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末舊影:剃頭匠在街頭巷尾随處可見,箭樓濃煙滾滾彈痕累累

作者:漫威電影

一幅古老的相片是一部曆史,一套清朝時期的黑白相片被挑選出來,經過簡單的拼湊,就形成了一部曆史。

清末舊影:剃頭匠在街頭巷尾随處可見,箭樓濃煙滾滾彈痕累累

有一種說法叫做“剃頭的人一頭熱”,就像畫中的那樣,一端有一個長方形的櫥櫃,上面擺着一把刮胡刀,一把梳子,這把椅子放在地闆上,就是客人的凳子;在另一端,放着一個銅盆和一個旗杆。在清朝以前,沒有人剪過頭發,因為他們的頭發都是父母的。清朝入關以後,男人都要剪頭發,留辮子。于是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職業,那就是理發師。大街小巷,到處都是。

清末舊影:剃頭匠在街頭巷尾随處可見,箭樓濃煙滾滾彈痕累累

兩個吸食鴉片的人,都是一臉的聚精會神。清朝末期,鴉片盛行,外國人稱之為“東亞病夫”。自1859年起,宮廷向鴉片征收鴉片稅,促進了鴉片的生産。“種罂粟,用來煮煙,比種水稻要好十倍。”西方勢力的鴉片走私,最後變成了本國的鴉片,使貧民也能吸,這也加快了清王朝的衰落。

清末舊影:剃頭匠在街頭巷尾随處可見,箭樓濃煙滾滾彈痕累累

幾個富家子弟在飲酒作樂,倒也算得上是一種雅緻,當然,這也是因為他們抽煙的緣故。兩人都是面容憔悴,面容憔悴。反倒是那兩個人,正神采奕奕地坐在椅子上。晚清時,文人墨客們經常聚集于宣武門菜市口的“廣和居”。“廣和樓,是繁華的客人無法進入的地方,隻有文人墨客才能去,朝的達官貴人,才會去。”

清末舊影:剃頭匠在街頭巷尾随處可見,箭樓濃煙滾滾彈痕累累

清朝的賦稅和勞役,讓人心灰意冷,天災人禍,背井離鄉的人,數不勝數。這是一家七口乞讨的情景,每個小孩都穿着破破爛爛的衣服。每天都是一種煎熬。

清末舊影:剃頭匠在街頭巷尾随處可見,箭樓濃煙滾滾彈痕累累

晚清的京城平民,一個坐在門口,兩個吸着旱煙袋,一邊聊天一邊思考,這是很少見的市井生活。滿族統治中原之後,對京師的居民實行了嚴格的管制,特别是對内外城的進出。清末,北京的人口管制才得以放寬。1908年,清政府民政部門統計,内、外兩市的人口約為76.1萬。

清末舊影:剃頭匠在街頭巷尾随處可見,箭樓濃煙滾滾彈痕累累

瑾妃端坐在那裡,面無表情。她是光緒帝的妃嫔,但并不得寵。她妒忌自己的姐姐珍妃,而珍妃卻把慈禧送進了井裡。瑾妃這輩子都是個悶悶不樂的人,她在皇宮裡學着寫字,吃着鹵豬腳。從照片上看,她的脖子很長,左邊的脖子很突出。隆裕死後,瑾妃在袁世凱的幫助下,做了端康太妃,并且有能力撫養溥儀。溥儀的母親瓜爾佳氏就是被她罵了一頓才回到家裡,把溥儀稱為“又一個慈禧”。1924年,金氏病逝,終年51歲。

清末舊影:剃頭匠在街頭巷尾随處可見,箭樓濃煙滾滾彈痕累累

一對新人,在錄影機前,顯得有些拘謹。新娘低着頭,臉色陰沉,沒有一絲笑意。他身後的轎子,并不像電視劇中那麼豪華,隻是一個可以容納人的地方。古代的婚姻,講究的是三媒六聘。富人可以娶妻納妾,對于普通人來說,想要找到一個妻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能拍一張婚紗照就不錯了。

清末舊影:剃頭匠在街頭巷尾随處可見,箭樓濃煙滾滾彈痕累累

一名滿族婦女帶着小孩,這是清代的一天。許多人都看見過這幅畫,有人穿越了。

清末舊影:剃頭匠在街頭巷尾随處可見,箭樓濃煙滾滾彈痕累累

清代婦女的服裝,都是開襟,下身是長袍,寬松的衣衫,讓人看不出東方女人的美麗。有劉海,有頭發,穿着精緻的衣服,一看就是富貴人家的小姐。一對三寸長的尖尖蓮花格外顯眼,越是精緻,越是吸引男人。而滿族婦女,則不必束腳,頭頂有一對巨大的翅膀,腳踩“花盆底鞋”,行走起來就像電影中一樣。漢族婦女在很小的時候就用手杖,因為她們的腳被綁着。

清末舊影:剃頭匠在街頭巷尾随處可見,箭樓濃煙滾滾彈痕累累

城頭上,到處都是硝煙,到處都是彈孔。一九○○年,八國聯軍入侵,京師岌岌可危,「官、民移徙,十室九逃」。慈禧逃走,正陽門箭塔被大火燒毀。聯軍攻入京城,四處燒殺搶掠,百姓慘遭屠戮。圓明園再次遭到掠奪,化作一片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