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資料同行】已開通綜合、資料倉庫、資料分析、産品經理、資料治理及機器學習六大專業群,加微信号frank61822701 為好友後入群。新開招聘交流群,請關注【與資料同行】公衆号,背景回複“招聘”後獲得入群方法。
正文開始
漁歌前言:
強烈推薦給希望求職産品經理的在校大學生,和職場新人。
推薦原因:1)接地氣的産品新人工作寫實;2)産品經理求職履歷和面試建議。

我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一枚北漂商業産品經理。
578天前,我從長春的大學出發,加入北漂一族,懵懵懂懂踏上産品之路。578天經曆了3家公司。
第一家公司因為投資人問題,公司倒閉。
第二家公司的業務中層和骨幹集體離職,業務停擺。
現在是第三家公司,從事夢寐以求的商業産品經理崗。
北漂的前7個月,我隻有3000月薪,有段時間北京嚴查,就連住青旅也要東一家西一家奔波。工作上,因為是産品新人,面對突變、複雜的環境,在二十出頭的年紀體驗到,中年人下班後需要在車裡獨處,才能緩解壓力的狀态。但我總算熬過來,堅持下來。
這578天,我被認可過,被社會教育過,迷茫過,但我還是喜歡産品經理這個崗位,因為懷揣着一顆給使用者提供價值的産品初心,希望自己能做出讓使用者有A Ha Moment的産品。
第1段經曆:實習無門,心如死灰之際,遇到師傅
我畢業于一所長春的普通大學院校的會計專業,但我很清楚會計的職業路線不适合我。
大二時,⼀個遊戲開黑群裡的⼩姐姐,突然說她從活動策劃轉産品經理了,将通過設計頁面和功能,為公司帶來業務增長,言語中滿滿自豪感。
當時我不懂什麼是産品經理,但覺得挺有意思。于是開始在知乎上研究,産品經理是幹什麼的,産品設計是什麼意思?還花了3000+報了産品經理網課,這是我當時2個月的生活費,為了網課,我兼職了兩份家教。
這門網課,帶我設計一款産品,從使用者調研、使用者畫像到業務流程,以及功能設計,再到産出需求文檔,是以給了我一定的産品認知。雖然現在看來很淺,僅停留在紙上,因為沒有開發團隊的配合,沒有業務場景的回報,沒有産品leader的價值判斷,是以遠遠不夠落地。現在回頭想,深刻感受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但當時産品經理這種思考+溝通(當時的認知)的工作,讓我覺得走這條路,至少比被家裡安排到銀行上班快樂
于是,我開始嘗試通過各種方式拿到産品經理的offer。
當時遇到的最大的難題——求職無門。我在北京投了不知道多少份履歷,然後兩周時間,面試了五家公司,但沒有一家公司給我産品實習的offer。主要原因:
1)學曆不出彩,隻是三本普通院校;
2)學校區域處于劣勢,長春的網際網路工作機會太少,我必須去北上廣深。而北上廣深比我有優勢的應屆生滿大街都是,是以求職難度增加;
3)沒有産品實戰經驗,在大學期間沒有網際網路産品相關經驗,對産品基礎能力的了解隻停留在紙面上。
這三者疊加,導緻面試機會零星可見。即使有面試機會,但由于缺少對産品的體系化認知和實踐經驗,也沒有行業判斷,是以無法拿到offer。
不記得為了面試跑了多少站地鐵,一家家都失敗,這讓我對自己的産品認知産生了懷疑,心如死灰。
幸好,因為大學期間有過社群營運經驗,拿到了營運崗offer,是以當時心生“不行就先做營運,再轉産品”的念頭,畢竟沒有offer的北漂,心裡太不踏實。
後來去一家短視訊創業公司面試,萬幸,之前的網課中有針對短視訊産品的一些介紹,是以能和面試官有一些對産品功能層面了解的對話,最終拿到了offer。也是在這次面試中,遇到了我的師傅,他是這家新興短視訊平台的背景産品經理。
這段大學畢業,求職産品經理的慘痛經驗告訴我,對剛開始求職或實習的産品經理來說,需要有高品質的産品實習經曆、了解面試公司的行業特征,認清自己,盡可能誠懇的找一份适合自己的機會:
1)有高品質的産品實習經曆很重要。産品經理面試都要有産品實習經曆,有品質的實習能讓自己入門,也是面試的重要加分項。履歷/⾯試中盡可能展示自己在的産品實踐中,遇到了什麼問題,出了什麼樣的解決⽅案,結果怎麼樣,重點是自己的思考。如果沒有産品經理的實踐,⾄少要有項⽬經驗,這是獲得⾯試的前提,哪怕隻是活動型項⽬或沒上線的項⽬。
2)提前了解面試公司的行業特征。對行業有所了解很重要,一方面能和面試官說上話,另一方面用人機關都喜歡對行業有思考,或者有實踐的人,這樣用人成本低,也更容易招到合拍的人。我能拿到短視訊公司的offer,也是因為剛好之前了解過短視訊行業的一些特征,比如視訊為什麼是上下滑,不是左右滑。
3)認清自己。比如自己在行業裡的位置和價值,相應,能拿到什麼類型公司的什麼崗位,比對怎樣的薪資。這是一個對自己的價值評定。而不是一味盲目覺得自己很牛,什麼都懂,什麼都會。那時候,我已經做好了把頭埋下的心理準備,因為我沒有牛逼的學校背景、實習背景、行業背景。
入職後的半年,我從跟着師傅設計一些小功能的實習生,逐漸變成長為能按總監的要求,獨立去調研,去思考平台級業務的設計。雖然現在看起來也很淺,但是一段讓自己成長很快的經曆。
去年4月底,經曆了人生第一次裁員,公司裁掉了部分正式員工和實習生。這給我的震動很大,一方面現實的殘酷遠遠超出自己的預期,一方面感謝大家的認可,在3個月的實習中,我得到了項目總監、營運總監、師傅的肯定,是以裁員名單中沒有我。但5月,公司還是因為投資人的關系,不得不解散,那個北漂剛穩定下來的我必須重新找工作。
第2段經曆:同僚集體離職,我如何獨立前行?
我很快入職第2家公司,做海外業務産品。
入職沒幾天,業務中層leader和骨幹集體離職,這讓我對公司的業務産生懷疑。同時,這對我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更可怕的,2個月後,公司這條産品線的産品經理(除了我)也全部離職。而我當時連執行層産品經理都有些勉強,卻被臨時頂到了主産品經理的位置,直接接受來自CEO的業務壓力,我該怎麼獨立前行?
當時,公司從提出需求到需求評審、開發上線,上線後回報,就連基本的流程都沒,更沒人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
我1個新PD,對接9個開發,又是需要海外團隊配合落地的海外業務,難以名狀的痛苦。我當時已經體驗到中年男人在家門口不想回家的感受,很多個晚上10:00後到家樓下,但要在樓下坐1-2小時,甚至後半夜才擡腳進電梯,因為無法面對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如果自己當時有足夠的分析視角,有足夠的經驗,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許就不是這樣,業務就不會那麼爛,至少不會連我的精力都配置設定不過來。我多麼希望自己能有條理的說出,這個業務應該是什麼樣的,應該怎樣推進落地,怎樣去滿足老闆的期望?但當時作為新人的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段經曆,讓我一直在想,走慢一點,做慢一點,說慢一點,多些朋友,少些敵人,從優秀的人身上學東西。
就像小時候做題,拿到題就直接去求解。但實際上應該先考慮,為什麼會有這個題?有哪些解決方案?最優解是什麼?不同的解決方案涉及哪些資源,對各方利益的影響是什麼?
走慢一點,我們對自己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期望,不能盲目拿别人跟自己比較,而是先想想自己目前在哪一階段,能做到哪些,和比自己更優秀的人的差距在哪。
做慢一點,不要急着出成果,而是想清楚全貌,從哪裡開始,在哪裡結束,中間經過哪些環節。
說慢一點,不要說那麼快,人情練達皆文章。我最近在豆瓣有看一些很優秀的應屆生履歷,他們的思路方法、認知水準,甚至比工作多年的人都優秀,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該做什麼。
多點朋友,少點敵人。不管什麼時候,有利益沖突不可避免。至少要清楚自己跟誰在一條船上,跟誰有共同利益,用這個角度去考慮問題,就可以避免一些問題。不管跟業務,還是跟技術合作,捋順人心,很重要。說話做事情,多為他⼈想⼀步,隻要不影響⾃⼰的核⼼利益,其實有時候放棄部分利益,反⽽能收獲⼀份⼈情 。⼈情的價值不是⾦錢能衡量的,是⼈⼼。
身邊一定要有比自己優秀的人。當自己不懂的時候,有人懂,就可以讓自己持續提升。總比天天跟一幫比自己還差的人在一起,更能成長。初級産品可能隻能一起吐槽,但跟三年的産品經理在一起,就可以聊業務、聊職場。比如當老闆要做傻逼功能時,初級産品經理可能就是抵觸,而比我進階的産品經理知道這是響應性需求,老闆既然決定要做,那就做,做給老闆看就好。同時考慮好兜底方案,萬一老闆的需求真的翻車了,可以補救,不至于太難堪。這樣老闆會覺得有大局,下屬可以幫老闆兜底。
第3段經曆:成為自己期望的商業産品經理
這是我的第3份工作,有leader定方向,我負責商業變現的産品,恰巧這也是我一直夢寐以求的崗位。
有了前2段經曆後,我對如何做産品,如何做人都有了新的認知,也做了很多改變。
目前看上去似乎還行,但我也不确定未來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
最後:寫給妹妹的話
和漁歌約稿是因為妹妹快要實習了,有很多話想跟妹妹說,希望我的經曆能對妹妹的實習、就業、未來的成長有一些幫助。
To 我的妹妹:
你快要實習了,不管你想做什麼,先清楚你⾃⼰要什麼,有什麼,而後看機會怎麼樣,自己能為此付出什麼,未來的職業發展路線是什麼樣的,要通過什麼樣的平台、獲得哪些資源,才可以在這個領域過的舒服。
未來不管你從事什麼,都需要對⾃⼰先做好價值認知和判斷。因為進⼊社會後,會遇⻅許許多多來自他⼈對你的判斷,可能⾼,可能低,這種判斷會對自己的認知和選擇有很大的影響。是以一定要保持獨立、清醒的自我認知。
自視過高會被社會嫌棄,錯失機會,因為我們的每一步都是自己走出來的,沒有來自高門的鋪墊,我們對社會的認知也确實不夠,是以不妨讓自己低一點,低一點才能有水流進來,隻要不影響自己的核心價值,階段性的取舍都是可以的。
如果能選擇自己有能力做,也喜歡做的事,那當然最好。
還有前面提到的,不妨走慢一點,做慢一點,說慢一點,多些朋友,少些敵人,從優秀的人身上學東西。
我說的也許不準确,很多事情需要⾃⼰經曆後才知道是什麼樣的。
就像我們做産品,有時候會為了⽤戶體驗縮短功能步驟,有時候卻會為了業務上的利益延⻓⽤戶的步驟。
哥哥希望你能做⾃⼰,開⼼就好。
百味人生系列,源于漁歌在2個朋友的故事中,找到了自己心智模式的問題和根源。朋友的故事對于漁歌認知自己很有啟發,也就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從中受益。
每個人的故事都是一種成長和選擇,和各自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尤其童年時光。别人的故事,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可以照出我們身上相同或者不同的問題。漁歌希望大家看别人的故事時,不帶有色眼鏡,不随意貼标簽。漁歌也不在故事中植入自己的觀點,最大程度還原主人公的經曆。讓别人的故事,成為我們的第三隻眼睛,幫我們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每位受訪者自己也是受益人,有的受訪者聊着聊着,痛哭流涕,這是他們第一次有儀式感的去認知自己,找到根源的問題,是以請大家對受訪者抱以敬畏。
每個故事從采訪到成文,要花費很多的時間,漁歌也需要大家的回報。寫得好,不妨多留言,寫的不好,不妨告訴漁歌哪裡寫的不要,感謝
除了報表和取數,我還有多少大資料應用的機會呢?
俞軍:為什麼多數産品經理都不合格
使用者畫像,該怎麼分析?
使用者畫像标簽體系包括哪些次元?有哪些應用場景?(附完整導圖)
使用者畫像
如何建設一個标簽庫?
産品的天機和成敗:我的實踐史與俞軍的方法論
工作六年,我總結了一份資料産品建設指南
BI(商業智能)的未來?
超越BI,資料産品的前途在哪裡?
資料産品經理,并不是資料 + 産品經理
五年數字大屏之路,“述說”着我們大資料變現怎樣的故事?(附示範視訊)
重新認識資料可視化
十年的标簽庫建設經曆,我得到了什麼啟示?
為什麼微信公衆号的使用者分析功能這麼弱?
百萬标簽釋出了,這是怎樣一種體驗?
直擊傳統商業五大痛點,如何打造一個爆款的商圈洞察産品?
連續釋出十款大資料産品:浙江移動賦能金融行業
如何走出大資料洞察報告變現的困境
終端企業需要什麼樣的第三方分析報告?
業務為王,這兩年我們采用的那些資料産品和技術引擎
為什麼資料從業者要學點産品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