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年前的采訪被翻出來罵,詠梅的憤怒,真的是甩鍋和賣慘嗎?

這兩天,詠梅的一段采訪,引發了軒然大波。

她說她很憤怒,因為市場給中生代女演員的機會太少,觀衆隻愛看年輕漂亮,無法欣賞中年女性的美,這種審美的背後是教育問題。

我第一反應是,她大部分話都說得挺有道理,敢直接指出審美問題就很不容易,但背後是否是教育問題,就值得商榷——

如果說教育影響審美,那又是什麼影響了教育呢?

歸根結底,還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與經濟發展和思想認知都有關系。

但沒想到,網友覺得她是在甩鍋、在教育觀衆,覺得女208萬和普通女性有階級之分、沒有資格賣慘、不要指望得到普通女性的同情與聲援,覺得她一個女演員竟也一身“爹味”,并質問她為什麼隻想坐享其成、為什麼不自己去“造餅”?

甚至,網友開始轟轟烈烈地套路起曾經“造餅”、或者有能力有潛力“造餅”的明星。

網友的話,也有道理。

畢竟這幾年,大家對明星的抵觸情緒越來越強烈,大家知道他們即便過得再慘,也比普通人不知道要好多少倍,是以日薪208萬的明星永遠不值得月薪3000的人心疼,女明星也大可不必利用女權來為自己開脫或賣慘。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成為】的,這是一種相對的【第二性】,是以在階級的鴻溝面前,即便是生理上的女性,也不再是女性,因為她首先是從優越的特權階級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而非從弱勢女性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但我始終覺得一段采訪,不知來龍去脈,就這樣掐頭去尾地拎出來批判,不是很好,于是去搜了一下全文。

這很難搜,我就說她最近好像沒什麼新作品新動态,為什麼無緣無故地接受采訪并且談起女性話題,果不其然,是2019年詠梅憑借《地久天長》拿了柏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之後做的采訪。

那也應該是她迄今為止最春風得意的時候,目前網上能搜到的她大部分專訪,都是那一時期的。

那段她表示憤怒的采訪,來源于GQ報道。

這篇文章裡寫道,大概是因為父親的影響,她有點淡泊名利的意思,她的手機是呼叫轉移,不接電話、隻看短信,在浮躁的娛樂圈裡努力壓抑欲望、保持清醒。

《中國式離婚》熱播後,出演女二号的她走在路上會被認出來,她覺得不自由不舒服。

她說她從來沒有主動争取過任何角色,她性格裡沒有這個東西。

因為父母接連去世、加上行業巨變,從2012年到2016年她休了四年。

她認為從2006年開始,電視劇的商業味就變得很重,大家都在趕時間,是以她有意往電影圈轉,因為電影“更純粹一些”。

有片方邀她出演科學家的妻子,因為她一直就是這種賢妻良母的形象,她會想為什麼沒人讓她演女性科學家?如果她真的演了,又真的有人願意看嗎?

通篇讀下來,我其實不太喜歡這篇采訪裡的她,因為我更喜歡那種正視欲望、想要就去争取的鮮活的充滿野心的形象,而不是假裝不在意地回避和壓抑欲望。

娛樂圈裡的人淡如菊,最終往往會被證明隻是人設罷了,即便她的人淡如菊可能是真的。

而且,我不喜歡自我标榜的“電影咖”,當然,即便隻是幾年前,電影圈可能也比現在要純粹不少,不知道詠梅看着如今越來越抱團、幾乎明晃晃地寫着“非資源咖不得入内”的電影圈,會作何感想?

但是她的憤怒,放在這篇文章裡确實一點都不突兀。

她在前面說得十分明白:“我沒有能力創作,不會寫,不會導,也沒錢投資,沒有能力去改變的話,就别困惑了。”

能夠正視自己的能力有限,不做無用的抱怨和徒勞的努力,也是一種成熟和理智。

畢竟,能者多勞,而對絕大多數普通人,努力不做無能者、專注一個領域幹好一個專業就不錯了,其他的,縱然有心也無力。

而她之是以表達了憤怒,是因為她認為現在發聲,會有人願意聽了,而不是像之前那樣,無名小卒,無人問津。

可能因為那段時間中年女性集體發出的聲音太響亮,那一年最有名的是海清在first電影展閉幕式上就“中年女演員危機”發聲呼籲,因為現場太過戲劇化是以淹沒了其他人的發聲,以至于詠梅這段采訪,竟然在四年之後的今天才被如此大肆讨論。

但相距四年,網絡環境已經不同。

這四年來,中年女性已經受到了很多關注,浪姐已經辦了好幾屆,就在這兩天,新一屆的姐姐們已經在長沙集結了,女性題材的電視劇越來越多,即便是女性主義知識儲備量為0的編劇和宣傳,也懂得如何在這方面制造話題。

甚至,“女權”在某些時候,成為某些女明星及其粉絲的遮羞布,女明星本身并未為【改善女性生存環境】呼籲發聲,卻在遭受攻擊時非常自然而然地扮演起【弱勢的女性形象】,娴熟地運用着【拒絕外貌審判】等工具。

社會上,各種性别對立更是屢見不鮮了。

老實說,已經有些看膩了,因為這樣的“虛假繁榮”,着實令人生厭。

這幾年來,普遍的女性意識确實在進步,有些方面确實有改善,虛假繁榮也比冷落蕭條好,但是,現實也确實遠遠沒有看上去這麼好。

電影圈甚至比任何時候都更“厭女”,除了2021年的《你好,李煥英》之外,連續多少年都無法在賀歲檔裡看到女性為主的電影了,即便是靠李煥英大爆的張小斐,在剛剛過去的賀歲檔裡,也隻能在《交換人生》裡給兩個男演員當鑲邊女主,馬麗等女演員,也不止一次說過女演員的困境。

詠梅的憤怒,放在今天也并無不妥,我不覺得她是在向觀衆甩鍋和賣慘,隻不過,作為自視過高的文藝片影後,沉迷在自以為是和自我感動的呼籲中,因為習慣了眼高于頂,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話傷害了觀衆。

若真的是公認的老戲骨,呼籲一番,網友或許也會買賬、或者至少不予計較,遺憾的是,她自诩是實力派演員,可因為在《風起洛陽》中對武則天失敗的塑造,網友也并不認可她的演技,反而會覺得她是在為自己的時運不濟找借口。

其實,我了解她的意思,她是在陳述她自己看到的現狀,并給出了個人分析推斷的原因,可能不正确,但至少也是在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群體呼籲】,而不是像現在的很多人,隻把女權當做一種【為個人謀利的工具】。

好像很多人都覺得,面對困境,要麼幹,要麼閉麥,似乎隻有這麼兩種選擇,但,總免不了有很多【想法很多、行動很少】的人,會想要說兩句,即便自己不能幹,也要幫能幹的人吆喝兩聲,就像詠梅,她自知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也要對畸形的現狀表達憤怒。

單從詠梅的采訪來看,她也确實不是能造餅的那類明星,别說她的交際看上去是遊離于娛樂圈之外的了,就她的老公,也很難給她提供這方面的助力和指導,因為他不僅不是導演制片人,甚至連同行的演員都不是。

賈玲的成功,很重要的一部分來源于圈内多年的耕耘與觀衆緣的積累,即便如此,這些耕耘與積累也不知能撐起多少票房,下一部電影還不知在何處。

已經涼了的某燕子,除了交際能力之外,我當初看《演員請就位》時就曾經感慨過她作為導演的智慧,這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天賦。

還有網友時常拿來舉例的林心如,她的國民度,也是47歲才第一次出演電影女主角的詠梅無法相提并論的。

你當然也可以說,男演員自己“造餅”也不都是那麼順利,别說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的鄧超了,就連吳京,在《戰狼2》之前,也有過不那麼成功的嘗試,為什麼女演員不可以有這種魄力呢?

但是在這個社會上,女性的自信,本身就比不上男性,更何況,詠梅從各方面來說都沒有吳京和鄧超那麼厚的底子。

舉個側面影響的例子,吳京當初要賣房拍《戰狼》,謝楠表示大力支援、大不了我養你,傳統對女性的教育就是“嫁雞随雞”“夫唱婦随”,是以全力以赴毫無保留支援丈夫的妻子,自古有之并不新鮮,可是,有幾個丈夫,願意掏空一切去支援妻子闖事業?

算了,我也不再為詠梅開脫了,因為看完采訪,我确實也對她欣賞無能,明白不紅都是有原因的。

我隻是覺得,可以批判她,但也不必揪着“教育觀衆”這個點去做多麼刻意的揣測,讓後來人是以噤若寒蟬、害怕說錯話就不敢呼籲,更不要因為對她的憤怒感到憤怒就矯枉過正。

現在的網絡,實在太二極管了,太容易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了。

硬要說中年女演員的危機都怪她們自己不努力改變現狀,甚至否認她們存在困境……

這種發言,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最可怕的困境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