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合肥雖是“小字輩”,卻胸懷“大夢想”

新中國成立後,新增了五個省會城市,分别是合肥、安徽、鄭州、河南、南甯、河北石家莊、海口、海南。1952年合肥首次成為省會時,合肥隻是一個外表小巧的縣城,被民間昵稱為"三五"城市——5平方公裡,5萬人,5條路。

合肥雖是“小字輩”,卻胸懷“大夢想”

合肥的知名度在古代中國并不高,這座城市很有名。在安徽周邊,南京、杭州、武漢、濟南、南昌等省會城市都是曆史積蓄較深的城市,都在合肥之上。在當時的安徽,鐵路交通樞紐蕪湖,長江,似乎更有資格引領安徽的發展。合肥的經濟直到1984年才超過蕪湖,安慶直到1989年才超過安慶。

有了這樣的經濟實力開始,70年的夢想"大合肥",實質上就是要破解安徽"大城市缺失之痛"。這不僅是合肥的願望,也是整個安徽的要求。

大城市的變化

經濟資料的好轉是中國大城市最直覺的印象,作為後發型城市合肥,經濟資料的變化更為明顯。

據統計,1949年,合肥的經濟總量不到1億元;到2018年,将接近8000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0.6%,實作四大飛躍。

第一次飛躍,從1949年到1975年,26年經濟總量突破10億元,年均增長率7.5%,第二次飛躍,1975-1994年,19年100億元,年均增長率9.9%;第三次飛躍,1994-2006年,用12年時間就升至1000億元,年均增長16.3%;2018年達到7822.9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3.2%。從1949年到2018年,它增長了8,691倍。

1952年,中國城鎮化率為12.46%,當時合肥市區面積隻有5平方公裡,人口超過5萬;這40年也是中國城市化增長最快的40年,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8年的59.58%。它增長了41%,城市人口增長到8.3億。

數字數字增長的背後,是安徽對省會的追求。因為與其他省市相比,安徽長期缺乏一個強大的中心城市,以及省會城市的集中度和帶動效應,将對全省的經濟發展産生重要影響,如湖北武漢、湖南長沙、四川成都等,這些省會城市在全省的凝聚力和輻射力要強得多。

如果将合肥置于省級格局,突破安徽的"大城市之痛",會更加明朗。

從東西向來看,南京、武漢是一個非常大的中心城市,特别是南京都市圈會以馬鞍山、蕪湖、泸州那為成員,在一定程度上對合肥造成了擠壓。從南北角度看,以鄭州北部為中心平原經濟區腹地,将被濮陽、泸州等城市納入;南邊的杭州對閩城、黃山等福建南部地區的城市有很強的輻射效應。

于是,安徽省對中心城市的渴望迫切,躍然而出。省會合肥也寄予厚望。

梳理發現,早在1995年,合肥就明确提出了建設現代化大城市的建議,當時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29%,即将通過城鎮化加速期的門檻。在東部沿海地區,經過10多年的發展,深圳、廈門等經濟特區和大連、青島、甯波等首批經濟開放城市,正在崛起為明星城市。曾經由這些沿海經濟城市建成的工業大戶,我國的城市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進入新世紀後,合肥"十一五"規劃的定位表現形式是"現代湖濱城市"和"現代湖濱城市"。一個字的差別,不僅是城市空間格局的重構,更是發展境界的提升。"大"也成為70年來外界印象最深刻的城市變化之一,無論是東部沿海城市,還是中西部的追趕城市,都把"大"放在了發展規劃的首位,讓中國一夜之間湧現出100多個"國際大城市",引起輿論熱議。

合肥城市格局大規模開放,2005年是一個轉折點,合肥啟動了規模最大的"大拆遷"和"大建設";一系列大動作,從根本上改變了合肥的城市面貌和空間布局。

2011年8月,合肥行政區劃調整後,800裡壽湖成為合肥"内湖",随後實作"環城-濱湖-臨江"三階段跳城;在空間戰略方面,從"141"組到"1331"組。在中國的城市規劃中,群組式的空間布局是合肥城市發展的一支絕妙筆。

由于"大餡餅式"的城市擴張已被證明不是一條高品質的道路,合肥的空間布局規劃隻能是開放的,群組式的布局,由中心主城、子城、新城、衛星城組成不同功能的系統,有效避免了"無大病、無強先衰"的劣勢。這已成為中國城市規劃的經典案例,寫進了教科書。

現在回想起來,很明顯,在2003年至2003年城鎮化40%和2011年50%以上期間,合肥抓住了城市擴張的重大機遇,這是中國所有主要城市快速擴張的關鍵時期。沒有城市空間的超前布局,就沒有未來的發展潛力和平台載體。這也是全市新區遍布全國大中城市的背後推力。緊随"土地金融"和房地産開發之後,"起重機械經濟"已成為大城市的一貫路徑。在咆哮聲中,中國城市變成了一個又一個大型建築工地。

但城市空間的擴張隻是一個層面,從人口規模來看,區域特大城市首先是大規模的人口集中,這是城市化的重要目的,否則城市就會變成一堆建築。是以,"大"城市不僅是地理面積的擴大,更是人口的增加。

"特大城市重要性的标志之一是人口,如果一個城市要成為特大城市,它至少需要1000萬人。2011年8月,合肥市委宣傳部、合肥市社會科學協會聯合舉辦了"特大城市建設與區域發展"研讨會,安徽省社會科學協會專家做定量分析時表示,"區域特大城市的基本标志是經濟總量超過3000億元,城市人口超過500萬, 建成區面積超過500平方公裡。"這些關鍵名額是一個城市能夠在一個城市中競争的最基本條件,這就是城市競争的現實。在這個特殊的地方,競争發展的道路上,對先進地位的競争帶來了中國城市格局的激動人心。

合肥雖是“小字輩”,卻胸懷“大夢想”

攪拌圖案

從2006年合肥GDP突破1000億元開始,合肥在中國的城市坐标系中具有"驚心動魄的存在感",對合肥的普遍評價是"颠覆者",因為合肥引發了省會城市經濟排名的洗牌。

但實際上,合肥作為基礎設施落後、經濟基礎薄弱、人口少的省會城市,直到2000年,總經濟總量長期徘徊在全國首府城市第18位,全國城市排名第50位以外。合肥在"省會之間的較量"中一直處于順風處。首先,與周邊六大省會城市南京、杭州、南昌、武漢、鄭州和濟南相比,合肥的經濟總量最小,處于"底部",其次,以2004年開始的中央崛起戰略,合肥在中部六省省會,經濟總量也是最小的。

這一變化發生在2006年合肥實作1000億元時,合肥經濟總量達到1073.86億元,超過太原的1013.38億元。這是合肥經濟總量首次長期盤旋,也是第一次走出中央省會城市"底窩"的尴尬,标志着合肥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到2008年,合肥經濟總量已連續超過南昌和昆明,領先兩位。同時,也出現了重大變化,合肥終于跳出了周邊六個省會城市經濟墊底的困境,越過南昌,躍居中心城第4位。得益于這兩次飛躍,合肥被外界描述為"區域經濟格局最活躍的變革者"。

然後,經過五年的努力,合肥的經濟在2014年突破了5000億元,超過了石家莊。到2015年,經濟總量超過福州和長春,在全國首都排名第12位。同時,多項核心經濟名額進入省會城市前十名,規模在當年工業增加值以上位居全國首都第9位;

從2006年到2015年,剛剛超過10年。在全國的省會城市,經濟增長連續10年保持兩位數增長,隻有三個城市合肥、貴陽和西甯,合肥是增長最快的。

是以,"合肥速度"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千裡之外的太原市政府工作報告,專門寫了一段合肥,這在全國極為罕見。2015年6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合肥加速》和《變深看齊齊》兩期通訊,解讀合肥的發展曆程。

時間推進到2016年,合肥經濟總量突破6000億元,2017年突破7000億元,随後追趕哈爾濱、石家莊、濟南,跻身全國省會城市前10名。這種在國家首都城市中争奪先進地位的競争是獨一無二的,城市格局具有顯著的"洗牌效應"。一度,"合肥已超過8個省會城市""黑馬合肥""合肥現象"在各大媒體平台上占據突出地位。2018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釋出《中國城市競争力報告》,合肥被評為改革開放40年來最成功的城市之一!

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不僅經濟總量指數處于首位,合肥的個别名額也在不斷推進,特别是反映城市發展品質和内生力量自主創新的主要名額均進入省會城市前十名:在"十二五"期間, 合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至105家6戶,從第12位上升到第7位,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平均每年增長50.93%和47.73%,分别達到16,431個和3,413個。第16位上升到第5位和第10位,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28%,占全區GDP的3.2%,從第16位上升到第3位。

深圳是中國70年城市化史上最重要的城市。未來,深圳将成為中國城市高品質發展的示範區和領跑者。

"大"不僅在于城市經濟的體量,要提升中國的城市體系水準,還必須具備相應的輻射驅動能力和外部影響力。這就像下圍棋一樣,需要三個以上的棋子才能形成"趨勢",才能利用動量取勝。是以,中國大城市在自身體量增加的同時,設定了城市群和城區時代。

合肥雖是“小字輩”,卻胸懷“大夢想”

繪制圓圈以建構組

如果将合肥置于城市系統的次元來分析,又朝哪個方向發展?東面是南京都市圈,西面是武漢都市圈,南面是鄱陽湖周圍的城市群,北面是山東半島城市群,東南是杭州都市圈,西北是鄭州作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

在這場象棋比賽中,合肥各地圍繞南京、武漢、杭州、鄭州等特大城市競相發展,紛紛領先合肥進入"萬億俱樂部"。而且,以這些大城市為核心的經濟圈正在"跑馬圈",擴大影響力。是以,要實作合肥的崛起,必須建立自己的核心經濟圈。

就在2006年,實作"千億合肥",以合肥為中心的經濟圈戰略規劃正式提出,2009年8月,被認定為"合肥經濟圈",周邊淮南、六安、巢湖、鹿城4個城市納入經濟圈範圍。2008年,河武威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啟動,合肥及周邊城市在戰略布局上形成了"1加6"。到2010年,合肥與阜陽結對合作,形成了以合肥為中心的"1加7"格局。2013年12月,泸州市整體加入合肥經濟圈。

2016年4月,合肥經濟圈更新為合肥都市圈。一年後,2017年4月,蕪湖、馬鞍山正式加入合肥都市圈。2019年9月,他成為合肥大都市區的成員。此時,形成了"1加10"的整體格局。這不僅是合肥與周邊城市的互動,放在安徽省的發展趨勢中,更是江淮地區的"大合唱"。

在合肥經濟圈之間你來我戀愛,另一項國家戰略——廬江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于2009年浮出水面。2010年1月,渭江示範區規劃獲得國家正式批複,合肥是核心區之一。合肥經濟圈與廬江市帶,實作了江南與江北"兩關聯"。

長三角作為中國最具活力、綜合經濟實力和創新力最強的地區之一,是中國城市群和大都市區建設的标杆。

同年3月,也是在2010年3月,合肥正式加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委員會。自2003年7月送出申請以來,該票已經制作了七年。但超出預期的是,一旦大門打開,各種更大的好處就會随之而來。

首先,2012年12月,在長江沿岸中央城市經濟協調委員會第15次市長聯席會議上,合肥被确定為繼上海、重慶、武漢和南京之後的第五個城市。2014年9月,國務院釋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導意見》,合肥正式定位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副中心。2016年5月,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三角城市群規劃》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合肥是"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

這個基于時間的垂直軸線演變過程,乍一看令人眼花缭亂,其背後的本質隻有一個,在新的區域經濟棋局中,大都市區是未來發展的主體,這也是不可避免的城市更新,中國的城市化正在進入一個更高的水準。

經過這一系列東西向、南北橫截面,原來合肥的外部影響有限,不僅安徽省"天元",更重要的是,合肥在長三角城市群和長江中遊城市群中間的連接配接點,呈現出"一重挑兩頭"的大格局。這一戰略位置決定了合肥是城東七西的門戶和樞紐,"左右源"有着巨大的移動空間。

太空可以有加速發展,70年來,像全國所有大中城市一樣,合肥經曆了城市空間的擴張、交通樞紐建設、産業結構更新、創新平台建設、内陸開闊高地、全面深化改革......當每一個新的機會來臨時,隻有那些熱衷于抓住機會的城市,"先做主,抓時,快速行動",才能聚集追夢奔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