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幾天内,新浪微網誌接連兩次成為熱點話題,将這款正在慢慢“翻身”的社交媒體應用推到大衆的視野面前。前一次是微網誌的市值首次突破200億美元,後一次是微網誌怒封今日頭條的内容抓取接口。
兩個事件表面上看似乎毫無關聯,内地裡卻有着不可言喻的因果。
何事引得新浪微網誌暴怒?
8月10日中午,新浪微網誌藍V管理者釋出了一則公告,怒稱“某第三方新聞平台在微網誌毫不知情、并未授權的情況下直接從微網誌抓取自媒體賬号的内容,鑒于其行為性質嚴重,微網誌先行暫停了第三方接口。”

我們都知道這個所謂的“某第三方新聞平台”就是目前最熱門的媒體應用——今日頭條,整件事情的經過其實是:今日頭條在背景向使用者推送“授權通知”,在得到使用者授權之後,可以通過技術将這些使用者在新浪微網誌上釋出的内容抓取到微頭條上釋出,而微頭條則是今日頭條此前推出的社交媒體類産品。
在這件事情上面,今日頭條對新浪微網誌是否構成侵權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今日頭條已經對新浪微網誌構成了威脅,雙方是競争關系!
翻身的微網誌和進擊的頭條
新浪微網誌雖然以社交應用出身,但是體内一直都有着媒體的基因,社會熱點和輿論話題往往在微網誌上先發并且持續發酵,除了各種名人、明星可以引起關注,甚至每一個普通人都有機會使得自己的話題上熱搜,這種“人人是記者”的模式使得新浪微網誌成為了一個大衆爆料的平台,更快、更新鮮的資訊是微網誌的優勢。
在移動網際網路裡面,新浪微網誌算是一個老牌的社交應用,它從PC端起家逐漸轉移到移動端,一度成為國民級應用。可是随着紅利的消失以及微信的圍剿,從2013年開始,微網誌逐漸走下坡路,唱衰新浪微網誌的聲音時有傳出,直到2015年方開始慢慢複蘇。
巧合的是,也是在2013年上下(2012年8月),今日頭條悄然釋出,依靠着其獨特的算法分發機制以及個性化推薦閱讀模式,迅速成為移動網際網路的新貴,在騰訊、網易、搜狐等傳統新聞用戶端的夾擊中中成功突圍,一躍成為資訊類應用的頭号選手。
2015年以後,今日頭條進入加速進擊時期,也是新浪微網誌開始翻身的時期。在這期間,新浪微網誌逐漸找準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在短視訊和直播上發力,在垂直領域的内容上不斷加深,社交屬性與媒體屬性互相融合,既強調社交又強調媒體,使得利潤不斷回升,财報連連飄紅,時至今日,新浪微網誌的的月活躍使用者數已經達到了3.61億,日活躍使用者數達到1.59億,市值超過200億美金。
新浪微網誌就像一頭獅子,漸漸地從沉睡中開始蘇醒,而今日頭條則更像是一頭青年時期的老虎,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成長,雙方盤踞的領域雖然不完全重合,但是在體量和模式上開始逐漸接近,誰也不願意将自己占據已久的地盤拱手相讓。
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新浪微網誌與今日頭條之間的“碰撞”并不是突然迸發,隻要細細回想過去一段時間雙方的一些“動作”,就能夠發現火花是在一次次的摩擦當中産生的。
從去年年底開始,今日頭條就開始大批大批地邀請娛樂偶像明星入駐頭條号平台,緊接着便建立了與新浪微網誌極度相似的“微頭條”,這一舉動也被業界人士看做今日頭條進軍社交領域的第一步。随着今日頭條的舉動逐漸明顯,社交之心愈發膨脹,人們就意識到今日頭條正在打造下一個“微網誌”,而這一個微網誌的并不是“新浪”的。
這一切都被新浪微網誌看在眼裡,今年年初,新浪微網誌與一點資訊達成合作,雙方在内容上進行互補,而一點資訊曾經是今日頭條潛在的競争對手,這一次合作已經讓很多人看出了新浪微網誌對标今日頭條的心。緊接着,新浪微網誌面對微頭條的攻勢,也作出了相應的反擊,在首頁添加了熱門欄目,在發現頁添加了頭條頁面,并且采用了個性化推薦的方式分發。
雙方在摩拳擦掌當中實際上是互相借鑒着,今日頭條向着社交媒體的領域靠攏,而新浪微網誌則向着資訊領域以及資訊流模式靠攏,在一次次的變化之中,新浪微網誌與今日頭條越來越相似了,那麼競争就不可避免了。
值得一提的是,新浪微網誌曾經在2014年對今日頭條進行投資,雙方在内容上優勢互補,互相引流。可是在去年,新浪微網誌退出了在今日頭條上的投資,曾經“朋友”的關系破裂,背後無非就是利益上的沖突。
“碰撞”背後,争奪内容還是搶奪使用者?
今日頭條曾經的口号是:“我們不生産新聞,我們是新聞的搬運工。”這種模式在成長初期确實吸引了大量使用者,可是越來越多的聲音開始指責今日頭條侵權,迫使它要必須生産屬于自己的内容。
作為資訊類應用,時效性以及優質内容是吸引使用者的關鍵地方,今日頭條雖然已經建構了頭條号這個自媒體平台,可是優質内容遠遠不夠。于是它憑借其技術優勢從新浪微網誌抓取内容,這些内容無論是來自于PGC還是UGC,對于今日頭條來說都可以極大地補充自己所缺失的内容源,再加上它獨特的推薦機制,将這些内容在使用者的資訊流上顯示,如此一來内容輸出的增長就會使得使用者流量增長。
面對今日頭條的進擊,新浪微網誌當然不肯讓步,一旦守不住這些内容,就很有可能失去自身的使用者。新浪微網誌一旦失去其在内容和使用者上的優勢,對市值必然有所影響。
雙方明争暗鬥,除了争奪内容,其實也是在搶奪使用者。
事實上微網誌和頭條的戰争還隻是開始,雙方後面還将有更多圍繞内容争奪使用者的“摩擦”。但不管雙方如何“碰撞”,想辦法留住使用者,服務好使用者才是最好的競争方式。
在這場内容、使用者争奪戰中,如果有誰忽視了使用者的感受,都将是最大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