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0-12歲孩子的焦慮問題家庭治理指南

作者:育見Parentlab

尖叫哭喊的嬰兒和幼兒,被口罩遮起來的醫生護士的臉,冰冷的藥瓶和駭人的注射器,幾代人挽起袖子齊上陣摁住孩子亂踢亂扭的身體……對我們的孩子來說,社群醫院的疫苗接種室大概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地方了。面對這滿臉淚痕不願走進那個房間的孩子,我們該怎麼辦?

焦慮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對“小小人類”來說也是如此。但孩子缺乏生活經驗,并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些感受。這時,家長的反應就至關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和孩子共同面對焦慮的每一次事件,也都會影響他們應對焦慮的方式。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來介紹一些實用工具,來管理孩子的日常焦慮,這些工具可以給焦慮的孩子們提供自主應對恐懼和焦慮的路線圖,也讓他們知道,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尋求幫助。也有一些時候,孩子的問題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什麼時候應該尋找專業幫助,我們也會給出一些建議。

01

初階入門:幾個創新小工具

如果你還沒有聽說過以下幾種方法,現在可以拿出小本本了!在很多美國父母的經驗中,以下的幾種方法對緩解孩子的焦慮非常有效。你可以選擇任意一種或是幾種方法,因地制宜,活學活用,創造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即使一時無法解決所有問題,這些方法也是加強親子關系的好政策,可以為進一步幹預做好鋪墊。

安全毯

從物品中尋找慰藉不是小寶寶的專利,年齡較大的孩子也可以找到一兩樣帶有“魔法”或是“神奇力量”的物件,為他們提供心理安慰。例如,一個帶有“魔力”的閃亮手镯,也許可以幫他們處理對黑暗的恐懼,而印着超級英雄的内衣,也許可以鼓勵他們戰勝自己公開演講的緊張。

舒緩故事

為孩子量身定做一個故事,講述他們的世界和身體正在發生的事情。故事可以有趣也可以嚴肅,我們也可以将他們最喜歡的卡通角色或是動物設計為主角,在情節中和孩子們建立聯系,鼓勵他們克服挑戰。

線上課程

心理學家Neha Navsaria博士推薦有焦慮迹象的孩子使用一些專門為孩子開發的線上課程,例如“Go Zen”。這些課程很有趣味性,像遊戲一樣,用圖檔和比喻幫助孩子了解大腦的焦慮反應是怎麼一會兒事兒,并且教會他們使用3C(可控性-可靠性-可能後果)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感受

是以,下一次去社群醫院之前,與其舉全家力量把孩子押到注射室去,我們不妨試一試,和他們聊一聊打針是怎麼回事兒,給他們準備有卡通圖案的的Ok繃或是醫生玩具,又或者給他們講一個勇敢打針的超級英雄故事,說不定就會有效果。

02

進階學習:做孩子的家庭治療師

當孩子有點不對勁時,父母的直覺總是能讓我們敏感地發現,但當我們直接問孩子“你焦慮嗎?”大多時候,他們的答案都是否定的。Navsaria博士建議,父母們應當練就火眼金睛,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他們的焦慮迹象。

如果說以上幾個小技巧太過簡單、效果不很明顯,我們也可以進一步走進專業治療師的工具箱,學習能夠在家庭環境中應用的方法,幫助孩子識别他們的焦慮和準确地表達感受:

定義焦慮

焦慮是什麼?這個成年人都需要學習才能領會的概念,孩子們很難了解,更難以将自己的感受和這個标簽聯系起來。作為家長,我們是世界上最懂孩子的人,知道他們的“語言”,是以可以試圖引導他們用自己能夠了解的詞彙來描述自己的感受。

恐懼樓梯

和孩子進行深入對話,解釋恐懼是如何影響他們的大腦和行為, 告訴孩子,他們自己有突破控制和阻礙的能力。讓孩子想象出一個樓梯,每一級台階代表一種恐懼,鼓勵孩子一步一個腳印,來征服這些恐懼。

焦慮量表

讓孩子列出自己的焦慮,并用一些簡單的量表來記錄分析。一段時間積累後,我們就能找出讓他們最焦慮的問題,以及耐受焦慮的模式。這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和管理孩子的焦慮。

畫出情緒

小孩兒們的語言可能會颠三倒四,但他們的塗鴉可能會更加精準的描述自己的心情。當孩子們出現了焦慮的迹象,我們可以讓他們畫出自己的心情,并加以講解。 “一個五六歲的孩子畫了個冰塊,我很好奇這是什麼意思,”Navsaria博士舉例 ,“孩子說,’就是,我把很多東西都凍住了……’,那時候,我真切地了解了這個孩子的焦慮感受。”

此外,當孩子的感統出了問題,大腦無法解釋感官收到的資訊時,也會導緻焦慮。NavSaria博士建議,如果懷疑孩子有感統問題,應該積極尋求專業幫助,通過一系列測試來認清孩子的智商、認知的優勢和弱點。

在家裡,我們同樣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減少感統問題帶來的焦慮,作業治療師Sahana Baker-Malone提供了兩個撫慰孩子神經系統的小技巧,幫助他們感覺好一點:

使用正念和深呼吸

與孩子一起深呼吸,并教會他們關注呼吸,用正念關注當下,身體也将随之變得平靜下來

運動起來

無論是擡闆凳推桌子等家務活,或者走出門去攀岩、遊泳、跑步,肌肉的運動能夠釋放讓人放松的神經化學物質。

03

高階思考:專業問題,專業幫助

孩子的焦慮是正常水準,還是需要格外注意?這個問題困擾着不少家長。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案,與焦慮相關的身體和情緒表現也有很多。很多專業兒童精神科網站列出了一些需要引起重視的症狀。

“焦慮症的标志之一是出現身體症狀,例如,我們經常會這樣問孩子,“你是否覺得心跳的難受,像是要跳出來了?”Navsaria 博士說,除了心跳加速,焦慮症的其他症狀包括:

胃腸反應——類似于惡心、反胃

胸痛或胸悶

失重感

手腳麻木

頭痛

口幹

覺得喉嚨裡有個腫塊

很多家長發現,焦慮孩子還可能會有如下表現:

掌心出汗

坐立不安,不停搓手

過度依賴家長

換氣過度

眼冒金星

蜷成一團

逃跑

出現好鬥行為:踢人、推人等

當然,許多身體症狀可能由焦慮以外的其他因素引起。如果孩子喊着胸痛或是肚子痛,而醫生又檢查不出什麼的時候,不要馬上下結論,覺得孩子是在裝病,甚至懲罰他們說謊。

“焦慮引起的疼痛(或其他症狀)非常真實,如果忽略或懲罰他們表達痛苦,會讓他們懷疑自己的感受是否真實。這有可能讓孩子開始無視自己的身體感受,可能導緻一系列更嚴重的精神和身體後果。

當焦慮和痛苦開始妨礙孩子的日常生活時,可能我們就需要尋求專業幫助了。 “最明顯的迹象可能是孩子進入逃避一切活動的模式。”兒童精神病學家David Hong博士說,其他的行為改變迹象還包括:

睡不好覺

食欲變化

尋求安全感

向父母求助

極度憤怒

攻擊行為

Navasaria博士提醒,需要關注這些“亮紅燈”的行為出現的強度和頻率,以及持續時長。

症狀持續了多久?

因為焦慮孩子逃避了多少活動?

這些行為是否影響了孩子的日常行為?

家庭生活還是學校生活更受到影響?

她提示,家長對這些問題進行自問自答,可以理清孩子的焦慮根源,有助于做決定,是否去找醫生。

04

最好的方案就在我們手中

沒有人能夠完全擺脫焦慮,孩子也是一樣。有的孩子隻是偶爾發作,有的孩子則持續時間很久。對于父母而言,看到孩子的焦慮不是開心的事情,但我們應該慶幸自己看到了——比我們的那點擔憂和糾結,孩子的問題被忽略的後果要眼中多了。

解決孩子的焦慮問題沒有嚴格的規則,父母們要相信,我們才是世界上最了解他們的人。無論是給孩子一個“魔法”手镯,還是帶他們去看精神科醫生,利用科學的工具方法,我們就能夠幫助他們渡過憂傷和焦慮。

無論采用什麼方法,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和孩子在一起,告訴他們無論如何,他們都随時有支援的力量,無論他們想要傾訴、哭泣、擁抱還是需要一起在運動場上發洩一下。我們用共情和榜樣力量和他們心連心,彼此消解焦慮,幫他們做的更好。

參考文獻

Waters, A. M., Ford, L. A., Wharton, T. A., & Cobham, V. E. (2009). 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nxiety disorders: Comparison of a Child + Parent condition versus a Parent Only condition. Behaviour Research & Therapy, 47(8), 654–662. https://doi.org/10.1016/j.brat.2009.04.008

Hughes, A. A., Lourea-Waddell, B., & Kendall, P. C. (2008). Somatic Complaints in Children with Anxiety Disorders and Their Unique Prediction of Poorer Academic Performance.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 39(2), 211–220.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eric&AN=EJ788190&site=ehost-live

Swan, A. J., Kendall, P. C., Olino, T., Ginsburg, G., Keeton, C., Compton, S., … Albano, A. M. (2018). Results from the Child/Adolescent Anxiety Multimodal Longitudinal Study (CAMELS): Functional outcome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86(9), 738–750.

Ben-Sasson, A., Carter, A. S., & Briggs-Gowan, M. J. (2009). Sensory over-responsivity in elementary school: prevalence and social-emotional correlate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7(5), 705–716. https://doi.org/10.1007/s10802-008-92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