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包拯是“鐵面無私包青天”,隻要是觸犯了大宋律法,包拯上可斬王公貴族,下可誅平民黎庶。然而有這樣一個人,包拯咬碎了牙齒都不敢對他施以刑罰。此人是誰?居然可以讓包拯束手無策?
此人就是後周皇室後裔柴文意。
包拯斬過皇親國戚,質問過聖上、太後,他的鐵面無私從不因為對方的身份而差別對待。在他的心中,維護大宋律法的公平性,為國家和百姓創造公平的法治社會是重中之重。然而當包拯遇上了柴文意,除了感歎“老天無眼”外,居然萌生了棄官的想法。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後周皇室
說起柴文意柴小王爺,以他的背景來說,不僅是包拯,就算是大宋皇室也沒有幾個人敢正面拍桌子瞪眼睛。柴文意看似在朝堂中是個沒有權勢的閑散王爺,實際上卻有着近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力量。
為何一個外姓的王爺能夠如此嚣張跋扈?這就不得不先從後周政權、與大宋建立說起。
當大唐失去光輝之後,整個華夏大地再度陷入混戰當中,這一時期湧現出許多政權,被世人稱之為五代十國。在這紛亂的背景下,邢州望族中出現一位少年名為柴榮,自小喜愛舞槍弄棒,又熟讀史書以及黃老之術。
成年後,柴榮文武雙全,提槍上馬征戰四方,與姑父郭威協助劉知遠登上帝位,建立後漢政權。劉知遠十分欣賞柴榮,對他委以重任。
誰知公元948年,後漢僅僅才建立一年時間,劉知遠突然駕崩,太子劉乘佑繼承皇位。這個新皇帝沒有經曆過戰事,打心底沒有同袍觀念。他對郭威與柴榮十分忌憚,找到機會将郭威全族屠殺殆盡。
幸好郭威與柴榮有事在外,這才逃過一劫。經過此事,兩人悲憤交加,起兵殺向開封都城,推翻了劉乘佑的統治,終結後漢順勢建立後周政權。
天有不測風雲,郭威登上帝位沒多久便重病纏身,他将後周政權轉交給柴榮後悄然離世。于是,一代雄主後周世宗柴榮正式登上曆史舞台。
柴榮可謂是天之驕子,重視農業,興修水利,不僅政治上極為清明,軍事上更是一雪漢人多年來的頹勢。
在他“先南後北”的戰略思想下,中原大有被一統的征兆。可誰又能想到,即将收複被胡人侵占已久的北方故土的天之驕子,突然染上惡疾,病逝于萬歲殿中,終年38歲。
就這樣,柴榮留下了柴家的孤兒寡母,那一腔壯志也煙消雲散。原本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後周政權,出現了一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趙匡胤,自此後周消失,北宋政權建立。
宋太祖趙匡胤身為柴榮的手下大将,南征北戰自是有功,可欺負孤兒寡母得來的天下,終歸是要被世人議論。
趙匡胤或許為了贖罪,也或許為了堵住天下悠悠衆口,特意給柴氏宗族頒發了“免死鐵券”,隻要柴氏宗族不犯上作亂,幾乎沒有什麼罪責能加在他們身上。
宋太祖趙匡胤離世後,專門給皇室子孫留下三條祖訓,這三條祖訓就刻在太祖石碑上,但凡後世子孫前來祭奠,都要讀一遍祖訓。
其中就有一條關于柴氏子孫,那就是無論柴氏後人犯下何等罪過,趙家子孫都不得深究,要最大化的寬恕。
小王爺柴文意
93版的《包青天》中出現了這麼一個角色,商王柴老王爺之子柴文意。這個小王爺仗着有太祖祖訓的庇護,可以說是嚣張跋扈,從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他究竟有多過分呢?
對滿門忠烈、一心保家衛國的楊家将,柴文意先是将其摧殘到隻剩下孤兒寡母,後來甚至使計誣陷讓楊氏家族被滿門抄斬。
有一天在京城中,楊家寶碰到柴文意當街強搶民女,心懷正義的楊家寶出手阻止,讓柴文意碰了一鼻子灰。咬牙切齒的柴文意懷恨在心,多次給楊家寶找麻煩。
柴文意的妹妹、柴家郡主柴文婷心中早就對楊家寶産生了情愫,她不了解哥哥為什麼這麼做,每次詢問哥哥都被斥回。萬般無奈下,柴文婷隻能通過自己的方式暗中保護楊家寶。有了郡主的幫助,每次暗算楊家寶都能化險為夷。
豈知越是這樣,柴文意就越是惱怒,一條歹毒的計劃在他心中慢慢萌芽,他要設計殺害楊家寶。萬萬沒想到的是,妹妹柴文婷對楊家寶用情至深,甘願為楊家寶付出生命,也要令柴文意的計劃落空。
錯殺親妹的柴文意惱羞成怒,可他仍不知悔改,當即誣陷楊家寶殺害了自己的妹妹,楊家寶是以锒铛入獄。
楊家家教嚴格,沒人相信楊家寶會幹出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來。但柴文意早就利用自己的權勢将所有的伸冤門路堵死,任憑楊家人勞心費神、四處奔走也無濟于事。
還好最後包拯接觸到了此案,這才把事情調查清楚。柴文意有“免死鐵券”的庇護無法定罪,卻不妨礙包拯先把楊家寶從監獄裡放出來。
得知楊家寶出獄,柴文意徹底陷入癫狂,他将個人恩怨無限擴大,發誓要讓整個楊家給自己妹妹陪葬。
于是柴文意殘忍殺害邊關守将楊家聲和楊老夫人,并挑斷了楊忠的舌頭,讓他不能上京喊冤。沒了關鍵人物,他緊接着誣陷楊家通敵,是自己及時發現并阻止。楊家畢竟是臣子,柴家終歸跟趙家皇室更為親近些。
是以皇上壓根沒有怎麼調查,單方面認定了柴文意的說法,将楊家滿門抄斬,楊家寶在别人的幫助下四處逃亡。柴文意又開始遷怒于一直勸說自己的父親,聯想到妹妹的真實死因,這個不孝子居然逼死父親,觊觎起商王的位置來。
包拯審了一輩子的案,見到事情發展到這種局面,早已按耐不住胸中的怒火。他将柴文意緝拿審問,訟詞、證物條條件件指向柴文意。可柴文意絲毫沒有悔悟之心,不僅在堂上氣焰嚣張,甚至大放厥詞嘲諷包拯。
諷刺包拯堂上三口禦賜的鍘刀,狗頭鍘隻能鍘土豪劣紳,虎頭鍘隻能鍘貪官污吏,龍頭鍘名義上可以鍘皇親國戚,但不論那口鍘刀,都鍘不到他這個手握免死鐵券之人。
包拯怒不可遏,冒着要被皇上賜死的風險也要為楊家伸冤,誓要殺了這個混賬。可是周圍所有人都在勸說包拯三思,這畢竟是太祖留下來的祖訓,一刀鍘下去,死的柴文意,損的可是趙家皇室的顔面。
祖訓還在,鐵券還在,這樣做無疑給世人一種趙家皇室帶來信用風險,天下人會如何看待當今聖上呢?是以,毫無辦法的包拯陷入到了極度自責和失望中。他不明白為什麼好人為何要被如此對待,惡人又怎麼能這般逍遙法外。
萬籁俱灰的包拯想要辭官,他發出感慨:“老天為何如此不公?”豈知話音剛落,一時間衙門外烏雲密布。
走出大門剛剛還在大搖大擺、口出狂言的柴文意,突然被從天而降的一道驚雷劈死,在場之人無不拍手稱快。
柴文意之死很有戲劇性,既表達出免死制度的不合理性,有凸顯出天理昭昭、疏而不漏的核心意義。要知道審查“狸貓換太子”之事時,包拯尚可以面對皇家而秉公直言。到了此時,隻能被規則左右。
由此可見,柴氏宗族的“免死鐵券”在大宋朝局上占了相當一部分重量。這種重量自趙匡胤心存愧疚而起,逐漸演變為可以影響政治與律法的力量。
趙匡胤雖然心中有愧,卻也在提防着柴家,從不會讓柴氏家族真正走入朝局政治的中心。就像“杯酒釋兵權”一樣,一個掌權者最擔心的就是權力從手中流逝。可惜趙匡胤也沒有想到,一副“免死鐵券”在有心之人的利用下,竟成為了影響平衡的存在。
不說黎民百姓,就算是整個朝堂上到皇帝下到文武百官,都要忌憚祖訓和皇家的顔面。這就造成了柴文意的嚣張跋扈,締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冤案、錯案。
法家所主張的“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是要建立一個平等的法治社會,可一旦有了影響平衡的先決條件,就連鐵面無私的包拯也沒辦法做到秉公執法,誠為可歎。
柴文意是影視作品中杜撰的角色,卻也映射出免死制度的各種弊端。曆史上沒有柴文意不假,借着“免死”之恩嚣張跋扈的人卻是層出不窮。
是以等到明朝時期,即便也有“丹書鐵券”這類免死的皇恩存在,卻再也沒有宋朝時期的那種分量。乞丐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從不在意什麼皇家顔面這些假大空的東西,他能賜給臣子最大的恩賜,也能把恩賜收回來。
故而很多明朝開國功臣家中放着“丹書鐵券”,到頭來還是逃不過朱元璋憤怒地屠刀。是以,當有了某些特權之後,最該想的應該是如何低調與維護,而不是目中無人的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