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梧葉秋聲,這裡有最美古詩詞
蘇轼
蘇轼的一生可以概括為“三起三落”。
且看詳情,領略一代文豪蘇轼大起大落的傳奇人生。
蘇轼
名震京師。公元1057年,蘇東坡22歲時參加科舉考試,一舉成名天下知。這一年錄取進士388人,蘇東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蘇轍名列第五。考中進士後,蘇東坡步入仕途,一步一個腳印,逐漸被提拔重用。
被貶黃州。公元1079年,因為“烏台詩案”,蘇東坡被關在禦史台審訊130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産生了新黨與舊黨之争。蘇東坡反對變法,站在舊黨一邊,後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使。
蘇轼
青雲直上。公元1085年4月,宋神宗駕崩,年僅10歲的哲宗繼位,英宗皇後也就是皇太後攝政,盡廢王安石新法,史稱“元祐更化”。任用司馬光為宰相,也使蘇東坡青雲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诰。短短17個月時間,蘇東坡從戴罪之身的從八品升到正三品,躍升了12個官階。
主動請辭。太後和司馬光全盤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蘇東坡堅持原則,反對全盤否定。因與太後和司馬光政見不合,蘇東坡一再主動請辭外放。公元1089年7月至公元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個月。
蘇轼
再次回朝。蘇東坡公元1091年3月回朝,當了7個月的吏部尚書,然後出任颍州、揚州太守,再任兵部尚書1個月、禮部尚書9個月。從蘇東坡頻繁的上下左右調動,反映了朝廷當時極端沖突的心态。
一貶再貶。公元1093年9月,太後駕崩,18歲的哲宗親政。剛一親政,就變本加厲地進行政治反撲,無情打擊“元祐黨人”。先把蘇東坡降為定州太守,趕出京城;上任1個月又被貶到遙遠的惠州,在那裡住了2年零6個月;再被貶到更遠的儋州。
蘇轼
蘇轼直面人生中的“三起三落”,屢遭艱危而無悔,身處逆境仍泰然。蘇轼真的牛,不簡單,必須點個贊。
蘇轼最可貴之處是他那種屢遭挫折卻能夠始終保持一種樂觀豁達、超然脫俗的人生态度。
蘇轼
為什麼蘇轼能達到這種生活境界呢?
原來,蘇轼長期受儒、釋、道三教融通的影響,在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下,蘇轼兼修儒、釋、道三家思想,取長補短,建構自己特有的人生觀。儒家的經世之道,佛家的超脫曠達,道家的無為而治都在時時刻刻地影響着他。可貴的是,他并不是隻堅守一種思想,而是将儒家的學以緻用、精忠報國,佛家的不慕名利、通達變化和道家的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的思想融會貫通,由外滲透到内,作為自己處事行事的準則。從儒家思想中,他找到了自己救濟天下蒼生的膽氣;在佛老思想下,他又學會了當事情不順意時,如何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他的思想使他即便不用隐世,也同樣能夠完善自我。蘇轼集三家思想之大成,用儒學來實作政治抱負,用道學來排解苦悶,用佛學來調整心态,用兼收并蓄的理念,吸收三家思想的精髓,作為自己做人行事的根本。
蘇轼
當今社會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我們仍然需要保持這種樂觀豁達、超然脫俗的人生态度。你說呢?
—END—
免責聲明:以上部分内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将盡快删除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