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轉學者》:綜藝如何向校園要選題?

《轉學者》:綜藝如何向校園要選題?

在成功打造了張聖圭的《Workman》和黃光熙的《協商王》後,高通煥PD再次在Youtube上開更了一檔新綜藝——《轉學者》。

節目的模式簡單清晰,主MC李昌燮每期“測評”一所學校的一個專業,體驗該專業的課程,和同學們共度一天的校園生活,最終用一句話給出該專業的測評結論。

截止目前,節目已經以周更的形式更新了16期,在Youtube上平均單期點播量将近300萬。在藝人個人自制的微短綜中,屬于非常優秀的成績。

對于娛樂内容而言,誇張獵奇的内容天生具有更強的吸引力,而從近處的生活中尋找亮點,則更需要創作者有發現美的眼睛。

我們不妨借助這檔節目的選題和創作,來聊一聊綜藝内容如何向校園要選題。

校園綜藝的新切入點

校園一直是各平台看重的綜藝題材。《沸騰校園》《百川高校聲》《怦然心動20歲》等節目,都将目光聚焦校園,嘗試從學生群體身上發現不同的亮點。

但細看這些節目就會發現,他們大多将已有的綜藝品類和模式移花接木到校園之中,将節目的參與者限定在“在校生”這一群體:《沸騰校園》是高校版的《這就是街舞》,《百川高校聲》是高校版《中國好聲音》,《怦然心動20歲》則是高校版的《心動的信号》。

尤其近3年受到防疫政策限制,綜藝制作難以真正走入校園,隻能利用架空的校園設定和臨時搭建的虛拟校園場景,更容易讓節目顯得隔靴搔癢,少了幾分味道。

校園題材還有别的思路嗎?

《轉學者》給出的解法是,從學生的真痛點出發。

《轉學者》的導演高通煥PD在接受《南韓日報》采訪時提到,節目的創作初衷就是回答學生們“這個專業是這樣的嗎?”的困惑。

在選擇大學報考專業時,高三的學生其實面對着巨大的資訊鴻溝,學校官網上的專業介紹文字冷冰冰,網際網路上的資訊良莠不齊真假難辨,而父母和社會的固有評價,則暗含着刻闆印象。

很多學生其實并不清楚自己選擇的專業究竟學什麼?未來就業的出路是什麼?就匆匆決定了未來四年,甚至是更久的發展路徑。

面對這個資訊鴻溝,《轉學者》給學生們提供的解決方案是“經驗”,即用李昌燮的真實專業體驗,用他從學長和學姐口中得來的真實情報,為學生們提供第一手的經驗。

在節目的設計中,主MC李昌燮每期都将轉學到一個新專業,身穿學院院服、體驗專業特色課程、和學生一起打卡校園食堂和周邊美食、體驗課後生活,甚至通過去教務處繳納當天學費,展現求學成本的高低。

而李昌燮和校園中學生的互動裡,則能提供身為“過來人”的學長學姐的第一手建議。

警察行政專業畢業就一定能成為警察嗎?體育大學裡的現代舞專業有什麼意義?學電子競技每天打遊戲就可以嗎?

正如李昌燮在采訪國際貿易專業的同學畢業的正常去向時,得到學長的回答是:失業。

這些回答有些暖心,有些紮心,但都無比真誠。

除此以外還會展露豐富有趣的校園文化,如高麗大啦啦隊講述自己和延世大啦啦隊多年來的恩怨情仇,以及彼此喝酒聯誼時排座位的潛規則:必須一一交叉,以防隊友間互相照顧。

這樣的“人間真實”是以往在校園官網等正常管道中難以得到的,但卻是學生們真正好奇的。

在《轉學者》每期大學的選擇上,也同樣貫徹了為普通學生服務的理念。

南韓頂尖SKY(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和延世大學)的重點專業和熱門專業,對普通學生可望不可及。是以相較于這些話題性強的頂尖專業,《轉學者》将目光投向了更多的普通大學,從這些普通的學校裡尋找寶藏的特色專業,甚至選擇了很多冷門的南韓外省市地方大學。

他們沒有SKY的關注度,沒有大量的情報和曝光,卻需要被高中生們了解。

除了單純提供資訊的功能,這檔節目在2023年的現在有了另一重意義。

“青春才幾年,疫情占三年”、“當校門打開的時候,我已經畢業了”、“明明是同學,卻活生生處成了網友”……

受到疫情影響,校園封閉,社團活動取消,大型校園活動無限期延遲,本該精彩豐富的校園生活缺失,成了這屆大學生校園生活的一個重要的遺憾。

《轉學者》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能夠幫助這群大學生,彌補失去的校園生活的遺憾。

在《轉學者》的第二季寒假特輯中,将目光對準各個大學的特色社團,如檀國大學的股票社團、中央大學話劇社團、首爾大學的廣播社團等。未來節目還将嘗試校園活動、體育賽事、校園節日,呈現更豐富的校園生活。

正如冷眼在《綜藝創作者們,該如何關注「附近」?》中提到的,一檔好的綜藝需要有它的時代痕迹,甚至可以說,綜藝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語言體系建構出一整套的時代記憶,成為留給未來的一個文化樣本。

《轉學者》用“校園測評”為抓手,構成了一個鮮活的南韓大學圖鑒。裡面展現了具體的專業,當代大學生的真實想法和面貌,也有鮮活的校園文化氛圍。

如果節目的IP能夠以年為次元,長期存在的話,幾年後再重返同一所學校,或許能看到不同的面貌。曾經的熱門專業現在如何?曾經大一的同學到了大四心态又有什麼變化?這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錄制7小時,成片20分鐘,如何從平凡日常找看點?

進入校園究竟能看到什麼?校園生活每個人都熟悉,如果節目組沒有發現綜藝看點的能力,稍有不慎節目就讓節目平淡乏味。這是對創作團隊最大的挑戰。

無論是《Workman》還是《轉學者》,都通過将主MC當作一個陌生的體驗者,以“闖入者”的身份與日常生活産生碰撞,進而從陌生視角重新發現生活的精彩。

在《Workman》中,張聖圭以一個完全不熟悉狀态的新人打工仔,進入快節奏高強度的兼職工作中,進而碰撞出戲劇效果。而《轉學者》中,主MC李昌燮則作為一個對大學校園和專業知識并不熟悉的“新生”,與嚴肅的課堂環境和專業性滿滿的課程産生戲劇效果。

為了強化這種陌生體驗帶來的反差,在選擇每期體驗的專業和課程時,節目組也特意選擇了藝人并不熟悉的場域,做出能夠和李昌燮産生反差的内容設計。

例如在讓李昌燮體驗警察行政學系的逮捕術課程,緊湊的高強度體能鍛煉讓李昌燮戴上“痛苦面具”,緊接着格鬥擒拿的動作練習中,他又如同沙袋一般被反複地摔來摔去,笑點百出。

節目中除了李昌燮的藝能,一批鮮活的普通素人學生,是《轉學者》的另一個看點。

從《Workman》到《轉學者》,導演打造有綜藝感的素人的能力始終讓人贊歎,甚至有彈幕感歎:為什麼南韓綜藝能找到那麼多有綜藝感的素人。

在冷眼看來,倒也不是南韓人有綜藝感,而是節目組真正做到了讓藝人和素人之間做到有效溝通,而不是各說各話、各抒各情的尬聊。

溝通的本質是資訊的傳遞。要讓藝人和素人之間能夠達成有效的溝通,就需要雙方能産生實質性的資訊溝通。

首先,藝人需要對話題本身自帶好奇。

《轉學者》的導演在接受采訪時曾經透露,主MC李昌燮因為早早出道,他的大學生活其實并不完整,留有很多遺憾。究竟現在的大學生活是怎樣的,李昌燮本人也有充分的好奇心。

另一方面,溝通需要能産生資訊的交流。

在《轉學者》中,李昌燮“亂入”陌生的大學,在缺乏指引的情況下,想要順利完成體驗,自然需要向其他學生求助。當嘉賓的身份從高高在上的藝人變成了需要幫助的新人,身份地位的反轉,有助于磨平星素互動中的一部分鴻溝。

同時,李昌燮本人承擔着收集校園專業情報的任務,也為他和學生們之間的互動提供了話題方向:專業的壓力高低、忙碌程度、就業前景、學費、課餘生活,甚至還有八卦話題,如這個專業是否容易脫單、教授兇不兇等。

這樣,MC與學生的每一次溝通都承載有趣的資訊,時不時還會有猛料爆出,配合上花字和剪輯,就能感受到學生本人的生動性格。

而在那些讓我們感到尴尬的星素互動中,往往藝人和素人之間并沒有達成有效溝通。素人被當作工具人,不過是引出藝人自身八卦故事的鈎子。工具人何談綜藝感?

在節目的剪輯風格上,《轉學者》也延續了《Workman》以來一貫的快節奏。節目幾乎不将時間浪費在流程性的交代上,僅保留最具看點的内容,讓笑點能夠以更高的密度爆發,觀衆的注意力不至于在短視訊平台上迅速流失。

也正因為如此,節目每次錄制時長一般需要7個小時左右,但最終的成片隻有20分鐘。一次90分鐘的課堂體驗,節目中僅短短5分鐘不到,其他看點不足的地方都被導演組果斷舍棄。

那如何在節目保持快節奏的同時,讓觀衆不會因為一時的走神而迷失?

《轉學者》選擇簡化單期的叙事結構,每期都是固定的校園體驗流程,用最簡單的時間邏輯碼出一個清晰的故事線:

李昌燮抵達學校-尋找教務處繳納當天學費-上午體驗專業理論課-中午和同學共進午餐-下午體驗專業實踐課-放學後生活。最終,李昌燮将用一句話總結和推薦這所學校和這個專業。

配合類似“課程表”的進度條提示,觀衆不動腦也能輕易跟上導演組講故事的邏輯,才能做到快而不亂。

都說“藝術創作源于生活”,但有時候生活本身的亮點卻是最難被發現的。

當我們不斷向着更新更潮更前沿的世界尋找的綜藝選題時,不妨多看一看近處的生活,這才是綜藝最天然的選題庫。

如何“重新看見”生活?從生活中找到真正的痛點,用反差的任務和人設重新發現生活的新鮮感,從真正的素人身上尋找新鮮故事,是《轉學者》給我們的參考路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