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04年國内十大暴利行業

本刊記者 原松華

  當我們梳理2004年暴利行業時,卻發現所謂的意料之中與意料之外。比如汽車企業的"豔陽天"似乎一夜間走到了盡頭。汽車市場價格體系土崩瓦解,降價狂飙席卷全國。經過一輪洗牌,汽車業正行進在暴利時代通向微利時代的道路上。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script>   馬克思說,如果有20%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冒險;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就敢于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于踐踏人間一切的法律。

  在被稱為“微利”時代的今天,資本的嗅覺異常靈敏。一旦某個行業中存在着高額利潤,就如同向企業家發出的邀請函,随之衆多的資本蜂擁而至。而更多資金介入的結果,則是資本利潤的平均化,甚至由于資本的過多而導緻生産過剩,進而引起行業利潤的快速下降。我國的彩電業、空調業就是典型的範例。

  追求高昂的單邊利潤體系,刺激了非規範職業玩家的大量出現,投機引發了更多金錢和道德問題的産生,甚至造成了産業發展的不平衡。

  而另一些具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家卻另辟蹊徑,當年劉永好論證投資興辦鹌鹑作坊,算來算去,孵一隻鹌鹑隻賺幾分錢,但他看到鹌鹑展翅飛翔的希望,力排衆議堅持上馬,結果為後來的希望集團賺到了創業的雄厚資本。可見,微利中一樣可以看到未來的希望。

  其實讓消費者享受到價廉物美的産品,就必須打破行業壟斷、改革産權體制、提高資訊透明度,在企業間和消費者間形成最有效率的均衡,這也是企業自救的出路。悉數2004年的10大暴利行業,同樣有着積極的意義。

  醫療行業 利劍在懸

  “有啥别有病,沒啥别沒錢。”最近,中國消費者協會的一份統計報告指出,中國大概50%的人生了病不敢去醫院,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藥品的價格過高。藥品暴利是懸在老百姓頭上的一把劍,使許多沒有醫保且收入較低的居民看不起病,買不起藥,就連工薪族也望而生畏。

  醫藥暴利回扣作祟

  “黃金有價藥無價。”發燒感冒是中國最常見的多發病,過去隻花幾角錢、塊把錢就能治好,可現在一個處方就是100多元,去醫院不帶個三五百元真是心裡沒底。記者幾日前去海澱區一家醫院看病,醫生開了6盒藥,等到劃價收款時被告知186元。記者詢問劃價師能否開3盒藥,劃價師說,那得找大夫重新開藥方。

  “趁你病,要你命”,這是民間對醫院“價格暴力”的形象說法。在脆弱的生命面前,病人隻好“聽醫由命”。能用進口的,不用國産的;能用貴的,不用便宜的;能開5盒的,偏要開10盒。某藥業公司的一位銷售經理一語道破了天機:“我現在賣的這些藥實際成本隻有申報價格的1/10!國内新藥的零售價多為生産成本的10倍左右,有的甚至高達20倍!”也就是說,每買100元的藥,底價10元,零售利潤15元,中間加價竟達75元!

  是誰讓藥價翻起了筋鬥?藥品回扣已成為衆所周知的“秘密”。據藥廠的人介紹,每一種藥的定價,他們都必須留出非常大的空間,用來打點醫院裡的“各路神仙”。不然,醫院就會拒絕買你的藥,醫生就會拒絕開你的藥。更有甚者,有的醫院拒絕進降價藥。這裡自有“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據一位藥廠廠長透露,藥品從出廠到患者手中,藥品推銷員、醫藥公司、醫院三者的獲利比例分别占到虛高價部分的25%、20%-30%、50%-60%。如果進了降價藥,醫院的回扣也是以打了折扣。

  醫院的“嘴”為什麼那麼大?因為醫院的“環節”多:這張流程圖更能說明問題。

  部分藥價=藥品成本+廣告費用+推銷費用+醫生回扣+醫院加價

  經銷流程l:藥廠——醫藥代表——醫院——醫生——患者

  經銷流程2:藥廠——經銷商——中間商——藥店——患者

  醫院裡,從科主任→藥劑科→藥事委員會→采購→入庫→出庫→上微機→上醫保單→大夫→統方,每個環節的“維護”靠的都是錢。當然,若能搞掂院長,事情就好辦多了。

  一位藥品推銷員道出了藥品回扣和賄賂的内幕7步曲:第一步,結識藥劑室主任,由他訓示把藥送給臨床醫生試用,這中間要分别給他們好處。第二步,與試用藥物的相關科室主任拉好關系。這樣可以由主任或醫生寫一份用藥申請,然後在醫院專門準許進藥的藥物委員會上提出。第三,在藥物委員會開會前,必須買通主管院長、藥物委員會的主要成員、藥劑科主任和有關醫生。第四步,通過了藥物委員會的進藥準許後,要立即向采購、庫管員、财物人員給予一定的表示,以便醫院盡快到與廠家合作的藥品批發商處進貨。第五步,進貨後,還要立即為日後順利結款疏通關系。第六步,和每位有處方權的醫生拉關系,為了能讓醫生多開藥,需給醫生占藥價10%甚至20%的處方回扣。第七步,給醫生處方回扣的多少要根據藥房統計的藥方付費。是以,還要給統計人員所謂的“統方費”,錢不會很多,但每張也要幾角錢。一位“大處方”高手,每月開出的藥品不下10萬元,僅回扣可拿到八、九千元。

  有人統計,20年來,工資上揚了10 至20倍,而醫藥費用上漲的幅度在100倍到200倍!20年前在醫院生一個孩子(順産)收費隻不過十幾塊錢,現在已達到五六千元,剖腹産竟達八九千元!

  器械暴利觸目驚心

  今年2月10日,深圳市檢察院通報了該市數名醫院院長受賄案讓人觸目驚心:一家醫療器械公司在深圳推銷産品時,先後向4名醫院院長、1名醫院主任奉送巨額回扣。原公明醫院院長(案發前升任寶安區衛生局副局長)吳某受賄45萬元,原南山區西麗醫院總務科主任萬某受賄7萬元,原福永醫院院長謝某涉嫌受賄34萬元。

  醫藥和醫療器械暴利不但增加了患者看病的負擔,同時将一些幹部拉下了水。當我們調查到醫療器械的暴利同樣觸目驚心。

  “到醫院随便做個CT之類的正常檢查,動辄數十元甚至數百元…… ”據調查,醫療器械的暴利遠遠大于藥品,有些價值幾千元的半成品經過“數字化”之後身價倍增。像一種治療乳腺疾病的儀器,核心成本隻有四五萬元,但再加上幾個配套的輔助裝置後,賣到醫院時就變成了60萬元。醫院為了收回成本,隻好将成本轉嫁到病人身上,病人的醫療費用當然也水漲船高了。

  據了解,目前,國内三級醫院一般都采用進口器材,即使是二級醫院,也有2/3的器材依靠進口,在不少醫院尤其是進階别的醫院,像CT、伽瑪刀、核磁共振等大型儀器幾乎被清一色的洋儀器所壟斷,甚至連螺絲釘、手術縫合線、各種試劑等小型耗材也是價格高昂的進口産品。

  而進口醫療器械與國産醫療器械在價格上也相差懸殊:例如,骨科用的X射線機,同品質國産貨僅20多萬元,進口産品則要70萬元左右;核磁共振,國内同類産品價格比國外品牌低100多萬元。

  “進口”誘惑之所在

  據《南方日報》報道,廣州市暨華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研制出國産的血液透析機,價格比進口機幾乎便宜一半,卻遭市場冷眼!一位行内專家披露,原來,一些大件醫療器械進口報價高,其中一部分(一般不少于20%)作為醫院回扣,“進口”自然成為巨大的誘惑。除了回扣,還要留出一部分作為“活動經費”,來密切雙方的關系,比如出國考察等等,這些錢最後還是由患者來買單。

  使用進口裝置形成的檢查高收費,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2003年《中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統計公報》提供的資料顯示,在門診病人的總花費中,藥費占54.7%,檢查治療費占28.4%;住院病人的總花費中,藥費占44.7%,檢查治療費占36.1%。藥費和檢查費一共占據了病人總花費的80%以上,器械檢查費用已經成為繼藥費之後病人的第二大負擔。

  以血管支架為例:從香港購進一個血管支架價格僅為300元左右,當最終用于臨床時,患者卻要支付1萬多元,價格翻30多倍,很多患者已經無法承受每月5千-6千元的血透費用;一個支架在我國的價格相當于原産地美國市場價格的2倍,而美國的消費水準卻是中國的幾倍。在全世界範圍内,以日本的支架最貴,但日本整體消費水準非常高,這也是衆所周知的事。

  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潤霖介紹,藥品及器械進口後有4%-13%的進口稅、17%的增值稅,這就是21%-30%的稅。由于中國不許外商在國内直銷,那麼就必須有分銷商,有的外國公司委托香港的分銷商,香港分銷商再委托内地分銷商,每一層的分銷商都要賺取一定的利潤,“層層剝皮”,剝到最後産品價格比原産地增長1倍以上。

  點評

  讓老百姓看得起病,關鍵是要鏟除醫療暴利這顆“毒瘤”。而醫療暴利的根源在于“醫療腐敗”,追根問底是醫療行業的壟斷體制。隻有打破醫療壟斷,加快醫療機構産權改革步伐,實行醫藥分開核算、分開管理,徹底改變以藥養醫的機制缺陷,才能徹底鏟除這顆“毒瘤”。否則,病入膏肓時一樣無藥可醫,是該給醫療行業“透析”的時候了!

         圖書出版業

  書中自有“黃金屋”

  “隻要您随便翻出一本稍能看上眼的書,其書價不是19.8元、29.8元就是59.8元”,這種打擦邊球的做法真是讓人歡喜讓人憂。買3本書輕輕松松花去了100多元,對于讀者來說已司空見慣,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script> 書籍的費用目前占去了人們生活費用的一大部分。

  圖書琳琅滿目

  書價居高不下

  2004年,高價位書籍繼續充斥着圖書市場,圖書的暴利始終沒有減緩。有人稱,圖書的價格是印制費的10倍,那些印上了圖文的紙張,其價值僅次于鈔票。圖書的暴利早已被媒體充分暴露在陽光之下:印刷費及紙張成本約占23%-25%,作者稿酬占8%左右,出版社利潤占10%左右,如果由出版社自己總發行,再加5%的發行費,剩下的50%-55%被二級批發商和零售商拿走。而國家規定的批零差價僅僅為15%!現行的批零差價已為合法批零差價的300%-400%!

  比如著名暢銷書《誰動了我的奶酪?》,定價16.8元,累計銷售應該不少200萬冊。按照正常計算,出版毛利應該不少于600萬,如果該書前期投資不超過30萬,那麼項目投資回報率高達2000%。毫無疑問,這樣的成功項目的确是暴利。當一本圖書的發行量超過萬冊以上,一本書的出版利潤最保守也能達到定價的18%。

  另一方面,隐瞞印數是出版社謀取暴利的常用方法。在稿酬的支付方法中,一種是按字數支付稿費,這相當于一次買斷,圖書出版後是賺是賠都與作者無關;另一種方法是版稅制,就是按圖書的最終市場銷售來支付稿酬。8%的版稅就是按賣出圖書的定價的8%來支付作者稿酬。

  一本定價20元的圖書,賣出1萬本,版稅就是1.6萬元,多賣多得。一本沒賣出,稿費隻好分文不取。而出版社為了擷取更大的利潤,便着意隐瞞印數。這已成了出版行業公開的秘密。

  當然要客觀地評估出版業的赢利狀況,出版業的赢利規則更接近于80/20法則,原因在于“每本書都是不一樣的”。但縱觀圖書現狀,總體圖書價格偏高。據新聞出版總署計劃财務司的統計,盡管5年以來的圖書銷售金額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但從圖書銷售冊數來說,1999年到2003年有逐年下降的趨勢,1999年全國共銷售圖書73.29億冊,2003年僅為67.96億冊。

  這就意味着,經由特價書店銷售網絡銷售的特價書——當然也包括部分盜版圖書——的銷售總冊數的增加,就相當于經由新華書店和全價書民營書店圖書銷售總冊數的減少。正版圖書的高價位使特價書、盜版書有了一定的市場,5元、10元一本的盜版書開始走俏。如暢銷書《羊皮卷》,正版書書價是39.5,盜版書隻有10元錢。接受采訪的一些讀者說,“盜版書也能湊合着看,幾本書能節省幾十元錢,何樂而不為呢?”

  盜版書形成市場

  不良關聯難以估算

  盡管有關部門采取各種行動打擊盜版書籍,可是盜版書卻有其市場。有媒體報道,如今盜版書有發展成産業的趨勢。有需求才有市場,設想如果正版書的價格能适合普通大衆的消費,盜版書也不至于有其市場。有專家指出,特價書店經營盜版圖書的不正當競争行為,将使全價書店經營壓力迅速加大,這可能會帶動部分全價書零售店和批發商向特價書店經營模式轉型。這種轉型對中國圖書出版業所産生的不良關聯影響有多大,目前還很難估算。

  點評

  書中自有“黃金屋”對于謀取圖書暴利者來說似乎更恰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柳斌傑在“2004北京國際出版論壇”上披露,國家發改委已呈報國務院,明年的教材出版發行将打破地域界限,全部實行全國統一招标。教材出版發行的招投标是砍除暴利的‘第一闆斧’,讓人們拍手稱快。何時砍下大衆圖書暴利的“第二闆斧”,人們将拭目以待。

        兒童用品市場

  搶抓孩子的“奶酪”

  “女人的錢和孩子的錢最好賺。”今年初曝光的“阜陽劣質嬰兒奶粉”事件令人發指,由此人們再次把關注的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進而揭開了兒童用品市場的暴利行徑。價格暴利無處不在

  “一張嬰兒睡床580元錢,一套迪斯尼套裝130-150元,一張好孩子童床500-800元,乃至一個制作非常簡單的防蹬被夾也标價為93元,連一把嬰兒指甲鉗也要58元錢……”兒童日用品暴利無處不在。難怪許多家長抱怨:如今的孩子真是養不起了。

  食品品質問題直接牽扯到孩子的生命安全,是以一些在經濟上并不富裕的家長,也不得不接受兒童産品的高價消費,客觀上為兒童産品的“暴利”現象推波助瀾。

  兒童産品以嬰幼兒用品暴利為最。日前,媒體公布了對北京市嬰幼兒用品市場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78%的消費者認為,目前的嬰幼兒用品偏貴;66%的消費者認為接受不了目前嬰幼兒用品的價格;92%的消費者認為目前嬰幼兒用品的成本并不高,但企業抓住父母的心理,故意定價比較高;45%的消費者抗議企業的擷取暴利行為;26%的消費者認為國家應該對嬰幼兒用品市場進行幹預;隻有15%的消費者認為企業本來就是市場行為,是可以了解的。

  據葆嬰公司的市場調研資料顯示,如果将中國的城市按發達程度、消費水準由高到低劃分出A、B、C3類城市的話,C類城市每個家庭每個月用來購買孩子的食品、保健品、智力開發及玩具等的費用平均為420元,B類城市為590元,A類城市則高達740元。

  北京紅孩子資訊技術有限公司李陽總經理透露,在嬰幼兒用品行業中,利潤最高的是服裝、圖書音像以及保健品等産品。

  服裝的利潤率基本能達到40%,而圖書、保健品的利潤率因産品不同存在着比較大的差異,大緻為10-40%,奶粉、輔食、洗護用品和童車童床的利潤率最低,大緻隻有10%乃至5%左右。

  原因一:國外品牌價格偏高

  我國每年有将近3000萬左右的新生兒出生,每年孕嬰幼兒用品消費約達800億元人民币。嬰幼兒用品市場是目前乃至以後發展潛力最大、收益豐厚的一個産業,也是拉動各國GDP增長的動力源泉。

  可是,由于國産品牌的品質參差不齊,導緻嬰幼兒産品的高端市場出現由國外品牌一統天下的局面。像米奇妙、史奴比、巴布豆、小熊維尼等國外品牌服裝,幾乎充斥了我國整個高端童裝市場。

  市場上銷量比較好的奶粉基本都是100多元一桶的進口品牌配方奶粉,像美贊臣、惠氏、雅培、雀巢、多美滋等都是國外品牌。 

  “國外的廠商會因為産品出現品質問題而主動回收整整一批奶粉,國内廠商有誰會這樣做?”有媽媽這樣質疑道。

  原因二:流通環節加價30%

  暴利之是以存在,首要在流通環節。一部分品牌的兒童用品在市場上批發商手中銷售的價格與在商場銷售的價格相差懸殊,而他們在進貨管道上并無差别。

  一位在沈陽五愛市場經營品牌童裝的批發商說,他與各大商場的該品牌童裝的進貨管道是一樣的,衣服的價格卻相差了30%左右。由此可見,僅僅是在流通環節上,兒童品牌服裝就存在相當的暴利。

  其二,加價30% ,是層層環節盤剝的結果。一位從事多年兒童用品經營的廖女士說,兒童用品銷售的中間環節并不多,但每個環節加價較多。其中包括經銷商、品牌代理商和零售商場。就兒童服裝而言,經銷商通常要在出廠價上加價30%,零售商場再加價30%。是以,一件100元的兒童用品到了商場中售價就到了170元。

  目前,市場上的中、高檔兒童服裝零售價通常是出廠價的3至4倍,而兒童玩具的利潤就更高了,有的甚至于能高達七八倍之多。

  原因三:商場倒扣流水27%-35%

  廣州某品牌玩具的一級代理商表示,玩具的價格定得如此高,是因為在銷售過程中,商場從中要求的各種費用較高,除了高昂的進店費再加上各種促銷費用的攤派之外,按營業額倒扣流水比例平均在27%-35%,對于某些銷售不好的品牌按保底倒扣的比例高達50%以上,這就導緻了玩具銷售價格的虛高。

  在南京市場上銷售的兒童玩具的暴利竟高達8倍之多。進價100多元的兒童電瓶車,在南京市場上最便宜零售價也要賣到800元,而在廣東隻要300元就可以買到。令人更吃驚的是,在商店櫃台上标價150元的芭比娃娃進價隻有30元!

  點評

  經濟學理論認為,産品之間存在差異就意味着不完全競争。在不完全競争的市場上,供應商就會尋求獲得壟斷利潤。嬰幼兒産品的品質問題引發了信任危機,使衆多家長認為隻有國外品牌才可以信賴,而大多數國外品牌的商品通過經銷商、品牌代理商和商場的加價,是暴利的主要原因。

  如何解決嬰幼兒産品的“暴利”問題?國内企業應該潔身自好,提供優良品質的同時,也是在為自己找出一條出路;家長應該轉變“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觀念,間接抵制兒童用品市場暴利行為;商場經營者也千萬别忘記了,在市場經濟中,隻有提供質優價廉的商品才能最終赢得消費者的心;有關部門應該及時整頓兒童用品居高不下的暴利行為,使一個價格适中的兒童産品市場盡快形成。

        美麗産業

  宰你沒商量

  SK-II著名的神仙水在中國零售價格為560元,而其制造成本僅為人民币6.5元。驚訝嗎?就算研發成本都加進去,每單隻成本也不超過人民币10元。資生堂650元/50克眼霜連包裝成本也隻有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script> 10元不到。而歐伯萊那些150元左右的低端眼霜成本僅在3元左右。

  “部落格網”最近公布的化裝品暴利讓大多數愛美的女士大跌眼鏡。如此低成本的化裝品不知能起到何種美容效果?恐怕剩下的隻有精神安慰了。

  美容暴利高達數十倍

  如今“美容經濟”和房地産一樣成了熱門話題。近日釋出的《中國美容經濟調查報告》顯示,美容業正成為中國繼房地産、汽車、旅遊和電子通訊之後的第5大消費熱點,美容美發已成為居民消費熱點之一。

  據江蘇省工商業聯合會美容美發化妝品業商會統計,南京600萬人口中約有60萬人口不同程度地接受各種美容美發服務,每個人平均一年在美容美發上的花費約800-1500元左右。消費還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

  “女人的錢最好賺”,由于資訊不對稱,使不少消費者自然成了被宰對象。美容行業是投入小獲利高的暴利行業。據統計,截至2003年底,我國美容從業者高達1120萬人,全國城鎮美容就業機構總數高達154.2萬家,産值1600多億元,中國美容業年增長率達15%。

  沈陽市五愛市場是全國知名的批發市場,商品以價格低廉聞名。這裡的化裝品專門批發給美容店,産品都不零售給個人。據五愛市場的劉小姐介紹,美容院從這裡進貨200元錢的産品,到了美容院的标價竟高達1000元以上。

  據沈陽寶岩工業集團董事長陳寶岩介紹,一些美容院将低價購進的産品以超出原價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價格售出,價值20元錢的産品可能被賣到四五百元,形成真正的暴利。沈陽一家美容院竟将原價3000多元的羊胎素賣出4萬元的天價。

  一組7件美容産品的套裝,批發要用120元。而美容院給顧客做一次,就要100多元。一般來說美容院包裝的量比較大,僅一瓶按摩膏就可以做20次以上。以一套産品使用20人次計算,僅一套産品美容院就可以賺1880元,其中暴利驚人。

   目前,我國美容行業發展無法可依,無章可循。全國各類美容服務機構所使用和推廣的美容技術五花八門,各機構、各店面自行其事,自創标準。比如一次按摩有的需要幾分鐘,有的需要幾十分鐘;一種産品,這個店是百元,另一個店可賣出千元的高價。

  美發暴利更勝一籌 

  以前剪個頭發也就5元10元,現在60元、100元已不在話下。陸小姐到美發廳都根據美發師的推薦使用最好的進口 油膏。可一次她到珠市口附近的美容美發用品商店買東西時發現,她每次花100多元甚至200多元的 油膏,在這裡僅賣30多元。今年女士流行燙發,小達和苗苗花了800元燙發。美發小姐還振振有詞:燙頭300元、挑染200元、 營養油200元,洗剪吹100元。

  與小達、苗廟有着同樣經曆的李女士燙發花了300元,她還為自己沒花冤枉錢竊喜,後來她到珠市口附近的批發店一問才知,這種冷燙水僅賣十幾元錢。

  據某美容美發中心的伊小姐介紹,批發的洗發産品一套300多元錢,能做大概80人次,一次成本幾元錢,顧客做一次頭發的價格至少70元錢左右,一套産品獲利1880元。

  遼甯省美容美發商會會長陳寶岩指出,國家有關部門應該盡快建立一整套包括從化妝品的研制開發、生産、檢驗到包裝說明的行業标準以及從業人員的規範,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統一管理機構是當務之急。

  點評

  我國美容美發業是一個自發産生、自行發展的行業,美容美發行業目前涉及工商、稅務、物價、質監、衛生等多個管理部門,但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統一管理機構,也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及統一标準,由此出現了“規矩真空”。

  另一方面,資訊不對稱使美麗産業的暴利行為暫時存在。建立資訊對稱的平台是市場主體能夠進行合理的價格決策的必要條件。因建立在沙丘上的宮殿,即使表面上看起來再豪華,随時可能岌岌可危。資訊對稱的結果,必然導緻價格水準中含有超額利潤的泡沫被逐漸擠壓。雖然這将付出一些代價,但總要比混沌中突然爆發的價格下跌引起的風險要合算得多。

       珠寶行業 冰火兩重天

  今年,北京工美大廈一層的首飾櫃台瘋狂打折,折扣都在5折以下,新東安商場中甚至出現2.9折的低折扣首飾,折扣這樣低,商家如何賺錢?這個迷惑消費者的問題終于在羊肉胡同中找到了答案。首飾在那裡加工好之後,被商場加了4倍價格之後就成了現在商場中動辄過萬的标價,即使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script> 打折出售,還有暴利可賺。

  “惹火”天價

  被稱為“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珠寶,其暴利依然充斥着2004年的市場。一款戴比爾斯設計的“惹火”鑲有0.47CT(克拉)鑽石的吊墜标價4萬元以上,打6折之後也要2.4萬元。而在這家珠寶店對面的珠寶批發大廳中,同樣是0.47CT、VS以上級别,切工完美的鑽石,再用PT900鉑金2克加上工費制作相同的“惹火”則隻需要不到8000元。2.4萬元:8000元,珠寶打折後的暴利高達3倍,打折前的暴利也高達5倍之多。

  暴利重生

  據一位資深業内人士透露,一般珠寶公司的利潤在40%左右,商場在30%-40%之間,專營公司則達到70%-80%。用一位從業人員的話說“市場上什麼價位能脫手,什麼價位就是合理的。”緻使珠寶行業的利潤率一直居高不下。

  因為各商家在成本、利潤追求率上有所不同,是以同一件商品的價格也會不同,甚至差距比較大。同時,由于一般消費者難以掌握鑒别珠寶的知識,珠寶銷售中虛高标價的現象十分嚴重,高額的利潤和虛高标價的現象使得珠寶具有巨大的利潤空間。

  另外,買的人少,分攤在單件商品上銷售費用就高,成本多了,價格自然就貴。且消費者往往缺乏珠寶鑒别知識,無從确定所購珠寶的合理價位。這就為珠寶商在利益驅使下施展“障眼法”,虛高标價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缺乏統一的标準

  珠寶價格是由重量、淨度、色澤的差别和切工、抛光等後期加工工藝水準的高低決定的。鑽石、紅藍寶石等雖然按品種品質、大小、重量等有國際市場交易價可資參照,但由于國家标準存在不足,鑲嵌鑽石分級證書中僅根據淨度、顔色等得出的“極好”、“很好”、“好”、“較好”、“一般”評估有時不能準确反映鑽石品質等級。

  據《北京現代商報》報道,商場中标價0.17CT的“惹火”在羊肉胡同2000元以内就可以搞掂。一款在商場中标稱4萬的鉑金鑽飾在北京西四的小胡同裡8000元以内就可以搞掂,可商場的價格竟翻了5倍之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商場中不僅存在虛标價格的現象,同時還出現比如周大金等傍名牌的首飾品牌。

  設計的無專利性和銷售的無指定性以及估價标準的不存在性促使首飾行業暴利叢生。

  點評

  國家進階寶飾考評師、鑒定師鄒煥炎認為,目前我國在珠寶的估價上雖有公認的原則,但還沒有統一的标準是催生珠寶暴利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商家應該盡量把珠寶的價格降下來,使消費群體擴大化,讓更多的人買得起。隻有銷售量上去了,攤在單件商品上的銷售費用少,成本就低,價格自然會便宜。“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局面自然也解決了,供求關系呈良性循環了,實作商家與消費者的雙赢。

         汽車美容業

  東方不亮西方亮

  有車的人沒有不知道汽車美容店的,就像沒有一個女人不知道美容院的。的确,女人需要用美容來扮靓自己,汽車也一樣。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script>   2004年,汽車降價風暴席卷全國,随着我國汽車産業的逐漸成熟和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大,整車銷售市場利潤蛋糕越來越小,據國家統計局數字,截至4月底,全國轎車庫存突破10萬輛大關;汽車成品存貨總值142.1億元,上升27.9%。如果照這一速度發展下去,全年庫存将超過31萬輛,即使有所控制,也會重新整理曆史記錄。

  東方不亮西方亮,汽車美容服務利潤凸現,這塊汽車産業鍊上利潤最大的“奶酪”,被業内人士稱為本世紀産業的“第二桶金”。

  本世紀産業的"第二桶金"

  汽車美容,包括對汽車進行清洗、打蠟、修複等服務,它大緻可以分為車身美容、引擎外部美容和車内美容3個部分。由于大多數私家車主對愛車的日常維護已經從“以修為主”逐漸轉變成“以養為主”,這也大大激活了汽車美容服務市場。

  據相關資料顯示,平均每輛車每年裝潢美容費用為1552.3元。每輛車在使用年限裡的維修費用将達到車價本身的1.2倍。也就是說,如果你花了10萬元買一輛車,在使用的15年裡,需要花費12萬元用于這輛車的保養。

  在汽車美容業成為汽車行業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同時,其暴利又讓衆多消費者質疑。“汽車美容行業簡直是暴利!”衆多消費者發出了強烈的呼聲。

  賣汽車不如賣美容

  王先生趁着某品牌車降價的時機,他在專賣店買了一輛。因該款車配置相對較低,為增加該車的舒适性,王先生在買車的同時加裝了電動前窗、防盜鎖、太陽膜和布座套。結果一看價錢吓了一跳:電動前窗價格1500元,防紫外線太陽膜标價1200元,功能最簡單的防盜鎖1500元,而一個布座套竟收費700元,加裝中控鎖、防盜鎖、太陽膜要3000多元。

  據一位業内人士透露:在現在汽車美容店遍地開花的背後,卻是鮮為人知的高額利潤。汽車美容的利潤主要來源于原料差價及工時費上,一般利潤率達到40%,甚至更高。以普通玻璃貼膜為例,一卷15米6600元,一般2米做一輛車,成本核算下來每套950元左右,而報價則高達1480元。

  按這個價格來算,經營者能拿到相當于原材料40-50%的利潤。再有,一套真皮座椅賣到近3000元,但成本隻有1000多元;成本還不到100元的布座套,加工後卻賣到了700元左右。難怪一位汽車銷售商深有感觸地說,賣汽車不如賣美容,他的公司每銷售一輛汽車,廠家給的利潤才2000元,而一輛汽車美容,賺的錢要遠遠多于賣汽車。

  另外,改裝音響又成為汽車美容暴利最大的項目。加裝單碟CD音響要四五千元到十多萬元不等。音響的規格越高檔利潤空間越大,加上進貨管道的不同,利潤可達到50%。

  絕大多數私家車都會進行二次裝修也就是美容,花3000-5000元是平常事,花一萬元以上的也不在少數。比如汽車貼膜,即使用國外正品,成本隻需88元,但市場的報價卻在1000元-2000元不等。汽車封釉服務的市場價是888元,但耗材的成本不過90元。當然,除此以外,投資者還要負擔人員工資、房屋租金、水電費等固定費用,但是那并不多,總共加起來也不會高于200元。“整車改造的利潤還要大,包括更換保險杠、添加尾翼等個性化設定,一輛車裝飾費用少說也得幾萬元。”凡是跟汽車有關的裝飾品的價格就跟着漲,比如普通的靠墊一旦加上‘車用’兩個字,30多元的能賣到70多元。

  即使是汽車美容最初級的業務——洗車也獲利頗豐:洗車價格從5元、10元、15元到25元不等。實際上,洗車的成本隻占到其中的20%-30%,利潤率非常高。汽車維修美容等售後服務的利潤之高、市場之大,已經使其成為“衆矢之的”。AEC汽車集團企劃總監彭文斌一語驚人:“隻要有1美元的車在路上跑,那它就會牽扯出至少8美元的汽車售後服務!”

  道地的“中國制造”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榮惠康說,僅2003年中國汽車行業的配件需求量就達800億元。到2005年,僅汽車用品行業産值就可達到420億元,維修行業産值達400億元。2010年,中國汽車售後市場将達1900億元的巨額規模。

   專家介紹,歐美國家的汽車服務走的是專業化、個性化道路,車主重的是改裝而非裝飾,他們極少去做貼膜之類的。是以國内的裝飾市場是道地的“中國制造”,是汽車養護美容市場發展尚未成熟的初級階段。從市場來看,隻有新車才會做美容裝飾,一輛車一輩子隻能做一次較大規模的裝飾美容,市場空間相對整個汽車服務後市場來說其實不太大。

  因為汽車美容是暴利,如今可見汽車美容遍地開花。随着入行企業的增多,惡性競争很可能愈演愈烈,重慶市石坪橋一家在今年春節前還月純利潤近10萬元的汽車美容店,如今店鋪内卻是灰塵滿布。對于前期投資者來說,可能挖到了汽車美容業的金礦,而後來者成功的機率卻要大打折扣。

  點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壟斷為基礎的暴利應該是無本之木。盲目跟風,商家隻顧眼前的經濟利益,不顧社會利益,實際上是一種短視行為。在市場競争日益白熱化的今天,隻有真正質高價廉的服務才有可能赢得消費者的信賴,以此獲得長久的發展。而追逐暴利、不符合市場的短期行為是每個企業無法規避的“生死符”。

        網遊産業

  激情燃燒的歲月

  在網絡遊戲的天地裡,金錢與财富都是虛拟的;但在現實的世界中,軟體開發商及網絡營運商的财富卻是真實的,而且一不小心還可能成為首富。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script>   網絡遊戲在中國創造了陳天橋、馬化騰一個又一個網絡富豪。11月2日,又一家遊戲公司“米果”宣布,即将正式競逐國内網絡遊戲市場,遊戲米果CEO張堯勇放言,目标為100萬注冊付費使用者,月營運收入1000萬元。

  隻需維護與更新管理,無需廠房、倉儲與制造,單個遊戲月均實時收費就高達數千萬元,網遊的暴利無處不在。

  你打遊戲赢對手 我赢你的錢

  網遊産業的巨額利潤是吸引國内外網絡公司紛紛搶灘網絡遊戲的首要動因。據不完全統計,網絡遊戲産業毛利率高達50%-75%,淨利率達25%-50%。

  在“2004中國百富榜”中,盛大網絡是榜上成長最快的公司,2003年,其銷售額僅為6.3億元,但利潤卻高達2.7億元,納稅9300萬元,而其員工也僅有1100多名。

  網絡暴利首先來源于網絡遊戲産業剛剛起步,正位于一個完整的上升通道底部,這在環境上促成了網絡暴利的産生。單一的入場方式和低成本,使目前的幾大網絡公司都開始進軍網絡遊戲,這又使他們手中近乎于壟斷的網絡資源再次發揮作用,産生暴利。

  在屈指可數的幾個能給網絡帶來利潤的業務當中,網絡遊戲的收費被認為是網絡曆史上最成功的盈利模式之一。網絡遊戲有着清晰的“4赢”收費模式,遊戲生産商、遊戲營運商、電信商、發行管道商在這一市場都可獲得巨額利潤。網絡遊戲開發商收取版權交易費和後期的更新開發維護提成;營運商,架設網絡平台、提供服務,向發行管道商分銷利潤;電信通過提供網絡平台獲利;發行管道商,通過龐大的銷售網絡、有效的市場營銷,向最終消費者收錢。

  産業鍊中沒有輸家

  根據調查顯示,一個10萬人同時線上的網絡遊戲,每月可以為電信貢獻2到3億元人民币的收入。此外,還有龐大的周邊産品系列——書刊雜志、紀念品、玩偶、電影、服裝……總之産業鍊中沒有輸家。業内人士算了一筆賬:一個網絡遊戲的平均壽命在18個月左右,假設平均1萬人線上,網絡遊戲營運商一年收入就可達1千萬元。

  2000 年中國網絡遊戲市場規模僅為460萬美元,2001年急劇擴大到3440 萬美元。據調查機構預測,到今年年底,中國網絡遊戲市場規模将達10億元人民币,産業規模以年均115%速度增長。

  網絡遊戲之是以賺錢,主要在于盜版引起的沖擊波不強。單機版的遊戲,盜版率可達95%,而網絡遊戲由于遊戲編碼存儲在一個安全的伺服器上,由專業的機構負責管理,很難複制并非法進入,玩家必須擁有正版CD光牒序号方能聯機進入伺服器進行遊戲,有效地防止了盜版的涉足,遊戲廠商自然是趨之若鹜。

  盛大從南韓引進的《傳奇》在中國落戶後,成為最成功的一款網絡遊戲,最高同時有50萬人線上。生産商每個月可以從盛大收到百萬美元進賬,按上網電信費0.2 元/小時計算,理論上講電信一年穩收百億元,還不包括出租帶寬的費用。網絡遊戲給它們打了針強心劑,目前網上有16萬家注冊的銷售商,其中24小時服務的就有4萬家。

  3大中文門戶網站,早已全部涉足網絡遊戲。2003年11月,搜狐收購17173,以增強其網絡遊戲資訊實力;新浪則與NCSOFT共同投入500萬美元成立上海新浪樂谷,推出天堂系列遊戲;網易此前已代理一款南韓3D遊戲《飛飛》,近期則宣布其投資2000多萬元自主開發的3D網絡遊戲将于今年年底推出。此外,有消息稱資本雄厚的Tom網站、傳統産業巨頭榮智健、魯冠球等也将眼光伸向了網遊市場。

  點評

  專家認為,網絡遊戲隻是人們休閑娛樂的遊戲,而不應該成為玩家賺錢的工具。在渡過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之後,文化部等政府監管部門對于網絡遊戲市場的調控,已經讓很多營運商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市場的新一輪洗牌,更加使他們如坐針氈,商業遊戲的殘酷性就展現于此。

     寵物經濟

  暴利“狼煙起”

  “一小瓶320毫升的寵物沐浴液标價50元,寵物多元乳清奶粉70元,專用寵物剃刀100元至120元不等;洗澡包月每月4次400多元,剪一次指甲15元,留個時髦“發型”,那300元錢都打不住。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script>

  随着養寵物的人不斷增多,人們對寵物也不再隻停留在給它們吃喝上,還要求給穿上漂亮的衣服,做美容,做造型,看病等等,寵物食品供應、用品供應、美容保健、寵物醫院等行業開始走俏。“寵物賺錢”和“賺寵物的錢”組成了寵物經濟龐大的産業鍊。

  可别小看這一産業:如今,飼養價值10多萬元名犬的大有人在。據統計,北京人每年要花2000萬元養寵物,上海人每年在寵物上的花費更高達6億元。目前,我國寵物經濟的市場潛力至少能達到150億元。

  利潤100%

  花錢把一隻小狗抱回了家,投資才剛剛開始。要讓自己的寵物寶貝過上幸福生活,狗屋子、狗糧、狗香波等等哪一樣都少不得。一般來說,辦一張寵物美容月卡,價格在180元左右,一個舒适的狗窩在100元左右,每年的制裝費需要200元左右(各家情況不同),再加上護理用品、看病吃藥、狗糧、玩具等多種花銷,一個家庭在寵物上每年花的錢不會低于3000元。

  據業内人士透露,寵物産品的利潤一般都在100%以上,現在的寵物店往往還是美容兼賣寵物食品、服裝等,一家中等規模的店,每月的收入大約在5000元左右,地段好的還要更多。

  要是小狗不小心得了病,看病的花費也不少。北京市一家寵物醫院的醫師介紹說,就是小狗得了皮膚病等最常見的病,挂号費、化驗費和醫藥費加起來至少也要100多元。每年小狗還要打一兩次防疫針,一次就是120元。

  張小姐帶着自己的金毛巡回犬到寵物醫院看病,醫生向其建議使用一種非常安全有效的進口特效驅蟲藥,100元/粒。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院長曾教授表示,進口寵物藥品與國産藥有價格差是正常的,一般是一倍左右,但如果相差10多倍的,這絕對是暴利。

  據媒體報道,一些私人“黑診所”收費更離譜。比如一支出廠價僅為6元的針劑,到了寵物醫院,搖身一變就成了160元一針;可吸10小時的一罐氧氣,原本35元,可在寵物醫院一下飙升到了60元……狗患感冒、消化、呼吸等常見病醫治費每次就要上百元,住院留醫費用每天約130-200元,剖腹産收費在500元左右,輸血一次600元。

  管理真空

  這種明顯的經營暴利為什麼能得以長期存在呢?以北京為例,北京市實際養狗數量已經超過50萬隻,但在北京市目前登記在冊的寵物醫院隻有100多家,具備行醫資格的寵物醫生也隻有1000人左右。粥多僧少是其暴利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現在,給人看病有限價和相關法規,給動物看病卻沒有。也就是說,标多高的價都不違法。”北京市物價局的同志道出了其中的真僞。

  據稅務部門的調查,現在市面上營業的寵物醫院,收入主要來自兩大塊,即寵物醫療服務和寵物用品銷售,其中僅醫療服務這塊就占去6成多。可是在發展如此迅速的寵物醫療市場和生意異常火爆的寵物醫院當中,卻存在着很多不規範的經營黑洞,同時也缺少相應的管理和稅收法規對之進行限制。

  點評

  随着寵物行業的興起,暴利也如影随形,成為暴利“新寵”。寵物消費市場迅猛增長的需求造成的供需不平衡是寵物産業暴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管理真空是寵物暴利存在的“原兇”。

  中國專業寵物委員會籌委會史建偉會長認為,應該盡快建立一個統一的機構、統一的組織來協調這個行業的具體事宜,例如行業協會的建立可以起到行業自律的作用,避免暴利有可乘之機。

        服裝行業 猶抱琵琶半遮面

  現在的人越來越聰明了,很多人反季節購買服裝,夏季購買一件羽絨褲僅需30元,最大打折有打到1.3折的。波司登等一些名牌的羽絨服甚至打出3至5折、30元起價的口号。商場人員說,反季打折銷售,一是為了更好地實作資金回籠;二是服裝款式年年變,上年老款的必須及時低價抛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script> 售,否則就沒人要了。

  可是消費者再精明也敵不過商家的精明。據一位服裝業内人士透露:一些經銷商已經把服裝的銷售價格虛高至少3倍以上,好留出過季打折的空間。

  服裝的價格究竟應該值多少?消費者恐怕根本說不清。一個不争的事實是,百貨商場中經營品牌服裝的面積越來越大,逢年過節的打折促銷活動中,服裝成為“招搖的主角”。

  暴利至少達400%

  一位服裝生産企業的老總透露,“服裝确實屬于暴利。但這個暴利不是展現在面料上,而是完完全全表現在流通環節上”。

  “成本不過5元錢的小背心,在小商品市場賣25元一點不成問題。我就曾經把10元成本的服裝标價100元出售,結果賣得很火爆。”另一位經營面料生意的總經理說,目前服裝價格中面料與銷售價之間的比例至少在1比7左右。如果加上加工費等其它費用,服裝平均的利潤至少是400%。如果是新款服裝,利潤更可高達1000%。

  據業内人士介紹,服裝的銷售利潤被廠家之是以定得如此高,是因為在銷售過程中,商場從中要求的各種費用較高。比如:按營業額倒扣流水比例平均在27%-35%,對于某些銷售不好的品牌按保底倒扣的比例高達50%以上。此外,高昂的進店費再加上各種促銷費用的攤派,也讓經銷商把服裝的銷售價格虛高至少3倍以上,好留出過季打折的空間。

   打折“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

  據《黑龍江日報》報道,今年哈爾濱市消協第一季度受理消費者投訴1027件,其中,受理消費者服裝問題投訴達143件,占投訴總量的13.92%,成為熱點問題。

  消費者王女士在哈市南崗區某商廈以7.8折(店慶期間)購買了3套睡衣,每套标價為298元,打折後價格為233元。王女士回家後發現該睡衣内包裝有統一定價238元的标簽,消費者懷疑商廈存在價格欺詐。于次日找到商廈經理,該經理坦然承認,睡衣确實是先提價再打折的。同意退還3套睡衣價款,3套内衣送給消費者,額外再送一套。消費者不同意并投訴到南崗區消協,要求商家進行經濟賠償,雖經消協多次調解,終因消費者要求過高調解未果。

  工商人員在長春市東廣場某服裝商場查扣的167套“傍品牌”服飾一案更讓人觸目驚心,标簽上寫着“啄木鳥西服,品質等級為優,産地是深圳”,并表明“法邦啄木鳥”服飾源自意大利風格,标價1080元。在工商執法人員的盤問下,經營者透露該西服進貨價才50元一套!其中的利潤讓人吃驚!

  倒扣流水的利潤

  對于那些時髦的新款式服裝,更是廠家商家擡高銷售利潤的絕好目标。而這些高利潤服裝最後都是将暴利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一位經銷商告訴記者,“好品牌、好賣點、時髦款式是暴利的‘三要素’,而它們都離不開愛趕時髦的年輕女士的追崇”。

  一位商場老總說:“經銷商在進商場以前已經把服裝價格定好了,商場根本不管服裝賣多少錢,商場要的隻是實實在在的倒扣流水的利潤”。

  而經銷商說:“過去毛利達到20%廠家就能夠賺錢,但是現在如果低于60%廠家肯定賠錢”。

  點評

  商家倒扣流水利潤是導緻服裝暴利的原因之一,反季節銷售先漲價後降價讓商品“假打折”是導緻服裝暴利的原因之二。消費者能被騙一時,不能被騙一世。北京市一家大商場曾因數次“假打折”而被工商部門重罰。

  信譽是商家生存的基石,失去了信譽,消費者就不會“買你的賬”。服裝業及其商家應該及時自醒,否則受傷害的将是整個中國服裝業。

        鮮花行業---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

  批發價為每枝32.5元的藍色妖姬,情人節前一天翠微商廈賣到每枝180元,批零價差高達4.5倍以上。"鮮花行業是暴利行業如鲠在喉,本來鮮花是裝點家居的,如今卻是隻有白領等高收入人群才能夠享受得起的一種奢侈消費。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script>   以玫瑰花為例,雲南的進價一般為0.5元/支,但在北京市場上,其售價一般會達到2~3元/支,利潤達到百分之幾百。花商俗稱"99"即99枝紅玫瑰的花束為例,其價格在花卉批發市場、普通花店和網上花店可謂"三級跳",從100元暴漲至999元!

  2月14日情人節這天,一枝玫瑰花還會賣到10至30元不等,如果買上11枝,再搭配點百合、滿天星,一束花最少也要130元。

  上演三級跳

  從批發市場、花店、網上購花的價格之差懸殊中,消費者就能揣摩出鮮花暴利的程度。

  有花店店主透露,一個經營面積10平方米的花店,用于購置花架、花筒、花泥、包裝等材料的錢大概是四五百元,再花三到五百元進花,這花店就能開得起來。花店投資的大頭是房租,如果沒有房租負擔,賣花就是一個"坐地收錢"的生意。

  從其批發價格上來看,玫瑰類中紅玫瑰和粉玫瑰的批發價為每紮20元至30元;康乃馨類每紮的售價為8元;紫羅蘭類每紮的售價為6元左右,香雪蘭類每紮的售價為8元左右。據悉,北京的花卉批發市場有一級、二級之分,前者如萊太花卉市場,後者如玉泉營花鄉花卉市場、航天橋花卉市場、中國農業科學院内的大森林花卉市場等。一級批發市場是京城花卉的主要集散地,直接從外地運花,本地花也在這裡集中,批零兼營;二級批發市場則從一級市場進貨。普通花店因為用花量有限,加之一級批發市場都是清晨4、5點開市,是以多是從二級批發市場進貨。

  據大森林花卉市場的一位批發商介紹,他們給花店供花,也就加收1-2元/紮的運輸費。 在花卉批發市場,"99"的價格在100-200元之間。"99"最常用的是"卡羅拉"玫瑰。據萊太花卉市場的攤主介紹,"卡羅拉"目前的價格是15元/紮(一紮20枝,折合0.8元/枝),以滿天星做配花,用棉質包裝紙包裝,一束"99"的價格大概是150元。

  根據《北京現代周報》報道的鮮花暴利中,在玉泉營花鄉花卉市場,"99"的價格是100元,攤主說這是給"回頭客"的價格。她說的"回頭客"是指憑攤主名片直接來或打電話來買花的,如果是現去市場裡買,120元、150元都有可能。

  在航天橋花卉市場的"太陽花卉中心","卡羅拉"以1.1元/枝的單價論"枝"賣,同樣配花、包裝的"99"大概是200元。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内的大森林花卉市場,一家名叫"笑天下"的攤主說,如果不是因為雨天,"卡羅拉"11-12元/紮都能賣。與花卉批發市場相比,"99"在普通花店的價格又跳了一級。

  在海澱區會城門路的一家花店,"卡羅拉"是2元/枝,一個"99"的價格在300元左右。在家樂福超市馬連道店,紅玫瑰的價格是3-4元/枝,算下來一束"99"的價格已經飙升至300-400元。網上訂購鮮花的價格更是讓人大吃一驚,萊太花卉網一束名為"重量級的愛"的99枝玫瑰花束标價999元,是批發市場最低售價的近10倍!

  節假日價格暴漲

  除了市場差異所引起的鮮花價格不一外,據玉泉營花鄉花卉市場的市場部從業人員介紹,節時價格與平日相比也相差懸殊,比如玫瑰在情人節的售價能翻10倍不止,他所說的旺季就是諸如情人節等節日,以及婚慶、開業等慶典活動相對集中的假日,但這些時間僅占全年的1/10不足。

  點評

  專家認為,對于一件普通易耗品來說,批零價差達幾倍實屬暴利行業,這也表明鮮花消費市場中存在不成熟的一面。在國外,主婦們經常會買鮮花裝點家居,鮮花消費就像買基本生活品一樣平常,"一枝鮮花能從幾元進價賣到幾十元,從幾十元進價賣到上百元,這在國外将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在我國,鮮花何時能走進平常百姓家是應該深思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