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開複給中國大學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選擇的權利你有選擇的權利

你有選擇的權利

李開複

有一位中國留學生看完了我《寫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後,感觸很深,他寫了一封信給我說:“很小的時候,我的目标就是長大,長大了做什麼,我當時沒有想;讀國小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标就是考國中,考上國中做什麼,我沒有想過;讀國中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标就是考高中,考上高中做什麼,我沒有想過;讀高中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标就是考大學,考上大學做什麼,我沒有想過;上大學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标就是要出國,出國做什麼,我也沒有想過;現在留學拿到了學位,要找工作了,下一步我該做些什麼呢?這次,我要好好地想一想。

謝謝你的第三封信,它喚醒了我埋藏了25年的進取心,它改變了我25年來被動的生活方式。從今天開始,我要積極主動地為自己而生活!”

  當我為這位中國留學生終于了解他“有選擇的權利”感到歡欣鼓舞的時候,我不禁想到,還有更多的年輕人依然在被動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着。在“開複學生網”我每天都看到:“隻有你能告訴我,我該怎麼做。”的被動思維。

  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們事事要聽從父母和老師的安排,遇到問題也可以直接從父母和老師那裡獲得幫助,這很容易養成被動的習慣。是以,許多中國年輕人不善于主動規劃自己的成長路線,不知道如何積極地尋找資源,使自己的學業和人生邁上更高的階梯。

  另一方面,中國的父母和老師習慣于使用越俎代庖的方式,幫助孩子設計人生規劃,這通常會使很多人忽視了自己真正的性格和興趣,當這些孩子長大以後,他們多半會發現,自己早已迷失在“自我缺失”的海洋裡了。

  此外,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群體意識,大力推崇“從上”、“從衆”等行為方式,這些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以至于許多年輕人覺得,“自主”這兩個字是那麼陌生和遙遠。

  是以,消極到積極之路是充滿荊棘的。雖然在我的前四封信都有提到積極主動的重要性,我決定特别寫一封有關積極主動的信。

  為了成為國際化的人才,為了在資訊時代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每一個有進取心的中國青年都應該努力迫使自己從被動轉向主動,大家必須成為自己未來的主人,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的學業和未來的事業——沒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工作與生活,沒有人比你自己更适于管理你的人生和事業,隻有積極主動的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讓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永遠快樂!

 

 什麼是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Pro-active)這個詞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學家維克托•弗蘭克推介給大衆的。弗蘭克本人就是一個積極主動、永不向困難低頭的典型。    弗蘭克原本是一位受弗洛伊德心理學派影響頗深的決定論心理學家,但是,他在納粹集中營裡經曆了一段凄慘的歲月後,開創出了獨具一格的心理學流派。 弗蘭克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納粹魔掌,而他本人則在納粹集中營裡受到嚴刑拷打。有一天,他赤身獨處于囚室之中,突然意識到了一種全新的感受。也許,正是集中營裡的惡劣環境讓他猛然警醒:“在任何極端的環境裡,人們總會擁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弗蘭克的意思是說,在一個人極端痛苦無助的時候,他依然可以自行決定他的人生态度。在最為艱苦的歲月裡,弗蘭克選擇了積極向上的态度。他沒有悲觀絕望,反而在腦海中設想,自己獲釋以後該如何站在講台上,把這一段痛苦的經曆介紹給自己的學生。憑着這種積極、樂觀的思維方式,他在獄中不斷磨練自己的意志,直到自己的心靈超越了牢籠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裡任意馳騁。 弗蘭克在獄中發現的思維準則,正是我們每一個追求成功的人所必須具有的人生态度。     消極被動的人和積極主動的人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

自己和環境

消極被動的人

自己受環境的左右

積極主動的人

自己有選擇的權利

人和事 事情主導人 人可以主導或推動事情的進展
遇到問題時 尋求幫助 獨立思考
環境不好時 怨天尤人 積極進取
自常說的話

隻有你可以告訴我該怎麼做。

我必須服從環境的安排。

誰可以告訴我該選什麼專業?

怎麼都沒有人注意到我?

我總是沒時間做某事。

隻有你可以告訴我該怎麼做。

我父母都有糖尿病,我也一定會得。

一切靠自己,我可以做得更好。

我有選擇的權利。

我要制定一個計劃,以選擇最适合我的專業。

我要去學習如何引起人們的重視。

我該放棄哪些不重要的事,才能做最重要的事?

隻有我自己才有權利和責任決定我該怎麼做。

雖然父母有糖尿病,但隻要注意鍛煉,注意飲食,就能降低得病的幾率。  

消極被動(Reactive)的人總是認為自己受環境和他人的左右,如果别人不指點,環境不改變,自己就隻有消極地生活下去。碰到問題的時候,消極被動的人總會找人幫着決定,環境不好的時候,他們就會怨天尤人。他們總是在等待命運安排或貴人相助。對一件事情,他們總認為是事情找上他們,自己無法主導或推動事情的進展。

  積極主動(Pro-active)的人認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自己總有選擇的權利。是以,他們對自己總是有一份責任感,因為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裡,而自己并不是環境或他人的附庸。對一件事情,他們總是認為,自己可以主導事情的發生、發展。

為什麼要積極主動?

  三十年前,在工業社會裡,每位員工是企業的機器裡的一個齒輪。雖然機器需要齒輪,但是齒輪是可替換的。最好的齒輪是耐用的,不是卓越的。是以這些公司最喜歡的人才是:一個有專業知識的、能夠埋頭苦幹的人。

  鬥轉星移,在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人們對人才的定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在現代化的企業中,有更多的人享有決策的權利,有更多的人必須在思考中不斷創新,也更多的人有足夠的空間來決定要做什麼、要怎麼做……大多數人的工作不再是機械式的重複勞動,而是需要獨立思考、自主決策的複雜過程。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ker)曾指出:“未來的曆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絡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裡,人将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是以,今天大多數優秀的企業對的人才的期望是:積極主動、充滿熱情、靈活自信的人。

  要想在現代化的企業中獲得成功,就必須努力培養自己的主動意識: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擔責任,主動為自己設定工作目标,并不斷改進方式和方法;此外,還應當培養推銷自己的能力,在上司或同僚面前要善于表現自己的優點,

  作為當代中國的青年一代,你應該不再隻是被動地等待别人告訴你應該做什麼,而是應該主動去了解自己要做什麼,并且規劃它們,然後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幾個是唯唯諾諾、被動消極的人?對待自己的學業和研究項目,你需要以一個母親對孩子那樣的責任心全力投入、不斷努力。隻要有了積極主動的态度,沒有什麼目标是不能達到的。

  其實,許多年輕人并不是沒有積極主動的态度做出自己的決定,而是不習慣在重大問題上做出自己的決定。如果我問一位中國的大學生:“你最常做的決定是什麼?”他的回答很有可能是決定買什麼樣的電腦,看什麼電影,讀什麼書等等。這些事情固然需要做出決定,但是,許多更重要的決定更需要由你自己做出。例如,像讀什麼專業,讀什麼學校,考研還是出國等決定,大家可能習慣于聽父母的安排,或參考大多數同學的選擇——殊不知,在這些最重要的問題上,隻有你自己的決定才能幫助你邁向真正的成功。自己做無關緊要的決定,但是對一生有重大影響的決定卻聽他人的。這是多麼不合邏輯呀!此外,就算你自己做出了決定,也不見得你事先已經花了足夠的時間調查和研究。魯莽或草率的決定可能會讓你後悔一輩子!

  當Google的創始人賽吉-布林(Sergey Brin)和拉裡-佩奇(Larry Page)在電視上被通路時,記者問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于哪一所學校,他們并沒有回答斯坦福大學或密西根大學,而回答的是“蒙台梭利國小”自由自在的學習沒有任一消極輸入的方式。在蒙台梭利教育的環境下,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是這樣的積極教育方式賦予了他們鼓勵嘗試,積極自主,自我驅動的習慣,因而帶來了他們的成功。

  是以,每一個年輕人都要擁有一個積極、主動的心,你必須善于規劃和管理自己的事業,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最為重要的抉擇。沒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事業,沒有什麼東西像積極主動的态度一樣更能展現你自己的獨立人格。

  正如美國詩人惠特曼《草葉集》裡所寫的那樣:“我不能,别的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你走過那條路;你必須自己去走。”

積極主動的七個步驟

  要達到積極主動的境界,我建議大家按照下面圖中所示的七個步驟,循序漸進地調整自己的心态,培養自己的習慣,學習把握機遇、創造機遇的方法,并在積極展示自我的過程中收獲成功和快樂。

步驟一:擁有積極的态度,樂觀面對人生

  心理學家早已發現:一個人被擊敗,不是因為外界環境的阻礙,而是取決于他對環境如何反應。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前主教練米盧蒂諾維奇所說的“态度決定一切”就是這個意思。埋怨不會改變現實,但是積極的心态和行動可能改變一切。

  根據心理學家的統計,每個人每天大約會産生5萬個想法。如果你擁有積極的态度,那麼你就能樂觀地、富有創造力地把這5萬個想法轉換成正面的能源和動力;如果你的态度是消極的,你就會顯得悲觀、軟弱、缺乏安全感,同時也會把這5萬個想法變成負面的障礙和阻力。

  消極的人允許或期望環境控制自己,喜歡一切聽别人安排,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可能擁有控制自己命運的能力,也無法避免失敗的厄運;相反的,積極的人總是以不屈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面對困難,他的成功是指日可待的。積極的人總是使用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控制自己的人生;消極者則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總是處在過去的種種失敗與困惑的陰影裡。

  有了積極的态度,并不能保證事事成功。積極的态度肯定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但并不能保證他每件事都心想事成;可是,堅持消極的态度卻必敗無疑,我從來沒見過哪個持有消極态度的人能夠取得可持續的、真正的成功。

  當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必須由自己來選擇,也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由自己來主導。是以,在選擇積極态度的同時,我們必須保持平和的心态,也就是我常說的那句話:

  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步驟二:遠離被動的習慣,從小事做起

  消極被動的習慣是積極主動最大障礙,如果你從小就在消極、被動的環境下長大,你就更應該努力剔除自身所擁有的那些消極因素。

  例如,消極被動的人總是迷信宿命論,把不如意的事情紛紛歸罪于基因遺傳、星座、血型等因素,并由此變得自怨自艾,總是怪罪别人的不是,指摘環境的惡劣——如果這樣的想法成為習慣,他就會陷入消極被動的惡性循環,難以自拔。

  年輕人該如何遠離消極被動?我想向大家提出五個建議:

一、不要盲目聽信人言,應冷靜辨析,積極求證

  現在,網上經常流傳着各種謠言。如果盲目輕信這些謠言,你就會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左右。例如,有同學發信來說:“自己想讀一個民辦學校的課程,因為它可以發‘英國劍橋大學的學位’。”冷靜辨析應該會告訴你:在這樣“天上掉餡餅”的事情裡總會暗藏着什麼圈套。然後隻要到搜尋引擎積極求證,馬上就可辨其真僞。

  此外,有許多同學不懂得主動搜尋和驗證資訊的方法或重要性。有不少同學請我幫他找某某大學的資訊,甚至,還有的同學向我詢問某個單詞的意義和用法——實際上,這些資訊在網上隻要簡單搜尋一下,就能找到答案。是以,當我每次查出答案後,總是告誡這些同學說:

  “如果你想知道什麼,就自己到網上去找,不要急着去問别人;如果你聽到了什麼,不要盲目信從,應當自己主動去網上求證。”

二、不要讓事情找上你,應主動對事情施加影響

每一件發生在你身上的事都應該是因你的決定而發展、變化的,而不應該是因為你無所作為才變成現實的。

   有位同學告訴我說:“我申請了兩個工作,其中,我比較喜歡的那份競争激烈的工作,但同學們也都在争取那份工作。我現在隻好選擇等待,如果那家公司不聘請我,我就到另一家公司去。”

  我很驚訝地問他:“既然你很喜歡第一份工作,為什麼你這麼被動,隻知道等待而不去主動争取呢?”

  不要忘了,被動就是棄權,不做決定也是一種決定。

  在微軟工作的華人都知道郭蓓菁,一位小巧玲珑、年輕活潑的女孩。見她第一眼你可能很驚訝她是微軟最資深的華人經理之一。但是如果你和她交談一分鐘,你就會一點也不驚訝了。她講的每一句話流露了自信和積極樂觀的上司力,和嚴謹的邏輯和戰略思想。她曾告訴我她積極主動的一個故事:

  “我十六歲從中國移民到美國。我到美國後六個月就必須參加SAT考試。那時我英語口語已經不差,但是文法、字彙、作文都很不行。雖然我的SAT數學考了780分(接近滿分800分),但是英語隻考了280分。如果交白卷也有200分,你就可以想象280分是多麼糟糕!但是我依然滿懷希望地申請了加州大學的電機工程系。”

  “由于我的英語SAT分數太低,我的申請表很可能沒有被閱讀就被直接被拒絕了。但是我不服輸,我深信如果我被錄取,我會是一個成功的工程師。于是,我決定‘上訴’。”

  “我直接寫了一封信給加州大學的工學院長。在信裡,我做了自我介紹,我自豪地描述了我在理工方面的成就,解釋了我剛到美國六個月的英語問題,強調了我的學習能力和刻苦精神。最後,我說:‘院長女士,如果你錄取我,我保證我會成為貴校的的财産。’”

  “兩天後,院長約談了我。我和她面談時,她看出我的英語其實已經進步很快。我對她當面保證我的英語會學的和美國同學一樣好。一星期後,加州大學收回成命,決定錄取我。”

三、不要習慣性地同意或追随别人,應當學會“有主見”

  年輕人必須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需要什麼,而不應當随波逐流。

  許多同學有很強的“從衆”心态,自己有想法不表達,時間久了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是什麼了。

       他們每次都會習慣性地先問别人:“你怎麼想?”而從不會問問自己:“我怎麼看?”

  要改掉這個習慣,你就需要下定決心,每一件小事都要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就算你不是很在乎。例如,自己決定在餐館點什麼菜,自己決定自己的衣着打扮,周末時自己決定要去哪裡玩,等等。你應該學會對自己的生活做出合理的安排,而不是“别人怎樣我就怎樣”。當自己感覺“無所謂”,想依從别人的意見時,記得提醒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的選擇展現出來。甚至在自己不是很在乎或不是很确定時,也要正确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讓“無所謂”這個詞從你的字彙裡消失。

    不要被别人影響,也不要覺得自己一定要“從衆”。如果和朋友出去吃飯,大家都不要甜點,但是你想吃,那麼,千萬不要因為别人的決定而影響你自己意見的表達。有沒有什麼人總是喜歡告訴你該做什麼?如果有,下定決心,要求他們不要再這麼做。如果他們不聽,那就不要和他們在一起。

      也就是說,大家要設法讓自己潛意識裡的“我感覺,我想要”展現出來,不要被動,不要從衆,避免盲目聽從父母、老師、名人……答應自己,當你認為必須說“No”的時候,千萬不要說“Yes”。從小事到大事,你如果都能做到聽從自己的意願,日子久了,你就會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

四、不要說“我辦不到”,應當積極去嘗試

  遇到困難時,不要找借口,應該多想一想,有沒有别的解決方案?能不能将問題分解開來,一步一步地加以解決?或者,是否需要先提高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然後再回頭來處理這個難題?不要因為逃避而說自己沒有選擇或沒有時間——沒有人缺少時間,隻不過,每個人配置設定時間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五、使用語言下意識地訓練自己

  在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他提出:我們的語言會下意識地引導我們的思想,也會真切地反映一個人對環境的态度。

  習慣于消極被動的人,言語中就會流露出推卸責任的個性。

  例如,他們在生氣時會抱怨說:“他使我怒不可遏!”——他們想說的其實是:責任不在我,是外力左右了我的情緒。

  他們總是抱怨:“我沒時間。”——這表明:又是外力控制了我,讓我沒有選擇的機會。

  他們還喜歡說:“我不得不如此。”——這其實意味着:迫于環境或他人的壓力,我隻好選擇服從。

  他們在自我表白的時候說:“我就是這樣的人。”——這其實是在宣稱:我已經無法改進或提高自己了。

  相反,積極主動的人總是在言語中賦予自己決定的權利,他們喜歡說的話包括:“試試看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也許我可以換個思路。”“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可以想出更有效的表達方式。”“我的感覺是……”“我選擇……”“我要……”“我情願……”“我打算……”“我決定……”等等。

  是以,我們要多學習積極主動者的講話方式,在說話時多用“我……”的句式,多給自己決定的權利,少推卸責任,少埋怨。

步驟三:對自己負責,把握自己的命運

  有位學生問我:“這個世界到底是不是公平的?”這個問題在“開複學生網”上引起了一場大讨論。

有些同學認為世界公平,一個人隻要有志氣就一定能克服一切障礙;也有些同學認為世界級端不公平,因為無論是财富、天賦還是運氣,老天爺好像總是青睐别人。

  對此,我的回答是:一切都靠命運(宿命論)和一切都靠自己(人定勝天)都是不合适的。

  每一個人都有選擇,都有機會,但是,先天和環境因素造成每個人的機會多少不同。是以,這個世界不是完全公平的。但如果你因為世界不公平而放棄了自己的機會和選擇,那就是你自己的責任,就不能怪世界不公平了。

  舉一個比喻。有些人出生時就因為遺傳的原因,可能會在某個時候患上較嚴重的疾病。但這并不表明他一定會患病。如果他能把握機會,做正确的選擇,安排好自己的鍛煉和飲食,他很可能比誰都健康;但是,如果他就因為‘基因不好’就自暴自棄,那麼他得病的幾率幾乎一定會成倍增加。

  是以,凡事都要想清楚,什麼是自己不能改變而必須接受的,什麼是自己可以選擇的,什麼是自己必須勇敢挑戰的。當你碰到不可改變的事情時,要勇敢地接受它,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悔恨、羨慕和嫉妒上。你應該做的事是積極主動地抓住命運中你可以選擇、可以改變、可以最大化你的影響力的部分。

  還有,就算在最艱苦的時候,當你感覺命運已抛你而去時,你總是有選擇的。就像弗蘭克說的:“在任何極端的環境裡,人們總會擁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積極主動”的含義不僅限于主動決定并推動事情的進展,還意味着人必須為自己負責。責任感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積極主動的人不會把自己的行為歸咎于環境或他人。他們在待人接物時,總會根據自身的原則或價值觀,做有意識的、負責任的抉擇,而非完全屈從于外界環境的壓力。

  對自己負責的人會勇敢地面對人生。大家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難的事情一味擱置起來。比方說,有些同學認為英語重要,但學校不考試時,自己就不學英語;或者,有些同學覺得自己需要參加社團鍛煉溝通能力,但因為害羞就不積極報名。對此,我們必須認識到,不去解決也是一種解決,不做決定也是一個決定,消極的解決和決定将使你面前的機會喪失殆盡,你終有一天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有同學問我:“不确定時,該如何負責?”其實,就算你不确定自己想要什麼,你至少應該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就算你不能積極争取你最想要的,至少也應積極避免你最不想要的。

  如果你想做一個積極主動、對自己負責的人,我建議你立即行動起來,按照以下幾點嚴格要求自己:

  以一整天時間,傾聽自己以及四周人們的語言,注意是否有“但願”、“我辦不到”或“我不得不”等字眼出現。

  依據過去的經驗,設想一下,自己近期内是否會遭遇一些令人退縮逃避的情況?這種情況處在你自己的影響範圍之内嗎?你應該如何本着積極主動的原則加以應對?請在腦海中一一模拟。

  從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找出一個令你備感挫折的事情。想一想,它屬于哪一類,是可以直接控制的事情,還是可以間接控制的事情,抑或根本無法控制的事情?然後在自己的影響範圍内尋找解決方案并付諸行動。

  鍛煉自己積極主動的意識。在下30天内,專注于自己影響範圍内的事物,對自己許下承諾,并予以兌現;做一支照亮他人的蠟燭,而非評判對錯的法官;以身作則,不要隻顧批評;解決問題,不要制造問題;不必怪罪别人或為自己文過飾非,不怨天,不尤人;别活在父母、同僚或社會的蔭庇之下,善用天賦的獨立意志,為自己的行為與幸福負責。試行積極主動的三十天訓練法,觀察一下,自己的影響範圍在訓練之後是否有所變化?

步驟四:積極嘗試,邂逅機遇

  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我發現,一些學生因為受到一些挫折就喪失了奮鬥的勇氣。例如,有的學生因為應試教育在大學中延續而後悔念大學,有些學生因為專業不合适就虛度時光,還有的學生因為在研究所學生期間遇到種種學術上難題而感到氣餒……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都是可以直面的挫折,它們都需要你具有積極主動的态度。

生命中随處是機遇,許多機遇就藏在一個又一個挫折之中,如果你在挫折面前氣餒,你很可能會與自己的機遇擦肩而過。

  積極嘗試是學習最好的方法。在一個先進的公司,你不需要擔心失敗。在一項美國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的調查中發現,他們最欣賞的就是那些主動要求做某項新工作的員工。無論是否能做好,至少這些員工比那些隻會被動接受工作的員工要令人欣賞,因為他們有勇氣、積極上進,而且會從中學習。

  對于那些正在選擇人生道路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更應該積極地嘗試不同的事情。在美國,父母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你沒有試過,怎麼知道自己不喜歡呢?”是以,我建議大家充分利用自己的時間,嘗試做不同的事情,找到通向成功的門徑。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之路上邂逅更多的機遇。

  我的積極主動的習慣是五歲開始的。記得五歲的時候,我覺得幼稚園的課程太簡單了,于是就主動跟父母說:“我想跳級讀國小。”父母建議我還是按部就班地讀書,等到有足夠的能力時再去讀國小。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大膽地提出:“讓我嘗試一下好嗎?如果我的能力不夠,我就沒法通過國小的入學考試;可如果我通過了考試,就表明我有這樣的能力,那你們就應該讓我去讀國小。”父母很爽快地答應了下來。于是我努力讀書,最後以高分考進了私立國小。事過三十多年,當時母親帶我去看“放榜”時,看到“李開複”三字排在榜首的那份興奮,今天想來依然曆曆在目。這件事讓我懂得,隻要大膽嘗試,積極進取,我就有機會得到我期望中的成功。這也為我日後的自信和積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另外一個例子來自于我的年輕朋友郭去疾。他的人生之學是:每一扇機遇之門,都有一個守門人。收獲機遇的臨門一腳,在于主動執著地去找這個守門人。當他1999年從中國科技大學大學畢業時,受到了很多美國一流大學的錄取通知,但是一律沒有獎學金。于是,他開始給這些大學的教授們寫信,希望他們能接受我作為研究助理進而資助。一個月中,他寫了兩百封信,雖然有很多教授感興趣,卻都因為他研究經驗不足而拒絕了。他還嘗試寫信給中國科大的海外校友,希望得到推薦,也沒有結果。一天夜裡,面對電腦裡一封封挽拒的郵件,他一個人在黑暗的實驗室裡失聲痛哭。然而第二天醒來,他決定繼續去敲擊這扇機遇之門。幾天之後,他收到伊利諾大學的一位教授的回信,欣然答應資助。那位教授說,當他到系裡索取郭去疾的材料的時候,發現系裡正在準備給郭寄拒信。郭去疾最後說:“我的‘叩門之旅’在繼續着,絕大多時候,都無功而返。然而,石沉大海卻不代表徒勞無功,因為一次一次,機會之門這樣被我敲開。一步一步,我得以到微軟總部工作,到斯坦福大學讀MBA,到Mckinsey到Amazon和Google工作的機會”。

  美國人很喜歡嘗試不同的工作,他們一生中平均要換四次工作。在長期計劃經濟的思想影響下,更多的中國人不願意換工作,而更傾向于終生做一件事。其實,換工作崗位的意義在于,你一開始做的決定并不一定是你的終生決定,你仍然有機會去嘗試更多的東西,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

  是以,不要因為暫時不了解自已的長處而猶疑不決,積極行動起來吧!你會發現自己的才華和天賦。大家要珍惜每一次嘗試,因為機遇往往不可複制。要随時做好準備,以免機遇到來時錯失良機,同時也應學會從每一個失去的機遇中吸取教訓。此外,隻有敢于挑戰自我,你才能充分地開發自身的潛力。我建議大家經常給自己設立一些極具挑戰性、但絕非遙不可及的目标。

步驟五:充分準備、把握機遇

     不要坐等機遇上門,因為那是消極的做法。屠格涅夫說:“等待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什麼事也不做地空等,另一種是一邊等,一邊把事情向前推動。”也就是說,在機遇還沒有來臨時,就應事事用心,事事盡力。

  如果被苦難或挫折阻擋,我們應該學習把挫折轉換成動力,而不要一遇到困境就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怨天尤人,更不要在需要立即行動的時候猶豫不決。人生不能用這種消極的方式度過。我們終有一天要面對自己,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是以,我們必須在平時做好充分的準備,掌握足夠的資訊,以便在必要時做出最好的抉擇,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遇。

  一旦機遇到來,一定要全力以赴,把握機遇。

  我在攻讀博士學位時,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同學洪小文的幫助),把語音識别系統的識别率從以前的40%提高到了80%,學術界對我的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當時,有些老師認為,隻要把已有的結果加工好,寫好論文,幾個月之内我就可以拿到博士學位了。

  但是,我很清楚,第一步的成功給我提供的隻是一個機遇,而不是一個答案,因為80%的識别率決不是最後的最佳結果,因為我用的方法隻是冰山一角。而且,我已經公開發表了我的研究成果,每一個研究機構都會學習、使用我的方法,是以,如果我此時放松下來,不再做實驗,埋頭寫論文以求盡快畢業的話,别的學校或公司很快就會超過我。

  是以,我不但沒有放松,反而更加抓緊時間研究攻關,甚至為此推遲了我的論文答辯時間。那時候,我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個小時。這些努力沒有白費,它們讓我的語音識别系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識别率從80%提高到了96%。在我畢業之後,這個系統多年蟬聯全美語音識别系統評比的冠軍。如果我當時在80%的水準上止步不前,随随便便就畢業的話,後來商業周刊頒發的“1988年最重要科技創新獎”就肯定會讓别人搶走了。

  是以,當你知道機遇來臨的時候,要積極把握;當你尚未看到機遇的時候,要時刻準備。

步驟六:積極争取,創造機遇

  當機遇尚未出現時,除了時刻準備之外,我們也應該主動為自己創造機遇,不能總是守株待兔,等着機遇上門。

  記得當我在蘋果工作時,有一段時間公司經營狀況不佳,大家士氣低落。這時,我看到了一個機遇:公司有許多很好的多媒體技術,但是因為沒有使用者界面設計領域的專家介入,這些技術無法形成簡便、易用的軟體産品。

  于是,我寫了一份題為《如何通過互動式多媒體再現蘋果昔日輝煌》的報告。這份報告被送到多位副總裁手裡,最後,他們決定采納我的意見,發展簡便、易用的多媒體軟體,并且請我出任互動多媒體部門的總監。

  多年以後,一位當年的上司見到我,他深有感觸地對我說:“當時,看到你送出的報告,我們感到十分驚訝。以前,我們一直把你當作語音技術方面的專家,沒想到你對公司戰略的把握也這麼在行。如果不是這份報告,公司很可能會錯過在多媒體發展的機會,你不會有升任總監和副總裁的可能。今天,在iPod的成功裡,也有不小的一部分要歸功于你和你那份價值連城的報告。”

  在微軟公司,大家都很重視向比爾•蓋茨每年四次的彙報工作成果的機會。在報告的幾個月前,全球各研究院就開始提早排隊,報上最得意的成果。

  微軟中國研究院剛成立的那一年,當幾個研究項目都還沒有得到最終結果的時候,我就冒險争取了六個月後向比爾彙報兩個研究成果的機會。因為那時我知道很多人對中國研究院還不太了解,如果能在比爾面前成功地示範我們的研究成果,就會對研究院的發展提供很大的幫助。

  當時,我知道有四個研究項目各有60%以上的可能性在六個月後得到好的結果,但是,我不能等到100%确定後再去申請。于是,我用兩個措辭含糊的報告題目預訂了位置。六個月後,果然有兩個項目得到了非常好的結果,于是,我們修改了報告題目,十多個人飛到美國為比爾做了現場示範。那次彙報非常成功,得到了比爾高度評價。

  報告的第二天,比爾對所有的公司上司說了他著名的那句話:“我敢打賭你們都不知道,在微軟中國研究院,我們擁有許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體研究方面的專家。”是這句話開始建立了研究院在公司的信譽的。

  顯然,如果我總是消極地等待,那麼,我們恐怕就要錯過向比爾彙報研究成果的機會了。

  對大學生來說,大家應該積極地計劃大學的四年,積極地争取和創造機遇。你的畢業計劃将成為你學業的終點和事業的起點,你的志向和興趣将為你提供方向和動力。你如果不知道你的志向和興趣,應該馬上做一個發掘志向和興趣的計劃;你如果不知道畢業後要做什麼,應該馬上制定一個嘗試新領域的計劃;你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麼,應該馬上寫一份履歷,找你的老師、朋友打分,看看哪裡需要改進;如果你畢業後想出國讀博士,你應該想想如何讓自己在申請出國前有實際的研究經驗和論文;如果你畢業後想到某個公司工作,那你應該找找該公司的聘請廣告,和你的履曆對比,看自己還欠缺什麼經驗……隻要做到了這些,你就不難發現,自己每天都會比前一天離成功更近一些。

步驟七:積極地推銷自己

  在全球化和資訊化的時代裡,那些能夠積極推銷自我的人更容易脫穎而出。

  很多在美國工作多年的中國人對美國同僚的印象總是這樣的:“他們怎麼這麼能說?他們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工作成績,而中國同僚在很多時候做得很好,卻沒有展現出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在公司裡,經常得到晉升機會的人,大多是能夠積極推銷和表達自己的、有進取心的人。當他們還是公司的一名普通員工時,隻要和公司利益或者團隊利益相關的事情,他們就會不遺餘力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貢獻自己的主張,幫助公司制定和安排工作計劃;在完成本職工作後,他們總能協助其他人盡快完成工作;他們常常鼓勵自己和同伴,提高整個隊伍的士氣;這些人總是以事為本、以事為先——他們都是最積極主動的人。

  要想把握住轉瞬即逝的機會,就必須學會說服他人,向别人推銷自己、展示自己的觀點。一般說來,一個好的自我推銷政策可以讓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錦上添花。好的自我推銷者會主動尋找每一個機會,讓老闆或老師知道自己的業績、能力和功勞。當然,在展示自己時,不要貶低别人,更不可以忘記團隊精神。

  當我被微軟總部調回美國,在美國啟動總部把工作外包給中國合作夥伴的工作時,我一直在考慮如何把這項極為重要但又缺乏資源的項目做好。

  這時,我很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毛遂自薦的信。這封信來自一位在微軟技術支援中心工作的經理。她在信中說:“雖然我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但是我曾在多個部門工作,而且學習很快。我願意用我自己的時間幫你把這件事情做好。我不需要酬勞,我也不是申請工作,我隻是希望為中國做點事情。你選擇我沒有風險,因為我至少可以把每個細節都幫你想清楚,這樣可以節約你的時間。”

  如果不是這封信和後來的交談,我怎麼也不會想到,把這個工作交給一位業餘而又沒有相關經驗的人來做。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她沒有辜負我的期望,把這件事情做得非常好。因為她起頭的工作,微軟後來三年中提供給中國的外包業務量增加了三倍。幾個月後,當我們終于成立了一個部門來負責這件事情時,她毫無怨言地把所有的工作交給了這個新部門。

  後來,微軟亞洲研究院有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沈向洋院長要我推薦人選,我想到了這位多才多藝的志願者。她就是今天微軟亞洲研究院高校合作部總監宋羅蘭。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要求我們展示自己,這是不是要我從一個内向的人徹底轉變為外向的人?”其實,一個内向的人很難徹底地改變自己的性格。是以,我建議大家可以在自身性格允許的範圍内往“外向”靠攏,盡量尋找一些“比較外向但又不給自己帶來太大壓力”的機會。

我的選擇;你的選擇

  2005年7月19日,我離開了微軟,加入了Google。我在過去的幾年中,一直希望回到中國。而且同時,我發現許多我的朋友加入了Google後都非常愉快。

當我聽說Google将在中國有很大的計劃時,我沒有等着它的電話,而我積極地直接聯系了我認識多年的Google的CEO斯密特。他積極邀請我去看看。我發現,Google是一個讓我震撼的公司 – 從它的新一代技術到員工的激情,從它誠信和對大衆利益的執著,從它獨有的自由和透明度,我發現了一片我向往的淨土。我有選擇的權利。于是,我選擇了Google。我選擇了中國。

  有記者問我這個選擇帶來不少麻煩,我會不會後悔。我的回答是:“直到我死的那一天,我要做我有激情的事情。對這個決定,無論帶來多大的困擾和麻煩,我終身不悔。”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是你自己惟一的司機,千萬不要讓别人駕駛你的生命之車。你要穩穩地坐在司機的位置上,決定自己何時要停、要倒車、要轉彎、要加速、要刹車等等。人生的旅途十分短暫,你應該珍惜自己所擁有的選擇和決策的權利,雖然可以參考别人的意見,但千萬不要随波逐流。

     隻有積極主動的人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競争環境中赢得成功,隻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獲得真正的機會。

  最後,我将下面一段話贈給中國的學生:

  你們的時間有限,是以不要浪費時間在别人的生活裡。

  不要被信條所惑 –盲從信條是活在别人的生活裡。

  不要讓任何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内在的心聲。

  重要的,擁有跟随内心和直覺的勇氣。

  你的内心與直覺知道你真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斯蒂夫•喬布斯(蘋果公司總裁)

2005年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