

流程再造是個循環過程,是業務、系統、資料之間不斷疊代的過程。資料倉庫規劃評估系統的完整性,并從對标行業及結合企業戰略落地的角度推動業務流程再造,最終推動了業務的持續發展。

百麗季燕利:從無數到有數,如何深入資料應用與治理 | 數字思考者50人

業務-系統-資料之間的關系

(三)資料倉庫如何推演戰略落地

業務參加品牌訂貨會,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品牌公司的産品目錄拿過來,進行結構分解,如鞋服配比,男女等,這種結構分解反映了品牌公司此次訂貨的産品政策。業務在完成訂貨任務後,将所下的訂單也進行結構分解,然後對比兩個結構,找到差異,這個差異如果能夠接受,那這次訂單就可以接受。如業務覺得某個品類符合市場需要,而訂貨單沒有訂,可以再次調整訂單,來達到想要的結構。同理,在數倉建設過程中,先把行業的目錄找到,當然有些行業目錄很難覆寫完整,盡量找全。再将企業現有數倉中的目錄與行業目錄進行對比,這個差異就能展現出公司現有業務結構與行業結構之間的差異。從戰略上,公司是否接受這個差異,以及下一步公司規劃從哪些方面去提升或者減少差異,這就形成了數倉的規劃目錄。這既代表戰略推進的方向,也明确了落地方案,在哪些沒有資料的業務環節上建設系統來采集資料。這是業務與技術溝通的橋梁與方法,同時也很容易建立共同的目标和統一語言。

1、現狀是如何梳理和呈現的

呈現現狀是未來發展的基礎,是規劃的起點。現狀梳理從三個次元進行,包括:業務流程的整體梳理、業務系統的整體梳理、資料倉庫的梳理。在每個次元的所有要素上力求進行全面、客觀的梳理與呈現。

(1)首先,進行整體業務流程的梳理。

業務流程梳理從宏觀到細節,按照4級流程架構逐層展開:

第一步:基于業務全價值鍊,梳理整體業務流程架構,形成完整的業務全景圖。包括業務架構(1級):架構的定義、業務模式、架構與架構的邊界;業務子產品(2級):每個業務架構的管理大類,例如商品采購業務架構,分為供應商管理、采購計劃管理、采購執行管理、成本管理等業務子產品;關鍵業務環節(3級):各關鍵業務環節的發生順序、流轉關系、并串行關系等;4級及4級以下流程:是對部分需要分解的3級流程再展開描述。

第二步,基于完整的業務全景圖,細化梳理各業務闆塊的微場景和細微場景,形成業務流程清單。

第三步,細化輸出每個子流程的業務流程圖:從業務執行個體的“全生命周期”角度入手,先明确業務的起點和終點,在每個流程的業務環節明确崗位角色、輸入和輸出表單/資料、以及識别關鍵控制環節。

(2)将梳理完成的整體業務流程,對标現有系統進行分析

評估流程中的每個業務環節、以及業務環節與業務環節之間的流轉連接配接,其對應的系統化、資料化程度。包括:

1)系統與業務流程的關系:

—系統對流程的支援程度:盤點出每個業務架構是否有系統支撐,有多少系統;每個業務環節和流程對應是哪個系統,哪個功能點,使用場景和頻率、使用存在的痛點等;

—評估系統拓展方向與業務未來方向是否一緻:還有哪些業務環節和流程還沒有系統支撐,需要什麼系統支撐。

2)系統與資料的關系:

—系統間資料的流向、調控邏輯、關聯關系;

—流程涉及的每個系統是否産生資料,産生了哪些資料?資料産生的完整性、實時性?

(3)最後,是資料倉庫梳理,通過三個步驟實作資料倉庫的建設,真實呈現目前資料倉庫建設情況:

第一步:基于業務梳理成果,設計資料域、資料主題、資料名額等;

第二步:根據資料域需要,梳理資料名額的資料來源,将對應系統的資料統一采集到資料倉庫;

第三步:各系統資料統一聚合到資料倉庫,将業務過程的資料進行抽象彙總到對應的資料域和資料主題,并在具體的資料域下進行次元模組化,生成結構化的資料進行儲存,這些資料由資料倉庫統一管理和提供資料服務。

2、戰略規劃與評估

戰略是基于現狀,規劃未來。基于實際業務和規劃業務之間的差異,評估需要做哪些調整和優化去提升,以減少差異。

資料倉庫的規劃是比對業務戰略的規劃,是打通業務和技術溝通的橋梁,通過對數字描述的統一語言來統一認知,建立業務與技術的共同語境及共同目标。資料倉庫規劃的最核心内容就是對資料目錄的規劃。

(1)資料目錄規劃

資料目錄規劃的整體邏輯是先盡可能詳盡找到行業的資料目錄,再看差異部分是否是公司戰略需要的資料,進行取舍,最終形成規劃的資料目錄。有以下兩個步驟:

第一步:整理行業資料目錄

基于行業頂層業務架構,整理彙總行業資料目錄下的資料域,資料主題,然後盡全盡細地找到資料主題域下的名額,并明确資料的業務屬性、管理屬性、技術屬性等。

第二步:對比差異,設計規劃資料目錄

将現有的資料目錄和行業資料目錄進行對比,尋找之間的差異,哪些資料域、主題現有業務沒有或不完整。如果業務戰略上需要納入這些業務,就補充調整資料目錄的結構,形成規劃的資料目錄。

(2)對比差異,評估落地方案

将實際資料目錄和規劃資料目錄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差異評估落地方案:

—明确業務改進和提升方向:對比可以看出業務結構的完整性,對于戰略上需要納入的業務架構,評估出需要完善的業務環節和業務流程,以及對應流程的标準化設計,隻有标準的業務流程才能系統化。

—明确系統改進和提升方向:基于目錄差異找到對應部分的資料源頭,對于業務戰略需要的資料,評估在什麼業務環節生成?需要建立什麼系統?哪些功能需要更新細化?根據所需要的資料,規劃和完善系統的建設。

(3)企業根據戰略發展要求,評估優先次序,評估投資的資源

企業根據戰略發展要求,對需要建設的業務環節和業務流程,進行優先級排序。按高到低的順序,技術團隊評估對應系統的資源投入情況,評估系統建設與傳遞的時間線,最終和業務達成共識,推進系統的建設。

百麗季燕利:從無數到有數,如何深入資料應用與治理 | 數字思考者50人

資料倉庫如何推演戰略落地,驅動業務流程再造,推動業務發展

舉一個我們供應鍊系統建設的例子,首先是完成現有業務流程和業務系統的整體梳理,對外部頭部廠商的供應鍊系統進行了評估,發現難以滿足業務需求且投資大、周期長。為了支援業務需求,我們找到了較全面的供應鍊行業資料目錄 ,将行業資料目錄中的名額與現有資料目錄中的名額進行對比,發現目前我們的供應鍊成本類和貨期類兩大類的細化名額是不完整的,而缺失的名額是業務所需要的,于是在規劃的資料目錄加上這兩類資料中相應缺失的名額。對于現有系統不能完全支撐的,例如成本類缺失的名額,就需要規劃新的采集方式。技術團隊先拉通業務進行了成本相關業務流程的标準化梳理,在此基礎上進行系統方面的規劃和資源的評估,流程标準化之後,部分新的資料采集的需求就通過現有系統優化來完成,而部分資料的采集需要建立系統來實作。對于有系統支撐的,例如貨期類缺失的名額,通過名額資料來源找到所需資料,将資料統一采集入倉,基于業務營運模式進行模組化,實作相應的名額的資料整理。目前成本類和貨期類的名額資料已經實施落地,從過去資料口徑不統一,導緻不同部門的供應鍊負責人之間沒有共同的語言體系,組織效率低下;到現在已實作标準統一的資料口徑,真實呈現了業務管理的全過程,并推動相關流程節點的線上化和标準化,進而提升了業務協同效率。

數字是人類認識複雜、未知世界的能力的質的飛躍,使人類從具象表達邁向抽象表達成為可能,數字可以讓人類的智慧超越時空、超越地域、超越語種,得以傳播與交流。結合企業數字化的建設來說,數字作為橋梁可以讓業務環節與系統功能之間連接配接起來,數字作為統一的語言,讓“業務依托技術,技術為業務賦能”成為可能,業務與技術的融合是數字化的開始。

第二部分 資料平台的建設

資料平台的建設是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本部分從“進”、“存”、“出”、“管”來闡明資料平台整體如何建設。

百麗季燕利:從無數到有數,如何深入資料應用與治理 | 數字思考者50人

資料平台概念圖

資料平台的建設是資料體系化、标準化的建設過程,是依據規劃資料目錄,圍繞“進”、“存”、“出”、“管”進行整體建設。資料目錄的設計方法,是承接業務戰略和行業頂層業務架構,進行完整資料域、資料主題、名額的設計。基于行業的資料目錄設計資料主題域,整體架構分為三級:

第一層(L1)為資料域,是公司最頂層的業務視角的資料分類,是對業務進行抽象、提煉、組合的集合,是聯系較為緊密的資料主題的集合,目的是便于資料管理與應用。和業務架構(1級流程)進行映射,比對出資料域分類,例如貨品的采購、流轉,按照業務視角劃分至貨品資料域。

第二層(L2)為主題域,是對資料域的細分,是互不重疊的資料分類。是聯系較為緊密的資料的集合,根據業務的需求特點,将資料域拆解為不同的主題域,承接業務子產品。例如貨品資料域,按業務的需求劃分為訂貨、鋪貨、補貨、調貨、庫存等多個主題。

第三層(L3)為資料層,包括參考資料、主資料、事務資料、分析資料、觀測資料、非結構化資料、中繼資料。其中分析資料包括名額資料,業務環節及業務流程産生名額資料,如銷售額、曝光量、轉化率等。在資料分類的架構下,識别企業最需解決的資料問題,名額是比較好的切入點。一是因為名額是最清晰的,是衡量業務結果的直接度量;二是因為名額是最完整的,所有的業務闆塊都需要通過業務名額來衡量。是以第一步先梳理名額,把整個業務環節所有的名額都梳理出來,名額的梳理内容是圍繞名額業務屬性、管理屬性、技術屬性等進行展開。第二步,基于名額的業務定義,厘定名額的來龍去脈。圍繞名額的定義、計算公式及次元等屬性,識别名額所依賴的事務資料、主資料和參考資料等。梳理的名額是完整的,是以名額依賴的事務資料、主資料和參考資料的合集也是完整的,這樣就完成了所有事務資料、主資料和參考資料的梳理。

以上三層架構設計出來的資料目錄,相當于把業務、系統、資料進行整體串聯,呈現了整體業務環節的數字化藍圖。

(一)資料平台從資料源頭開始(進)

1、概述

資料采集是将企業内部資料和外部資料進行統一采集和清洗入湖。包括:業務資料、行為資料、圖檔、音視訊、檔案等。統一全域資料采集,打破資料孤島,實作資料互聯互通。

2、建設路徑

資料采集的建設分3個階段,分别為采集的梳理及分析、采集入湖、品質評估與監控。

(1)采集的梳理及分析

統一資料采集建設要依據規劃資料目錄中梳理的資料名額(L3)産出的業務資料字典進行分析,評估對應業務全價值鍊中業務環節和業務流程是否涵蓋,系統功能建設是否覆寫到。若業務環節和業務流程未建設,則先從業務架構的完整性進行評估,規劃出需要完善的業務環節及業務流程,按照業務領域來做标準化的業務流程的建設和管理。若系統未建設,則通過标準化的業務流程推動系統進行功能建設。

(2)采集入湖

系統有資料後,再依靠資料平台的采集能力,将産生的所有資料盡全盡細的從系統進行采集入湖存放與管理,實作口徑統一、源頭統一的資料采集标準。

(3)品質評估與監控

資料入湖後,需要依據資料标準針對采集的資料是否與業務實際發生一緻、采集的資料是否符合業務的需求進行管理,基于業務規則,制定采集資料相關監控,保障資料真實有效。

3、建設要求

資料平台支撐統一采集,核心要求是“全域”和“時效”。

全域則展現在完整,是解決資料全的問題。在企業内部所有種類資料都能采集,包括業務資料、行為資料、圖檔、音視訊、檔案等。過去,我們僅僅隻是針對業務資料及少部分行為資料進行采集,即資料庫落表的資料進行采集,但是圖檔、音視訊等資料無法采集,導緻做一些基于圖檔進行分析的場景無法滿足,如以圖搜圖。是以我們與滴普科技合作共創,開展了資料湖技術的實施,實作了圖檔等各類資料的統一采集入湖。

時效展現在即時,是解決資料實時性問題,對于資料時效要求較高的應用場景,實作對于使用者錄入系統産生的資料,資料平台可以及時采集并支撐應用及時查詢與呈現。以門店資料為例,它是一款基于店長店員的工作場景搭建的,滿足使用者經營管理需要的一站式移動資料分析産品。過去,門店銷售、庫存的資料不能及時呈現,導緻基于資料不能及時發現問題,門店決策無資料支撐。是以我們與滴普科技合作共創,建構了實時資料采集管道,實作了各級管理者和一線員工對門店資料實時線上看數和用數的訴求。

(二)資料平台支撐資料标準化建設(存)

1、概述

資料倉庫建設的目的就是資料标準化建設,資料産生過程中是點狀資料,經過數倉的加工,将資料進行連接配接,将系統采集的資料進行模組化歸類,以業務領域進行資料域和資料主題的規劃和設計,标準化後進行存儲,形成統一資料倉庫。

2、建設路徑

資料倉庫的建設分3個階段,分别為資料目錄規劃及梳理、數倉模組化、品質評估與監控。

(1)資料目錄規劃及梳理

資料倉庫的建設依據資料目錄規劃,将目錄中資料名額(L3)按照資料域(L1)與資料主題(L2)進行模組化形成數倉。業務架構對應資料域,業務子產品對應資料主題,業務環節及業務流程對應資料名額。

(2)數倉模組化

數倉模組化是對資料進行再細化分層的設計,将資料逐層次的清洗彙聚,将相同資料域相同分析次元下的名額進行整合,過程中進行名額的統一口徑。

資料平台資料分層架構主要劃分七層:

第一層為源資料層,将系統資料全部拿到同一個地方,不對資料做任何處理,即資料采集最終資料存放層。

第二層為公共明細資料層,将采集的單據整理成一張明細表,資料的視角還是單據級别。

第三層為公共彙總資料層,将單據資料按照“日、周、月、年”、“店鋪”、“商品”等次元進行彙總,不到單據級别,例如商品在某一天的銷售量、銷售額。

第四層為高度彙總資料層,将資料按照“昨日、近7天、近30天”、“大區、管理城市”、“品類”等業務常用的次元進行彙總,如近7天的銷售量、銷售額。

第五層為公共次元資料層,将主資料(店鋪、商品等)進行整合,主資料及對應屬性全部放一起,是業務分析視角的次元。與名額資料關聯形成任意分析視角的名額資料。

第六層為标簽資料層,給資料打标簽,主要圍繞貨、場、人建構标簽體系而存放資料的地方,幫助更好的了解特征,以達到精細化經營的目的。标簽是資料創造、知識創新。如商品“暢平慢”、“新舊貨”。

第七層為應用資料層,面向單獨業務場景的資料處理,不公用,是資料應用的資料準備存放資料的地方,麗影資料就存放在這層。

百麗季燕利:從無數到有數,如何深入資料應用與治理 | 數字思考者50人

資料平台資料分層架構

以上七層架構設計其中第一層是資料采集資料存放層,第二、三、四、五層是數倉資料存放層,第六、七層是資料應用資料存放層。

資料倉庫中,資料分層是以名額為主線按照業務不同視角進行逐層彙聚。有了分層邏輯,數倉的各分層的資料表的模型設計也是承接資料域、主題域、資料名額規劃。相同主題域下的名額資料整合在一個資料表,有多少主題域就有多少個資料表,這些資料表支撐這個資料域的資料分析,多個域的資料表建設最終形成整個數倉。表的資料存放就是把業務系統中點狀資料經過加工後進行連接配接的成果。整個資料倉庫模組化方法,依據規劃的資料目錄,圍繞統一分類管理原則,更加友善使用為目的,快速響應資料應用需求。

(3)品質評估與監控

資料倉庫産生資料後,需要依據資料标準針對加工的資料是否與系統一緻、資料域内資料邏輯是否合理進行管理,通過資料标準形成資料品質規則,制定資料相關監控,保障資料真實有效。

3、建設要求

資料平台支撐資料标準化建設,核心要求是“複用”。

資料倉庫的分層架構設計核心邏輯就是圍繞資料被複用開展。将資料主題的資料進行标準化并集中存儲,多個資料應用共享處理後的資料,實作資料被複用,避免資料應用多次提取、多次彙聚整理,同時也降低在獨立處理過程中口徑不一緻問題。

前些年,我們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也走了彎路,由于業務快速發展和缺乏對整個資料産品體系進行整體規劃,出現多個業務線煙囪式建設,各自的從資料采集、資料建倉、資料應用等步驟,出現大量的重複建設,形成6套數倉,資料域、資料主題、名額資料分散在各個數倉,相同名額各個數倉獨立清洗,資料備援且有變更各個數倉都要進行修改,各數倉中資料一緻性很難保障。是以我們用近兩年時間做了資料治理-資料字典項目,6套彙1套,統一了數倉建設。

(三)資料平台加速資料應用與業務場景連接配接(出)

1、概述

資料倉庫沉澱的資料最終支撐資料應用建設,資料應用設計覆寫面越大,連接配接就越廣,資料倉庫的價值就更能發揮。資料應用是對資料平台的建設成果展現。

資料分析需要從實際業務場景出發,用資料呈現真實的業務,能有效地支撐業務的決策。故而資料産品的建設離不開業務場景。從名額和次元的設計,到資料的呈現形式,都要以業務場景作為基礎。

2、建設路徑

資料應用的建設分3個階段,分别為資料的準備、資料的釋出與共享、品質評估與監控。

(1)資料的準備

基于業務應用的場景,分析并形成資料産品。由資料産品規劃,進行應用資料層(資料分層架構中第七層)設計,将跨多個業務子產品(主題域)多個業務環節(名額)的資料再進一步的連接配接,同時按照資料産品進行業務場景的次元進行彙聚資料,完成資料準備。在建設過程中,若規劃資料目錄中暫未涉及,則會驅動業務流程再造,推動業務系統的疊代、資料的采集和數倉的全鍊路建設。

(2)資料的釋出與共享

資料準備好之後,需要将資料進行釋出與分享,分享之後才能被資料應用使用。如果有相似的場景,可以直接引用,降低重複建設,也加速資料産品的建設。

資料的分布與共享更多的是記錄資料被資料産品使用情況,也會驅動數倉模型不斷完善。

(3)品質評估與監控

資料準備好之後,需要對準備好的資料完整性、一緻性進行監控,跨資料應用之間相同名額進行橫向比對,制定相關監控,及時發現問題,保障資料有效可用。

3、建設要求

資料平台加速資料應用與業務場景的連接配接,核心要求是“好用”和“快”。

好用展現在資料使用簡單。滿足業務具體營運過程場景中對資料的要求,從系統建設的角度就是前端應用和協同應用。數倉經過加工後的資料再根據業務場景進行按需轉換和流動,供各資料應用使用。重點圍繞标簽及資料服務進行建設,目标是全面降低用數門檻、提升用數效率。

快則展現在資料使用效率高。資料應用一些場景基于大資料量需要實時進行計算呈現,對資料平台的實時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資料要“快”,采集的數字是否實時或近實時加工彙總給相關的應用。資料平台借助大資料叢集計算能力,将加工準備好的資料實時線上查詢并呈現,滿足資料應用效率要求。

(四)資料平台支撐資料的有效管理(管)

1、概述

資料最終要被應用,資料應用能不能高品質的用好,核心能力在于管好資料。

依托規劃資料目錄,制定資料标準(包括資料主題域規範、術語字典、業務資料字典 等),統一資料口徑,讓所有資料使用都用同一套标準說同一種語言;依據資料标準,相同主題域下的名額資料整合在一個資料表,多個域的資料表建設形成整個數倉模型;依據資料标準中對名額次元的描述,形成資料品質稽核規則對資料品質進行監督;基于資料标準中業務敏感資訊,形成對資料安全相關規則定義,以便通過資料安全對資料進行脫敏加密,并通過資料權限管控資料通路,保障資料安全。

2、建設路徑

資料的有效管理就是資料治理的落地點,基于資料管理實踐成果,以資料平台建設為載體,有序推進資料的“盤、規、治、評”,達到以資料平台建設校驗并促進資料治理能力落地,以資料治理能力提升保障資料平台建設效果的目的。資料管理的建設分4個階段,分别為資料的“盤、規、治、評”。

(1)盤

盤是對資料的全盤梳理與盤點。對于有使用系統的,需要盤點産生的資料是否健全,産生了哪些資料,規劃資料目錄是否包含,資料的定義是什麼,資料來源于哪;資料平台中是否有建設,資料應用于哪。呈現整個業務、系統、資料的現狀,從戰略上,公司是否需要建設,建設從哪些方面優先建設,這就形成了系統與資料平台下一步建設的規劃。當然也包括對中繼資料的盤點。

(2)規

規是針對整體業務資料的規劃。系統未建設的,按照業務領域來做标準化規範化的業務流程的梳理及資料的規劃,并最終建設成業務系統。系統已建設但規劃資料目錄還未涵蓋的,進行規範性定義和管理,包括系統基礎資料标準、名額資料标準。标準中涵蓋資料主題域劃分的标準、采集的标準、次元名額定義的标準、資料安全的标準,形成資料與業務、系統的流轉關系。重點針對跨業務、跨系統、被多個資料應用使用的資料制定标準,建立資料與标準的映射關系,承載資料标準在企業系統及數倉層面的落地。

(3)治

治是針對定義的标準是否都有按照要求落地及安全管控。對系統采集、數倉加工、資料應用的資料品質進行檢查,完成資料标準化落地驗證及資料品質提升,同時保證資料安全。治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通過建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持續優化的閉環機制,對業務、系統、資料整體架構持續完善,持續提升資料平台資料的品質,支撐資料應用高品質的用數。

(4)評

評是指基于已經管理的資料進行評估,對于管的效果進行呈現。評估可以從采集的資料是否與業務實際發生一緻、數倉加工的資料是否與系統一緻、資料域内資料邏輯是否合理、資料應用準備好的資料是否完整一緻等方面開展工作。基于資料平台針對評估點制定相關監控,不斷優化完善企業資料管理,實作企業資料資産摸底、資料橫向貫通、資料品質優良和資料全域管理的目的。評,同時也包含對資料安全、資料使用情況、資料資産價值等方面的評估。

百麗季燕利:從無數到有數,如何深入資料應用與治理 | 數字思考者50人

資料平台“進、存、出、管”邏輯

3、建設要求

資料平台的建設是一個不斷進行資料治理的過程,以“進”為治理起點,引申到對“存”、“出”的治理,在“存”、“出”治理中發現的一些問題,驅動不斷校正“進”的起點源頭,達到整個治理的閉環,推動資料平台的完善。

為了監督、管理好資料,讓業務真正用好資料,還需建立資料“管”的長效組織,也即資料治理的專業組織,需要業務方與IT方的共同參與,包括決策層、管理層和執行層三層的組織架構,保障資料治理相關制度的落實、監督和考核,最終實作資料平台的有效建設。

(五)資料平台的作用

我們經過近幾年的數字化探索,總結出IT建設的邏輯架構,其中資料平台是連接配接系統與前端應用、協同應用的橋梁,承上啟下,連接配接整體。

首先底層是技術作為底座;在技術底座上,要建設紮實的系統體系作為支柱;接着就要構築中台,包括業務服務和資料服務;這些基礎打紮實後,通過資料平台的資料服務能力,對操作類系統輕應用化,與人的互動入口前置到業務場景中,實作前端應用的開發;緊接着是協同應用的層面,在釘釘即時通訊技術的原子能力基礎上,用資訊将操作、審批、資料連接配接到業務場景中相關人員組成到群内,同時對協同的資料進行分析,實作業務協同群組織協同;系統産生資料,前端應用産品應用資料,資料平台整合系統的資料支撐前端應用建設,前端應用的建設過程中也會校驗系統采集資料是否準确、夠用,進而反哺驅動系統及資料平台的建設,實作資料的生産、應用、再生的閉環,通過這樣持續使用資料、産生智能、反哺業務進而實作資料支撐企業戰略規劃的可持續機制,支撐更多的業務操作、營運和決策,最後通向AI智能應用。

資料平台的最終價值呈現是通過前端應用和協同應用來展現。前端應用和協同應用都是面向業務的場景,資料平台加速前端應用産品與業務場景的連接配接。資料平台的能力不斷完善,能夠支撐更多的“數智”前端應用産品。以我們與滴普科技聯合共創“麗影”産品為例,通過對多元度、多名額資料的實時分析及全價值鍊資料模型建構,探索出單一貨品的全生命周期的動态呈現産品。它打破了原有BI的界限,将包含時間、空間、庫存、銷量、補貨等多重次元,數百個名額資料在同一個界面直接動态呈現,形成可以靈活地互動控制其播放的“資料分析電影”,全面提升了業務資料的分析與應用效率,實作了讓資料在動态中驅動業務價值。麗影除了産品本身的創新,在技術方面也是有非常大的突破,在行業内的大資料的應用側基本上是BI報表、大屏等,一個大屏資訊量是幾百個位元組,都是基于傳統資料庫,還隻是小資料量的應用,而麗影是TB級的,是普通大屏的一萬倍以上,是直接對接大資料處理系統,才使得麗影能秒級呈現TB級的資料,是大資料直接應用到資料呈現的産品,這是在技術上非常大的創新與突破,是我們的業務與滴普科技的技術完美的結合,是技術走到業務,實作了真正的業務價值。

未來新的技術會不斷湧現,産品的活力來自于場景,新技術到應用到場景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基礎建設是底層能力,如果底層能力不夠,再前沿的技術用起來也達不到效果。評估基礎建設最簡單的就是實時,采集的數字是否實時彙總給相應的人看,這是業務上智能的基礎,智能在具體業務裡就是快,就是效率,全方位資料不能實時,上智能又有何用。

第三部分 如何了解資料在業務場景中的應用

第一部分寫的是業務環節到系統采集到數倉之間的關系,第二部分闡述了資料平台的邏輯,這些寫的都是系統建設,本部分寫一下系統建設與協同應用的關系。

(一)資料生态的邏輯

資料是背景系統協同前台應用的橋梁,是以我們先簡單地講一下資料生态的邏輯:第一步先确定一個實體(業務域),第二步是确定用什麼方式去進行數字化采集,第三步是把采集的資料放在一起,第四步是将資料進行分析,第五步是資料服務。

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家裡的電器,不管燈還是空調,就是第一步的實體;何時開、何時關、用電量,這就是第二步采集,将家裡所有相關的電器都做到資料采集;以上資料都是分開采集的,是以需要第三步,将所有的資料放在一起,這就是數倉;有了資料,再進行分析,也就是經常何時開空調,家裡的用電量等等,這是第四步;第五步,根據分析資料,給出合理化的建議,這就是資料服務。

換成技術的方式表達,第一步實體,就是具體業務。第二步采集,就是進系統。第三步資料歸集處理,就是數倉。第四步分析,就是前端資料應用。第五步資料服務,講的是回路,講的是協同線上,同時也是完整的閉環建設。

協同線上,就是用消息實時串連操作、審批、資料為一體,也就是第五步的資料服務中用消息把前面的四步串聯起來,形成閉環。它的作用是:從系統走向應用,從後端走向前端,從局部走向整體,從業務走向管理。下面用數字化建設的邏輯來表述一下。

(二)從無數到有數到再增資料

首先要解決有數、無數的問題,再解決資料的完整性、有效性問題,就是回路建設,這個從無數到有數到再增資料,具體如下:

1、無數到有數

一個實體(也就是業務),一種現象(對應的業務場景),是否能用資料表達出來,或者是否能采集到相應的資料,這就是無數與有數,就是資料的從0到1的過程,無數則解決采集問題,有數要進入下一層。

2、有數連邏輯

有了一個資料,不可能完全表達出實體與現象,實體和現象都是由多個資料組成,也就是業務場景都是由多個資料組成,當有一個資料的時候,就需要找與之相關聯的資料,這種關聯,是多元度的,也就是資料的連接配接的邏輯。關聯的次元越多,說明這個數的重要性越大。

3、定标準

資料在多元度驗證連接配接後,就要有标準,這個标準首先要表達與業務場景的真實關系,也就是在多元度上可以複用。真實性是資料有效性的前提。

4、成系統

即便資料已産生多元度連接配接,但也隻表現出某一個業務場景特征,同一個業務實體的多個業務特征之間編排組合完整的流程,系統是整體流程各個環節的完整資料的最終內建,整體性代表了系統支援業務的能力水準。

5、實時性

實時的資料,能真實呈現目前業務場景的狀态,系統的能力展現在資料是否能及時收集與整理,并實時提供給業務應用。與業務場景的現實之間的延時越長,資料的失真性就越大,有效性就越弱。實時性,在業務方面代表的是效率,在技術方面則代表系統的建構水準、反應速度與應用能力。

6、共享(分享)

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實時性是資料平台的核心價值,也是資料分享的基礎。實時化的資料通過前端應用産品不斷的分享給相關的崗位及人員,才能讓這些人對實時的現象狀态有了及時的了解,才能保證他們工作過程中行動與結果方向一緻。

7、互動

實時化的資料在前端應用産品中呈現,在相關聯的崗位之間共享,各個崗位之間根據共享的資料進行交流互動,同時連接配接到具體的業務流程進行推進,這就是協同平台的作用,也是工作群的作用,實時化的資料共享,讓崗位之間的互動更為有效,讓業務流程推進更為順暢。讓崗位在系統的支撐下,創造出遠遠大于原有的、僅僅基于崗位的價值,激發崗位的潛能。

8、流動

基于統一的協同平台,系統間資料的流轉,崗位與崗位通過資料進行協同,資料被反複使用,資料被複用的越多、頻次越高,也就展現出這樣的資料其價值越高。需高度關注這類資料的資産化價值。資料的流動,将聚焦在開發連接配接的價值,系統的價值就是組織優化的綜合展現。

9、認知

在實時的資料之中,産生認識,再将認識的資料,分享給别人,與分享的人互動,産生共識,再分享更多的人,就産生流動,在流動過程中也産生更多的互動,這個不斷的循環就會産生許多共識,共同的認知會提升個人認知與集體認知,進而也會産生新的資料需求,新的資料需求就是無數到有數,又産生新的循環。系統群組織的潛力被充分地激發出來。

系統建設過程是從無數到有數再到實時化,是資料如何生産與采集出來的過程,是從業務到系統到資料的建設過程(也即1-5);從共享到認知,是資料被用的過程,是協同的邏輯,也是回路的建設(也即6-9);從認知再到對新的資料的需求,是循環往複的過程,是資料新的價值的産生過程,也是協同的作用和意義,互動,流動,認知,新的資料需求就是認知的提高,是增強回路的建設。資料的增強回路映射業務、組織、系統的疊代閉環,通過對這些資料進行彙總整合分析應用,輔助管理決策,調整組織人員配置和協調,提升内部業務節點運轉效率,驅動業務流程與組織能力的不斷優化。1-5,是現象到資料的過程;6-9,是資料價值的展現。

百麗季燕利:從無數到有數,如何深入資料應用與治理 | 數字思考者50人

資料建設邏輯:從無數到有數,從有數到資料閉環,再到增強回路形成資料循環

分享、互動、流動、認知,這八個字來自于凱文凱利關于未來的趨勢,未來的世界一定是互動影響認知,系統的湧現就此發生。

(三)場景-微場景-細微場景

例如,零售門店在營運過程中,需要關注店鋪是哪些顧客進入、顧客購買了什麼商品、顧客購買的時間、顧客購買時的促銷活動等等資訊,通過營促銷管理、POS等系統,對相應的資料進行采集。這裡的各方面因素都是互相關聯,互相産生影響的,能力強的店長能通過分析這些因素的變化情況,找到銷售波動背後産生的原因,來調整銷售政策與安排。這個分析過程就需要通過對相應資料進行及時的真實性确認以及資料的整理,是以實時資料呈現及相關資料分析非常重要。以上的相關資料以前是散落在不同的系統之中,店長需要通過不同的系統來進行查詢資料,然後再整理資料,耗時耗力,再因店長的水準不一,容易出現資料不準的問題。是以,需要一個門店日常營運場景相對應的前端系統來滿足業務及時、全面看數的需求。我們的門店資料産品應用而生。門店資料産品是以單店為核心,以業務資料為基礎,根據實際業務場景搭建出來的。

1、“門店資料”根據業務場景編排--前端應用産品

首先,系統将每一筆銷售單據進行資料采集,資料收集到資料平台。資料平台以單店為最小機關進行資料整理,形成人貨場的單店資料分析體系建構。再圍繞最小機關往上彙總資料,建立不同崗位角色的前台應用,保證統一的口徑和業務邏輯,實作資料的标準化。“門店資料”以單店為核心,基于資料平台的相應彙總資料,同時各角色根據相應管理層級逐級對資料進行驗證,保障資料真實,在資料标準化的基礎上,實作資料的實時化呈現。

其次,“門店資料”前端應用産品的設計思路源于終端門店的各業務場景,“門店資料”會根據不同的時間點推送不同的資料,由使用者在門店場景中驗證資料的準确性,確定系統資料一緻。

最後,“門店資料”的功能共分為三大類,分别是【實時銷售看闆】、【資料分析看闆】和【門店管理工具】,每個功能都映射門店經營對應的微場景。

【實時銷售看闆】是及時地反應店鋪銷售整體情況,從商場動态、完成率、店員銷售等方面實時更新店鋪經營資料,友善店長随時掌握店鋪銷售狀況及目标達成情況;

【資料分析看闆】又涵蓋銷售概覽、單品分析、員工分析、店鋪排名、特殊時段、店長報告6個應用子產品,每個子產品裡面的次元都不同,銷售概覽是以日、周、月、年時間次元,單品分析是以暢、平、滞次元,店長報告自動生成标準化的日、周、月報告,資料分析看闆讓店長全面了解店鋪狀況。

【門店管理工具】則是圍繞店鋪日常管理工作為目的進行設計的,主要包含【店鋪目标】、【資料收集】、【崗位管理】和【通知訂閱】四個管理應用;【店鋪目标】用于制定店鋪和店員的銷售計劃。店長設定目标後,在實時資料、店員分析等應用均會展示完成進度,便于更好地推進團隊達成目标。

2、“門店資料”在微場景的應用--協同應用

“門店資料”通過協同線上将相應的資料内容在店鋪群内進行共享(分享),并實作審批在群、操作在群、資料在群,讓店長與店員,各門店的店長與主管之間産生互動,不斷産生共識。例如:

1)早工作部署:在早上8:30上班路上,店長在“門店資料”應用内結合本周目标完成率、排班情況及店員能力,調整店鋪日目标、将任務配置設定到店員,在“門店資料”的【店鋪目标】子產品完成目标的設定。然後通過“門店資料”的群應用将今日店鋪目标、店員目标一鍵發送至店鋪群,将今日銷售任務及銷售政策同步至當班店員,如店員有疑義可群内及時溝通,達成共識後即可完成早工作部署;同時,機器人會定時将店鋪目标逐層向上彙總并在各級管理層的群内播報,讓目标管理更高效透明,店鋪間也可互相關注、參考和對比達成情況,進一步促進互動與資訊流動。

2)開單激勵:機器人實時将首單資訊在相關群内進行播報,提醒開單店員群内曬單,多種便捷工具友善店員分享開單心情及經驗,同時,會通過消息推送的形式提醒店長,幫助店長做到及時鼓勵、互動,以鼓舞士氣;“門店資料”還會定時進行孖單點傳播報,置頂開大單員工頭像,創造集體榮譽感,快捷的分享、激勵形成标杆效應,以提升銷售動力。

3)時段報數及跟進:“門店資料”會在固定時段主動報數給店長,店長也可以通過“門店資料”的【實時資料】子產品獲悉店鋪實時的銷售情況,根據資料來分析總結目前問題。同時可以一鍵将包含店鋪銷售資料及經營總結的卡片發送至有其主管在的群裡;主管看到店長發出的卡片,基于銷售資料幫助店長分析定位問題,在群内及時地進行了解與互動,最終雙方形成共識,進而店鋪及時調整政策并運用到當天接下來的銷售環節中。通過不斷地報數呈現、資料驗證,也更加能保障實時資料的準确性。保障準确性後,可以進一步分析店鋪開單時段分布,為優化店鋪人員資源配置提供資料基礎。在晚上十點,門店資料還将主動推送【店長日報】給店長,店長日報從銷售、單品、品類、店員四個方面,自動生成店鋪經營資料,輔助店長完成當日的銷售複盤,同時友善店長做第二天的工作部署,結合當月、當周的店鋪經營表現和下一步目标,靈活、精準形成調整政策,運用至次日的經營活動中。

通過“門店資料”在以上微場景中的運用,将資料結合互動,充分溝通、互動更能發揮資料的價值,也讓互動更有資料可依。店長、店員及主管等不同崗位之間不斷分享資料和互動意見,不斷産生共識,并且不斷調整和改進經營政策。分享、互動過程中又産生了大量的行為資料,行為資料結合調整政策後産生的經營資料,反哺到業務細微場景中實作業務疊代和分析閉環,去持續拓展、增強整個“從無數到有數”的閉環建設。

3、“門店資料”未來在細微場景的應用--AI智能

通過有資料、連邏輯、定标準、成系統、實時化、分享、互動、流動、認知再推動從無數到有數,不斷産生新的循環,在持續完善的全場景資料基礎上,依托AI智能技術的應用,結合機器學習的算法沉澱,逐漸實作從人和人的互動轉變為人機智能互動,實作智能化建構,智能化又推動營運過程中細微場景的創新。 依然以門店資料為例,從過去人找資料,到現在資料找人,未來以AI智能推薦、語音/語義查詢及大資料分析等五項數智能力為支撐,将實作更“懂你”的數智化應用,讓店鋪管理更高效、服務更精準,借助數智能力,未來店長的一天将在與資料的動态互動中實作店鋪高效管理。以其中幾個細微場景為例:

1)首先,在上班路上,機器人自動根據本月目标完成情況調整當日任務配置設定,并推送至店鋪群;基于AI語音對話能力,并實時提醒店員目标達成情況;

2)借助大資料分析能力,進行銷售預測和利潤預測的動态分析,同時結合庫存監控預警,輔助店長進行精準調貨申請。

3)每天,基于AI的智能推薦,自動比對銷量、利潤、庫存等名額,計算出有銷售潛力的主推款,并推送給店長,輔助店長精準決策;并自動配合店長,自動形成主推款詳情和主推話術,觸達到每個店員,助力更好地服務營銷。

4)店長查詢任何資料,不用打開前端應用産品界面,直接與機器人互動就可以完成,機器人自動将互動的内容形成店長日報,以便店長複盤每日工作。

以上是以“門店資料”為例,按照1-9的邏輯,以業務場景-微場景-細微場景中應用的建設過程,資料在業務場景中進行彙集、整理、應用,通過協同線上,在細微場景中進行校正,同時增加更多的資料次元以及行為資料,基于在微場景中補充的更全面的資料的綜合分析,才能支撐在細微場景中的AI智能應用。

百麗季燕利:從無數到有數,如何深入資料應用與治理 | 數字思考者50人

門店資料:源于終端,服務終端; 協同線上,組織疊代

下面再簡單以“補貨群”為例,闡述一個先建設6-9,再連通1-5的過程。

關于“補貨群”,我曾發文《從補貨場景,看企業協同線上》,在文中詳細介紹了關于“補貨群”的探索以及提出協同線上的構思、建設路徑和産品。在2020年7月我們開始進行“補貨群”的嘗試,最初是将地區相關貨品人員以主群和子群放在一起,用消息來解決溝通難問題,當時補貨工作,涉及到跨地域、跨崗位、人數衆多的各層級人員,溝通主要依賴郵件、微信、電話等,沒有記錄,相應的過程中資料也人工記錄在表格中,不能回溯。用補貨群,相應的資訊在群裡分發到相關人員并直接在群裡溝通、跟進,每個人是否看到消息都能呈現,都可記錄,同時,大家之間的互動也在群内。當大家習慣了使用群的溝通方式之後,根據具體的業務微場景的需要,将系統功能或前端應用解構,通過群結構設計、群能力設計和消息推送設計的編排,進一步将系統的操作、審批、資料逐漸前置到群裡,實作了1-5與6-9的完美結合,這就是協同線上的從無到有的探索。傳統的零售系統是以流程為主,未來零售系統會以應用業務場景中,以資料平台群組織平台為依托,資料平台将各個系統采集的資料收集彙總起來,再根據組織平台的資訊按照各個業務崗位分發資料,協同線上再把誰操作、誰審批、誰看數都串聯起來,形成過程資料化,這就是未來的零售系統,原有的ERP都變成背景系統,一切應用都對應具體業務場景。

以上是我們對數字化建設的思考及資料應用落地的探索,現在行業内湧現出許多概念和邏輯,這些概念和邏輯,大部分都源于線上的思路,線上是個虛拟空間,本身就是用數字來表達的,沒有數字不能實作線上;而線下是實體,針對實體,是否能采集到全面的資料,或者法律法規的原因不能采集,是實作這些概念和邏輯的前提條件。概念落地首先要解決從無數到有數的過程。

整個從無數到有數的邏輯中,互動、流動、認知是非常重要的,也代表回路和增強回路。因資料所産生的互動,代表資料是活的,也就是這個資料是有價值的。是以這個單一互動也會産生新的動作,這個動作如果回到操作層面,就是一個完整的回路。如果因為這個分享而産生更多互動,再産生再分享的流動,這就有可能會産生增強回路,當然還需要對接到操作層面,推動相對應的操作甚至到整體操作。是以互動非常重要。互動一定要基于共同的探究,本質應該是非競争性的,從了解出發,分享每個人的觀點和想法,暫停基于個人的假設和信念,暫停證明“我是正确的”的本能反應,秉持“我們都是對的”的開放與信任,打破非此即彼的局面,實作突破,這需要通過傾聽和真正的對話進行共同的探究,以達成共同的意義,這也将意味着形成有意義的流動。放在公司的環境裡,對話是思考或學習型組織的至關重要的基礎。通過對話,公司的大腦可以不斷地重建立立聯系與互動。不斷的互動中才能生産流動和認知,最終産生認知的提升。

資料的流動,能把系統的潛力挖掘出來,能讓崗位更多地撬動出系統的潛力。

第四部分 資料平台是企業資源的管理平台

随着國家政策對數字化的重視,數字化已經成為企業必然的課題,了解資訊化與數字化的差異,及資料平台的作用,企業才能更好地建設數字化。

(一)科技部門定位的轉變——平台的平台

1、數字化是在資訊化的基礎上進行建設

首先了解一下“資訊化”與“數字化”的差別,資訊化是讓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能被資料記錄下來,對企業的生産、采購、銷售過程及客戶服務、資金活動等業務活動和過程進行資料化的記錄;運用計算機、網絡、資料庫等資訊技術,實作企業的業務流程管理和業務資料記錄,其重點關注的是業務流程的優化和業務系統的搭建,典型工具如:ERP/WMS/OA等。資訊化其實是一種“業務資料化”。從管理的特征而言,它是以企業部門為機關來服務于部門流程自動化,是以它是以服務為主,以業務機關為主體服務業務機關的。資訊化建設中,資料并不是為資料消費者建立的,相反地,資料是業務活動産生的副産品,資料并沒有得到全面有效的使用。

數字化是通過各種技術和管理手段,将企業分散在各個業務部門的、資訊化階段長期積累下來的資料,以及通過網絡等手段獲得的企業營運的過程資料或外部資料,統一通過大資料/雲計算/AI等手段綜合利用,通過資料挖掘,發現問題、尋找規律、拓展商機,用資料優化業務組合,提升業務流程效能,實作企業的持續營運、持續創新和持續發展。典型工具如:資料倉庫(湖)、資料平台、AI算法平台等。數字化是“資料業務化”。在數字化時代,如何發現、獲得、處理并有效使用企業各種活動的資料及外部資料是建設的核心。這一過程沒有什麼标準化工具可循,都是在長期資訊化建設基礎上累積而成。

資訊化是讓系統适應目前的業務現狀,業務之間存在部門的管理邊界,導緻系統的建設也彼此獨立,這就是所謂的煙囪式的系統建設。而業務環節的管理斷點,則系統、資料必然不連通。數字化建設中,業務環節的梳理及重構需要打破組織邊界,從企業價值鍊視角出發,基于企業全局業務來審視資訊化建設時期的問題,資料,作為業務資訊傳遞的載體,在這個過程中得以打通、校正、完善,發揮價值。

與此同時,新的IT技術不斷湧現,技術突破到實際應用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IT産品的應用活力來源于業務場景,新技術到應用到場景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基礎建設是底層能力,如果底層能力不夠,再前沿的技術用起來也達不到效果。評估基礎建設最簡單的就是資料實時、精準、快速,從資料産生的源端實時推送(加工彙總)到最終資料的應用端,這是資料在業務場景中應用并發揮作用的基礎,提供給業務有效使用進而實作最後一公裡的打通。最後一公裡是令人興奮的,某種程度上是業務方對IT建設的價值形成強烈真實感受的地方,但這種感受需要長期持續的建設才能實作,如“麗影”,從把所有業務的資料進行采集,通過數倉技術統一處理和加工,最終經過數百個模型的開發表現各種次元的業務狀态,這個成果從系統資料梳理到數倉建設到前端資料準備前後至少用了三年的時間,對技術而言,基礎建設不夠是支撐不了業務應用需要的。

2、數字化建設的特征

數字化建設的特征:1、技術門檻高,要連接配接和打通所有的系統,實時整理所有收集的資料,再統一應用給業務使用者,是以鍊路長,又要求有時效性。2、建設難度高、周期長,首先要求傳統煙囪式、封閉式建設的各個系統打開,變成組合式的、(能調用的);其次要從業務整體設計,去評估現有系統是否足以滿足發展需要,正如第一章所述,從整體思考規劃;最後數字化建設道路是沒有現成可學的方法,隻有在不斷的摸索中疊代前行。3、對管理者要求高,管理者一方面要了解技術建設周期與業務需求之間的不同步和延遲,技術建設是以建構為基礎、長周期、不斷疊代而成,是以技術實作周期遠遠超過業務營運周期,另一方面業務系統要時刻保持正常運作,而技術建設在疊代過程中又需要業務營運系統及時做出相應反應,這對把技術建設周期和業務營運周期進行安全、有效地協調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這對我們當下的整體系統運作能力是一個極大的考驗,也是我們這個系統走向完整強大的開始。這就是我們的系統核心競争力的打造過程。

3、數字化改變了技術部門的定位

數字化和資訊化的定位是不同的。資訊化是以企業内部各部門為主體,隻要符合部門内部流程,圍繞對單個業務的了解,建設獨立的系統來滿足業務的需求,是以業務過程的記錄和響應業務需求是傳統IT系統建設的核心,也是科技部門在企業中的定位——服務于業務。而數字化是拉通企業整體的,是将各個部門系統的資料彙集起來,同時需要資料獲得技術/資料處理技術/資料分析技術/協同流轉技術等更強大的基礎技術建設才能實作。整體性、多樣性帶來的建設難度極度增大,是以數字化的建設周期遠遠超過資訊化。數字化是實作企業從一個點的、端的、或者是局部的競争優勢走向企業整體競争優勢的質的飛躍的基礎保障。科技部門在企業中是跨部門連接配接最多的部門,是企業所有問題集中呈現出來的部門,也是所有資料彙集形成資産的部門,連接配接越大,影響面也越大,是以科技部門的定位也随之發生巨大的變化。

資訊化時代,流程以各個部門為單元進行建設,“互相比較”成為成功的藝術,比較内部所有部門之間的差異,最終找到成功部門及其成功的原因,這是傳統企業找到内生發展的路徑。數字化與資訊化建設最大的差異是:數字化是将所有部門的業務流程産生的資料放在一起,從整體建設的角度去思考最大的可能性,據此去優化業務布局與流程,相應地基于整體規劃IT系統建設,提高整體效率。由傳統的各部門自主流程建設轉變成以企業整體規劃自上而下流程設計為主線來建設各部門流程,在此基礎上,整合統籌所有的資源。資料平台的作用就是把所有的資料進行彙集整合,也就是對資源的資訊進行彙集整合。

随着線上業務發展,随着網際網路的普及,企業與企業之間聯系越來越多,越發需要企業具備整體視角。業務體系不僅要關心自己的業務運作,還需從公司整體的角度認識IT系統及數字化建設的價值和意義,了解和挖掘IT系統能夠給自身能力建設帶來的巨大支援和幫助;而科技體系不僅要從技術的角度保證整體運作安全、有效,更要認識到IT系統更大的價值來自于為公司實作整體建設所發揮的獨特而核心的作用——對業務各個環節進行打通和連接配接進而讓公司整體出發優化前端業務體系提供全方位的響應和支援。是以業務體系和科技體系都有必要通過升維思考重新認識到自身體系不斷進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站在更高層次上看到對方存在的巨大價值,超越原有的本位意識,從協同的角度看到兩者深度融合的巨大潛能,進而對公司的經營和發展能夠做出遠遠超過昨日的貢獻。

百麗季燕利:從無數到有數,如何深入資料應用與治理 | 數字思考者50人

科技部門定位的轉變——平台的平台

科技部門的定位轉變成為公司管理平台的平台,從對管理提供支援轉變成支撐管理平台高效運作的基礎平台。

(二)打通最後一公裡——協同線上

1、業務對系統建設提出需求的核心——資料

随着數字化的建設,業務部門都希望通過系統這一技術手段來提升業務運作,于是對系統建設提出了很多需求,讓技術部門去實作。但很多時候業務部門沒有理清思路,具體展現在資料上,表現為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本身沒有資料或資料失真。在業務環節中,一方面是沒有系統或者是業務環節中的某個點沒有設計到系統功能中,資料沒有采集;另外一方面是有系統,但是初始資料是在日志中,沒有被使用;還有就是系統初始資料采集是手工錄入,耗時耗力,容易失真,對标準管理的要求高,極大地增加了管理成本。

第二,資料在企業内部的其他部門,提出需求者會用各種理由突破管理邊界。技術部門是做系統功能建設的,他們隻是按照業務流程和需求進行系統功能開發,對部門内的流程及部門流程邊界是有清晰認知的,而對業務的整體性及邊界的了解和把控很難,從資料應用上,業務需求提出方會有很多的理由證明自己提出的需求是需要跨邊界的來完成,跨邊界的需求是否被允許,技術部門判斷不了,需要業務主導方從整體來斷定,這就是權限問題,權限的背後就是組織内部邊界問題。

第三,資料在企業之外,資料不完整。外部資料,由于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很難擷取完整的資料,有時甚至很難實作采集,是以常常擷取的是點狀的、不全面、不完整的資料,真實性難以評估。

2、系統與系統之間的連接配接問題

單一系統的本身就是流程,單一流程是簡單的,容易順暢,也容易使用,以滿足某部門内部日常工作需要。然而即便單個業務系統建設順暢了,系統與系統之間也缺少連接配接,存在斷點。而斷點與斷點的連接配接,靠的是技術人員手工調整配置,就是權限。煙囪式架建構設的系統的背後是權限配置的割裂;同時,系統與系統之間的斷點,也很容易造成資料的割裂與不一緻。

過去靠行政群組織管理進行的系統之間的連接配接是沒有系統支撐的,标準是因時而宜且因時而異的,這些問題經過日積月累的疊加,就會糾纏在一起,許多問題也就越來越複雜。缺少整體設計,就絕對無法解決上述問題。這就是業務管理的難點,對于技術部門來說,也是資訊化系統建設難躍過的鴻溝。

是以,數字化的重點就是要解決從整體進行設計、從整體進行連接配接的問題。從整體上看,跨部門之間的連接配接都發生在業務場景中,過去系統建設基于流程,未來要基于業務應用場景。業務流程與業務場景是環環相扣、層層連接配接的,業務流程通過資訊化建設基本都是有系統支撐的,沒有系統支撐的是系統與系統之間的連接配接關系,把人與系統的連接配接以及系統之間的連接配接在業務場景中串聯起來,就是協同線上所實作的,在我曾發表的文章《從補貨場景,看企業協同線上》中有詳細闡述,協同線上讓業務流程運作順暢和業務場景功能到位這二者實作了完美的融合,讓系統對業務的整體運作提供了足夠有力、及時的支撐。于是協同線上解決了從整體進行連接配接的問題,打通了數字化建設的最後一公裡,讓散亂到簡單。數字化讓協同成為了可能,而協同又更好地支撐了數字化的發展。

整體系統的順暢是企業跨部門及對外高效協作的前提,是以數字化就是建設标準化的連通。而這個标準化不是一開始就能設計出來的,是在系統應用過程中不斷疊代出來的,是業務與技術互動出來的,協同線上是數字化關鍵,是需要從整體思考和布局,針對業務系統的需求找到産生這些問題的根源進行相對應的組織及跨組織連接配接,一方面通過技術手段,讓跨部門的連接配接形成資料并完成采集,在分享和互動中讓連接配接更順暢、更高效,解決跨部門連接配接中非标準化的問題;另一方面,基于不斷的分享、互動、流動,形成共識,進行共識的标準化建設,這不僅能夠解決消息化時代系統煙囪式架構存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還能産生在原有層次上的系統所無法創造的價值和效益。

百麗季燕利:從無數到有數,如何深入資料應用與治理 | 數字思考者50人

打通最後一公裡 —— 協同線上

(三)業務管理的核心抓手——資料平台

1、資料是溝通的橋梁

資料作為溝通的橋梁、統一的語言,讓業務環節與系統功能之間連接配接起來,讓“業務依托技術,技術為業務賦能”成為可能。正如前文所提及的“門店資料”,它從門店經營場景中海量應用資料的過程中抽象開發而成,它成為了各級管理者與一線員工的溝通橋梁。對于大型零售企業,擁有分布在衆多城市的衆多的門店和數量龐大的員工,業務群組織複雜度對管理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1)“門店資料”幫助管理者運籌帷幄。完整的門店資料體系實時呈現了門店的經營動态,對于各級管理者,整個集團/區域/城市的業務體态通過資料孿生的方式實時映入眼簾,為業務決策提供充分的資料指引。(2)“門店資料”幫助管理者走進一線。“門店資料”就是各級管理者與業務一線的溝通橋梁,它徹底打破了在傳統“巡店”過程中天然存在的管理層和一線員工的對話障礙,包括語言不一緻,資料不完整,表達不直覺等,各級管理者利用“門店資料”到任何店鋪去都可以直接與員工就具體業務進行有效溝通,快速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門店資料”建設了企業内部語言體系,資料構成了管理者之間、管理者與一線之間的溝通橋梁,也是管理提效的工具。

為了保障這種溝通,就需要在資料産生的源頭上進行标準化及驗證,保障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其實每個資料的産生,都是系統的錄入采集過程,而且會被系統完整記錄下來,這個過程同時也會涉及到多個系統中的資料的調用,資料之間的調用關系也是真實性的反應。比如零售店鋪整個POS開單過程,所需的資料涉及十多個系統,POS需要将十幾個系統裡面的會員、商品、店鋪、營業員、促銷活動等十多個次元的資料源、資料規則在一個功能菜單進行彙聚和整合,生成銷售訂單。在這個過程中,資料的錄入采集都是發生在店鋪中,店鋪人員可以通過“門店資料”實時核對錄入采集的準确性,管理者也可以通過“門店資料”與一線員工确認資料的真實性,來確定系統中的資料的真實性。

2、資料治理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統一的資料門店産品,解決了門店産生的資料曾經存在的資料不全、資料不準、資料不一緻等問題,這些問題以前嚴重地制約了資料價值的實作。資料價值的實作就展現在業務更有效與更高效地使用資料,在數字化建設中的路徑就是将所有系統的資料彙集到資料平台,資料平台再根據業務應用場景進行編排模組化,以提供給業務使用,實作有效應用和高效應用,例如門店資料和麗影。當資料彙集到資料平台按照業務應用場景進行編排模組化時,就很容易識别出某些業務環節的資料存在的不全、不準、不一緻等問題,這就需要資料治理,從應用端到資料源進行拉通,回溯資料采集的源頭及路徑,進行資料标準及資料關系的梳理,管理源頭的業務營運的規範性。可見,資料品質是業務營運規範性的展現,資料治理需要管理者主抓。對資料的重視其實由來已久。大陸從很早(商朝或者秦朝)就開始了記賬,相應地也會有對賬工作,這就是最原始的資料治理,以保證賬賬相符、賬實相符,賬賬相符就是流程拉通,就是流程與流程之間的關系,在流程内部就是節點與節點之間的關系。賬實相符,就是呈現資源的資料與資源本身的一緻性,例如人口和土地等,曆朝曆代,人口、土地的資料都是統治者所重點關注的。是以,資料治理自古有之,并不是現代化企業才有的一項新的工作内容。資料治理是一個漫長的、真真切切的管理的基礎工作,長期而又持續性的工作,反應出業務營運的規範性和效率,是管理者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而數字化建設的革命性貢獻還在于它反哺管理系統,為管理者通過開發公司整體運作優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當然,要想發揮這一優勢也對管理者,尤其是公司層面的管理者在認知和能力上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3、資料平台是企業資源的管理平台

随着技術的發展、資料平台的建設,資料作為最核心的資産,資料治理能力作為最核心的競争能力,開始登上曆史的舞台。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厘清業務與系統的關系、業務與資料的關系、系統與資料的關系,協同推進業務變革、系統建設及資料能力建設。

未來企業數字化發展是在技術基礎上,首先發展兩大平台:業務平台群組織平台,業務平台是記錄所有業務流程中的業務資料(包括銷售資料、貨品資料、管道資料等等),組織平台是記錄組織管理過程中人員資料(包括崗位資料、權限資料、行為資料等等);然後發展資料平台,資料平台是業務平台群組織平台的資料進行彙集,加以綜合治理,讓資料真實可用,為資料應用做準備;最後是前端應用和協同應用的建設,前端應用産品化是将對應業務場景進行标準化的資料應用建設,協同線上是在标準化的資料應用基礎上,滿足業務微場景中更多個性化需求,提高整體協同效率。是以資料平台在整個建設過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以說它是IT建設的核心。在商業企業中,技術應用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調動資源并合理利用,精準、系統化支撐企業以更好的商品、用更快的速度滿足顧客的需要。靈活來自于協同,協同的前提是統一‘語言’體系,而這個‘語言’就是資料。資料平台就是資源合理調動和利用的保障,是企業所有資源的管理平台。

百麗季燕利:從無數到有數,如何深入資料應用與治理 | 數字思考者50人

資料平台——企業資源的管理平台

不管技術如何發展,都超越不了這五個字:理、象、數、時、位,這五個字來自《易經》的核心思想。業務營運從整體和動态的角度來總結也是這五個字,業務分析就是用資料把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崗位和範圍、變化的業務現象及背後的原因串聯起來,而且還在過程中用資料不斷呈現理、象、時、位的真實性。這個循環就是将觀察、分析和思考不斷逼近真實的過程。技術是這一理想變成現實的前提、工具和保障。

本人30年零售業務經驗,從業務到管理,再到科技部門管理三年,本文是對從業務轉型科技部門的感悟,和對企業數字化建設的思考。文章的内容有許多來自于我所帶領的團隊及合作夥伴的探索與實踐,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