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貝安加出生于意大利拉斯佩齊亞的一個貴族家庭。
她的母親是美第奇家族的世襲女爵,父親是海軍的高階官員。從小就生得可人的貝安加,曾被母親的朋友預言:“這個孩子長大後,會讓任何男人都感到煩惱的。”
貝安加
逐漸長大成人的貝安加公主出落得非常漂亮,當時人們都在猜測,誰能夠娶到這個出身名門,又楚楚可人的小公主。
有人認為貝安加會嫁入皇室,有人認為她會自己找一個贅婿,但誰都沒有想到,這個小公主會選擇嫁給一個中國人。
這個中國人的名字叫譚展超,1910年出生于廣東新會的一個商人家庭,高中畢業後,譚展超懷抱軍人夢,不顧父母勸阻,執意赴意大利加裡波第陸軍騎兵學院學習。
在白人同學的有意無意的排擠下,譚展超學習刻苦,訓練拼命,多次獲得學院嘉獎。
因為出色的成績,譚展超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尊敬,也是以得到了進入意大利上流人士舉辦舞會的宴廳的機會。
譚展超
在1933年的一場舞會上,23歲的譚展超邂逅了15歲的貝安加公主。
在舞會上,一個風度翩翩的亞洲男人,吸引了貝安加的全部心神。
這個男人便是譚展超,他和貝安加想象中的亞洲男人差別太大了:身材高大、談吐優雅,熟練的掌握多國語言,一下子就把貝安加迷住了。
兩人一見鐘情,迅速墜入情網。一個星期之後,譚展超手裡拿着一束玫瑰,登門拜訪,臨走時,譚展超向貝安加的母親緻敬,還請求對方答應将女兒嫁給他。
可是,貝安加的父母在感慨這個中國小子的大膽和自信之餘,極力阻撓兩人的結合。
畢竟自己的女兒年齡太小了,而且出身意大利的名門望族,貝安加的母親是意大利國王的侄女。而譚展超不過是一個來自異國他鄉的毛頭小夥子,兩個人身份懸殊。并且貝安加的母親了解到,中國過去有一個傳統,男子往往是三妻四妾,是不會滿足于隻有一個妻子的。貝安卡的母親對她說“中國男人很麻煩,有了妻還要有妾,有了妾還要有小,你最後一定會被遺棄。”
可無論他們說出多少理由,貝安加的回答隻有一句話:“我愛譚,如果不能和他結婚,我将無法生存。”
争論不休中,兩個月很快過去了,貝安加對她與譚展超的感情十分笃定,為了與譚展超結婚,她不惜揚言要與父母斷絕關系。
愛女心切的父母最後選擇了妥協,1936年10月7日,貝安加和譚展超在羅馬的聖保羅大教堂舉行了婚禮。賓客寥寥,父親的朋友們都沒有出席,可能他們都不同意這門親事吧,但這并不影響貝安加至純的幸福感,為了表示對中國的敬意,她還披上了中國式的婚紗,如願嫁給了一見鐘情的男人——譚展超。
譚展超和貝安加的結婚照
婚後,他們開始了甜蜜的生活,白天譚展超去陸軍學院上課,貝安加在家裡學習烹調,為他準備晚餐。貝安加還請了家教,努力學習中文,盡量去了解丈夫的故鄉。很快他們生下了一個女兒玲珑格,不久又生下了一個兒子喬納森,不過這種幸福平靜的生活很快被打破了,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燃起!
1939年2月,譚展超以第一名的成績從意大利的這所陸軍學院畢業,被授予少校軍銜。這一年,在中國國内,日本已經全面入侵中國,占領了幾座沿海大城市,正準備向内陸城市進攻,形勢岌岌可危。譚展超身為中國人,當然義憤填膺,譚展超認為,中國不缺少士兵,但是缺少受過現代軍事訓練的軍官,在國外學有所成的他,現在是時候利用所學的軍事技能報效國家了,他準備回國參加抗日!
愛情,也讓貝安加無所畏懼,而譚展超,更是她的全部。貝安加準備放棄意大利富裕的生活,帶着一兒一女,跟着丈夫回到戰亂中的貧困中國。
1940年,貝安加在貴州都勻體育場
回到中國以後,譚展超加入國軍著名将領孫立人統帥的部隊,被派到貴州都勻。貝安加也跟着丈夫來到這個偏遠的小山村,他們親手搭建了一個臨時的簡陋木闆房,盡管生活條件不盡如人意,好在一家人可以相守,在這裡,貝安加又生下一個女兒,取名為尤拉。
日子雖然苦了點,但這對于充滿好奇和冒險精神的貝安加來說,倒頗有一種戰争與愛情的浪漫情調。
可是,一個眼神打破了這一切。
在接受最高司令檢閱時,譚展超熱烈地目光投向了一個年輕的駐地醫院的女護士,從眼神中,貝安加立刻感覺到,他們倆之間有一種不尋常的關系。
那個女護士名字叫何懿娴,她本來是香港聖瑪利諾醫院的護士長,為了抗戰報國放棄香港的工作,來到了貴州都勻,并且與譚展超發生了戀情。
譚展超與何懿娴
貝安加為了丈夫,放棄了一切,來到了戰火紛飛的中國,此時卻遇到了丈夫的婚外戀,内心百感交集,像打翻了五味瓶。此時她母親當年警告過她的話浮上了心頭:“中國男人很麻煩的,有了妻還要有妾,有了妾還要有小,你最後一定會被遺棄!”
實際上,當時的貝安加已經再次懷孕,可是脾氣倔強的她,為了報複譚展超的負心,帶着孩子和女傭,乘坐一輛卡車南下廣西桂林,再轉民航機飛到香港,最後抵達了上海。雖然譚展超也曾苦苦挽留,貝安加卻無動于衷。
來到上海不久,貝安加在上海耶稣會醫院臨盆,生下了另一個女兒艾洛瑪。
此時貝安加的身邊,已經有了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年齡最大的是一個五歲的女兒,加上從貴州帶來的一個女傭,和一個在上海雇的阿媽,上海的物價遠比貴州要高,帶來的錢很快就花完了,讓貝安加感受到了生存的壓力。
此時隻有20歲出頭的貝安加,一個外國女人,又是在戰亂年代,要怎麼面對這一切呢?要怎麼生存下去呢?首先,她沒有告訴遠在意大利的父母,實際上,她的父母連此時女兒在哪都不知道;其次,據貝安加的女兒後來回憶,貝安加很可能給譚展超寫了封信,找他要錢,可是譚展超這個時候已經跟随中國遠征軍赴緬甸作戰,沒有收到她的信;最後,為了生存下去,貝安加主動找到了譚展超在上海的朋友、銀行經理楊先生。
貝安加就和這位楊經理産生了戀情,獲得了金錢上的幫助。沒過多久,楊經理又給她介紹了一個工作,在上海的一家法國夫婦開的服裝店當兼職模特。
在這家時裝店工作期間,她結識了一位外交官的夫人南希,在南希的誘導下,貝安加開始活躍在各種社交場合。這對于貴族出身,從小就活躍于意大利上層社交圈子的貝安加來說,駕輕就熟,如魚得水,她很快便成為上海灘有名的交際花。
接下來,為了謀生,為了自己和四個孩子能夠生存下去,貝安加開始了堕落。她在這個圈子裡接觸到軍火商、富豪、政治家,當然還有日本人。貝安加在這類特殊人群中遊走,拉關系、買賣情報、做生意、走私投機。
貝安加和四個孩子
1945年,随着日本戰敗,貝安加在從廣州回上海的機場被捕,被關進廣州市郊的沙面戰犯拘留所。貝安加一度精神失常,被送進了醫院。
說來也巧,此時譚展超正跟随軍隊駐紮在廣州,得知消息後,譚展超盡其所能地去拯救她。
盡管這個時候譚展超已和貴州認識的那個女護士何懿娴結婚,但他沒有忘記過去,他還深愛着她。在貝安加因病保釋住院期間,他們的一次舊情複燃,令貝安加懷上了孩子,他們倆生下最小的兒子,取名強尼。
譚展超
除了譚展超,貝安加遠在意大利的父母得知她的處境後,也動用各種關系希望能幫助貝安加。她母親是當時的羅馬教宗庇護十二世的一個侄女,于是懇求教宗設法營救。
貝安加既已查出懷有身孕,教宗聯系廣州天主教堂大主教,請他給貝安加以必要的關懷和幫助,經過廣州高等法院同意,将貝安加轉到一家教會醫院進行調養。也正是由于懷孕,拖延了審判的時間,加之戰後的國際環境急劇變化,美國戰略情報署被撤銷,意大利教皇又不斷來信營救,多方作用下,在即将受刑前,得到蔣介石的特赦令:“被告人被本庭赦免,限六十日之内離開中國,予以釋放。”
恢複自由的貝安加同時得到一個消息,因為參加内戰趕赴東北的譚展超已經戰死,後來證明,這是一次誤傳。可是貝安加信以為真,她認為既然自己是因為譚展超來到中國,現在譚展超已經去世,他們緣分已盡,于是,在萬念俱灰下,她帶着幾個孩子離開了讓她愛恨交織的中國,回到了意大利的家中。那時的她尚不滿三十歲,可是卻已久曆風塵、飽經世變。
貝安加和四個孩子
回到久别的意大利老家,貝安加并沒有停留在過去的悲傷當中太久,她重新振作精神,擡起頭,開始了新的生活。
她先是将孩子們送到瑞士的一家寄宿學校,然後自己前往戰後的巴黎找工作。
1947年時,29歲的貝安加,因為她有在上海法國人開的服裝店的工作經驗,成功應聘為巴黎裁縫師克裡斯汀·迪奧的模特,後來克裡斯汀·發現貝安加非常有才華,有出色的服裝設計天賦,又将她聘為自己的助理。兩人一起合作創立了奢侈品牌“Dior”。
克裡斯汀·迪奧
随着“迪奧”這個名字的崛起,貝安加也成為了當時有名的奢侈品女王。
幾年後,貝安加決定離開迪奧,自己開辦服裝店,她将自己的小日子經營得有聲有色。
離開中國後,這位奢侈品女王貝安加先後與五個男子結婚,但她無論和誰結婚,都始終保持着貝安加·譚的名字,孩子們也都冠着譚姓,這是與她的初戀,也是第一任丈夫譚展超一生的羁絆。
等到貝安加67歲時,貝安加根據自己的經曆寫了一本書《鴉片茶》,裡面記錄了自己和譚展超在一起的日子及她在中國所經曆的一切。也許這本書是為了紀念譚展超,又也許是一種愛的寄托。
後來,這本書被一個中國的女子讀到了。
還記得譚展超回國後,在貴州遇到的那個護士何懿娴嗎?我們上文說了,在知道丈夫出軌後,決然果斷的貝安加遠走上海,而譚展超卻和何懿娴結婚了,并且生了兩兒兩女,其中一個女兒叫譚愛梅。
譚展超、何懿娴與兒女們
1991年,已經44歲的譚愛梅,在紐約家中,接到在聯合國秘書處上班的丈夫的電話。丈夫詢問她是否知道她父親譚展超還有另外一個妻子,叫貝安加。
原來,譚愛梅的丈夫在一本名叫《鴉片茶》的書中發現了他的嶽父(譚展超)和作者貝安加的結婚照。驚訝之餘,連忙給妻子打電話求證。
聽到貝安加這個名字後,讓譚愛梅打開了記憶的閥門,一件童年的往事萦繞上她的心頭。
小時候的譚愛梅,喜歡去父親的房間玩,她發現父親房間裡有一張書桌,正中間的抽屜一直是上了鎖的,裡面到底有什麼東西,誰都不知道。上國小的時候,有一天譚愛梅試着蹲到書桌底下,從抽屜後面伸手進去摸索,結果摸出了幾張泛黃的照片,還有一張廣東當地的報紙,報道的是父親意大利妻子的事情;後來譚愛梅從照顧她的奶媽口中,也隐隐約約聽她提過父親的意大利妻子一事,是以他對這件事多少有點耳聞。不過後來很少有人提起,這件事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早已成了塵封的過去。
《鴉片茶》
直到丈夫打來了電話,喚醒了譚愛梅的記憶,原來父親确實有一位意大利前妻,并且仍然在世。于是譚愛梅萌生了想和她見一面的想法。
在丈夫的鼓勵下,譚愛梅寫了一封信,寄給發行《鴉片茶》英文版的出版社,請他們将信轉交給書的作者貝安加。
在信裡,譚愛梅簡述了自己的近況,并提到了在貝安加回意大利後,譚展超并沒有在戰場上去世,以及他後來的生活,最後譚愛梅附上了自己在紐約的家庭位址和聯系電話,表達了希望見到貝安加的願望。
信寄出去了一年,一直杳無音信,石沉大海,一直到1993年年初的一天,譚愛梅終于收到了回電,是貝安加打開的,說要在紐約和她見上面。
貝安加與譚愛梅
原來,貝安加早就收到出版社轉達的信件,隻不過她當時作為一家新聞周刊的特派記者,正在科威特前線采訪海灣戰争,未能及時回複。
在做戰地記者時,貝安加已近八十歲,患肝硬化四十年,其勇氣和魄力讓人不由不佩服。
又過了半年,貝安加主動邀請譚愛梅,去她位于聖地亞哥的家中做客,為了治療她的肝硬化,希望譚愛梅能帶她去看看中醫。
來到貝安加的家中,譚愛梅發現,貝安加居然給每一任丈夫保留了一間房間,裡面放着屬于各任丈夫的物品。
而面對客廳最中央的一間,便是屬于譚展超,裡面擺放着二人結婚時,譚展超的母親送給他們的中式木雕的書櫃,上面還挂着一幅八仙過海圖案的錦幛。
由此可見,譚展超是她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男人,也是她曾經傾心愛過的人,隻是受到多個原因的影響,二人手指上的紅線早早斷裂。
老年的貝安加
譚愛梅帶着她去見了著名的中醫戴克剛,去看中醫那天,貝安加打扮入時,非常放松,隻不過,命運無情,她收到了人生最後的判決書。1993年10月14日,75歲的貝安加走到生命盡頭。
在看中醫之前,貝安加給譚愛梅講了一件趣事兒,貝安加曾去洛杉矶一家醫院看病,醫生說要花7000美金的治療費用,結果,她非但沒繼續在這治療,反而轉身就買了一套價值7000美金的珠寶首飾。
或許,在她内心深處,生命的意義不在于是否活的長久,在于活得是否痛快。
她說,“活在過去的悔恨中太浪費時間,眼前有多少新鮮事物等着我們去擁抱?有多少新鮮地方等着我們去闖蕩?”
“要在現實的局限中,盡最大的努力去追求自己所需的目标。這不是妥協,也不是向現實低頭,更不是屈服于宿命。”貝安的這段話,也許便是她一生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