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2022年中國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在珠海召開,博覽會上展示的各種高科技戰鬥機以及讓人眼花缭亂的戰機特技表演,深深吸引了來自全世界航天航空和軍事愛好者的目光。
中國在軍事上早就不是幾十年前那個沒見過世面的窮小子了,搖身一變成為了真正在“科技”上處于全球領先位置的軍事強國。
以前,各個國家軍事力量的比拼可能來自于擁有多少“火力”比如飛彈數量、核武器數量。而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國家軍事力量的自信已經從“數量”變化成了“品質”。
高科技所帶來的武力值增加,完全不能以單純的“火力”數目來計算。而在中國有一項領先于美國的軍事技術,讓美國十分惱火。
這項技術的研發,讓美國投以重金研制的隐形戰鬥機變成了一堆廢鐵。這麼厲害的軍事技術,到底是什麼呢?它就是讓西方國家頭痛不已的,中國反隐身雷達。
猖獗的美國隐形飛機
自古以來,各個國家都知道在外交上,軍事力量代表國家話語權的道理。
是以,但凡是有志于在地球上尋得話語權,争取到自身獨立發展的國家,不管自身經濟情況怎樣都不會輕易放松對于軍事上的儲備和軍事科技上的研究。
而且由于軍事科技跟一般涉及經濟發展的科學技術不一樣,軍事科技的核心技術各個國家都會采取更加隐蔽和獨立的開發模式,保密都來不及更加不會輕易共享。
于是,這種互相獨立的情況也就造成了國家之間對于彼此真實軍事力量知之有限的現實。
在這種情況下,當美國第一次秀出他們的高科技武裝戰鬥機時,全世界的國家都傻眼了。而這場美國人的高科技軍事大秀就是1991年的海灣戰争。
在這場戰争開始之初,伊拉克軍方甚至全世界所有人都以為薩達姆那些儲備量不俗的坦克、飛彈、大炮足以有能力跟美國一戰。連美國人自己都已經做好了要有大量傷亡的心理準備。
然而,當戰争真正開始的時候,伊拉克軍方才發現原來他們跟美國打的根本不是同一個級别的戰争。
美國發出的精确制導飛彈可以将打擊精度鎖定到10米範圍内,美國的戰鬥機居然可以輕松闖入領空變成隐形的殺手。兩軍交戰美國打伊拉克就像一個千裡眼在打一個眼盲耳聾的盲人。
也正是這一場海灣戰争,讓遠在亞洲但是從來都是有着“未雨綢缪”智慧的中國進一步拉響了警鐘。中國的有識之士通過這場戰争,明确認識到了“軍事科技”在未來戰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今天美國的隐形戰鬥機在伊拉克領空如入無人之境,明天美國的隐形戰鬥機也許就會威脅到中國的國土。
也是在此之後,中國的北鬥全球定位系統和反隐形雷達項目都進一步加快了研究節奏。
反隐形雷達的艱難研發之路
美國的戰鬥機難道真的是有什麼隐形術嗎?當然不是的,所謂的隐形戰鬥機其實都是通過特殊的塗層材料或者飛機使用特殊的結構和飛行速度,讓敵方的雷達無法檢測。是以嚴格來說,隐形戰鬥機是在雷達監控系統中的隐形,而不是真正的視力不可見。
是以,如果要反制這種隐形戰鬥機,我們國家需要做的就是研制反隐形的更加精确更加厲害的雷達系統。米波雷達是微波雷達的前身,對于很多國家來說,微波雷達的更高精度、更好的戰地适應力顯然更值得發展和投入。
是以,大部分國家都選擇了專心發展微波雷達摒棄了技術落後的米波雷達。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在大多數國家的忽略下,中國優秀的科研人員以獨道的目光發現了米波雷達的優勢。
隐形戰鬥機技術力量的研發更多的是針對微波雷達探測,是以這樣一來,米波雷達成為了隐形戰鬥機最大的漏洞,成為了最有效的“反隐形雷達”。中國反隐形雷達研究的先驅者吳劍旗就是這樣優秀的軍事科研人員中的一員。
吳劍旗碩士研究所學生畢業那一年剛好是海灣戰争發生的前一年,年輕的吳劍旗從小就立志要成為一個在中國國防科技領域有所貢獻的人。
從電子科技大學碩士畢業之後,吳劍旗就進入了三十八研究所,專門負責雷達的研發。
在當時,以吳劍旗的學識,他有很多就業的選擇。而雷達的研究在當時更加像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冷門領域,也有很多人勸他換一個工作。
但吳劍旗一心想要以自己所學所見為國家做出貢獻,無視了外面世界那些花花綠綠的誘惑,一頭就紮入了大陸的雷達研究事業中。
1999年,發生了一件讓所有中國人都憤怒不已的大事件。美國的隐形戰鬥機攜帶着兩顆炸彈精确的投擲到了位于南斯拉夫的中國大使館,代表着一國之尊嚴的中國南斯拉夫大使館頃刻之間被炸為廢墟,這次轟炸造成了幾十名從業人員受傷以及三名中國從業人員遇難。
美國當局聲稱這是一次“失誤”,但這樣憋足的借口完全無法安撫十幾億中國人民憤怒的内心。這幾顆來自美國隐形戰鬥機的炸彈也深深的震撼了吳劍旗。
作為國家軍事科技一線的科研帶頭人員,吳劍旗深知美國此時此刻的肆無忌憚就是仗着自己技術上的領先。
那如鬼魅般來去無蹤的隐形戰鬥機總有一天會威脅到祖國,威脅到人民。于是,當時吳劍旗就默默下定了決心,一定要成功研發出反隐形雷達,讓美國這些嚣張的隐形戰鬥機變成一堆毫無用處的廢鐵。
為了打破美國第五代戰機的隐身功能,吳劍旗決心從被各國遺棄的米波雷達入手。
米波雷達在1950年之前還是各國偵測敵機的主要手段。但米波雷達之是以被各國遺棄,主要也是因為它本身存在極大的缺陷。
米波雷達最大的問題在于需要自身攜帶一個發射機,每次工作都需要打開微波發射機。雖然米波雷達可以發現敵機,但它的微波發射機本身也十分容易被敵方發現。
随着後來雷達技術不斷更新疊代,存在難以解決缺陷的米波雷達就被慢慢淘汰了。
但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争中,美國的隐形戰機第一次被敵人擊落,就是因為被米波雷達給發現了。
雖然這樣的事件可能存在一定的巧合,但還是給了吳劍旗這樣的立志于研究反隐形雷達的科學家們注入了更多的信心。
大陸的雷達技術起點十分低,開始自主研發的時候,既沒有足夠的研究經費也缺乏相關進階人才,而且在技術上已經落後他國雷達好幾代了。雷達的研發需要擷取大量的實驗資料,吳劍旗和他的團隊,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守在實驗室苦苦鑽研。
自從一頭紮入雷達研發事業之後,吳劍旗就把自己的一切熱情和時間都奉獻給了國家。多年以來,吳劍旗幾乎很少回家,甚至無法顧及家中父母。而吳劍旗的家人也非常了解他為國奮鬥的志向,默默的支援着他。
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在中國肆虐,為了擷取精确的研究資料,吳劍旗不顧危險,帶着團隊依然深入疫區進行實驗。也曾在實驗路途中遭遇車禍,痛心的失去共同奮鬥的戰友。
經過十幾年默默無聞的埋頭苦幹,吳劍旗和他團隊的米波雷達進入了多輸入輸出的新階段。
到了2012年,米波雷達自身微波發射器易暴露,以及監控範圍有限等等自身缺陷一一被中國科研人員攻克。
雖然國外隐形戰鬥機的設計和塗層都在反雷達技術上進行了精密的設定,但依然逃脫不了它們剛好暴露在米波雷達檢測波段的命運。
中國的反隐形雷達技術得到了大跨步的發展,開始在世界軍事舞台上嶄露頭角。
神器變廢鐵
當面對所有人的疑問,中國的米波雷達技術真的可以對付美國越來越厲害的隐形戰鬥機嗎?中國的反隐形米波雷達在後來與美國的正面交鋒中,首次用事實證明了自身的威力。
2013年,當時美國最先進的F-22戰鬥機仗着自己頂尖的隐形技術居然肆無忌憚的入侵了大陸領空。讓習慣了目無一切的美國隐形戰機大失所望的是,F-22剛靠近大陸領空,就被大陸的雷達發現的蹤迹。這一次米波雷達大顯神通,讓美國最先進的隐形戰鬥機灰溜溜的敗退回去了。
随後,中國公開釋出了大陸偵測到的美國F-22戰鬥機的飛行軌迹,給了隐形戰鬥機緻命的一擊。曾經保持着“零發現,零擊落”傲人戰鬥機的美國隐形戰鬥機面對這樣的變故,簡直可以用氣急敗壞來形容。
由于,在隐形戰鬥機的研發上已經投入了巨額資金,美國當然不甘心讓這些心血付諸東流,是以不得不再次加大投入,又砸入了20多億美元試圖對隐形戰鬥機進行進一步的更新研發。
到目前為止,各個國家的軍備大賽其實也從未停止過。争取在各個領域上科學技術的自主研發,取得更多領域的優勢,為國争取到更多的話語權,是中國科學家們永不停止的目标。
好了,本期内容到這裡就結束了,看完這期别忘了給我們點贊,關注和轉發。謝謝您的支援,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