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剪不斷的臍帶---關于溝通問題的一點思考

作者:靜待花開wss

提示:通過本文您将看到如何跟有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的孩子進行有效溝通,也會發現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本質原因。

教育要産生效果離不開溝通,而有效的溝通是建立在一定的關系的基礎上。自閉兒童因封閉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很難與他人建立關系,是以溝通起來特别困難。

親子關系、師生關系、朋輩關系是孩子們常見的三類關系,其實人也可以跟物體、精神産品(知識),甚至自已産生某種關系。比如,一個人正在把玩一個古董,隻見他一會兒摸摸、一會兒敲敲、一會兒用放大鏡看、一會兒給古董稱重。我們看到他與古董之間建立了深度關系,感覺到他對古董的興趣。是以,所謂興趣就是此時此地對某物、某人全身心的關注。

親子關系是最初的關系,它貫穿生命全程,也影響師生關系、朋輩關系等其它關系。親子關系從胎兒時期就開始了。母親通過臍帶給胎兒輸送氧氣和營養,控制了胎兒的生長發育,胎兒也通過臍帶對母親産生依賴。由此,産生了控制與依賴的親子關系。當孩子出生,臍帶剪斷,母親不能直接控制嬰兒,隻能通過彼此信任的關系使嬰兒接受媽媽的哺育。

随着孩子漸漸長大,TA不再滿足于僅僅依賴于父母,TA要發展自己的獨立性。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學會慢慢放手,既能滿足孩子的依賴性,又能滿足其獨立性,就可以培養一個健康人格的孩子;如果父母舍不得放手,對孩子控制過度,就有可能助長孩子的依賴性,或者激發孩子的逆反。

案例1.剪不斷的臍帶

L女士37歲時,終于懷了孩子。有一段時間她吃什麼吐什麼,最初也沒在意,直到醫生說孩子嚴重營養不良,很危險,她擔心孩子保不住,産生強烈的焦慮。這個焦慮來自于她無法掌控胎兒的健康。在醫生的指導下,多次打氨基酸才保住了孩子。這是L女士第一次獲得直接控制兒子的經驗。

孩子出生過程也很不順利,分娩時産生憋氣現象,其後又出現病理性黃疸、多種食物不耐受、長期吃中藥。然而此時她跟孩子之間的臍帶已經剪斷,無法像懷兒子時那樣将營養和藥物通過臍帶直接輸送給兒子。對此,L女士心理準備不足,是以從哄兒子吃藥直接到逼兒子吃藥,讓她極度焦慮。雖然其他的母親也會哄或者逼孩子吃藥,但L女士明顯表現得更為焦慮。兒子讀初一時表現出明顯的不适應,軍訓隻參加了半天就請假休息,經常不去食堂吃飯,L女士就頻繁打電話要求班主任到食堂督促兒子吃飯,班主任不堪其擾隻能專門安排同學督促她兒子吃飯。母子二人一個包辦控制,一個依賴,配合默契。可是兒子的依賴性也出現在課堂上和作業上,不主動思考不主動作業,沒有學習動力。

親子間可能會在一生當中通過無形的心理臍帶糾纏在一起,但是生理臍帶易斷,心理臍帶難斷。父母通過對孩子的壓制、溺愛、過度保護等界限不清的行為來控制孩子的自我發展。這三種親子關系中,父母表演了成人的角色,孩子則被迫表演小孩的角色,而小孩的特點就是依賴或者任性(叛逆)。

案例2.一直優秀的女兒,怎麼就不讀書了呢?

女孩小T,某優質學校初二學生,最近因情緒問題堅決不去學校了,理由是班主任重男輕女,天天罵女生很難聽,而且偏袒男生。

經了解,小T的爸爸從小要麼不管她,要麼就是打罵;小T媽媽覺得女兒聰明就該好好讀書,不能像自已一樣吃了文憑低的虧,當女兒學習松懈或者頂嘴的時候,也忍不住自己的火暴脾氣。

表面上看小T不去學校是因為師生關系。可奇怪的是,為什麼其他女生沒有因為老師重男輕女、罵女生而不去讀書,為什麼小T對老師的态度那麼抵觸?她抵觸的到底是老師還是父母?

小T國小成績好,她認為是因為國小遇到的老師都很溫柔。是以,小T下意識地把對父母的攻擊性投射給了現在的班主任(假想的父母)。關于這一點,她仿佛也是知道的,她的所謂心理問題隻是逼迫父母改變的手段,她來咨詢的目的其實是想咨詢師做做父母的說服,不要那麼簡單粗暴,多體會一下自己的心理感受。父母也認為女兒沒有心理問題,咨詢的目的是想讓咨詢師做做女兒的說服,讓她盡快回到學校。親子雙方好象隔着一堵牆,互相都認為對方不可理喻。

自從女兒不去上學以後,小T爸媽有一個星期都在讨好女兒。直到有一天,女兒在上課期間叫了幾個同班好友逃課到某商場玩,校長知道後,嚴厲批評了小T的父母,說他們不負責任,必須要好好監管孩子,如果孩子出事,學校怎麼負的起責?如果小T實在不想回校上學,最好請長假到期末。回家以後,父母再也無法掩飾憤怒,批評了小T,但沒敢打罵。

在咨詢中,小T逐漸意識到,她其實自己已有能力改造父母。她通過自己的“病”讓暴脾氣的父母不敢打罵,甚至開始讨好自己。小T好象已經找到從小就渴望的掌控感,但父母虛假的改變,卻不是她真正想要的。

小T認為,遇到溫和的老師、父母做出改變才能靜下心來讀書,其實這是誤解。咨詢師将努力讓小T明白,自己學習上的被動和依賴性與父母的強力壓制,也許是互相誘導加強的。學習上依賴性越大,父母壓制她的力量越大;父母壓制她的力量越大,越是助長了她的依賴性,反正你們都是對的,你們說怎麼就怎麼吧,不是我的決定我也不會負責。現在小T通過“病”能夠讓父母同意自己決定一件事情(不去上學),但同時她也不得不承擔這一決定的後果。

父母能夠控制孩子,而孩子也天生具有控制父母的能力。

案例3 激怒你,黏着你

(1)五歲的姐姐用嘴舔積木,被爸爸喝斥。一歲七個月的弟弟也把積木放嘴邊,假裝舔積木。

(2)老師站在講台上批評H同學考試成績差,H同學露出無所謂的笑容。老師叫H站起來,H站起來後繼續笑,老師忍無可忍沖到H面前,一巴掌拍在肩膀上。

我問H同學:“明知自己的笑會激怒老師,為什麼還這樣做呢?”他的理由是,老師每次都在上課時罵他,很少單獨找他去辦公室談話。

我們可以把H同學的行為了解成傷了面子後的反抗,也可以了解為故意激怒老師,以獲得親近老師的機會。之是以将幼童激怒爸爸的例子和H同學激怒老師的例子放在一起,就是想說明有時人雖然長大了,可是溝通方式還在延用幼兒模式,但我們會認為幼童很可愛,而把青春期孩子的類似行為了解為不可理喻。

當我們了解不了某些學生的行為時,可将他的行為與幼兒相比較。

(3)他點燃了銀行的廢紙簍。銀行大堂經理反映說,一個初一男生跑到銀行用打火機點燃了廢紙簍,太危險了,要求學校進行教育。經了解,這個男生有些智力問題。我問他:“為什麼去要點燃銀行的廢紙簍?”他說:“我想奶奶了。”我很奇怪,于是進一步詢問:“想奶奶了,為什麼不去找她,跟點燃廢紙簍有關系嗎?”據這個同學的爸爸解釋,終于知道,奶奶從小帶他,年前去世了,父母帶着他給奶奶燒過紙。他無法了解各種紙的不同用途,他隻知道他想奶奶了。

下面的案例可以看到一個孩子如何将父親帶給他的委曲投射給同學的。

案例4. 誘導沖突,獲得關注

(1)入隊儀式上的沖突。有一次,全校同學每人手持一面小國旗坐在看台上參加入隊儀式。儀式要結束時,坐在小峰右邊的同學(同學E)問了一句:“誰拿了我的國旗?”小峰指着後面男生(沖突對象F)的腳邊的一面國旗,就指着這面國旗對右邊的男生說:“你的國旗在這裡!”後面男生一聽就急了:“是我的!你憑什麼說是他的!”小峰也很生氣:“你想怎樣?”雙方火氣越來越大,最後就打起來了。班主任很生氣,叫小峰先回教室,等活動結束再處理。

剪不斷的臍帶---關于溝通問題的一點思考

(2)課外活動中的沖突。在一次藝體課外活動時,小峰等幾個人觀看兩個同學下象棋。有個女生(女同學E)不小心把兩顆棋子掃在了地上,小峰立刻上去踢了女生一腳,由此雙方扭打在一起,後被同學拉開送到班主任處,班主任很生氣,因為這已經是小峰第二次打女生了!

剪不斷的臍帶---關于溝通問題的一點思考

差異化解讀:

關于造成沖突的原因,小鋒的解釋是他“幫忙尋找國旗”“幫下棋的同學教訓掃落棋子的人”是做好事,做好事什麼都沒得到,還被處罰他不服!

小峰真的什麼都沒得到嗎?

小峰最初與沖突對象并無瓜葛,他通過“幫忙尋找國旗”“幫下棋的同學教訓掃落棋子的人”等“學雷鋒”行為,成功使自己與沖突對象産生關系。而這些“學雷鋒”行為客觀上起到了激怒沖突對象的作用,沖突就順理成章的發生了。沖突發生後,周圍同學有的觀戰,有的勸架,有的報告了老師,老師請了家長。這樣一來,小峰的處境就變了,從最初無人關注的“邊緣人”變成了被多人關注的“焦點人”。通過這樣的操作,小峰将壓抑在潛意識中的委曲投射給了同學。

下面的案例能夠說明“愛”是親子建立深度關系的唯一途徑。

案例5. 不要用全力,但要持續用力

小林隻是一個初二學生,但已成為學校的名人,也是德育處的常客,是派出所重點關注對象,甚至後來由區檢察院、區婦聯、社群、街道、校長、德育主任、班主任、家長共同組建了一個群來關注他,名字叫“關愛小林同學群”。剛開始小林隻是在學校惹事,發展到夥同社會青年打群架,最讓小林爸爸傷心的是兒子偷了家裡的煙酒拿出去賣,他打了兒子,兒子竟然對他動刀子,無奈隻好報警,請求警察管教。

小林的爸爸媽媽離婚好多年了,爸爸一直單身,媽媽再婚又生了弟弟。他們離婚的原因,據小林姨媽說,是他爸爸好賭,敗光了家裡的積蓄。離婚時,雙方都不想要這個孩子,最後商定誰要房子誰要孩子。

父母離婚後,小林漸漸成為父母、老師眼中的“麻煩制造者”。由于班主任請家長次數太多,父母也開始推诿,理由是太忙沒有時間到學校。有一次,因難以管教,小林被送到德育處,德育主任請來了小林爸媽。當班主任指着小林脖子後面的淤青對家長說:“這個不像是摔傷的,可是小林咬定不是被别人打的。”小林爸媽非常隐蔽地相視一笑,但這沒有逃過德育主任的眼睛。小林打架要賠付的醫藥費,父母也漸漸不那麼爽快,甚至當着小林的面就開始扯皮。上國中以後,小林爸爸就把兒子送到學校附近的全托吃住,班主任認為全托管理不負責任,建議回家住,但小林爸拒絕了。最後,小林說他願意去姨媽家住,感覺好像隻有姨媽不嫌棄他了。可是,在姨媽家也沒呆滿一個月,小林覺得不自由又傳回了全托。

國小的時候,小林爸爸也試圖管教好兒子。有一次,班主任打電話告知小林在學校惹禍了。小林爸爸怒不可遏,走出校門就開始打孩子,一直打到家。從此,小林跟爸爸、媽媽越來越疏遠。有一次小林跟同學打架,造成同學骨折,雙方家長約定在學校協商賠償事宜。下面是雙方在會議室的座次圖。

剪不斷的臍帶---關于溝通問題的一點思考

見到小林後,受傷同學的爸爸開始大聲審問、警告小林,并不斷用拳頭砸擊桌面,仿佛馬上就要對小林動手。一貫嚣張的小林仍然不停狡辯,但明顯氣勢較弱,我感覺他怕了。我擔心沖突更新,馬上走進去一屁股坐在小林左手邊,隔開了他和憤怒的家長。我不知道小林是什麼感覺,後來據在場的班主任向我回報,小林平時誰的話都不聽,班主任講話他都把臉轉向一邊,那天他目不轉睛地望着我講話,臉上盡是崇拜(這是班主任使用的詞,我覺得“感激”更恰當)。

有老師曾問,這樣“油鹽不進”的學生該怎麼辦?我竟然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答,好象有辦法,好象又真的很無力。

我想起有一次小林因擾亂課堂紀律被送到我辦公室教育,我實在不知道對他還可以說什麼,就畫了一張圖給他看。

剪不斷的臍帶---關于溝通問題的一點思考

小林坐在沙發上,貓着腰,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然後用手悄悄柔眼睛,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哭。還有一次,我對他說:“你瘦成這樣,還出去打架,怕是都是别人打你吧?”為了證明他的強壯,他跟我比握手、比掰手腕,一番耗盡體力的比賽後,他爬在了辦公桌上,腦袋轉來轉去,在手臂上擦着眼睛,我看見他手臂上的眼淚。我很懂事地開始忙自己的事,故意沒有看見他的眼淚,我想他可以把對爸爸的感覺投射給了我。

我說,你可以對他的錯誤假裝沒看見,但他會感受到被嫌棄;你可以像他爸爸一樣簡單粗暴或者喋喋不休,但那會激發他跟你(假想爸爸)鬥争的激情。是以,作為老師沒有更多選擇,該罵罵該罰罰該氣氣該笑笑,以像又不像他父母的态度對待他,讓他對你既愛又恨,然後慢慢等待他回歸正道,不要像他爸媽一樣在跟他的鬥争中,突然消失不見。

跟小林這樣的同學相處,就像用球拍接住飛行中的羽毛球。拍面要順着球的飛行軌迹,然後逐漸的把拍面貼在球上,不斷卸力,讓球減速,最後停住。

要接住飛行中的羽毛球要點之一是慢,這與很多人的理念是相悖的。現在很多人信奉“起跑即沖刺、開局即決戰”“快速提升××”等書籍熱賣、一夜暴富、拼爹、不能靜下心來看書,喜歡碎片化資訊、很多學生喜歡簡單的抄寫,不喜歡動腦思考。。。孩子開始讀書後,家長就希望孩子能快點、再快點,孩子慢了,就各種催、催、催。

當家長希望的速度超出孩子能力的時候,或者孩子對自己的期望過高時,TA就會焦慮,信心被打擊,會抑郁,父母就會被迫降低期望。或者TA們會想辦法加快速度以讨好父母,聰明的孩子會發現現實中的努力效率最低,作弊要快些,想像最快。隻要縮回想像裡生活,就不會失敗。

舉個例子,一兩歲的孩子為什麼特别容易摔跤?孩子腦袋裡想的是要去前面那個地方,TA就以為自己真的到達了,而雙腿要到達那個地方還需要時間,是以就造成腦袋在前,雙腿在後的撕扯狀态,人不摔跤才怪!

人體能力最強的器官是大腦,大腦掌管想像、欲望,但是滿足欲望還要依靠身體的行動。二者比對才能身心和諧。孫悟空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裡,正好是到西天的距離,為什麼不讓孫悟空馱着唐僧去取經?原來在《西遊記》中唐僧代表人的身體(現實),孫悟空代表的是心(大腦),會心猿意馬、天馬行空、七十二變;豬八戒代表的是常人的欲望;沙僧代表的是理性、思維;白龍馬代表的是意志。要想取到真經、獲得成功,就必須通過身體的磨煉,現實中的體驗,并用心去協調人的欲望、理性和意志。 ​​ 對小林同學陪伴要慢而持久,同時要用較長時間引導他了解自己行為的背後的真實心理需要。精神分析認為壓抑到潛意識的需要,會通過四種方式表達出來,即軀體化、行為化、象征化、語言化。

長期的負性情緒得不到緩解。就會反應到軀體上,通過軀體症狀的形式表現出來。一個長期焦慮的人,很容易得胃病。

小林被愛的需要通過攻擊行為表現出來。有的孩子可能通過自我攻擊(自傷、自殘、自殺)來表現被愛的需要。

做夢就是潛意識心理需要通過各種象征符号展現出來的過程。

語言化是最進階的表達,語言就如同潛意識和意識中間修的那條路,能讓兩者相連。學生的攻擊性,無論是指向自己的還是指向他人的,如果能以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它就不用通過心理疾病或者行為問題的方式來表現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修通學生的潛意識和意識之間的那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