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相信不熟悉蒙古和元朝曆史的小夥伴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到底蒙古和元朝是怎麼一回事?今天就為大家介紹蒙古帝國和元朝以及四大汗國他們之間的關系。話不多說,正文開始……
一、蒙古帝國簡介
蒙古帝國,是西方史學家對在13世紀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與四大汗國等蒙古政權的統稱。
公元1206年,孛兒隻斤·鐵木真在斡難河上遊的大忽裡勒台被推舉為大可汗,标志着大蒙古國的誕生。鐵木真及其子孫在對外征戰中,建立起了東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至波斯灣的遼闊疆域,國土面積橫跨亞歐大陸,極盛時國土面積達三千餘萬平方公裡(含西伯利亞北部),是人類曆史上連續的面積最大的帝國。
蒙古西征後,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和伊兒汗國。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都出自“黃金家族”,同奉大蒙古國為宗主。公元1259年孛兒隻斤·蒙哥去世之後引發内戰,四大汗國都獲得了實質上的獨立,與元朝之間互不統屬,戰争不斷。四大汗國直至公元1304年元成宗時期方才一同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
蒙古人建立了橫跨亞歐大陸的帝國,但境内陸形複雜,交通落後,民族衆多,社會發展水準不一,語言、文化傳統各異,根本不可能實作完全統一。蒙古帝國從它誕生的時候,就無法避免瓦解崩潰的命運。14世紀中葉以後,四大汗國逐漸衰落。蒙古帝國的建立加速了東西方的文化、技術交流,促進了多民族的文化及商業的交流。
二、蒙古帝國的發展曆史
蒙古之名,最早見于唐代。當時時在狃越河(即今洮兒河)以北,西至俱輪泊(今呼倫湖)周圍,東至那河(今嫩江),北至黑龍江的地域内,分布着許多許多被統稱為“室韋”的大小部落。這些部落中有一大部稱為蒙兀室韋,居于今大興安嶺以北、額爾古納河下遊以南。
13世紀蒙古人自己的傳說把自己的祖居地仍稱為“額爾古納昆”,與古代史專記載相印合。南宋初洪皓《松漠記聞》首次指出:“盲骨子,《契丹事迹》謂之朦古國,即唐之蒙兀部。”(歸屬于唐室韋都督府)
1、蒙兀王國
在遼代,蒙古各部為契丹皇朝大遼的臣民,受遼朝直接統治。公元1125年,金滅遼,并大舉南下,于是蒙古草原上的孛兒隻斤部落酋長合不勒趁機自立,拓土開疆,威勢日盛,附近各族于是在公元1127年推舉他為蒙古部長,遂稱“合不勒汗”。不久,金太宗完顔晟宣召他入朝,席間合不勒汗酒醉失态,冒犯龍顔,自此便與金廷構隙,多年交戰。終于公元1148年金朝與合不勒汗議和,冊封合不勒為“蒙兀國王”。
2、大蒙古國
蒙古人是蒙兀王國人的後代,12世紀初期之後,蒙古各部逐漸遷徙到蒙古高原,10世紀到12世紀,蒙古高原先後被于遼朝統治,有時臣服于金朝,至公元1200年左右,随着金朝的逐漸衰落及蒙古勢力的逐漸強盛,蒙古不再向金朝進貢。
公元1206年,孛兒隻斤·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庫裡爾台大會,即蒙古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建國号為“大蒙古國”,漠北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3、蒙古帝國西征與四大汗國的建立
公元1209年~公元1218年,蒙古人先後征服高昌回鹘與西遼,為其打開了挺進中亞與歐洲的門戶。公元1211年蒙古鐵騎進攻金朝,并占領中都。
公元1218年,蒙古為了要消除敵人乃蠻王子屈出律殘餘勢力,于是出兵滅掉被屈出律篡位的西遼政權。
公元1219年至公元1222年,由于花剌子模劫殺蒙古的使者及商團,故成吉思汗兼并花剌子模(今中亞細亞的烏茲别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一帶),攻占多個主要城池。花喇子模統治者摩诃末蘇丹逃至裡海地區孤島病死。
公元1223年,成吉思汗派速不台繼續西進,在欽察草原上擊敗欽察9部聯軍,在現烏克蘭戰勝基輔羅斯大公,後撤軍。
公元1226年,病危的成吉思汗再次征西夏,次年西夏末帝李睍投降。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六盤山病死。當時的蒙古帝國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東北和華北部分和中亞、西亞大部。窩闊台繼任蒙古大汗。
公元1235年,蒙古大軍開始進攻欽察、俄羅斯,攻占莫斯科等城市。
公元1240年,拔都攻占基輔。
公元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直至抵達奧地利的維也納附近,這是蒙古大軍所到最西的地。
蒙古帝國在新征服的地區先後建立了金帳汗國、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利汗國四大汗國。
公元1241年,窩闊台大汗逝世,汗位空虛達五六年之久,宗王們各自為政,蒙古帝國的中央權力開始削弱。
三、蒙古帝國的分裂
公元1259年蒙哥汗死後,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5月,在以東道諸王塔察兒為首的蒙古宗王及漢人儒臣的支援下搶先集會稱汗。阿裡不哥聞訊後,在海都為首的西道宗王的支援下于同年6月在當時的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召開“忽裡勒台”大會,即大汗位。
由于忽必烈長期居住在中原,任用漢人,推行漢法,改變了蒙古人的遊牧傳統,引起很多蒙古王公貴族的不滿,故多數西道諸王當時均支援阿裡不哥。蒙古帝國内戰爆發。
窩闊台汗國,欽察汗國與察合台汗國支援阿裡不哥,伊爾汗國則支援忽必烈。忽必烈擊敗阿裡不哥後,窩闊台汗國,欽察汗國與察哈台汗國不承認忽必烈為蒙古大汗,隻有伊爾汗國承認忽必烈的蒙古大汗地位,蒙古帝國随之解體。
此後忽必烈的權力僅限于東方,而在元朝的官方觀點中,元朝皇帝應當也是蒙古大汗。
四、元朝以及四大汗國各自發展
1、元朝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落後,對周邊地區不斷地發動戰争,到公元1234年吞并金國完全占領中國華北,後元憲宗蒙哥去世,引發了阿裡不哥和忽必烈的汗位之争,導緻大蒙古國解體。
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号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後在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攻滅南宋統一中國。
元統一中國後持續對外擴張,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如元日戰争、元越戰争、元爪戰争等。公元1304年元成宗時期獲得四大汗國一同承認的宗主地位,公元1310年元武宗時期與察合台汗國攻滅窩闊台汗國取得漠西領土。元中期皇位更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幹政,民族沖突與階級沖突日益加劇,導緻元末農民起義。
公元1368年,朱元璋上司農民軍攻占南京,随後北伐占據北京,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公元1388年北元後主被阿裡不哥後裔也速疊爾殺害後,去大元國号稱蒙古,明朝稱“鞑靼”,北元滅亡。
2、窩闊台汗國(1225年~1309年)
主要是西遼故土(今新疆、中亞地區一帶)。忽必烈遷都大都後,支援阿裡布哥的窩闊台汗國拒絕歸附忽必烈而獨立。窩闊台的封地,領有額爾齊斯河上遊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都城葉密裡(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額敏)。
公元1229年,窩闊台即大汗之位,将封地賜給其長子貴由。公元1246年,貴由汗繼位,但兩年後便病故。大汗之位由窩闊台系轉至拖雷系。公元1251年,新任大汗蒙哥對窩闊台系諸王進行鎮壓,除處死、谪遷一部分王公外,又将窩闊台汗國國土分授諸王子孫,以弱其勢。
忽必烈汗繼位之後,奉行漢化政策,引起以窩闊台嫡孫海都為首的蒙古帝國諸王公不滿。海都先後數度起兵作亂,屢勝元軍,為元朝一大威脅。公元1301年,海都率40馀位反叛王公聯兵進犯元朝,欲取而代之,但在哈拉和林為元軍所敗,不久海都病亡。公元1310年,其子察八兒為察合台汗國所敗,窩闊台汗國亡。
3、察合台汗國(1227年~1369年)
位于今新疆、中亞一帶。被忽必烈、阿裡布哥等勢力多次争奪。此系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初領有西遼舊地,包括天山南北及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土地,都城阿力麻裡(今新疆霍城縣)。
公元1310年,又合并了窩闊台汗國的大部封土,國勢達于極盛,其疆域東起吐魯番,西及阿姆河,北到塔爾巴哈台山,南達興都庫什山。蒙古軍事貴族與當地突厥遊牧貴族共同構成統治階級,竭力維護遊牧封建制的宗法關系。蒙古人的突厥化現像比較普遍。
公元1365年,汗國分為東、西兩部。東察合台汗國領有窩闊台汗國舊地,以西遼的疏附為都,後進一步分裂,公元1570年東察合台汗國被葉爾羌汗國消滅。西察合台汗國領有中亞的河中之地,以撒馬爾罕為都城,公元1369年西察合台汗國成為帖木兒帝國附庸,公元1370年被帖木兒帝國所滅,公元1402年西察合台汗國正式消失。
4、欽察汗國(1219年~1502年)(金帳汗國)
位于今匈牙利、波蘭、烏克蘭、俄羅斯歐洲部分、北高加索、花剌子模的一部分,羅斯諸公國為其附庸國,為拔都所創。成吉思汗生前曾将所征服的鹹海、裡海以北的廣袤的欽察草原賜給長子術赤為封地。
公元1235年,術赤長子拔都西征羅斯和東歐,轄地廣大,東起葉尼塞河,西至多瑙河下遊,南迄高加索山脈,北接俄羅斯平原地區。公元1243年西征結束,拔都以伏爾加河下遊的薩萊為都,建欽察汗國。因大汗帳色金黃,歐洲人又稱其為金帳汗國。拔都後來又将鹹海東北之地分封給斡魯朵,稱白帳汗國,将鹹海以北、西至烏拉爾河之地封給昔班,稱藍帳汗國,二者皆以金帳汗為宗主。
金帳汗國疆土大體由兩部分組成,一為欽察草原等遊牧地區,一為俄羅斯等農耕地區。蒙古人因地制宜進行統治,遊牧地區由蒙古人進行直接控制,為汗國的重心所在。而羅斯地區則保留其原有諸王公的封建政權,然後加以控制,諸王公須向汗稱臣納貢,接受冊封。
自13世紀末始,欽察人又從羅斯諸王公中,擇選最馴服者,封為“弗拉基米爾及全俄羅斯大公”,受封者憑金帳汗的寵信,有權負責征繳全歐各地貢賦,統一上交金帳汗。羅斯諸王公們為争奪大公稱号,互相角逐,殘酷鬥争,或告密于金帳汗以消滅對手,或直接兵戎相見。
蒙古人則利用此策,坐享其成,實作對羅斯的有效統治。自公元1219年建國到14世紀中葉的100年間,是金帳汗國國勢極盛時代。蒙古貴族逐漸與欽察草原各遊牧部族的貴族合流,改操突厥語,轉皈依伊斯蘭教,不斷與相鄰的伊利汗國争奪阿塞拜疆等地,經常以大軍征讨不馴服的俄羅斯王公。
公元1341年,烏茲别克汗死後,國内沖突激化,内讧不已。先後在新興于西察合台汗國(今中亞)為核心的帖木兒帝國和崛起于羅斯諸公國獲得納貢代理權後開始持續對外侵略擴張的莫斯科公國等的打擊或反擊下,國勢日趨衰落。公元1395年脫脫迷失被也迪古打敗後改稱大帳汗國。
15世紀時,分裂出喀山汗國、克裡米亞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西伯利亞汗國等國。公元1480年莫斯科公國吸收合并雅羅斯拉夫爾、羅斯托夫等俄羅斯諸公國統一俄羅斯後反抗大帳汗國統治,使大帳汗國失去俄羅斯的領土,公元1502年金帳汗國被克裡米亞汗國消滅。
5、伊利汗國(1256年~1388年)
位于高加索、伊朗、伊拉克等地,為旭烈兀所創。為拖雷三子旭烈兀遠征西亞所建的汗國。公元1264年,忽必烈大汗正式冊封旭烈兀為伊兒汗。其國東起阿姆爾河,西至地中海,北抵高加索,南達印度洋,首都為大不裡士。
公元1295年,台贊汗繼位後,為挽救危局。緩和社會沖突,放棄傳統政策,全面實行伊斯蘭化改革,以争取衆多穆斯林貴族的支援,鞏固封建統治秩序。他率軍隊放棄了原有的宗教信仰,改皈伊斯蘭教,并将其定為國教;大力推行阿拉伯傳統的軍事封土制,将農民嚴格固着在土地上,向領有封土者服役納租;廢除征稅制度,規定稅率,嚴懲濫征者;統一币制和度量衡,制定工商稅則;鼓勵墾荒,興修公路,裁減驿傳,核定兵額,禁止A錢;獎掖文化,倡導學術。
是以到14世紀初時,伊利汗國的社會經濟得到較大恢複,封建統治一度加強,伊斯蘭文化也有相當發展。
公元1304年,合贊汗去世。此後不久,伊利汗國内外局勢日趨嚴重。内有諸王争立,權臣争勢,内讧疊起;外有埃及馬木路克王朝和欽察汗國不斷侵掠,國運日蹙,陷于分裂。公元1353年分裂成卡爾提德王朝、莫紮法爾王朝、劄剌亦兒王朝和丘拜尼王朝。公元1388年,終被中亞新興的帖木兒帝國所滅。
尊敬各位讀者,本文圖檔内容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會盡快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