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基輔日落:蒙古二次西征最後為何意外撤軍?征服路線說明了什麼?

作者:驿正風

"我,可汗,上天的使者,天賦予我統治大地的力量,讓順從我的人發達,讓反抗我的人沉淪。而你,匈牙利國王,讓我感到驚訝——我三十次向你派遣使者,你卻不回應我,既不遣使,也不回信。我知道你是一個富有且強大的國王,統帥衆多士兵,擁有一個龐大的王國。是以,你很難自願向我屈服。然而,向我臣服卻是你最明智的選擇!此外,我知道你收留了我的奴隸庫曼人。我指令你不要再繼續保護他們,更不要因為他們而與我為敵!他們逃跑起來會比你容易,因為他們沒有房屋,帶着帳篷四處遷徙,或許能夠僥幸逃脫。而你,住在房屋裡,擁有城堡和城市,你如何能逃出我的手掌呢?"

——蒙古王子拔都給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的信。

從1236年蒙古西征開始,到1240年夏,蒙古已經征服了伏爾加河中下遊、裡海至黑海間廣闊的大草原、以及羅斯北方諸國和高加索山脈中的堡壘。在高加索山區苦戰了一個冬天後【蒙古二次西征:冬天裡打右勾拳,從草原北向西再東進,直抵高加索】,拔都的目光再次投向了西方。

歐洲曆史中記載的幾場大戰即将開始。但當時歐洲人所不知道的是,蒙古西征其實高潮已過,剩下的戰争雖然艱苦,但隻不過是拔都的掃尾戰。

我們在講述中世紀俄羅斯曆史時,把很多篇幅花在了北歐維京人和蒙古人的曆史上。這是因為基輔羅斯因維京人的擴張而誕生,又因蒙古人的擴張而覆滅。

中世紀的俄羅斯不是一個能主導自己命運的國家,城市被焚毀,人民被屠殺,俄羅斯人束手無策。但偶然也有幸運兒,例如斯莫林斯克——俄羅斯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被蒙古人赦免而未被屠城。所有這一切對俄羅斯人來說都屬于命運無常、無法控制,他們難以了解降落在自己頭上的厄運和好運。從俄羅斯的視角看戰争程序就如盲人摸象,無法看懂當時時局。

西征的蒙古諸王中最重要三位無疑是拔都(術赤次子),貴由(窩闊台長子)和蒙哥(托雷長子)。而這其中的兩人,貴由和蒙哥,在1240年夏退出了西征。蒙古軍隊的人數由1236年西征開始時的10-15萬下降到5-6萬。蒙古的四大家族(成吉思汗的四子)中,隻有術赤家族還在全力以赴,因為術赤的封地最為靠西,西征顯然對其家族最為有利。貴由和蒙哥的離開或許和得不到更多利益有關,也可能是已經賺夠。

基輔日落:蒙古二次西征最後為何意外撤軍?征服路線說明了什麼?

成吉思汗後代中參與第二次西征的蒙古諸王

遊牧民族的風俗是小兒子繼承家産。兄長們成年後,從父親那裡分點牛羊,就得自己外出謀生。所謂長子西征也可以視為各大家族中沒有繼承權的子孫們外出圈地斂财去了。在這些長子中,後來出現了兩位蒙古大汗(貴由和蒙哥),但這并非窩闊台的設計,而是純屬意外。

窩闊台最喜歡老三闊出,但闊出在與南宋的邊境戰争中意外死亡。窩闊台的下一個繼承人選項是闊出的兒子,而不是貴由。可見窩闊台對他的這個長子實在是不滿意。後來貴由能當選蒙古的第三位大汗是她母親的功勞。貴由死後,蒙哥在拔都的鼎力協助下成為蒙古第四位大汗。

蒙古諸王在西征之前可能是有分贓協定的。蒙哥在西征中頗為亮眼,蒙古得到裡海北岸到高加索一線的土地都有他的大功。日後在拔都幫助下,蒙哥成為整個蒙古帝國的大汗,而拔都則是西方之王。蒙哥當年在西方打下的土地都劃給了拔都,而土地上的人口和牲畜則可遷往東方。大量來自西部的欽察、阿蘭人成建制地出現在中國戰場上,為蒙哥擴大他的東方版圖。

貴由則和拔都關系惡劣。

1240年夏,蒙古諸王召開大會,慶祝西征的巨大成功,并讨論下一步的行動。然而在酒宴上卻發生了意外。蒙古秘史記載,大汗窩闊台的長子貴由以及察合台的長孫不裡與西征統帥拔都發生沖突,貴由和不裡一怒之下離席而去,并公開侮辱拔都。貴由把拔都叫做長着胡子的老女人。而事件的起因僅僅是因為拔都在慶祝儀式上率先飲酒。據說窩闊台得知此事後大怒,召回了貴由。

察合台、窩闊台家族和術赤家族的恩怨由來已久。成吉思汗的大太太孛兒帖曾被蒙古蔑兒乞部俘虜,被釋放後生下成吉思汗的長子術赤,因而術赤的身份尴尬。“術赤”在蒙古語中的意思是“客人”。老二察合台與術赤最為不睦。老三窩闊台雖較溫和,但一直站在察合台一邊。

三兄弟之間糟糕的關系延續到了下一代。貴由成為蒙古大汗後,起兵讨伐拔都,但死在途中。

1240年夏的蒙古諸王會議不歡而散。當然也不能排除蒙古秘史上記載的酒宴鬧劇隻是後來拖雷家族為抹黑貴由而進行的誇大,貴由的離開可能隻是因為繼續西征對自己無利可圖。

拔都繼續戰争的主要目的是徹底滅亡基輔羅斯,并對逃亡匈牙利的欽察-庫曼部落斬草除根。草原無比寬廣,戰敗的遊牧部落總能逃往草原深處蟄伏,以待東山再起之時。鐵木真曾被他的安答紮木合打得落花流水,但卻能卷土重來,最終成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家的祖訓一定有對敵人務必趕盡殺絕這一條。

基輔日落:蒙古二次西征最後為何意外撤軍?征服路線說明了什麼?

Midjourney繪制的基輔城淪陷場景圖

1240年11月,第聶伯河如期封凍,羅斯古都基輔的末日終于來臨。11月28日,基輔城被圍。蒙古人架起抛石車,日夜轟擊着城牆。隻數日之内,城牆便被轟塌。試圖堵住缺口的基輔守軍遭到了箭雨的襲擊。蒙古人湧入了城内。基輔守軍和市民逃入最後的據點,聖母安息大教堂。這座教堂是基輔的第一座石砌教堂,建于989-996年間。基輔羅斯的很多君主葬于此處。驚恐的避難者爬上了教堂頂部,卻造成了整座建築的坍塌。

12月6日,基輔城陷落。全城被焚毀,數萬居民隻有兩千幸存。

此後基輔以西的羅斯公國也相繼陷落或投降。可能因為蒙古軍隊人數已大為減少,位于如今烏克蘭西部的很多羅斯城市未受蒙古軍隊毀壞。至此,自860年建國起,延續三百餘年的基輔羅斯被蒙古完全征服。

基輔日落:蒙古二次西征最後為何意外撤軍?征服路線說明了什麼?

1650年時的聖母安息大教堂廢墟

1241年初,蒙古騎兵已經進入波蘭、匈牙利境内。4月初,波蘭和匈牙利軍隊分别在兩場決定性戰役中敗北,有組織的抵抗基本結束。在其後一年的時間裡,蒙古軍隊繼續在多瑙河兩岸,中歐到巴爾幹半島一線燒殺搶掠,追擊匈牙利國王到亞得裡亞海岸邊,又尾随庫曼人直至拜占庭帝國的邊界。除了丘陵地區的一些石砌城堡抵擋住了蒙古人的抛石機進攻,其它匈牙利城鎮大多被蒙古人攻破。

當歐洲大門洞開時,蒙古軍隊意外地在1242年3月底開始撤軍,蒙古第二次西征就此結束。

基輔日落:蒙古二次西征最後為何意外撤軍?征服路線說明了什麼?

位于山頂的石砌城堡是抵擋蒙古人抛石機的唯一方法

關于蒙古結束西征的原因,曆史上有衆多猜測,比如窩闊台大汗之死、1241-1242年冬寒冷潮濕的匈牙利平原、歐洲堅固的石砌城堡、蒙古軍隊在歐洲損失慘重等等……

曆代的史學家也常常争論蒙古西征的戰略目的到底是什麼?蒙古人想一直打到大西洋岸邊嗎?他們不去羅馬、巴黎,一定有特殊原因吧?

其實不用猜測。蒙古的征服路線很直白地表明了他們想要的東西。蒙古在第一、二代大汗(成吉思汗、窩闊台)時期,他們所進行的戰争首先是對整個歐亞大草原的征服,這是他們的核心目标,是他們準備安家的地方。其次的目标是大草原的最近鄰國家(金、西夏、花剌子模、伏爾加保加利亞、羅斯諸國、高加索地區、以及匈牙利),這是他們的後院,保障草原的安全,為蒙古帝國提供貢品和奴隸。成吉思汗的孫子輩才開始征服草原的第二近鄰國家(南宋、阿拉伯帝國)。

歐洲離蒙古太遠,即便離拔都想安家的伏爾加河下遊地區也太遠了。而且中世紀的歐洲相對比較貧窮。基輔城在被蒙古攻克時的人口大約3-5萬,已經是當時歐洲最大城市之一。

上篇【蒙古二次西征:冬天裡打右勾拳,從草原北向西再東進,直抵高加索】提到過高加索山區中慘遭蒙古屠城的阿蘭王國首都馬加斯,近年的考古發掘發現了一處疑似馬加斯的遺址,其面積大約6平方公裡,已經大于當時歐洲的大城市,如米蘭、威尼斯、倫敦。而“馬加斯”是波斯語,意思是“蒼蠅”。可見,這樣一座擺在歐洲算是大城市的一國之都,在中亞則不值一提,隻有城裡的蒼蠅引起了波斯人的極大關注。而蒙古人征服過亞洲無數的大城市,歐洲的财富或許真不值得花那麼大力氣去争奪。

蒙古與羅斯諸國、波蘭、匈牙利的戰争現在更廣為人知,那是因為歐洲在中世紀之後崛起,使它的曆史在世界曆史中被放大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