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桑弘羊经济改革—汉帝国财政后盾

作者:醉今朝风月

提及汉武帝,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武德充沛的大汉王朝。拓西域,逐匈奴,平西南夷等赫赫武功。一将功成万骨枯,汉武帝辉煌功绩的背后,不只是他一人的付出,更是天下人的付出。战争不是简单的胜败,其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角逐。“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武帝一朝的战争,将文景二朝积攒的财富挥霍一空,为了长期的战争,他在经济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将摄取财富的双手,伸向了民间。在时代的浪潮下,桑弘羊被汉武帝推上了历史的舞台,负责开展经济改革来为汉武帝的有为政策买单。

桑弘羊经济改革—汉帝国财政后盾

一、经济改革的操刀者——桑弘羊

桑弘羊出生于汉景帝时期,洛阳一户富商家庭。十三岁时以“精于心算”而闻名。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吃紧,一路官升大司农,在当时是负责经济的最高长官,于武帝驾崩后,与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一同作为辅政大臣,辅佐年仅八岁的汉昭帝。在汉昭帝统治时期,曾与各地选调的贤良文学展开经济发展的论辩,经人整理为《盐铁论》。从履历上来看,桑弘羊因精通商务而发家,在后面的官场生涯中又迅速攀升,成为朝廷要员。所以他既有商人的身份又是一名官吏。其主要功绩便是作为武帝时期的经济改革者,来为汉武帝的事业提供保障。

桑弘羊经济改革—汉帝国财政后盾

二、桑弘羊的手段

所谓增加财政收入,便是开源节流二字。节流终是有限,唯有开源才能保障收入的增长来服务国家政策的需要。汉武帝任用理财专家桑弘羊来负责国家经济,负责保障战争的经济需要。桑弘羊对此主要提出了几个办法,“均输”、“平淮”、算缗、告缗。

“均输”即为国家负责国内商品的采购、运输、流通。在全国各郡设立均输官,将各地实物贡赋中比较好地输送到京城,其他的东西调送到售价高的地方贩卖或折价成现金购买低廉的商品在高售价的地区贩卖。通过政府负责商品的调度来增加财政收入。这样一来既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减少了民户的徭役负担,也增加了财政收入。

“平淮”即为政府来平抑物价。在某样商品贵的时候就卖出,便宜的时候便买进。在调控的过程中,调整市场上商品的量同时赚取差价。

“算缗”,简而言之,便是征收财产税。通过商人、手工业者等上报的财产,抽取一定的钱作为算缗钱。

“告缗”是为了配合算缗的实施而颁布的政策。如果有人没有如实上报自己的财产,经人举报,举报者可获得没收财产的一半。

这些举措加强了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在政府政策的影响下,帝国在潜移默化中加速改变。军事与救灾作为国家的主要大事,政府财政很难完全承担起责任。在当时并没有债券,国债的概念。桑弘羊的改革可以说对于民间十分的不友好。汉初发展的繁荣经济,在战火与政府地打击下,逐渐失去生气。

桑弘羊经济改革—汉帝国财政后盾

三、毁誉参半的经济改革

桑弘羊的举措在今天看来,便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进行宏观调控,二法的实施,使得国家财政逐渐好转。但是,我们从本质上来说,桑弘羊的做法实际上是分配政策的调整。经济的蛋糕就那么大,国家拿走的多了,民间的钱就少了。长此以往,也容易扼杀经济发展的动力。这种做法可以说是与民争利,但在面对战争大事面前,经济也应当优先保障国家安全。有国才有家。若是国家遭遇危险,明末乱世在朝廷破产后造成了几千万人的死亡,那是更加可怕的结果。

文景时期的无为而治,“小政府、大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桑弘羊的改革下变成了“大政府,小社会”。文景时期养出的豪商巨贾、地主豪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武帝一朝成了熟透了的果子,全部摘下来成为国家的财富。

这些政策中,尤其是算缗与告缗,对于民间的打击最为严重。酷吏执法往往波及合法商户,地痞流氓借着告发富户,还得许多人家纷纷破产。百姓赚到的钱为了不被收财产税,当天就花掉,难以带动投资。政府不断地透支信用,失信于天下,最终将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到凋敝。

桑弘羊经济改革—汉帝国财政后盾

经济发展具有其特殊的规律。可以在为了当下的矛盾而短暂透支未来,但若是不加以节制,其代价却是难以承受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