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之戰平定後,唐憲宗的生活就越來越奢靡,到了晚年,他甚至開始尋求長生不老術。公元818年的十一月,唐憲宗的功德使告訴他:寶雞扶風的法門寺裡有一枚釋迦牟尼的佛骨舍利,據說,隻要每隔三十年把它請出來一次,就可以歲豐人泰。
唐憲宗對功德史說的話深信不疑,于是開始做着迎奉佛骨的各種準備。
01 唐憲宗奉迎佛骨
公元819年,即元和十四年的正月,唐憲宗指令當時的宦官杜英奇,去法門寺接迎佛骨。
杜英琦帶着一行随從的宮人,按照皇帝的指令,組建了一個百十号人的宮廷隊伍,從寶雞扶風,浩浩蕩蕩地直奔長安禁中。當時這支隊伍的熱鬧和排場,令人驚歎。隻沿路看去,那數不清的金幡、華蓋、旌旗依次整齊地排列成一個長隊,奉行差事的宮人們擡着一個金珠寶刹,裡面放着一枚釋迦牟尼的佛骨舍利,他們無比虔誠、小心翼翼,而又聲勢浩蕩地來到了長安城的開遠門。
此時,長安城内已萬人空巷,而道路兩旁卻擠滿了一心向佛、畢恭畢敬的人群,這些人群裡有的是皇親國戚,有的是達官貴人,有的是普通老百姓。人們都翹首期盼,極其虔誠并急切地想要拜佛、禮佛、供佛,唐皇憲宗更是親自登上樓宇觀看。
作為一個無比虔誠的佛家信徒,唐憲宗把佛骨恭恭敬敬迎到了宮裡,并罷朝三日親自供奉,之後,又讓各個寺廟傳遞供奉。
皇帝的率先垂範加速了舉國的禮佛、供佛行為,人們恣意地追随着這股崇佛之風。為了能瞻仰佛骨,一些人甚至丢棄了自己的本職工作,進行各種布施,以求得佛骨的庇護,更有人甚至不惜變賣家産、田地。
當時的崇佛現象,還加速了佛教産業的誕生,無數信佛者化身僧尼,享受着因為信奉佛教而帶來的一些便利,全國僅佛寺就有四萬所,僧尼的人數也高達三十萬人,這些僧尼還占據着龐大的土地,而國家每年為修建這些佛教寺院,要花去很大的一筆開銷。
在舉國上下都沉浸在供奉佛骨的狂熱中時,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這時尤為清醒,他憂心忡忡,對這種風氣産生了極度的排斥和厭惡。
02 文公谏迎佛骨
作為忠君愛國之士,韓愈覺得,崇佛的現象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當時人民和國家的利益,如果不給皇帝谏言,他會寝食難安。幾經思量之後,他義正詞嚴地寫了一篇陳表,準備上奏給唐皇憲宗。于是,紅極一時的《論佛骨表》就這樣出世了 。
《論佛骨表》一共六個自然段,全文1100多字,韓愈在這篇文章裡旁征博引、以古論今,引用了大量的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勸說皇帝不要崇佛信佛,他還與當時的國朝形勢做了很多鮮明的對比,用“佛不足事”告訴皇帝,信佛不能讓國家昌盛,也不能讓人長命百歲。他甚至還正面指責皇帝,如不加以遏制,終将“位促壽短”。
這是一篇邏輯性強,結構嚴謹、壯懷激烈的文章,是以,它在當時有着重要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流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此時佛法亦未入中國,非因事佛而緻然也。”臣子認為,信佛隻是夷狄的一種法術,後漢的時候它流入咱們中國,上古時期它并沒有在中國。是以,信佛不可能讓人長壽。
當時的韓愈,内心充滿了正義感和家國責任,是以,他用了大量的例證,意圖告訴皇帝:上古帝王并沒有信奉佛教,然而卻很長壽。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漢明帝的時候,有了佛教,但是明帝在位才十八年。之後國家形勢變幻莫測,皇帝在位都不長久.本來敬佛是為了求得福氣,卻弄巧成拙有了災禍。是以,不用那麼虔誠地侍奉佛的道理,已經很明白了。
在揣摩了皇帝的心思之後,他又趁機告訴憲宗皇帝這些道理,表明斥佛的緣由。
“然百姓愚冥,易惑難曉,苟見陛下如此,将謂真心事佛。皆雲:天子大聖,猶一心敬信;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可是百姓們總是很愚昧,容易被迷惑,他們看到皇上的這種行為,都笃信皇上誠心侍佛,帝王都如此,我一個老百姓又有什麼惜命的呢?
韓愈指出,皇帝親自迎奉佛骨,大肆宣揚佛教,隻會讓百姓盲目地信佛,受到迷惑,甚至動蕩社會。
“若不即加禁遏,更曆諸寺,必有斷臂脔身以為供養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如果對這些行為不立即禁止,讓佛骨在各個寺廟裡供奉,就會有割斷胳膊和肉身來供養佛的事情了,這樣就會傷風敗俗,贻笑大方,那事情就不好收拾了。
他誠懇地勸誡皇帝,立即停止迎佛、奉佛的行為。
從《論佛骨表》裡的字字句句,我們都可以看到,韓愈内心對崇奉佛骨這件事的憂心和排斥感,此時的他,用行動守護着一種儒家士大夫的責任和情懷。
韓愈把《論佛骨表》呈給唐憲宗後,還沉浸在一種自我陶醉中,他以為這篇論表定能得到皇帝的青睐和重視。但,世事難料,隻一會工夫,憲宗皇帝的臉就由晴轉陰,表情顯示出一種極大的不滿和憤怒,不由分說地要對韓愈施以極刑。
群臣們一時也都被皇帝的這一舉動驚吓住了,回過神來,人們才紛紛開始為韓愈求情。随後,其他的皇親國戚也紛紛以韓愈為忠貞之臣,向皇帝求情。
孟子說:“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即便唐憲宗非常暴怒,但在群臣的勸導之下,惜才愛才的憲宗皇帝終究動了恻隐之心。于是,他收回了一半的憤怒,但還是把韓愈貶谪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海邊小城-嶺南潮州,也就是今天的廣東潮州。
報國無門的韓愈,此時内心充滿了疑惑和不甘,而他的命運,從此,也不偏不倚地開始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03 韓愈左遷至潮州
人總是不能不信命運這件事,就在韓愈五十二歲的那一年,他的人生之路突然變得異常狹窄難走,已到人生暮年的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一片冰心在玉壺,卻把自己送上了仕途中最昏暗的一次深淵。
此時的韓愈已經不再是年輕小夥子那樣健碩了,他身心俱疲,拖着一副殘軀,無奈地行走在了去往潮州的路上。
潮州的偏遠荒涼,無法用語言描述,韓愈冒着大雪,匆忙地離開了長安城。到了藍田關,他回首眺望長安城和秦嶺連綿起伏的山脈,内心五味雜陳。路途艱辛隻是其次,但韓愈内心更為煎熬的,是自己的一片忠心沒有得到皇帝的認可。想到自己冒死谏迎佛骨,朝奏夕貶,前途迷茫的境遇,韓愈觸景生情,感慨萬千。
于是,他寫下了那首著名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這裡的“九重天”是比作君王。面對君王,此時的韓愈報國無門,内心充滿着挫敗感和凄涼感,而越是這樣,他的忠君愛國之心,就愈發變得強烈。
當時的賈島,曾經受到過韓愈的提攜,在讀到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後,寫了一首《寄韓潮州愈》:
“此心曾與木蘭舟,直到天南潮水頭。
隔嶺篇章來華嶽,出關書信過泷流。
峰懸驿路殘雲斷,海浸城根老樹秋。
一夕瘴煙風卷盡,月明初上浪西樓。”
我的心會與你一直相随,乘坐木蘭舟,直到遙遠的潮州水的盡頭。你的詩隔着秦嶺傳到了華山西面,我的詩出了藍田關越過泷水。通往潮州的路總是在險峰中被片片隔斷,海水的波濤洶湧讓老樹看起來如秋天的暮年。總會有一天那些瘴氣會随風消逝,那時候月色就會明朗,高照浪西樓。“浪西樓”是潮州的一處小閣樓。
賈島用這首和詩,表達了自己對韓愈的思念和同情之情,也暗示了當時韓愈境遇的凄涼落寞。
人生的境遇好壞,往往就在一念之差,對于韓愈來說,他的命運,時時刻刻圍繞着儒家禮制裡的家國責任,是以,才顯得尤為悲怆。
正如嶽飛《滿江紅·寫懷》裡寫的那樣: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一切是那麼的讓人振奮精神。也如楊慎在《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裡寫的那樣:“是非成敗轉頭空。”一切又是那麼的讓人低迷。
學成文武藝,貨于帝王家。左遷貶谪的這一劫難,對于韓愈是緻命的,暮年的情懷和驕傲,在此時都不複存在了。然而行在路途,《論佛骨表》裡的一字一句,雖遠尤近,依舊徘徊在他的内心深處。
作為一個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身懷家國責任的士大夫,韓愈内心無時無刻不在想着複興儒學,報效國家,是以,他的排佛心理也愈發強烈了。
04 韓愈斥佛弘儒為蒼生
人們總是會在少年立志,期待後來功成名就,赢得生前身後名。韓愈也不例外,在當時那個封建儒家禮制下的社會,他的志向,是那麼的充滿熱情和正能量,而他的弘儒家思想,也從小就已深深地種在心裡。
出生于官宦世家的韓愈,幼年雙親離世,一直跟随哥哥韓會生活,韓會曾得宰相元載提拔做過起居舍人,官居六品,負責記錄皇帝和宰相的議政言論,是儒家思想一直的擁趸者。
除了哥哥,韓氏家族中的叔父們,也都是堅定的儒家思想擁趸,在這樣一種儒學思想濃厚氛圍的環境中長大,韓愈自然而然地受到了這種思想文化的深厚熏陶和影響。
經曆了少年的颠沛流離之後,韓愈便開始在父兄精神的傳承激勵下,學習儒家經典,并立志成為一個合乎封建禮制标準的儒家士大夫。據說,小時候除了三代的書,他不看别的書;除了做聖人,他不敢有其他志向。《新唐書·韓愈傳》中曾言:愈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比長,盡能通《六經》,百家學。此時的韓愈,已經開始悄悄長成一個真正的儒家禮制下的忠誠衛士了,這也為他後來的斥佛弘儒理所當然地埋下了一顆種子。
唐玄宗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的爆發,使整個國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破壞。到了中唐時期,佛教泛濫、道教盛行,一直支撐國朝的儒家思想卻備受冷落、落寞至極。生活在這個動蕩時期的韓愈,便表現出一種對佛老的排斥感,後來,與唐憲宗的谏迎佛骨,讓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弘儒立場。他甚至在《論佛骨表》中,與皇帝展開了一次極為激烈,針鋒相對的讨論。
在《論佛骨表》裡,韓愈排斥外來佛教,他提到:
“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佛本來就是外來之物,與我們國家的言語不同,衣服的樣子也是大為不同。何況佛家人從不宣揚我們先王傳承下來的禮制道統,身上也不穿符合先王禮法要求的服飾,這是不懂儒家的君臣之禮,以及父子之情。他提及“夷狄”時,顯示出一種不屑。
“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馀,豈宜令入宮禁?”枯朽的指骨,是污穢不祥的死屍的殘留部分,怎麼可以讓它進入宮廷中?對迎佛骨這件事,他産生出一種極度的厭惡感。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聖人之所作為,出于尋常萬萬也。”希望皇帝能銷毀掉佛骨,永絕禍患,斷絕了天下人的念想。讓後代從根本上不受迷惑,讓天下的人都知道作為聖人的行為,應該遠遠地超出普通人之上。
他義正詞嚴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并用儒家聖人孔子的話,在文章後面點明自己的立場:“敬鬼神而遠之。”
我們從《論佛骨表》裡的字字句句,似乎都能讀出韓愈的一種儒家風範的浩然正氣。
他把一種憂國家,憂蒼生的儒家正統思想,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内心。
05 卓爾不群的忠臣氣節
在《谏佛骨表》的最後,韓愈說“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 ”佛如果真能顯靈,能夠降下禍害,那麼一切的遭殃,都讓我一個人來承擔吧。蒼天為證,我絕不會抱怨後悔。
對于在廟堂之上的身不由己,他始終堅定地選擇自己的初心。對于國家的忠誠,他時刻銘記。
作為儒家思想文化的傳承者,韓愈始終忠實于家國,忠實于中國傳統文化,他對家國有深深的責任感和儒家士大夫的高尚情懷。
他可愛、執着、堅韌、孤傲、特立獨行,為國為民。
他總是像一塊磐石一樣,用自己的臂膀,堅強而有力地踞守在時代的洪流中,屹立不倒......
【圖檔均來源于網絡收集,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