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業效率提升100%,一家維生素生産巨頭的智能更新

作者:21世紀經濟報道

通過資料驅動營運。

在AI的加持下,用機器人代替人工作業,傳統企業的倉儲物流正向自動化、智能化演進。

走進浙江新昌縣的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在庫區寬10米的空間裡,聳立了一座30米高的智能立體倉庫,貫通3層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和産線,機器人24小時不間斷工作,伴随着隆隆聲,傳送帶、生産線有條不紊地運作。

新和成是一家精細化工企業,主營營養品、香精、香料、高分子新材料,是全球四大維生素生産巨頭之一。為了實作倉庫的降本增效和管理優化,2021年新和成與曠視達成合作,曆時8個月,打造智能立體倉庫。

“采用智能立體庫之後,實作了立庫物料進出的自動化、智能化、資訊化,倉庫管理資料和業務軟體資料自動對接,貨物搬運實作智能機械化。”新和成新昌基地總經理嚴宏嶽表示。

“數實融合”大趨勢下,各行各業正在被重新改造,像新和成這樣借助AI技術,實作數智化更新的企業,遍布全國。作為背後的推手,曠視深耕重點垂直行業,在傳統企業的創新“蝶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業效率提升100%,一家維生素生産巨頭的智能更新

更新改造

“醫藥工業行業是國内做倉儲物流自動化最早的行業之一,而且是做得最成熟、應用規模最大。” 曠視物流業務事業部産品業務解決方案負責人李帥提到,這與行業的政策背景有關。

醫藥行業品質監管嚴格,要求企業準确掌握每一批号藥品的進銷存,GMP、GSP等管理規範貫穿生産經營過程。對于業内企業而言,倉儲資訊化管理是合規化生産、銷售的重要方式。

傳統作業模式下,依靠密集勞動力,效率低、成本高,制約着企業規模發展。

“用工成本越來越高,管理難度加大,很多醫藥企業意識到如果不上資訊化和自動化系統,很難提升營運品質。另外,由于沒有底層的基礎資料,企業無法通過大資料分析,判斷未來的業務趨勢。”李帥表示。

具體到新和成的個案,也有擴大産能、提升營運效率的需求。

嚴宏嶽坦言,新和成的産品線豐富,貨物庫位複雜,庫管要标記、檢視、運輸貨物,再把資訊錄入到系統,整個倉庫的營運效率全部被壓縮到單點的個人身上。

此外,由于産能大,新和成需比對大庫存量,加上貨物較重,對運輸的安全性和系統的穩定性要求高。

此前,新和成在其他工廠部署自動化立體倉庫,并取得了很好的應用成效。在規劃新昌總部新園區之時,新和成就确定了要建設與生産工廠中的房間配套的智能立體倉庫。該庫約1萬平米,建築高度30米,包含存儲原輔料、包材的常溫庫、存儲成品的陰涼庫。

曠視針對性推出“3A智慧物流解決方案”(AS/RS+AMR+AI),基于一站式AIoT智慧倉儲物流平台曠視河圖,将傳統AS/RS自動化物流系統,與新興AMR柔性物流系統接口打通。

“硬體上搭配7台堆垛機,以及自主移動機器人(AMR)、機械臂、RGV、纏膜機、視覺拆碼垛等産品,實作從原材料供給到成品出庫的自動化搬運過程,背景搭配曠視自研的河圖排程系統,支援後端物料的管理和生産規範。”李帥介紹。

作業效率提升100%,一家維生素生産巨頭的智能更新

效率倍增

新和成智能立體倉庫項目投入使用後,效果立竿見影。“無論是從作業效率,還是庫存管理效率、管理品質都有了比較大提升。“李帥表示。

具體來看,通過自主移動機器人代替傳統人工,能保證兩到三班次連續作業,使倉庫整體作業效率提升了100%。庫存高度從傳統20米提升至30米,庫容提升了接近100%。整個空間如果存滿,能存儲14000噸貨品。

最關鍵的是,由于系統的穩定性和管理精度較高,新和成能保證物料在庫、存儲時的資訊絕對準确,品質狀态得到嚴格管控。“尤其是藥品,審計追蹤、電子簽名等核心系統層面的功能可以得到保障,系統對每一個環節都有準确的追蹤和記錄。”李帥解釋。

這套智能立體倉庫,與4層樓庫連成一個整體,2層還與生産工廠中的房間聯通,成品生産完後直接通過産線對接入庫,無需人工搬運,即使在黑燈狀态下也可自動化運作,可極大減少存取、搬運等重體力勞動用工量。

“傳統的倉庫,70%人員的作業時間浪費在行走和找貨物上。現在除了成品發貨環節保留少數幾個人,其他環節都由裝置自主完成。”李帥表示,節省的人力成本,加上品質管理提升帶來的隐性成本降低,新和成的總體營運成本可降低50%。

為了彌補柔性托盤解決方案的空白,曠視去年推出了智能托盤四向車系統。曠視四向車相當于一種在貨架上跑的自主移動機器人(AMR),其身材小巧精悍,厚度隻有12厘米,卻能扛起1.5噸重貨。不同于傳統自動化裝置隻能在固定路徑工作,四向車可以一車跑全倉,能進一步提升30%的空間使用率,能耗節省至少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智慧物流解決方案基于子產品化設計,易于部署和擴充,曠視在核心軟體裝置為新和成做了功能預留,後續通過柔性裝置子產品的調整,可以支援未來20%的業務量上升。

目前,智能立體庫建設已成為醫藥行業的标配,新和成項目的解決方案不僅可以推廣至公司其他工廠,也能在行業内複用。

“行業内的複用率至少可以達到60%,剩下約40%的差異,通過軟硬體産品的子產品化組合,柔性靈活調整後,也可實作快速複用。”李帥表示。

數實融合

在醫藥行業中,倉儲物流自動化還有較大的拓展空間以及應用的場景。李帥認為,曠視科技的優勢展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産品力。硬體自研自産,軟體自主研發,能更好地把控産品品質、時間成本。

二是完善的傳遞體系。曠視提供産品化的解決方案、軟硬體一體化的落地服務,可完整地把工程傳遞給客戶使用。公司目前兩支傳遞團隊,規模超100人,涉及機械設計、電控、資訊等。

比如,在新和成項目中,國内正常的堆垛機倉庫高度,一般隻做到20米以下,新和成項目接近30米高,空間相對緊湊,主體裝置安裝難度較大。曠視傳遞團隊通過對安裝精度的嚴密控制,幾乎做到裝置和建築之間的嚴絲合縫,才達成目标高度。

從2017年進入智慧物流領域以來,曠視的落地案例超過200個,覆寫食品冷鍊、新能源、醫藥、鞋服、化纖氨綸、機械電子電器、3PL等領域。

李帥提到,在介入新的垂直行業之前,曠視采取與頭部企業共創模式。先吸納行業專家、案例研究做前期摸索,建立對行業的了解後,再主動對接行業頭部企業,與之共同梳理痛點,探索解決方案,打造為标杆案例後,再向行業大規模推廣。

标準化、子產品化發展,是曠視智慧物流內建系統的發展方向。深耕6年,如今曠視的“AI+物流”的标杆案例在各行業落地開花。

比如,為一家全球500強企業打造了其全球首座服裝智慧物流配送中心,協同排程近700台智能機器人,日處理訂單峰值達到25萬件,為數百家門店及時供貨。

在國藥廣州物流中心,曠視助力其在邊生産、邊改造情況下,實作數智化更新,整體效率提升25%,作業完成時間提前2小時,未來五年節約上千萬元成本。

在徐福記的智能工廠,曠視的AMR機器人投入運作後,使産品轉運區搬運作業人員減少100%,物料搬運及時率和準确率達到100%。

技術賦能釋放出巨大産業能量,“數實融合”将成為傳統企業轉型的的必修課。李帥認為,企業完成資訊化、自動化建設後,智能化是數字化的下一步,通過資料去驅動營運,将成為智能綜合場景解決方案的核心。

推動數實融合的路上,以“AI向實”為指向标,不斷創新技術,幫助企業實作智能化更新,成為曠視的新技術願景。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