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山地名故事】第11期 廉頗與五福峪的傳說

作者:博山融媒
【博山地名故事】第11期 廉頗與五福峪的傳說

關于“五福峪”村名的來曆,在當地民間廣泛流傳着一個“廉頗戰死在五福峪”的傳說。

【博山地名故事】第11期 廉頗與五福峪的傳說

相傳,戰國後期,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趙國大将廉頗雖然已經年過七十,仍然頓飯鬥米十斤肉,奉君命率兵迎敵。到了戰局的後程,無奈趙國國弱兵寡,盡管廉頗勇猛不減當年,但卻一拳難敵兩手,遂邊戰邊退至齊國境内的嶽陽山一帶,意向魯山群峰中作戰略轉移。

當來到淄河灘時,遇到一位種地的老漢,廉頗就問“這是什麼地方?”答曰“白家地!”這與“敗家地”諧音,廉頗自是不悅,繼續率兵向南飛奔。過了淄河灘後,又遇到一位老農,廉頗就問“這是什麼地方?”答曰“史家堰!”這與“失甲”又是諧音,廉頗更是不悅,于是繼續率兵向南來到了今天的北蠶場村(今屬郭西村的一個自然村),意在經過郭八嶺向東突圍。

來到村前,恰遇一位老妪在搗米,就問“這是什麼地方?”答曰“北蠶場!”“悲慘場”且又出自婦人之口,乃不祥之兆,于是廉頗揮兵來到了今天的五福峪境内。當過了“嶺東”來到嶺西的“小東崖”時(嶺東、嶺西、小東崖,皆為五福峪村的三個自然村),廉頗看到此處可以用兵,便産生了占領制高點,紮兵與秦軍決戰的想法。

【博山地名故事】第11期 廉頗與五福峪的傳說

此時,忽然來了一位白胡子老漢,廉頗走到跟前以手指向南邊的山峪問道:“這是條什麼峪?西邊那座山叫什麼山?”老漢說到:“這峪叫五斧峪,那山叫五斧山。”廉頗一聽這地名犯了大将的名諱,很是不吉利,他自言自語地歎道:“峪是五斧峪,山是五斧山,我廉頗這一張鐮(廉),豈能敵得過五把斧頭呢!”于是繼續揮兵向南,就來到了今天的馬家莊,前面是個十字路口,有兩條山峪可走,東邊的那條叫死老婆峪,而西邊的那條叫核桃峪。

此時,又是那位白胡子老漢迎面而來,廉頗迎向前去,誰知廉頗一則迷信向西方問路不吉利,二則念念不忘實作其向東突圍,來到魯山重整旗鼓,就沒有問西邊的核桃峪(方言“活逃峪”),而是問到了東邊的死老婆峪。廉頗不禁對天長歎到:“死老頗,死老頗,此乃天意,天絕我也!”傳說這位白胡子老漢,是天上的太白金星下凡,原想來這裡引導廉頗從核桃峪“活逃”出包圍圈的,隻要問到核桃峪,便能逃之。不過即便如此,就是能問到西邊的“轉頭山”(民間叫泥灣頂或龍灣頂),隻要廉頗能回頭向北還是能逃出“五斧峪”的。隻見太白金星含淚以手指向西邊提醒道:“将軍何不去占領那座山頂!”廉頗問到“那座山頂叫什麼?”老漢特意高聲答曰:“此乃轉頭山也!”意在讓廉頗趕快回頭走出五斧峪。誰知廉頗鐵定了生是趙國人,死是趙國鬼的報國捐軀之心,想讓我“回頭”那是萬萬做不到的,既然來到“五斧峪”,又有“死老婆(頗)峪”,這是我廉頗該為國捐軀的時候和地方了。

想到此處,廉頗感到不能再為國殺敵立功,不覺老淚縱橫,于是昂首面向趙國方向,在趁衛兵不備的一刹那間,拔劍自刎。廉頗死後,衛兵也都效忠,個個自刎于廉頗身軀旁,為不使秦軍得到廉頗軀體,手下的士兵趕緊在廉頗自刎的原地含淚将其埋葬,僅每人一兜土,就堆起了一個很大很大的墳堆。這個墳堆(實則為一土崮堆)在上世紀“文革”前一直儲存完好,傳說每當在夜深人靜或雷雨大作之時,在遠處還能聽到從墳堆中傳來的刀劍碰擊和号角之聲。

【博山地名故事】第11期 廉頗與五福峪的傳說

因為廉頗是忠良将,死後又化神保護一方百姓,人們認為這是“五斧”犯了廉頗之諱,不知是在何年何月,遂将村名“五斧峪”改為“五福峪”,也把西面的“五斧山”改為“五福山”了。

到了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五福峪村民又自發集資,特意在這個“古壟”前立了一座石碑,上書“趙上将軍廉頗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