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伯苓:很多人不知道,他才是“中國奧運第一人”

作者:籃筐守門員

時間向前推一百多年,天津基督教青年會創辦的報刊《星期報》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其内容是介紹奧林匹克運動的曆史和現狀,還特意建議中國應該選派運動員參加奧運會,并且力争申辦奧運會。

張伯苓:很多人不知道,他才是“中國奧運第一人”

這篇文章後來被凝練成了著名的“奧運三問”,那就是:

中國何時能派運動員參加奧運會?

中國何時能獲得奧運會金牌?

中國何時能舉辦奧運會?

今天,這三個問題早已有了答案。但在那個積貧積弱的年代,提出這樣的與民生無甚關系的大膽想法,需要更高層次的境界。

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張伯苓,被譽為“中國奧運第一人”。

張伯苓:很多人不知道,他才是“中國奧運第一人”

張伯苓對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的貢獻,可以概括為六個“最早”。

最早提出

早在1907年,張伯苓就曾提出:“中國應成立一支奧運會代表隊”。1909年春天,張伯苓赴歐考察,回國後,他又給學生們放映了一年前的倫敦第4屆奧運會的照片。那時起,“奧林匹克”一詞開始在中國流傳。

張伯苓:很多人不知道,他才是“中國奧運第一人”

最早建立

1910年,張伯苓最早發起建立了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後來,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先後加入了國際遊泳協會、國際草地網球協會、國際足球協會等多個國際組織,并選派觀察員出席觀摩奧運會。1931年,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被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從此中國成為了國際奧委會的一員。

張伯苓:很多人不知道,他才是“中國奧運第一人”

最早提倡

張伯苓在創辦南開學校之初,就率先将奧林匹克教育寫入了體育教學大綱,明确提出,在造就完全人格上,德、智、體應并行而不可偏廢。張伯苓以此來推動校園體育課程建設。

張伯苓:很多人不知道,他才是“中國奧運第一人”

最早發起

1913年,張伯苓最早參與發起了“遠東奧林匹克運動”,也就是後來的遠東運動會。張伯苓作為遠東體協成員之一,參加過5屆遠東運動會,還擔任過遠東運動會的總裁判。1915年,在上海舉行的第二屆遠東運動會上,就讀于南開學校、綽号“飛毛腿”的郭毓彬在“八百八十碼賽跑”和“一英裡賽跑”兩個項目上力挫日本選手,兩奪冠軍。這是中國選手第一次在國際賽場上奪金。

1920年,遠東體育協會和遠東運動會被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成為第一個與國際奧委會發生聯系的區域性體育組織。

最早促成

1932年,短跑運動員劉長春拒絕代表僞滿洲國參加第十屆奧運會。斯時,劉長春回應将以中國運動員身份參賽:“吾乃堂堂中華民國之人民,此行自然是代表中國。”後來,張伯苓獲此消息,積極聯系國際奧委會為劉長春報名,在得到同意答複後,張學良捐助了8000銀元,資助劉長春前往洛杉矶,這才有了“中國奧運第一人”,也正式開啟了中國人參加奧運會的曆史。

最早申辦

1945年,張伯苓組織召開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會議,決定申辦第15屆奧運會。雖然未能如願,但是中國有了第一次申奧嘗試。

1876年4月5日,張伯苓出生在天津一個秀才家庭。1891年,張伯苓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航海。畢業後,他被派往北洋水師艦隊實習。

張伯苓:很多人不知道,他才是“中國奧運第一人”

1898年,張伯苓親曆了英國強租威海衛的屈辱場面,深感"自強之道,端在教育",立志"創辦新教育,造就新人才"。那一年,他結識了倡導新學的嚴修,共同開啟了艱難的辦學之路。

張伯苓:很多人不知道,他才是“中國奧運第一人”

1904年10月,在經曆了四個月的細心考察後,張伯苓回國創辦了私立中學堂。1907年,學堂在天津城南的開窪地,即民間所稱的"南開",建成了新的校舍,遂稱為“南開中學堂” 。學校以新穎的西式教育、嚴格的教學管理出名。當時,很多權貴、名流都把孩子送進南開中學——袁世凱、段祺瑞、馮玉祥、梁啟超、張自忠、葉聖陶……甚至連東南亞的華僑也慕名而來。

張伯苓:很多人不知道,他才是“中國奧運第一人”

1917年,張伯苓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次年回國開始籌劃創辦大學。1919年9月,張伯苓以“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的辦學宗旨創辦了民辦南開大學。

張伯苓:很多人不知道,他才是“中國奧運第一人”

短短二三十年,南開大學就憑借着實業興學的辦學方針,跻身世界名校之列。 畢業生廣受歡迎,有的學生甚至未畢業就被預訂了。

張伯苓把教育救國當作畢生理念,先後創辦了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國小和重慶南開中學,形成了著名的南開教育體系,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張伯苓:很多人不知道,他才是“中國奧運第一人”

抗戰期間,南開學校成為了華北抗日救亡運動的重鎮,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南開的校舍多數毀于一旦。抗戰勝利後,張伯苓再也無法重建南開大學。新中國成立後,私立的南開學校都收歸了國有。

張伯苓:很多人不知道,他才是“中國奧運第一人”

老舍曾寫下“知道有中國的,便知道有南開”的祝詞。但是,知道南開的,不一定知道張伯苓。

1951年2月23日,張伯苓與世長辭。他的遺願是葬在南開大學校園内,但被以“ 南開大學是人民的,不是張伯苓的”為由拒絕了。

1986年,南開大學張伯苓銅像落成,張伯苓夫婦的骨灰合葬于銅像後。張伯苓最後的遺願得以實作,他又回到了鐘愛一生的南開大學。

教育和體育,是張伯苓生命中的兩條主線,而這兩條主線的交點,在于強國。張伯苓深知, 教育強、體育強,則中國強。

一百年前,張伯苓曾說:“ 奧運會舉辦之日,就是我中華騰飛之時!”

今天,張伯苓的教育和體育思想,依然照亮了華夏強國夢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