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美網際網路殖民戰争

話說出海應用的監管,雖然新興市場國家政府不怎麼管,但是Google和Facebook如同時常行使長臂管轄權的美國zf,尤其是Google,逐漸成了越來越難翻閱的大山,特别是今年。當下中國開發者普遍遇到的應用下架問題,原因不是簡單的違反Google商店的某項規定,如賬号關聯,擷取使用者資訊等等,更像是一種必然發生的表态和站隊。

隻從商業邏輯的層面來看,用應用矩陣通過Google商店擷取使用者再通過google廣告變現以及互推的利益沖突問題,和下面兩個邏輯是一樣的:

  • PC時代在百度裡面做站群,做SEO優化,再通過百度聯盟廣告變現,最終會被K站。
  • 在開始商業化的國内應用市場(比如商業化比較晚的oppo、vivo等)中免費上若幹個包又分發金融産品一樣,破壞利益結構和使用者體驗,一旦更新就容易下架。

再上升一個層面來看這是一場“中美網際網路海外殖民戰争”,東南亞的市場美國的産品是紅利受益者,更新一個國家的各行各業就是為使用者創造了巨大的價值,也要享受成果,随着中國産品(工具/社交/遊戲-流量-廣告)應用出海,如:觸寶、獵豹、UC浏覽器、Opera、APUS、Wifi鑰匙、茄子快傳、360相機、Tiktok、Uplive、BIGO Live等衆多類目産品出海,Google Play産品入口優勢被分散,美式思維和中國思維的不同給與了中國應用機會,Google和Facebook後知後覺也逐漸認知到這一點,正好在中美貿易戰這個勢頭下逐漸開展了一些措施,比如:1)下架百萬級應用無法溝通;2)無論你投沒投過廣告,投了多少錢,依然會下架;3)使用美國人不能了解的擷取使用者及變現方式的應用,無論你多大都可能停止結算你的廣告分成;

中國産品出海以往的小勝利要歸功于中國人的勤奮以及接地氣,東南亞哪裡有機會哪裡就有中國團隊的身影,與之對應的是美國網際網路公司的老外都喜歡呆在生活更舒适的新加坡。Google和Facebook等美系網際網路産品在東南亞高滲透率并不能歸功于個體的努力,更多的是美國整體國力和文化影響力下順理成章的結果。以往中國出海公司面臨美國巨頭的懲罰主要還是從自身找原因,下架了就上新包,封号了就多注冊幾家公司繼續上,而當下新産品要想追求Google Play穩定的線上,就不要有僥幸心理了,要做一個真正的海外開發者(賬号、銀行卡、IP、郵箱、電腦等)完全不要和國内有關聯因素,不要忘記Google是家做精準廣告的公司,真正的大資料監測,任何一點蛛絲馬迹都可以被察覺并且無理由封号,覺得做到完全符合Google規定就能不下架就好像。

視角放得更大一點,還是要從“中美網際網路海外殖民戰争”這個視角來看問題,目前海外新興市場應用分發基本是Google Play(iPhone在新興市場占有率比較低)一家獨大且有絕對的控制力,那麼随着中國手機海外出貨量日益遞增,手機廠也不會心甘情願的被管道化,早期量小也沒有在意商業化,目前随着 1)國内的廣告收入趨于平穩及下滑;2)甲方有大量的出海意願及需求;3)Google Play對于中國公司越來越嚴的歧視性稽核政策;大家都在等待一個時間點,就是手機廠自己的應用分發市場的爆發,目前個别廠商開始嘗試同時預裝自己家的應用市場和Google商店,這個小小的火種已經開始蔓延,而由于華為的存在,Google也無法強勢禁止雙應用市場的行為。

回看國内2012年起應用商店被360、應用寶、百度手機助手等頭部控制,在手機頭部廠商瓜分硬體市場後,應用分發管道逐漸衍變為以手機廠内置應用市場為主。

對于2020年,大家内心都有一個期待就是中國出海手機廠商開始商業化自家的應用市場,幾家公司也都在觀察沒有GP的華為在海外市場的表現。趨勢一旦形成,那麼隻需要等待着那個時間點的到來。

沒有了一家獨大的Google Play,分發管道的分散也會帶來應用稽核的視窗期,從以往的資料來看,雖然東南亞和非洲的使用者雖然廣告變現價值不高,付費意願低,還是有一些針對人性強需求的産品在幾個國家獲得了較高的充值流水,比如印度的真金棋牌,1v1直播等等,流量管道的變化也會讓這類高變現價值的産品更容易規模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