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軍”浮出水面,灰色産業服務了誰?|钛度熱評

央視315爆料,火爆直播間的背後,竟是“一台能操縱2萬個水軍的手機”。水軍操盤直播間,這已是直播帶貨行業公開的秘密。 “水軍”還活躍在哪些行業?這些水軍充斥的行業都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遊走在網際網路黑灰産業鍊中的“水軍”不僅成為了“帶貨高手”,也是網絡爆款的助推器,“水軍”的存在究竟侵害了誰的利益,又鼓了誰的錢包?

為何虛假的熱度卻能夠撬動現象級的傳播?如何識别“水軍”又應如何治理?

本期《钛度熱評》特邀資深媒體人一起就話題““水軍”浮出水面,灰色産業服務了誰?”進行了讨論,下面是部分觀點集錦。

關于“水軍”還活躍在哪些行業?這些水軍充斥的行業都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大力财經創始人魏力表示,“水軍”不僅活躍在直播帶貨行業,也存在于電商、社交媒體、遊戲、線上教育等等行業。水軍通常會通過虛假的點贊、評論、關注、轉發等方式來制造虛假的熱度,以達到推廣、營銷、欺詐等目的。可以說,隻要有利益可圖,就有“水軍”充斥的行業:

首先,在社交媒體,也經常存在“水軍”,比如微網誌,貼吧,QQ空間等,他們釋出大量虛假資訊和評論,以提高某個賬号或者話題的曝光度。

其次,在各大電商平台的爆款商品,“水軍”會釋出虛假好評和刷單,以提高商品的銷量和信譽度。 這個是行業的公開秘密屢禁不止。

另外,線上教育平台上的“水軍”釋出虛假的好評,以提高某個教學課程的評分和信譽度。這些行業中,“水軍”充斥的特點是:需要依賴網絡來推廣産品和服務,同時受到使用者口碑和信譽度的影響比較大。

最後,一般在熱門遊戲釋出之時,為了烘托熱鬧的氣氛和玩遊戲的人氣爆棚的虛假繁榮景象。“水軍”會利用虛假的熱度來提高産品或服務的曝光度,以此來增加銷量或關注度。

“水軍”存在的問題在于,他們釋出虛假資訊和評論,擾亂了市場秩序,誤導了消費者,同時擾亂了網絡生态。虛假的熱度會導緻消費者做出錯誤的決策,而企業也會是以失去消費者的信任和口碑。

關于“水軍”的存在究竟侵害了誰的利益,又鼓了誰的錢包?

竹閱文化CEO陳偉明表示,看似熱鬧的直播間,其實是一個個網絡水軍在發言;請你不要在意網上反對你的“人”,也不要在意網上贊同你的“人”,因為這兩個人很可能是一個人。

有了水軍烘托氣氛,不明就裡的使用者就可能被熱鬧的氛圍所帶動,沖動跟風,掏錢下單。這核心的要訣就是情緒傳染,因為群體的很容易情緒化,是以,隻要領袖把自己的情緒傳染給群體,那麼就會讓整個群體擁有和自己一樣的情緒。

但在行内,人叫做資料,或者資料維護,古有陳勝吳廣利用魚腹藏書,篝火狐鳴的伎倆,造成天命之兆,以惑愚民;今存奶茶店排隊、售房處假裝看房等活,甚至“全球第一家,人工智能,機器人刀削面”等噱頭。

其實,如果是網絡實名制,大規模的搞灰塵偷身份資訊,明顯可能構成侵犯個人資訊;更對于網絡水軍的刑法規範很大程度上還是依據兜底條款,也就是非法經營罪。

在冰山一角的黑幕裡,某種意義上平台是默許甚至縱容的,隻求從流量池中分得一杯羹。

或許每個賬号每周進行一次連接配接微信支付寶等平台的人臉識别認證,就這樣,絕對可以幹掉99.9%的水軍;畢竟,在帶貨來講,還有更好的方法,那就是直接看轉化率和退款退貨率。

關于為何虛假的熱度卻能夠撬動現象級的傳播?如何識别“水軍”又應如何治理?

盤古智庫進階研究員江瀚認為,一是利益驅動始終存在。網際網路水軍通常是由一些企業、或個人雇傭的,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制造輿論、提高關注度、銷售産品等等。這些人在制造虛假資訊的同時,也能夠擷取一定的報酬,隻要這種利益始終存在,網際網路水軍就難以得到有效的根除,最多是把水軍從機器人變成了真人。

二是所謂的使用者需求也一直存在。一些網紅、Up主在使用網際網路平台時,更加注重平台上的熱度和關注度,而不是真實性和可信度。這種需求使得網際網路水軍有市場。更何況不少企業投放也都更加關注這些直播中的人氣、曝光率等等,反而助長了這種需求。

三是技術手段日益複雜。随着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際網路水軍的技術手段也越來越複雜,他們可以通過各種手段來僞裝自己的身份,如使用虛假IP位址、模拟人類語言等等。這些技術手段使得網際網路平台難以識别和防範網際網路水軍。

四是缺乏有效的監管和處罰機制。目前,對于網際網路水軍的監管和處罰機制并不完善,一些網際網路平台缺乏有效的手段來打擊網際網路水軍,這使得網際網路水軍更加肆無忌憚。

螺旋實驗室螺旋君認為,“網絡水軍”這種生态,雖然大多數是由品牌方或者利益個體發起,但背後考驗的,其實也是平台的治理能力。

但凡是水軍,必然有栖息的土壤,過去的論壇貼吧,如今的微網誌小紅書,如何發現和整治水軍,對于平台而言一直是重要課題。過去習慣于通過技術手段追蹤,封IP位址,封注冊手機号,但現在水軍逃避技術審查的套路越來越多元化,對于平台自然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然,更值得思考的一點是,平台明知道有水軍存在卻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大開友善之門,為利益相關者捉刀,那麼對于普通網民而言,就太可怕了。

多少說主理人褚少軍提出,首先,“水軍”其實是一個泛化的概念,盡管在網絡時代,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水軍”變得備受關注,但實際上,線下也有“水軍”,比如大家常常說的很多“托”,本質上也是水軍,甚至不明真相的“群衆”,有時候也會因為“羊群效應”,或者各種“套路”,而自動或被動的變成了“水軍”。“水軍”存在于各行各業,比如時下流行的“直播帶貨”、“美食好評”、“電商評論”、“微網誌評論”、“視訊評論”等都存在水軍。刷流量、刷評論、點贊;各種“刻意”刷量、“控評”的基本都是“水軍”行為。

第二,水軍的違法行為很難界定,一方面是因為,不管是全球還是國内,相關的法律法規都是滞後的,很難明确清晰地界定各行各業的“水軍”,以及“水軍”的違規行為;另一方面,如果法律和法規過早介入,實際上可能會限制新領域或者新事物的發展,是以很多時候前期野蠻生長的時候所伴随的“水軍”很難界定,甚至是預設允許“水軍”存在。

第三,監管成本較高。即便有相關的法律法規跟上之後,相應的監管難度也很大,畢竟存在一個執法難度和執法成本的問題。對于很多領域的“水軍”行為,到底要不要打擊,需要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去打擊,這裡面也涉及到執法成本(含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的問題。

第四,違規成本的問題。“水軍”行為往往是一個行業,一個産業鍊,一個平台的行為。但即便從今年“315”曝光的情況來看,也暫時隻是涉及平台快速下架了違規的賬号而已,這樣的違規成本是挺低的,而且平台基本上還是置身事外,根本沒收到實質性的處罰。簡而言之,對于水軍而言,不管是直接的賬号方,還是商家,還是平台,甚至是操控水軍的公司,所獲得的的利益遠遠大于損失,更何況,被央視曝光、被查還是一個小機率事件。

水軍可能無法杜絕。因為很多環節很多關聯方都需要“水軍”,以很早之前曝光過的微信公衆号KOL刷閱讀量、刷點贊的事件裡面,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微信直接把閱讀量、點贊量、轉發量直接屏蔽掉,但如果這樣操作,微信KOL的價值鍊可能就會被重塑,甚至可能動搖到微信本身的發展。是以隻能治标不治本,微信自己來強調要打擊刷量要打擊水軍。但最終的執行力度和效果,隻有裁判員“微信”官方自己知道。而且現實裡面還有一個難點,那就是刷量可能并不是KOL自己刷的,而是公關公司或者甲方刷的。

不要覺得自己離水軍很遠。網際網路時代,很可能自己時刻都被水軍裹挾,比如購物特意去看的評論,裡面可能就有部分甚至大部分是“水軍行為”,有的網友莫名其妙的因為網絡事件被“網曝”,就有“水軍”的推波助瀾,甚至是“水軍”上陣。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監督水軍,至少做到不主動參與“水軍”行文,不被裹挾參與“網暴”。

科普和普法還任重道遠。這裡面重點需要關注的人群是青少年,甚至是兒童,由于本身的判斷能力較差,需要家庭和學校做好相關的網絡安全,網絡安全和線下安全都很重要;以及“老人”群體,也相對容易被“水軍”影響。不管是普法部門,還是志願者,甚至媒體、自媒體等等,大家需要更多地考慮怎麼能提升老人群體、青少年群體的“水軍”鑒别能力,減少被水軍裹挾,減少被“水軍”欺騙或者“網曝”。

最後,需要行業自律和加強執法力度。“水軍”對企業和行業來說,往往也是雙刃劍,前期可能因為“水軍”行為快速起量,快速發展起來,但是發展起來之後,也可能被水軍裹挾,企業可能也能意識到其危害性,但又迫于自身企業的壓力,很難刮骨療傷。故需要企業和行業更加自律,畢竟很多時候自己既是運動員又擔任了部分裁判員的職責。而執法層面,一方面法律法規要能與時俱進,既能跟上時代,又不至于限制行業發展。另一方面,要杜絕“和稀泥”式的執法,以及隻撿“軟柿子”捏,不痛不癢根本沒有警示作用。

大力财經創始人魏力認為,識别“水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觀察使用者的活躍度和品質,虛假的賬号通常沒有活躍度或者評論品質較低。其次,觀察評論内容,虛假評論通常不夠具體和詳細。 另外,觀察賬号的曆史記錄,虛假賬号通常沒有曆史記錄或者曆史記錄不規律。治理“水軍”需要加強監管和懲罰力度,同時提高使用者的防騙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企業也需要對自己的産品和服務進行監測,及時發現和處理虛假資訊和評論。

識别和治理水軍需要依靠技術手段和監管機制的雙重支援。技術手段包括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可以通過分析資料和識别模式來判斷是否存在水軍行為。監管機制包括政策法規、行業标準和自律機制等,可以規範行業行為,遏制水軍現象的滋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