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量化交易政策的硬核是什麼?

先來說兩個有趣的現象:

1、《Margin Call》這部描述金融危機前夕的電影中,提前發現公司資産“問題”的年輕分析師皮特·蘇利文,是斯坦福大學空氣動力學的博士,也就是一名火箭工程師;而他所在風險分析部的上司則是一名過目不忘、心算能力逆天的橋梁工程師。

2、目前美國華爾街的公司正在大量的購買一種産品,你絕對想不到,這個産品盡然是——GPU,因為如果單純的比拼“計算量”,GPU的能力要遠遠大于CPU。

當海外對沖基金的焦點從宏觀對沖基金轉向量化對沖基金,當索羅斯的名氣被數學家西蒙斯超過時,當股神巴菲特年化20%的收益神話被大獎章年化35%(1989-2007)打敗時,量化基金的神秘逐漸被投資者所知。正如電影中所描述的,從事金融,尤其是量化的人不再是傳統的金融出身,換成了數學家、統計學家、實體學家甚至是火箭動力學家,就像電影裡說的“It’s just all about numbers”。量化好像成為了投資領域的一種高維武器。

今年5月,《機構投資者》旗下出版物《阿爾法》公布的“2016年全球收入最高的對沖基金經理”排行榜顯示,前十位收入最高的對沖基金經理中,有八位被歸為量化基金經理,前25位有一半屬于量化分析。與國外已經發展許久的量化基金相比,國内還是處于起步階段,昨天我們分析了目前國内所有的主動管理型的量化基金,在目前來看,量化基金取得成績證明了其可以戰勝市場。

 “市場效率越是不高的市場,量化投資獲得超額收益的空間越大。”就國内目前的量化基金來看,國内的量化分成兩個陣營:披着量化的外衣,通過一些模型和具體政策來進行“量化”選股,但在配置和交易上還是依賴于基金經理的主觀經驗;有人說,真正的量化,涉及機器學習。基金經理隻負責對現有政策的管理和維護,或者開發新政策。那麼量化“黑箱子”到底裝的是什麼?每個量化基金的“黑箱子”都是不向外公開的秘密,但是量化黑箱子形成的過程大緻相同:

1、先有個想法  提出一個交易思路“市值超過10億就剔除”的小市值輪動、或者是“隻選擇分紅最多最勤”的紅利企業思路,或者是多因子,或者是什麼“隻炒次新”,總之你要有個想法。

2、變成一個政策  想法是好的,但是想當然就不好了。當你通過一些開放、易得的資料對你的想法進行驗證時,發現3年翻倍喲。在量化領域,一個成功的選股政策稱為“因子”,而要實作穩定的盈利,你需要有較大的、高品質的“因子庫”來支援。

3、搭建一個量化模型  這才是真正的量化核心,關于這一部分就不多做介紹了,但是顧名思義還是可以了解的,并且三者要達到一個動态平衡,就是你既要追求高利潤、還要限制風險,還要降低交易成本。

4、讓機器跑起來  當量化模型建議後,你就獲得了一個最優目标組合,然後讓機器來交易吧。

5、完事了嗎  是不是交給機器就可以了?不,你依然需要時刻盯着模型,因為魔鬼在細節裡。機器的了解能力依然無法達到人腦的程度。比如,你的政策裡有一個限定條件,當某隻股票當日漲停後賣出獲利。但是,如果這個股票是因為重組停牌,是有可能連續漲停的,這個時候就需要人為幹預,通過修正參數和調整政策來讓模型更好的獲利。而不是在第一個漲停闆就跑掉。

量化的黃金時代到來了嗎?專家預計,國内目前有着最适合量化投資的土壤:

第一,市場處于弱有效狀态,量化投資戰勝市場的機會很大。A股市場的發展曆史較短,市場效率相比發達市場要低不少,是以有更多獲得超額收益的機會。

第二,量化投資的市場佔有率小。與海外動辄數百、上千億美元的量化基金相比,國内目前的基本面量化産品規模總體不大,其中嚴格遵循量化投資理念的基金更少,是以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和盈利機會。

第三,A股市場容量大。目前A股市場已經有超過2500隻股票,還在快速擴容中,這對量化投資而言,提供了足夠的投資寬度和行業寬度。

第四,A股的資料品質不斷提高。資料供應商的資料逐年不斷提升,再加之識别上市公司資料可靠性的技術手段不斷提升,使得以資料為基礎的量化投資的環境和投資能力不斷提升。

做出一個量化政策有多難,什麼樣的量化政策能賺錢?我們調研了很多資料,看了許多量化政策後,發現要做出真正長期有效的政策,最佳的靈感來源,根本不是參數、代碼、名額、程式、各種因子的堆砌,而是長期對于實盤的觀察,長期對于行情的關注,長期對于賬戶運作的了解,長期對于測試政策的不斷重複和實踐。

拓展閱讀:

市面上經典的量化交易政策都在這裡了!(源碼)

期貨/股票資料大全查詢(曆史/實時/Tick/财務等)

網格交易法,一個不容易虧錢的投資政策(附源碼)

配對交易—這個股票政策曾年賺5000萬美元

一個量化政策師的自白(好文強烈推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