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一下目前的“智能家居方案”,結果大緻可分成三類,一類是學術性方案,其中以研究論文為主,通常會深入讨論家居智能的一些理論或關鍵技術方面,包括标準、內建方法、控制平台,甚至包含了對人類家居行為的研究。這些方案從技術的角度為我們謀劃了智能家居的理想未來。第二類是廠商方案,其中以家電廠商和産品廠商為主,通常以自營的智能化家居産品為核心,建構以自主産品為線程的高端智能家居系統,向社會高端人士展示高大尚的超前享受。第三類即網際網路方案,由網際網路巨頭領銜,多以硬體接入平台為主,背後是其強大的雲服務能力。從他們的解決方案中,我們似乎看到了智能家居的“屌絲”化趨勢,平民化家居智能指日可等。
學術方案對産品沒有太多的立場,是以其智能家居中的主角是預設的,或者可以認為其主角是“技術”。在廠商方案和網際網路方案中,産品是主線程,是以其家居智能的主角是方案提供商,他們站在智能家居舞台的中心,為我們設計藍圖,為我們規劃未來。他們是對的,而且他們确實也是市場的主角。但是,在實作家居智能的這個過程中,還有兩類主要角色被故意缺失了:作為家居主人的“我”和“我”的家居設計師。在這個建設智能家居的主要場合,我和我的設計師都被當成了看客。智能家居就象是買汽車的配置,“有錢你可以買豪華車。但你也有五種個性化選擇”。
當然,智能家居方案提供商不大可能會承認這一點。畢竟,這些方案就是為“我”而設計,隻不過背後是産品,是商業利益。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我可以不關心整個過程,隻等待結果,然後坐在我家的沙發裡享受智能生活。但作為家居的主人,我可能還會有以下關心:
一.如果“我”是個敏感的人,我想有真正的主人體驗,我想請來一個家居設計師,按自己的意願設計我的家居智能,使用我喜歡的裝置。我可能不想太多地使用無線裝置;也可能大老了,不會使用手機或PAD;也可能太小了,老是把這些東西當玩具,叫保安一趟又一趟來敲門;我不喜歡太多的自動化,想不時按我的想法改變一下,等等。可是我卻非常不喜歡把供貨商請到家裡來:撕掉桌面,更新裝置,然後告訴我,更換桌面不是他們的事。
二.如果“我”很關心智能技術,我可能會問:裝置安裝到位了,網絡連接配接好了,APP下載下傳到手機上了,可智能真的就有了嗎?在智能領域,智能可不僅僅是硬體,軟體才是靈魂。更重要的是,在大多數時候,智能是“我”和環境互動的體驗。可廠商他們是怎麼知到的?而且,關于“我”的大資料還沒有産生啊!
三.如果“我”是家居智能的發燒友,一切都想自己動手DIY,買最先進的裝置,使用最先進的技術,然後和我最好的朋友一起編寫智能軟體,享受整個過程,體驗其中的挫折和成功,為其中的每次成功”尖叫”。
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不同性格的家庭主人,是以不可能隻有那麼一兩種家居智能,僅憑一兩種标準化模闆方案也不可能滿足大規模市場要求。如果智能家居提供商真正地把“我”和“我”的設計師當做舞台的中心角色時,就很有必要從IT系統內建的曆史中汲取一些經驗:突破單一系統廠商的邊界,形成以開放軟體為核心的平台化格局,不同産品即接入即內建即使用,最後通過軟體服務為系統帶來靈魂。
以傳統IT企業為代表的一些組織已經提出了基于軟體的方法,包括AllSeen Alliance技術聯盟推出的AllJoyn,Eclipse基金會推出的 SmartHome/OpenHAB,蘋果公司釋出的Apple iOS+HomeKit等,其核心是總線型軟體平台,而且前兩者還是開放的開源軟體平台,其目标将會是一個開放的智能家居生态環境。
作為潛在的智能家居使用者,我更贊同這類開放軟體總線方法,因為這其中包含着更多的使用者思維,更多的開源方案,以及更競争化的生态鍊條。在這樣的生态中,“我”是主角,家居設計師、家電廠商、IT企業、網際網路服務等衆主體同台參與,各自把産品做的更精緻,更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