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桑弘羊經濟改革—漢帝國财政後盾

作者:醉今朝風月

提及漢武帝,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武德充沛的大漢王朝。拓西域,逐匈奴,平西南夷等赫赫武功。一将功成萬骨枯,漢武帝輝煌功績的背後,不隻是他一人的付出,更是天下人的付出。戰争不是簡單的勝敗,其背後涉及多方面的角逐。“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武帝一朝的戰争,将文景二朝積攢的财富揮霍一空,為了長期的戰争,他在經濟壓力日益增大的情況下,将攝取财富的雙手,伸向了民間。在時代的浪潮下,桑弘羊被漢武帝推上了曆史的舞台,負責開展經濟改革來為漢武帝的有為政策買單。

桑弘羊經濟改革—漢帝國财政後盾

一、經濟改革的操刀者——桑弘羊

桑弘羊出生于漢景帝時期,洛陽一戶富商家庭。十三歲時以“精于心算”而聞名。漢武帝時期,由于财政吃緊,一路官升大司農,在當時是負責經濟的最高長官,于武帝駕崩後,與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一同作為輔政大臣,輔佐年僅八歲的漢昭帝。在漢昭帝統治時期,曾與各地選調的賢良文學展開經濟發展的論辯,經人整理為《鹽鐵論》。從履曆上來看,桑弘羊因精通商務而發家,在後面的官場生涯中又迅速攀升,成為朝廷要員。是以他既有商人的身份又是一名官吏。其主要功績便是作為武帝時期的經濟改革者,來為漢武帝的事業提供保障。

桑弘羊經濟改革—漢帝國财政後盾

二、桑弘羊的手段

所謂增加财政收入,便是開源節流二字。節流終是有限,唯有開源才能保障收入的增長來服務國家政策的需要。漢武帝任用理财專家桑弘羊來負責國家經濟,負責保障戰争的經濟需要。桑弘羊對此主要提出了幾個辦法,“均輸”、“平淮”、算缗、告缗。

“均輸”即為國家負責國内商品的采購、運輸、流通。在全國各郡設立均輸官,将各地實物貢賦中比較好地輸送到京城,其他的東西調送到售價高的地方販賣或折價成現金購買低廉的商品在高售價的地區販賣。通過政府負責商品的排程來增加财政收入。這樣一來既減少了運輸過程中的損耗,減少了民戶的徭役負擔,也增加了财政收入。

“平淮”即為政府來平抑物價。在某樣商品貴的時候就賣出,便宜的時候便買進。在調控的過程中,調整市場上商品的量同時賺取差價。

“算缗”,簡而言之,便是征收财産稅。通過商人、手工業者等上報的财産,抽取一定的錢作為算缗錢。

“告缗”是為了配合算缗的實施而頒布的政策。如果有人沒有如實上報自己的财産,經人舉報,舉報者可獲得沒收财産的一半。

這些舉措加強了政府對于經濟的幹預,在政府政策的影響下,帝國在潛移默化中加速改變。軍事與救災作為國家的主要大事,政府财政很難完全承擔起責任。在當時并沒有債券,國債的概念。桑弘羊的改革可以說對于民間十分的不友好。漢初發展的繁榮經濟,在戰火與政府地打擊下,逐漸失去生氣。

桑弘羊經濟改革—漢帝國财政後盾

三、毀譽參半的經濟改革

桑弘羊的舉措在今天看來,便是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幹預進行宏觀調控,二法的實施,使得國家财政逐漸好轉。但是,我們從本質上來說,桑弘羊的做法實際上是配置設定政策的調整。經濟的蛋糕就那麼大,國家拿走的多了,民間的錢就少了。長此以往,也容易扼殺經濟發展的動力。這種做法可以說是與民争利,但在面對戰争大事面前,經濟也應當優先保障國家安全。有國才有家。若是國家遭遇危險,明末亂世在朝廷破産後造成了幾千萬人的死亡,那是更加可怕的結果。

文景時期的無為而治,“小政府、大社會”的經濟發展模式,在桑弘羊的改革下變成了“大政府,小社會”。文景時期養出的豪商巨賈、地主豪強,積累了大量的财富,在武帝一朝成了熟透了的果子,全部摘下來成為國家的财富。

這些政策中,尤其是算缗與告缗,對于民間的打擊最為嚴重。酷吏執法往往波及合法商戶,地痞流氓借着告發富戶,還得許多人家紛紛破産。百姓賺到的錢為了不被收财産稅,當天就花掉,難以帶動投資。政府不斷地透支信用,失信于天下,最終将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到凋敝。

桑弘羊經濟改革—漢帝國财政後盾

經濟發展具有其特殊的規律。可以在為了當下的沖突而短暫透支未來,但若是不加以節制,其代價卻是難以承受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