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演員沒文化,應該選擇性上鏡,别全都要

作者:沃斯尼傑夫

近日,人民日報發了一個評論,标題叫《沒文化敢上鏡?論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

該文章的觀點很明确:一個演員拼到最後拼的是文化,能走多遠靠的也是文化。

同時,文章也認為,文化不等于文憑,觀衆認可的演技派未必是大衆了解的“文化人”。

原文這樣寫道:“王寶強從草根逆襲影帝,詠梅并非科班出身卻摘得影後,趙麗蓉沒有上過學、不識字,在獨幕喜劇中揮毫寫下的“貨真價實”卻讓觀衆贊歎。”

演員沒文化,應該選擇性上鏡,别全都要

該文章的觀點對嗎?

對,但不全對,至少不夠全面。

先說對的方面。

有些演員演戲套路化,無法诠釋角色,演什麼都是他們自己,不知道體驗生活。當問到角色相關的問題時,這些人一問三不知,不清楚自己演的角色有什麼深刻的内涵。

在戲外,有些演員喜歡發表一些莫名其妙的觀點,用自己的知名度影響普通人。這些人明明自個就是學渣出身,文化分兩三百分就能上大學的主兒,還不好好看書,卻非得裝文化人、人生導師。

這樣沒文化的演員,的确不該上鏡。

那麼,是不是說沒文化,就做不了演員嗎?非也,當然能做!

王寶強、詠梅、趙麗蓉等優秀演員能成功,我們可以用後天的勤奮,彌補了文化上短闆來概括。

那些童星呢?

釋小龍郝邵文、張一山楊紫、宋祖兒、張子楓、王莎莎等童星出身的演員,他們剛剛出道那會兒,能算有文化嗎?能說他們那時候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嗎?恐怕不能。

演員沒文化,應該選擇性上鏡,别全都要

還有一大堆特型演員、龍套等,他們都是演員,隻不過沒有站在舞台中央。這些人去拍戲時,需要考察他們的文化功底嗎?用不着!

這些演員能上鏡頭,原因隻有一個:他們與角色形象契合。

綜合起來看,沒文化照樣可以當演員,但應該選擇性上鏡,别全都要!

怎麼了解呢?

演員上鏡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在作品裡扮演自己能演的人。

第二種,在作品裡扮演自己無法演好的角色。

第三種,在作品之外的鏡頭裡,立起與自己文化水準不符的人設!

第一種情況很簡單,如果演員演技好,什麼職業都能演,像不像三分樣,那沒問題!

李幼斌能演好大老粗李雲龍,也能演學富五車的核科學家。觀衆不會說,因為李幼斌不是農村出身,更不是老革命,他不能演李雲龍;也不會說他壓根不懂核科學,不能演核能專家。

演員沒文化,應該選擇性上鏡,别全都要

再比如本色演出,演員與角色契合,小鮮肉就演狂拽酷炫、二得要命的小鮮肉,矯情花旦飾演小作精,這不影響觀衆看劇,隻要敬業就行了。

第二種情況,屬于不能上鏡的情形。這很好了解,演得不像,演技不夠,形象相差巨大,再怎麼努力都演不好!

比如那些職場劇,光鮮亮麗的明星去演各種白領、精英律師、醫生之類,演之前沒做好功課,服化道具先不說,他們反應和态度糟糕,壓根不是幹那個的,這讓人出戲!

演員沒文化,應該選擇性上鏡,别全都要

第三種情況,實際上是最被诟病的,也是引發大衆反感的關鍵。

什麼叫有文化?簡單說來就兩點:

一是夠專業,知道自己的職業要求是什麼。演員需要知道什麼?那就是如何了解自己的角色,然後按照自己的方式诠釋出來,讓觀衆覺得有模有樣。

别和王一博似的,人家提問作品相關、角色相關,他什麼都不知道、不了解,然後狡辯一通。

演員沒文化,應該選擇性上鏡,别全都要

二是有自知之明,别對自己不懂的事情指手畫腳,影響大衆輿論。演員該怎麼做?很簡單,别搞那些花裡胡哨的東西,别宣傳自己半懂不懂的理念。

張靜初、關曉彤這樣對營養學一竅不通的人,非得冒充專家,呼籲大家吃素食,這就是沒文化的表現。

還有黃磊這樣的,術業有專攻,好好地教藝術表演方面的東西就可以了,非得一身爹味,充滿油膩的文藝氣息,到處說教,惹得大夥兒反感。更不該在明知女兒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非得讓人家搞讀書類的節目,結果錯字連連,引人發笑。

孫海英呂麗萍夫婦的做法也不可取。這二位對哲學宗教懵懵懂懂,卻非得使勁折騰,向大衆傳播似是而非的東西,贻笑大方!

反正吧!如果你不是那塊料,就别立相應的人設!

目前看來,大部分表現得沒文化的演員,集中展現在沒有自知之明:不該自己演的角色非得去演;不該自己立的人設非得去立!隻要不去碰觸這兩個不該,就算文盲也能做演員,隻要符合作品要求就行了。

你怎麼看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