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歌手梁博:娛樂圈太深,我從不進去

作者:新周刊
歌手梁博:娛樂圈太深,我從不進去

文東昭

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做音樂卻沒有上過娛樂圈的梁波,真的不知道"内在音量"是什麼。

歌手梁博:娛樂圈太深,我從不進去

2020年1月12日,梁波與徕卡M6一起錄制了一組名為《忙得不可開交》的北京街景照片。

上海的夏天悶熱而炎熱。梁波整個下午都帶着他的吉他在街上,"人們被曬黑了。

他的吉他很重。導演不忍心說:"你不用,你把鋼琴拿出來,拿箱子上線,不要把鋼琴放進去。梁波的第一反應是覺得這個提議很奇怪,他不喜歡假,還是固執地堅持:"我出來的時候沒有鋼琴那位置不對,手的重量也不一樣。我必須保留它。"

梁波在大學讀書時年僅21歲,當時他加入了《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在幾個月的程式設計周期中,他隻做出了兩次讓步。

第一次是瞎子,他穿了一件"自認的白色T恤",但導演覺得"不夠草根",讓他換上了一件綠色的T恤。梁波說,這件夾克特别傻,"白色可能更強壯,至少像正常人一樣。第二次是學生的拍攝故事,節目組會買鋼琴體驗包裝粗糙而興奮,梁波不得不按照劇本,讀出那些他無法忍受的台詞。

經過一輪清關,最初的"草根"梁波有了一定的發言權。無論是作為素食主義者還是開始受到關注,梁波的表情都充滿了自己的堅持:"我總覺得,一個好的節目是全面呈現的,那是想法的時候。我還寫了一篇"我應該如何介紹"給導演。"

九年後回頭看,梁波發現,在那一年參加比賽的這麼多人中,他似乎就是這樣一個坦率無畏的"傻瓜":"大多數人都完全了解娛樂圈是什麼樣的,以及如何經營自己的。"隻有他對娛樂業一無所知,每天他獨自一人在自己的房間裡,隻有一件事:如何練習歌曲,如何設計舞台。

梁先生不了解其他參加者的情況,亦不擔心計劃小組的各種安排。他專注于做好自己的工作,意志堅定。在大家眼中,他清楚地把自己看作一個異類的人:"說你是異類的群體,你不向往,沒有欲望。如果你有欲望,你可能會很匆忙。"

梁波不想進入一個認為自己愚蠢和異質的群體。但當燈光亮起,有機會唱歌時,他感覺到1000萬同齡人站在他身後:"我們所謂的自信和安逸,不是為了挑釁你,或者不屑一顧。我們熱愛和平,就是希望自己所處的環境有自己的生存規則。"

一路上,梁波很少被打擾,他也付出了比一般努力感更多、更沉重的付出。

"那時候,我必須這樣做。

梁波小時候形容自己是"零自信"。他不知道他的資本和關注的理由是什麼。當時,他喜歡一切與階級無關的東西,尤其是繪畫,這是他的第一次表達。

在他渴望開始的年齡,他從未找到自信的機會,直到他遇到了音樂。

十多年前的一個下午,老師拿出一把破舊的吉他,彈起了碧昂斯的《我真的愛你》。"前奏一出來,就像打開了它的背影。梁波記得老吉他的所有細節:沒有效果,沒有插件,應該很便宜,散發着一架好鋼琴的味道,但每次響起,仍然激起他的心弦。現在,在梁波辦公室的架子上,"上面的第一張唱片"來自碧昂絲。

繪畫是梁波與自己交流的一種方式,而音樂,在具有溝通作用的同時,給了他一種強大的表達媒介——音樂對他更具感染力,更适合于表達的釋放。

人們誤以為梁波不喜歡說話,其實是面對家人和朋友,或者那些聊天的人也渴望交流,他相當健談:"其實每個人都有很強烈的表達欲望,但有人可能不說,或者不說一些浪費時間、沒用的話。一個真的不喜歡表達的男人什麼也做不了,因為他不想分享它。"

在收到人生第一把吉他後,梁波選擇直接學習流行音樂,跳過了音樂科學知識的學習。多年來,他一直在自嘲自己的理論,"隻知道流行音樂的一些術語",但這并沒有影響他的創作和發展。他喜歡超越和颠覆熟悉的制度和規範。"就我個人而言,謝天謝地,沒有,束縛要少得多。但這不能輕易地對别人說。有專業人士分析我寫的一些東西,他們覺得很有趣。如果我有這些理論知識,我可能不會有這種感覺。"

在獲得"好聲音"全國冠軍後,梁波回到學校學習,落後去了美國。他說:"我必須去參加考試,否則考試不及格。"他很匆忙,但他急于在最熱門的時候拿出更多的好作品,而不是從這種聲譽中獲利并扼殺他的創造力。

"也許我可以在最熱門的時候制作一張專輯,然後利用這種勢頭通過我的專輯賺錢,這是完美的,正常人的想法。但梁波的追求不是這些,他也沒有一般的"大計劃"意識。他隻是本能地知道自己不想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是他脾氣中一種深刻的理性。

對于當年的決定,梁波并不後悔:"如果你現在回到那個時候,就得那樣做。那是那個時代的潛意識。"

"沒有必要闖入人群。

就目前而言,梁波作為一名音樂家和歌手,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行事,但他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至于"明星"的稱号,他覺得沒有必要謙虛:"你是(明星),火是另一回事,至少有些人知道你不用擔心這個。但作為一名歌手和音樂家,我并不滿意。"

人們給梁波起了很多名字,他說:"不管是好名還是壞名,隻要是觀衆叫的,就逃不掉,是以不要那麼排外。"但大多數時候,你在做什麼,這不是謊言,"是以這取決于你出名的原因。

梁波很少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日常生活,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另一方面,他不想浪費時間。"我前一陣子和朋友們圍了一圈,現在我的心情很好。

無聊的時候,他會看視訊或電影,最近還愛上了狂野。在他看來,野外是最豪華的地方,是人們可以真正放松的地方。他受不了公園,幾乎不去一個有很多人的地方。"我害怕這樣。這是我自己的問題,我隻是覺得很尴尬。梁波說,他不能進入嘈雜的環境,覺得這會對彼此産生不好的影響——當然,他的聽衆和聽衆是不同的。

"舞台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許這取決于我的生活,而不是我是音樂的一部分。舞台排練,音樂,專輯是我(生活)的,我很幸運能以此為生。它已經融入了我的生活。"很難把愛情當成一種事業,它需要命運,很多人做不到。梁波經常對自己說:你有這個命運,你一定要努力做好。

梁波從來不會為他在一段時間内的低頻而焦慮:"一個人一年的出現,或者你的計劃,都不會給人留下你在那裡看你的印象。我沒有資格說對或錯,我不想那樣做。它應該是對這個人今天所做的事情的深刻印象,無論好壞,或者記住你做了什麼。"

他也不擔心失去觀衆:"我隻能說,直到今天,我的觀衆一直在增長,這就是事實,這就是我正在做的事情的答案。當然,我會努力讓他們感覺良好。"真正愛他的球迷會認出他,他們願意保持這種狀态。

梁波不允許任何人在他的作品中拉人,他讨厭"姐弟"的社會态度,認為這樣會影響工作的獨立性。在音樂上,他隻接受平等的溝通和合理的修改,一切合作都應建立在互相尊重、開放和寬容的基礎上。他想成為真人。

歌唱和表演都有一個"表演"字,關于如何把握現實和表演的規模,梁波說:"好表現"。你是一個演員,如果你演得好,你可以是真實的。就像我做多樣性一樣,我幾乎所有的反應都是真實的。但我也清楚地告訴你,不可能達到90%,完全正确。"

歌手梁博:娛樂圈太深,我從不進去

2021年4月9日,接受北京森林兒童公司采訪的梁波不時彈吉他。音樂讓他放心,讓他變得純潔。

"我問心無愧。

創作時,梁波對自己的直覺非常自信。這種自我控制無法量化,但很少錯位。

梁波覺得這是一種音樂時"必要的自戀":"我覺得不自戀就做不到這一點。你如何了解這一切,你可以把它了解為一個貶義詞,你可以把它了解為積極的,這沒關系,但你必須承認它。我不認為你可以在舞台上做到這一點,是以不要上來。"

他了解自己,反思,每天發現自己的缺點。尤其是在起起伏伏中,不斷糾正自己的過程讓他感到心碎。他自己的音樂缺點都展現在缺乏了解、審美變化、新專輯發行延遲等等。

對于藝術創作,包括人在内的因素會不時發生變化。梁波也知道自己必須有耐心,直到現階段對他來說足夠好的作品得到認可。

是以,梁波更是真的會讓人覺得很"難做"。他也經常想起這件事。

在最近的作品中,梁波意識到,人們的心态是這樣的:可以接受最終綻放的輝煌成果,但很難邁出創造的第一步。理想的結果是,梁波堅持自我的基礎,他相信并尊重靈感,作品即将揭開那一瞬間的閃光,比教科書式的判斷更準确。

梁波的服裝風格一向簡單,基本上可以把他和黑人放在等号上。但他實際上喜歡華麗的,這是鮮為人知的 - 他喜歡碧昂斯三重奏的鮮豔衣服和肮髒的辮子。但喜歡喜歡,他不想模仿。"想象一下,如果我這樣穿它,那就是精神病。"我有完全的責任和義務不向你展示醜陋的東西,"梁說。這就像有時軟體會做一些叫做内部測試的事情,但它實際上是一個概念。"

每個行業都有慣例和制度,梁波的一些做法無意中造成了差異甚至沖突,這是他很早就開始面對的。在外界的壓力和影響下,他一直堅持自己,隻尊重聽衆和專業人士的意見:"不要被那種所謂的評價所打擾,有些事情你聽錯了人。有些事情必須問他們,有些事情必須問自己。"

梁波承認,他的性格有很多缺陷,有些是無法改變的,也不打算改變。那些被移除的就像傷疤一樣,提醒着他所遭受的創傷。他比以前更加現實和果斷,并且更知道如何在面對嘗試的人時"表現"。他不再像以前那樣對每個人都沒有差別,這是"最後的成長"。

其餘的,無論好壞,都不會改變,比如幼稚的一面。梁波覺得孩子氣是幸運的,他希望到80歲左右:"像我寫的《男孩子》一樣,人們會有一個舞台,特别希望别人能認出來。現在我的标準很簡單,我可以問一個清醒的良心,我真的沒有為别人的觀點而活。"

至于娛樂圈,《名利場》中梁波說:"我當然沒有發言權,内心太深,我從不進去。即使在Twitter上,他也不認為自己在擂台上:"熱搜我從未如此舒适,很難形容。就是看自然,比如我在程式中的一個動作,一個字,即使不是千萬一,我還是覺得不舒服。但一旦發現這件事與專輯的創作、制作、演唱有關,挂幾分鐘還是很不錯的,能見面又不要求,我會珍惜的。"

人生是一座起伏不定的山脈,梁波還在努力向上。從那以後,他一直在學習:"我最自豪的是,今天我可以告訴你,我不是巅峰。我出道不錯,但還是有缺點的。我現在比以前好多了,這證明了我的學習成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