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2023年3月22日,北大國發院經濟觀察報告會第64期“中國經濟的前景”暨2023年兩會解讀報告會在國發院承澤園舉行。本文根據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學院院長林毅夫教授的主旨演講整理。
大家對于今年的兩會有很多期待,因為兩會關系到新一年的布局。今年是黨的二十大之後的第一年,是從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到正常生活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屆政府上台的第一年。新一屆政府對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會有怎樣的政策措施,比如民營經濟的态度如何?房地産會不會有新政?對平台經濟的管控會不會調整?新設立的政府機構如何運作?等等,都是大家在兩會上讨論的問題。
我自己的感受是,大家最關心的還是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标。在兩會上,大家普遍認為5.5%左右的目标比較保守,我個人也同意這個判斷。在政協全體會議上,我就做了題為“激發潛在優勢,實作高品質發展”的發言。高品質發展是建立在發展基礎上實作高品質,需要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所講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發展階段來看,我個人認為中國在創新方面具備三個優勢:
第一是後來者優勢。大陸現在總體上還處在追趕階段,相當于德國在1940年代、日本在1950年代、南韓在1980年代對美國的追趕階段(人均GDP為美國同期的25%左右)。這三個國家在和大陸相同的追趕階段實作了10多年平均每年人均GDP 8%以上的增長速度。它們能實作,表明大陸也可以有這個潛力。
第二是換道超車優勢。以數字為生産要素的新經濟方興未艾,其特性是新技術的研發周期特别短,投入以人力資本為主。在新經濟領域大陸不僅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而且,大陸是14億人口的大國,有利于新技術取得突破和快速運用發展的人力資本多、國内市場大,還有産業配套齊全等條件,這個優勢是德國、日本、南韓在追趕階段時所沒有。
第三,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德國、日本、南韓在追趕階段,沒有因為國際格局加速演進導緻外部打壓遏制而被“卡脖子”的問題,這是中國在利用後來者優勢進行追趕時的特殊困難。但是大陸85%的制造業還處于相對傳統的領域,不會被卡脖子,在高新領域的技術一般多個發達國家有,隻有那些美國獨家擁有的技術才有可能被卡脖子,對那些技術,我們可以用新型舉國體制來克服,固然有代價,但不是死路,我們不僅有機會克服挑戰,甚至有可能開創出一條新路。
除了上述三個技術創新的優勢之外,大陸還有人口品質紅利的優勢。實作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是有效勞動,中國雖然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但是大陸人口品質的紅利随着新增勞動力教育水準的不斷提高而不斷增長。同時,人工智能也将減少勞動力數量下降對經濟增長帶來的挑戰。
同時,我們還有巨型國内市場的優勢。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大陸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市場,即使用市場匯率計算也是世界第二大市場。
綜合上述考慮,大陸在2035年之前應該每年有8%的增長潛力。當然,這是從供給側的技術可能性來看,在落實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實作雙碳目标、綠色發展、縮小地區和城鄉差距、照顧弱勢群體以及應對國内國外各種挑戰的問題。如果我們能把上述優勢用好,我個人認為在2035年之前實作6%左右的年均增長完全有可能。
就2023年的增長而言則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經濟反彈。去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大陸經濟增長速度隻有3%,遠遠低于增長潛力。去年增速低,今年就會有反彈。正如我們2021年的增長達到8.1%,是因為前一年隻有2.2%的增長。
大家普遍感覺我們今年應該有6%以上的增長,但為什麼政府工作報告定的增長目标隻有5%左右?我個人認為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是上一任總理做的,如果把目标定得高,給新上司班子的餘地就有限,是以把目标定得稍微保守一些,有利于新上司班子擁有更寬松的施政空間。
第二,國際上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近幾年來,國際上的“黑天鵝”事件時有發生。已經持續一年的俄烏沖突尚未得到解決,下一步會不會往不可控的方向發展而影響世界經濟格局?再比如,二十大報告裡講,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各種驚濤駭浪級的事件随時可能發生,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随時可能出現,甚至加碼。這種地緣政治如果往壞的方向發展,也會影響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國際金融市場狀況同樣不可預期,最近美國有三家銀行“暴雷”,瑞信被瑞銀收購。國際金融危機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類似“黑天鵝”事件如果發生,我們的經濟增長肯定會受到不利影響,是以,把增長目标定高了就很難實作。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定的經濟增長目标是6%左右,有8%的潛力,定6%的目标是合适的。但由于奧密克戎,實際上隻實作了3%的增長。經濟學家都能了解,這是外部沖擊的結果,但一般老百姓就不一定這樣認為,可能會覺得目标沒有實作。我想這也是今年把目标定得略低的可能考慮因素。
第三,有8%的增長潛力,實作6%左右的增長是對全國的增長速度而言,各地發展條件不同,有些地方應該高于這個速度,有些地方應該低于這個速度,但是,政府工作報告若定了這個目标各地都會盡全力去達到,這樣可能使得一些沒有條件的地方放棄了高品質發展的其他目标。是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把目标定得略為保守有利于各種不同條件的地方都能更好地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綜上,我個人的判斷是:大陸有8%的增長潛力,但考慮到内部和外部的種種因素,以5%左右為目标是合适的。新一屆政府以組合拳來拼經濟,實際達到6%左右的經濟增長是有可能的。很多省在人大會上的報告普遍都将本省增長目标定在6%以上。我相信,除非有不可預期的大型“黑天鵝”事件爆發,大陸今年實際增長6%左右的可能性很大,甚至有可能略高于6%。這當然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整理:白堯 | 編輯:王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