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也談“絕望的文盲”,大量演員明星沒文化,到底是怎麼造成的

2月13日早間,央視網釋出文章,批評影視娛樂圈當中存在的“絕望的文盲”現象——影視演員無法了解自己的角色,無法講清楚故事所處的時代背景,無法向觀衆闡釋什麼才是演員等等。這篇批評,引起了不少網友們讨論的興趣。

不過,基于目前能夠看到的這些内容來講,大家的讨論興趣依舊停留在表層上。大抵是,央視網的評論,到底批評了誰,尤其是具體例證到了哪一個明星身上。把被批評到的明星點名指姓地找出來,并且成為嘲笑的對象,似乎也就成了這次“絕望的文盲”的重頭戲了。然而,如果我們把“絕望的文盲”的思考隻停留在這個層面上,那我們自己,也不過是“絕望的文盲”罷了。

我們能不能沿着“絕望的文盲”這個話題,努力再往深處思考一丁點呢?離開娛樂的範疇,離開群嘲的領域,而是思考這個現象背後的本質問題。這樣,似乎也就離“文盲”遠一點了。大家都離“文盲”遠一點,咱們也就不會捧出沒有文化的明星藝人來了。那麼,我們不妨用“是什麼”、“為什麼”和“怎樣”三個思路,去思考一下“絕望的文盲”這個話題。

“絕望的文盲”是什麼?

這是今年春節檔形成的一個話題。早前,某部春節檔熱映的電影,因為營銷内容上的常識錯誤,而被影迷們嘲笑為“絕望的文盲”。稍後,一些明星藝人們在接受采訪的時候,答非所問,也被影迷們嘲笑為“絕望的文盲”。2月13日,央視網釋出文章《絕望的“文盲”,能演好戲嗎?》,“絕望的文盲”概念正式形成。

目前,“絕望的文盲”這個概念,狹義上的概念,指的是明星藝人無法了解自己的角色,無法了解自己角色所處的時代背景,無法對于自己要呈現的劇本進行更深刻地體悟,是以,在影迷、觀衆與之讨論影視劇作品的時候,他們表現出了一種近乎絕望的“氣質”,沒有辦法和大家基于作品進行有效交流。

而廣義上的“絕望的文盲”,則應該是以娛樂明星為基點,向更多的“文盲”行為和行為人的一種諷刺。比如,電影《滿江紅》營銷上出現的大量的常識錯誤等等。我認為,網友們參與進來之後,隻嘲笑明星們為“絕望的文盲”,意義不大。而向更廣義的次元上思考,則很有必要。比如,有些時候,老編寫文章,遇到搞不懂的事情,也感覺自己是“絕望的文盲”。廣義概念上的“絕望的文盲”,可以促使大家,一起閱讀,一起學習更深刻的文化知識。

娛樂圈為什麼會出現“絕望的文盲”?

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影視演員明星群體當中,似乎有一種現象存在,那就是,早年的不少明星藝人都是有文化的,而到了當下,成名的那些青年們,好像越發沒有文化了一樣。我經常會拿相聲圈舉例子。比如說,劉寶瑞、馬三立等老一輩的相聲名家們,為什麼有文化呢?因為當時的相聲作品是有文化的,表演者要是不增強自己的文化水準,就表演不了這些有文化的相聲。

反觀咱們當下,很多三俗相聲作品,哪還需要有文化呢,隻要搭檔有媳婦且讓調侃就行。當下,這類三俗相聲反倒是很火爆,更是搞起了流量相聲的路子。類似的事情,在影視圈也廣泛出現。比如,咱們當年的影視劇作品,真的是要有文化才行的。而當下,玄幻劇、流量劇之流,需要有文化嗎?這類劇作,可能從源頭上就是為“沒文化”準備的。

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一大批與之比對的沒文化的明星藝人。真正有文化的演員,哪好意思出演玄幻劇、流量劇啊。沒文化的明星,恰好可以在這類影視劇當中順風順水。而這類影視劇和娛樂資本結合,又借機炒作出了大量的流量藝人。流量甚至于開始綁架影視,某些平台的影視劇評級,S級的,不就是那些流量藝人劇嘛。

從源頭上講,咱們的影視娛樂資本就不會捧有文化的演員。為什麼呢?兩點原因。第一點,有文化層次的演員,公司不好控制,反倒是沒文化的那批,可以把他們制作成為“木偶”,打造成為流量,專門收割同樣沒文化的粉絲們。第二點,則是有文化的演員,是需要學曆深造的,學曆和文化雖然不完全對等,但大機率上講,學曆越高,擷取文化的可能性就越大。這麼一來,真正要在有文化的層面上打拼的演員們,需要在大學、研究所學生甚至于更高的學曆上打拼了。不想有文化的那批,則可以九年義務教育之後,就投入到流量制造的大軍當中來。流量明星這東西,目前來講,都是給小女生們準備的,她們當然喜歡年輕的。是以,沒文化的明星,反倒是有了時間優勢。

最近這些年,明星沒文化這事兒,已經不是秘密了,為什麼今年才正式形成“絕望的文盲”這個概念呢?究其原因,就是觀衆、網友的審美提高了,正在反哺影視劇作品,并且通過影視劇作品反哺這群明星藝人。觀衆水準提高了,是以能提出針對作品的高品質的問題了,有了這些問題了,明星們在回答的時候,才會“絕望”。

是以“絕望的文盲”的出現,不是影視和娛樂行業自身水準提高了,而是這個行業的文化層次,趕不上觀衆們文化層次進步的速度了。未來,“絕望的文盲”這個詞組,還會廣泛嘲笑于影視和娛樂行業當中。每一位從業者,都應該有增進文化常識方面上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才是。

影視娛樂行業,如何杜絕這些“絕望的文盲”?

網友、觀衆和影迷,就是影視娛樂行業的衣食父母。花錢的不高興了,這個行業也就害怕了,知道要增進文化水準了。當下,其實已經有一些流量藝人及其團隊開始包裝成有文化的樣子了,隻是翻車的比較多。未來,就必然是真有文化檔次才行了。“絕望的文盲”這個概念形成之後,未來,就需要演員們真的可以面對面回答有關作品的問題才行了。那個時候,誰有水準,誰來出演。沒文化的,提鞋去吧。

加兩個例子。老編曾參加過兩部電影的點映活動。一部叫《喊·山》,這部翻拍電影當中,八十年代的山西山村,竟然頓頓吃大米飯。諸如這樣的常識錯誤,有十幾處之多。老編在點映會上把這個常識錯誤告知導演。當時,一群從業人員竟然上來掐麥克風了。這群人員,并不想糾正錯誤,隻能繼續糊弄影迷。所謂的點映,不過是隻許叫好罷了。

第二個例子,則是老編參加《守島人》的點映。這是一部較為有作品讨論空間的電影。然而,劉烨的粉絲們竟然上演了幼稚園式的表演,交流會的時候,給劉烨送面膜,說劉烨很不容易,為了拍攝這部電影,臉都曬黑了。這顯然已經不是點映後的交流會了,而是表演會,營銷會,低能洗腦會了。我們為什麼不能基于作品,和演員深入聊一聊呢?

我們是可以的。我想,“絕望的文盲”這個概念出現之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影迷加入到這個認真讨論作品的行列當中來。一部電影上映或者點映之後,主創人員來交流,影迷們不再搞什麼低能的幼稚園表演或者吹捧,而是基于作品,去深度交流,敢于說不足,敢于批評才是。大家都這麼做了,就不給“文盲”們留生存的空間了,他們就隻有更加絕望了。演員和觀衆對話的唯一方式,便隻能是基于作品。(文/馬慶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