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學生心理成長階段易産生焦慮等消極情緒,如何加以預防與幹預?焦慮作為心理學領域的衆多研究熱點之一,研究内容較為豐富,研究

作者:第一心理

大學生心理成長階段易産生焦慮等消極情緒,如何加以預防與幹預?

焦慮作為心理學領域的衆多研究熱點之一,研究内容較為豐富,研究的對象涵括了兒童、中國小生、青年、老年等不同年齡階段的群體。

大學生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關于大學生焦慮的研究主要涉及焦慮現狀、影響因素以及幹預研究等。

國内外研究一緻發現,焦慮在大學生群體中越來越普遍地出現,并逐漸威脅到其生活與學習.辛自強,辛素飛和張梅對大學生焦慮進行橫斷曆史研究,結果表明1993年至2009年大學生的特質焦慮和狀态焦慮水準随着年份增加逐漸上升。

張曉田等對于大學生焦慮現狀的調查中發現,70%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較常或有時會出現焦慮情緒,焦慮逐漸成為現當代大學生的一種常見心理狀态。

班夢姣和王永傑基于1562名高校學生的樣本量發現,33.7%的大學生存在焦慮情緒。

王亞以新冠疫情期間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結論為大學生的焦慮情緒水準高于青年常模,影響因素涵蓋了大學生的性别、專業和學科等,與熊蘇春研究相印證。

已有研究證明焦慮及其各種類型,如社交焦慮、考試焦慮,就業焦慮等已對如今的大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産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根據焦慮的影響因素的研究,焦慮的形成與維持既與内在心理因素密切相關,也與外在環境因素密不可分,兩方面相聯系共同作用于焦慮。

既往研究發現,内在因素包括人格特質、認知加工、情緒調節、應對方式等。

而外在因素可分為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具體包括學習或就業壓力、人際關系、父母教養方式、消極生活事件等。

可見,大學生處于成年階段的早期,生理趨于成熟,但心理仍在發展中,面臨學生到成人的身份轉換,當面臨競争激烈、社會和同伴支援缺乏的環境,加上自身的不良認知無效與應對方式,諸多内外在因素導緻大學生産生并持續出現焦慮等消極情緒。

鑒于焦慮對于個體的影響,焦慮的預防與幹預措施一直是該領域的研究重點。

焦慮的幹預方向最初集中在行為方法,逐漸轉向認知療法和綜合療法。

(1)行為方面,如生物回報、系統脫敏、音樂療法、運動幹預等;

(2)認知方面,如認知重構、注意偏向矯正、理性情緒療法等;

(3)認知結合行為療法以認知行為療法為主;

(4)技能訓練如學習技能訓練、社交技能訓練等;

(5)以及綜合性的幹預,如接納承諾療法。

以上這些療法均被運用于焦慮的幹預。

參考文獻:

Bottesi G,Ghisi Marta,Carraro Eleonora, Barclay Nicola,Payne Rebecca,& Freeston Mark H.(2016).Revising the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model of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evidence from UK and Italian undergraduate samples.Frontiers in Psychology

Cisler J.M,&Koster E.H.(2010).Mechanisms of attentional biases towards threat in anxiety disorders:an integrative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Dar,K.A,Iqbal,N.,&Mushtaq, A.(2017).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depression,and anxiety:Examining the indirect and moderating effects of worry.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大學生心理成長階段易産生焦慮等消極情緒,如何加以預防與幹預?焦慮作為心理學領域的衆多研究熱點之一,研究内容較為豐富,研究
大學生心理成長階段易産生焦慮等消極情緒,如何加以預防與幹預?焦慮作為心理學領域的衆多研究熱點之一,研究内容較為豐富,研究
大學生心理成長階段易産生焦慮等消極情緒,如何加以預防與幹預?焦慮作為心理學領域的衆多研究熱點之一,研究内容較為豐富,研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