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聲生不息·寶島季》:絕不隻是一檔音綜

“今天我們是在室内,但是我們是在台北市中心,在演唱的時候,會有台北101的地标出現。”《聲生不息·寶島季》第二期,台北分會場從波光粼粼的日月潭,轉移到了台北高空,而動人的歌聲漂過千山萬水,帶着寶島的溫度傳遞到了大江南北。節目的意義也進一步超越了音樂本身,為兩岸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個無比生動的視窗。

上線10天後,《聲生不息·寶島季》在貓眼、燈塔、雲合等榜單上就拿下了10個熱度、市占率日冠,并于3月25日勢如破竹地播放量破7億。在社交媒體,據貓眼專業版統計,節目已經拿下全網356個熱搜,其中有#那英 好聽#、#張傑想見你想見你想見你#、#哭砂#等音樂相關話題,也有#張傑張雨生隔空對唱天天想你#、#那英28年後再唱白天不懂夜的黑#等情懷向話題。

這種回報也讓《聲生不息·寶島季》的節目理念更加清晰。或許不應該僅僅認為《聲生不息·寶島季》是一部音綜,這裡發生的故事從音樂開始,卻又不止于音樂;從那些傳唱至今的經典音樂中,重拾感動與記憶,傳遞共情和共鳴,《聲生不息·寶島季》正在音綜之外打開文化與情感的更多價值。

《聲生不息·寶島季》:絕不隻是一檔音綜

正如節目文案中所言:歌聲響起的那一刻,海峽會變窄,陸地和島嶼會變寬。

寶島音樂,早已不止是音樂

“眼淚始終就沒有停下來過。”在節目引言篇,表達如此情緒的彈幕不在少數。

這檔以音樂破題的綜藝節目,用了足足32分鐘為觀衆做一個“導賞”,而且是走訪了多位台灣音樂發展的關鍵人物後,用心整理了一段長達50年的寶島流行音樂發展史。這不但是一部中國人文化獨立、文化自信的曆史,也是一次記錄一路走來所思所想的“歌以詠志”。

當看到在哥倫比亞咖啡室内,李雙澤聽完卑南族民歌高呼“我們有歌的”,餘光中評價民歌運動“你們走進了一個芬芳的黎明”;看到90年代開始金曲倍出的年代,李宗盛塑造的“那種經典是這首歌一出來,就象征一個年代了”;看到産業實作工業化,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歌手都選擇到台灣發展,周傑倫與“華流”橫空出世……觀衆會由衷地認同,寶島音樂不隻是華語音樂的寶庫,更見證過國人自強不息、用我語唱我歌的情懷。

《聲生不息·寶島季》:絕不隻是一檔音綜

銘刻在這些音樂裡的,是數不清的共同記憶。楊祖珺在節目中回憶:“1988年2月,我是在大陸舉辦個人演唱會的台籍第一人,我唱什麼歌,下面都哭成一片,我想熱情已經沒有辦法表達了,就是我們的心都在一起了。”

大陸在80年代通過音樂重新認識了台灣,兩岸也通過音樂牽起了一條線,牽動着彼此逐漸走近。這種記憶首先是雙方共同參與制造的,滾石打造的魔岩三傑、拿下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的那英,都讓台灣樂迷們“大開眼界”,兩岸也逐漸走向了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新發展。

其次,通過那英、張傑、華晨宇等不同代際的歌手分享,不難看到大陸這側對于當年黃金時代的寶島音樂寄托了深厚的情感記憶。那英在80年代會驚歎于蘇芮“還能這麼唱”,也曾在1991年堵得水洩不通的北京工體附近,想買一張齊秦“狂飙”演唱會的門票;華晨宇會記得班裡的男生模仿周傑倫戴鴨舌帽。在彈幕裡,始終不斷的是“原來我都聽過”“都是我會唱的歌”“作為一個00後大部分都會”等等字樣,文化記憶背後是越走越近的心。

《聲生不息·寶島季》:絕不隻是一檔音綜

《聲生不息·寶島季》的故事,在超越音樂本身的空間,找到了生根與生長的力量,将音樂記憶升格為一段文化的共享,譜寫了一段兩岸同聲共振、心與心相接的曆程。這種用心在一段《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旋律之後,通過節目正片的呈現進一步展現出來。

用音樂,點燃所有共同的情感記憶

從第一期橫跨不同時代的台灣音樂巡禮,到第二期80年代與00年代的音樂對話,《聲生不息·寶島季》串聯内容的巧思,準确提煉了寶島音樂在當代中國文化體系中的價值,以時間、地域、代際等關鍵詞編織文化經緯,通過有時代底蘊、傳播意義、審美價值的音樂,串聯起大衆的文化記憶和共同情感。

《聲生不息·寶島季》:絕不隻是一檔音綜

正如金曲分享人王偉忠所說,除了音樂還有更多把我們緊緊牽在一起的東西。在《聲生不息·寶島季》裡,節目通過音樂進一步洞悉着兩岸在文化内容方面的共性感覺,并通過有趣的串聯激活交流與情感聯結。

整季節目中,提示觀衆的聲音包括旁白配音,從上一季的粵語女聲,換成了大陸觀衆也同樣熟悉的、三金頒獎典禮司儀賈培德的聲音,與這檔來自大陸的綜藝産生着巧妙的化學反應。更多的綜藝元素也在融入進來,最具記憶點的就是化用當年《康熙來了》的環節,重新設計出現的“聲生不息·請回答”環節。

該環節每次會在大陸和台灣的街頭分别采訪100位路人,分别針對一個文化生活議題,就兩岸90後觀衆最喜愛的“影視劇集TOP5”“華語流行音樂TOP5”“綜藝節目TOP5”等話題展開街頭采訪。仿佛兩位多年未見的好友,坐在一起親密聊天,會因為默契和熟悉獲得一種溫暖,對彼此也會有更當下的了解,原來《甄嬛傳》在中國台灣也是那麼火,原來《爸爸去哪兒》曾是海峽兩岸的流量殺,原來華晨宇的《我的滑闆鞋》曾獲得台灣同胞的熱烈歡迎。

《聲生不息·寶島季》:絕不隻是一檔音綜

這種跨越海峽的分享,以更直覺的方式提示觀衆,我們依然無比親密地依偎在一起,而這種認同感會在深厚的血脈和文化記憶中,注入更具活力的新因子。

而更深層的聯結,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伏筆。引言篇的第一個鏡頭,給到了台灣嘉義的眷村,有着“老味道”的阿桃面館,在眷村的發展中成為一處留在口味裡的錨點;那個曾在舞台上表示“我的父親是河北,母親是山東”的眷村女兒鄧麗君,唱響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是嫁給了武漢人的阿桃随口可以唱出的旋律。音樂記憶和鄉音裡,《聲生不息·寶島季》喚醒着你我的情感與文化共識。

在這背後,節目用音樂牽動記憶、勾連血脈、凝聚共識,如此情懷與擔當,值得為湖南衛視、芒果TV點贊。而觀衆已經通過投票給出了自己的回應,如評論區的高贊回答所說:“芒果台的節目永遠不會讓人失望。”

“我們就是洶湧的海洋”

節目裡也提到,1990年代起寶島音樂人北上交流的盛況,開始于兩岸關系解凍的大環境: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1992年達成“九二共識”,開啟了兩岸直接交流往來的全新局面。

《聲生不息·寶島季》:絕不隻是一檔音綜

故事在今天還在續寫。2018年,大陸出台惠及台胞台企的《關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幹措施》,簡稱“31條措施”,兩岸關系以前所未有的緊密度和溫度,诠釋着“兩岸一家親”的政策方向。2023年進入疫情後恢複交往交流的關鍵年,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在兩岸問題部分再次強調要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完善台灣群眾福祉的制度和政策等。

在這個節點上,《聲生不息·寶島季》攜真誠與熱忱而來,可謂正當其時。除了去年包括芒果TV、湖南衛視和TVB等播出平台,今年的節目3月18日起每周六21:00還會在中天亞洲台播出。兩岸三地聯播的影響力與多元價值的高品質内容,正在用“大能力”赢得“大聲量”,獲得諸多海内外媒體和社交輿論場的共同關注。

首期節目播出後,在文化性、音樂性、創新性等次元收獲各方好評。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日報、勞工日報、中國青年報等上百家主流媒體、地方媒體紛紛發表文章,點贊節目的立意與價值;許多行業媒體和樂評人,也先後化身自來水點贊節目品質和制作誠意。

《聲生不息·寶島季》:絕不隻是一檔音綜

如新華社文章所說:“節目講述兩岸同胞的親緣情緣文緣,讓觀衆直覺感受音樂魅力,動人的傳唱使兩岸感情更加緊密相連。”這些評論為節目的價值進一步蓋章,也讓節目效果進一步提升。

音綜的“皮囊”之下,節目的核心其實是文化。大陸與台灣不僅分享着相同的音樂,我們還有着相同的文字、相同的文化認知與生活方式,會不自覺地為道路起一樣的名字,會為一樣美好的歌詞流淚。這樣的故事,正在《聲生不息·寶島季》裡越來越多地被看到,而節目的用心和努力,也在獲得更多的認同,在當下成為兩岸共同書寫的一封情書。

正如胡德夫所說:“希望我們會互相激蕩出另外一個時代出來,這橋面會越來越寬的,浪聲會越來越大的。我們就是洶湧的海洋,生生不息。”這朵被音樂鼓動的浪花,已經越來越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