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香”《光•淵》:優秀出彩好故事才是懸疑劇的“硬通貨”

日前,由張新成、付辛博領銜主演,趙志偉、劉一宏、肖雨等主演的懸疑劇《光•淵》正在熱播中。

新元文明,二百五十三年,犯罪率升高是否與“零度共情者”相關,正成為新洲當地迫切需要關注的一大社會熱點話題。盡管送貨員抛屍案順利偵破了,負責該起案件的特調組探員駱為昭(付辛博 飾)卻始終覺得,當下發生的一切似乎并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這麼簡單。很快,面對“清理者”抛出來的誘餌時隐時現,他和他的朋友們——裴溯(張新成 飾)、陶澤(劉一宏 飾)等正在向一個又一個驚天大謎團靠近……

雖然才更新8集,但随着劇情的漸入佳境,加之案件疑點重重,又環環相扣,混迹于各大社交網絡平台的“自來水”越發多了起來。認真追過劇後,很多人表示“我為我之前的魯莽道歉,這次屬實真香了”“劇感覺挺有意思的,鈎子和伏筆内容都挺抓人的,演員演技尚可”。

那麼問題來了,前期幾乎“零”宣發,如今又“真香”預定了,《光•淵》憑借什麼俘獲了大衆芳心?我們不妨來一探究竟。

懸疑不懸浮

環環相扣、步步驚心

一直以來,懸疑題材類型劇獨有的叙事形态和視聽氛圍,可以說給廣大觀衆帶來了心理、生理上的雙重“刺激”,是以該類型頗受不少人的喜愛與支援。

對于創作者而言,手中項目想要“變身”成為優質懸疑作品,既要有危機四伏的情景氛圍,也要有真實可信的人物狀态。既要有起承轉合的情節張力,也要有細緻入微的細節呈現。既要有錯綜複雜的關系網絡,也要有缜密嚴謹的邏輯推導。以上這些,《光•淵》全部做到了。

就拿前八集劇情舉例,七年前石楠離奇自殺,為什麼兒子裴溯堅定認為自己媽媽死于非命,也許還有不小的疑團等待一行人前去破解;如今已是植物人的裴承宇,他身邊有一個随時監控其病房情況的醫生,這舉動讓人不得不懷疑本人是不是“使詐”;還有鴻福大觀幫助過駱為昭的吧台員憑空消失了,她和“清理者”有什麼關系……

整部劇開篇從一起送貨員抛屍案入手,進而牽連出橫跨數十年的盤根錯節系列懸案。每個看似獨立卻又有所關聯的命案,總給人一種“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毛骨悚然之感,光想想就脊背發涼。

當然,能否讓大家沉浸式觀劇,除了情節設定上要講究邏輯真實性,運用拍攝手法呈現身臨其境的效果之外,《光•淵》的細節處理得當,也是本劇值得誇贊的一個地方。譬如殺死何宗一的律師周鴻川,他的“收藏癖”性格意外暴露,加速了特調組探員駱為昭尋得案件真兇;電台88.6的廣播節目裡時不時飄出來的名著選段,與劇中人物命運及案件發展形成了強對應關系等,作品懸疑不懸浮。

以上可見,在充滿“煙火氣”的《光•淵》裡,即便是虛構的時空與人物,也都在漸趨豐滿的關系脈絡中生出“真實感”。展開講,無論是從繁雜的案件素材裡凝練出來的戲劇橋段,還是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無異的出場人物,劇集觀照當下時代特點與社會情緒,從價值觀和情感共鳴上狠狠拿捏住了閱聽人。

“社會派”人性探索

走心探讨嚴肅社會議題

仔細看劇會發現,差別于市面上的本格派推理影視作品,《光•淵》是一部标準的、具化的社會派推理作品。

通篇在揭示死者、曝光死因過程中,抽絲剝繭而出關乎人性底色的刻畫、關于社會議題的關照。而一些輕科幻元素的點綴,使得作品本身更具觀賞性和戲劇性,全面覆寫喜歡探案推理、燒腦科技、社會心理學等的多元化觀衆群體。

如果用正确“姿勢”看《光•淵》,你可以清楚感覺到,故事設定在大家陌生的新元文明新洲市,卻明晰展示出我們這個社會各年齡段的大小心理問題。就像裴溯自己也是“零度共情者”,駱為昭和陶澤從裴溯孩童時期就不斷提醒他,不要成為高智商犯罪人群,這是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關心。

至于提到原生家庭的不幸,它帶給當事人的創傷或影響,《光•淵》導演喜歡用光影的明暗對比變化,來暗示裴溯實作自我救贖的漫漫“旅途”中,駱為昭是救他于水火之中的關鍵人物。更通過此番操作向我們傳遞出,“即使身處黑暗,也終會朝向光明” 的深刻主旨思想。

近年來國産懸疑劇“井噴式”發展,囊括了多類型元素,核心上無一例外走的是“懸疑+現實主義”創作路徑。也就是說,不止于反映現實、觀照現實,懸疑題材正在嘗試挖掘現實。

原來,面對人們曾有耳聞的嚴肅社會議題,《光•淵》以更有爆發力的處理、更具藝術性的加工,讓觀衆穿過新聞的冷靜克制,直面更有沖擊力的殘酷現實。比如仍未完結的碎花案,名台詞“你可以教孩子防備陌生人,提高警惕,但是不能讓她們怕穿碎花裙子,遇到兇手不是被害人的錯”。

裴溯記憶裡媽媽情緒不太穩定,經常無緣無故地發作,這是一位女性處在不健康婚姻關系裡的生動側寫。顯而易見,《光•淵》關注到了各個年齡層、各個生命階段的女性,她們的生存困境問題。據悉後續案件裡,還會涉及個人成長過程中後天“創傷”如何治愈、不能脫離法律架構去追尋真相和正義等社會熱點話題。

綜上,《光•淵》觸達的,不僅是宏觀的社會問題,也有微觀的人性問題。這部劇裡,與其說懸疑的是劇情,不如說懸疑的是人心。傲慢者單元老實巴交的何宗一錯信了同鄉,給自己惹來了殺身之禍。偏執者單元曲桐、晨晨被人虐殺,也是輕信了别人。主創團隊通過典型案件的藝術化表達,警醒世人。

落地人文關懷

正義永不因黑暗而失去光彩

眼下,《光•淵》隻更新了八集,叙事鍊路卻比較清晰了。一條線展示以駱為昭、陶澤、岚喬為主的特調組探員他們的查案過程,注重細節和線索堆砌;另一條線則展現高智商“零度共情者”裴溯,自身如何擺脫黑暗、走向光明的蛻變過程。

主人公裴溯總給觀衆一種亦正亦邪的感覺。他心底深藏着一個秘密——覺得自己母親的“自殺”,與同為零度共情者的冷血殘暴父親,脫不了幹系。是以他長年怨恨裴承宇,對方成為植物人之後,也想盡辦法折磨卧病在床的父親。

據了解,随着接下來劇情的鋪展,裴溯的人物成長弧線是積極的。在人性本善的強力感召下,在過世母親石楠,亦師亦友的駱為昭、陶澤等人的引導和關愛中,他戰勝了自己人性中邪惡的一面,實作了自我救贖和個人成長。正好契合了作品希望在輕科幻背景下,以基因是否決定善惡為命題,告訴我們你想活成什麼樣,你想變成什麼樣的人,是可以自由選擇的,每個人隻要心存善念,哪怕身處幽暗深淵,也終有一天會回到陽光之下的終極意指。

衆所周知,不少觀衆選擇懸疑劇的初衷是追求高智性、刺激性和确定性,因而出彩的故事情節和推理過程是該類作品的核心内容魅力,但深耕價值内涵也是懸疑劇拓展創作的重要方向。輕科幻社會派懸疑劇《光•淵》超現實的背景設定,加之現實主義的落地表達,大大肯定了人具有自我選擇、自我調節,并邁向“光明”之處的能力,也讓觀衆在新奇體驗中感受到了人文關懷。《光•淵》對“正義永不因黑暗而失去光彩”進行了精彩诠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