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新增了五个省会城市,分别是合肥、安徽、郑州、河南、南宁、河北石家庄、海口、海南。1952年合肥首次成为省会时,合肥只是一个外表小巧的县城,被民间昵称为"三五"城市——5平方公里,5万人,5条路。

合肥的知名度在古代中国并不高,这座城市很有名。在安徽周边,南京、杭州、武汉、济南、南昌等省会城市都是历史积蓄较深的城市,都在合肥之上。在当时的安徽,铁路交通枢纽芜湖,长江,似乎更有资格引领安徽的发展。合肥的经济直到1984年才超过芜湖,安庆直到1989年才超过安庆。
有了这样的经济实力开始,70年的梦想"大合肥",实质上就是要破解安徽"大城市缺失之痛"。这不仅是合肥的愿望,也是整个安徽的要求。
大城市的变化
经济数据的好转是中国大城市最直观的印象,作为后发型城市合肥,经济数据的变化更为明显。
据统计,1949年,合肥的经济总量不到1亿元;到2018年,将接近80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6%,实现四大飞跃。
第一次飞跃,从1949年到1975年,26年经济总量突破10亿元,年均增长率7.5%,第二次飞跃,1975-1994年,19年100亿元,年均增长率9.9%;第三次飞跃,1994-2006年,用12年时间就升至1000亿元,年均增长16.3%;2018年达到7822.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2%。从1949年到2018年,它增长了8,691倍。
195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12.46%,当时合肥市区面积只有5平方公里,人口超过5万;这40年也是中国城市化增长最快的40年,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8年的59.58%。它增长了41%,城市人口增长到8.3亿。
数字数字增长的背后,是安徽对省会的追求。因为与其他省市相比,安徽长期缺乏一个强大的中心城市,以及省会城市的集中度和带动效应,将对全省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四川成都等,这些省会城市在全省的凝聚力和辐射力要强得多。
如果将合肥置于省级格局,突破安徽的"大城市之痛",会更加明朗。
从东西向来看,南京、武汉是一个非常大的中心城市,特别是南京都市圈会以马鞍山、芜湖、泸州那为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对合肥造成了挤压。从南北角度看,以郑州北部为中心平原经济区腹地,将被濮阳、泸州等城市纳入;南边的杭州对闽城、黄山等福建南部地区的城市有很强的辐射效应。
于是,安徽省对中心城市的渴望迫切,跃然而出。省会合肥也寄予厚望。
梳理发现,早在1995年,合肥就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建议,当时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29%,即将通过城镇化加速期的门槛。在东部沿海地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和大连、青岛、宁波等首批经济开放城市,正在崛起为明星城市。曾经由这些沿海经济城市建成的工业大户,我国的城市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进入新世纪后,合肥"十一五"规划的定位表现形式是"现代湖滨城市"和"现代湖滨城市"。一个字的区别,不仅是城市空间格局的重构,更是发展境界的提升。"大"也成为70年来外界印象最深刻的城市变化之一,无论是东部沿海城市,还是中西部的追赶城市,都把"大"放在了发展规划的首位,让中国一夜之间涌现出100多个"国际大城市",引起舆论热议。
合肥城市格局大规模开放,2005年是一个转折点,合肥启动了规模最大的"大拆迁"和"大建设";一系列大动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合肥的城市面貌和空间布局。
2011年8月,合肥行政区划调整后,800里寿湖成为合肥"内湖",随后实现"环城-滨湖-临江"三阶段跳城;在空间战略方面,从"141"组到"1331"组。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群组式的空间布局是合肥城市发展的一支绝妙笔。
由于"大馅饼式"的城市扩张已被证明不是一条高质量的道路,合肥的空间布局规划只能是开放的,群组式的布局,由中心主城、子城、新城、卫星城组成不同功能的系统,有效避免了"无大病、无强先衰"的劣势。这已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经典案例,写进了教科书。
现在回想起来,很明显,在2003年至2003年城镇化40%和2011年50%以上期间,合肥抓住了城市扩张的重大机遇,这是中国所有主要城市快速扩张的关键时期。没有城市空间的超前布局,就没有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平台载体。这也是全市新区遍布全国大中城市的背后推力。紧随"土地金融"和房地产开发之后,"起重机械经济"已成为大城市的一贯路径。在咆哮声中,中国城市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大型建筑工地。
但城市空间的扩张只是一个层面,从人口规模来看,区域特大城市首先是大规模的人口集中,这是城市化的重要目的,否则城市就会变成一堆建筑。因此,"大"城市不仅是地理面积的扩大,更是人口的增加。
"特大城市重要性的标志之一是人口,如果一个城市要成为特大城市,它至少需要1000万人。2011年8月,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社会科学协会联合举办了"特大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研讨会,安徽省社会科学协会专家做定量分析时表示,"区域特大城市的基本标志是经济总量超过3000亿元,城市人口超过500万, 建成区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这些关键指标是一个城市能够在一个城市中竞争的最基本条件,这就是城市竞争的现实。在这个特殊的地方,竞争发展的道路上,对先进地位的竞争带来了中国城市格局的激动人心。
搅拌图案
从2006年合肥GDP突破1000亿元开始,合肥在中国的城市坐标系中具有"惊心动魄的存在感",对合肥的普遍评价是"颠覆者",因为合肥引发了省会城市经济排名的洗牌。
但实际上,合肥作为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少的省会城市,直到2000年,总经济总量长期徘徊在全国首府城市第18位,全国城市排名第50位以外。合肥在"省会之间的较量"中一直处于顺风处。首先,与周边六大省会城市南京、杭州、南昌、武汉、郑州和济南相比,合肥的经济总量最小,处于"底部",其次,以2004年开始的中央崛起战略,合肥在中部六省省会,经济总量也是最小的。
这一变化发生在2006年合肥实现1000亿元时,合肥经济总量达到1073.86亿元,超过太原的1013.38亿元。这是合肥经济总量首次长期盘旋,也是第一次走出中央省会城市"底窝"的尴尬,标志着合肥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到2008年,合肥经济总量已连续超过南昌和昆明,领先两位。同时,也出现了重大变化,合肥终于跳出了周边六个省会城市经济垫底的困境,越过南昌,跃居中心城第4位。得益于这两次飞跃,合肥被外界描述为"区域经济格局最活跃的变革者"。
然后,经过五年的努力,合肥的经济在2014年突破了5000亿元,超过了石家庄。到2015年,经济总量超过福州和长春,在全国首都排名第12位。同时,多项核心经济指标进入省会城市前十名,规模在当年工业增加值以上位居全国首都第9位;
从2006年到2015年,刚刚超过10年。在全国的省会城市,经济增长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只有三个城市合肥、贵阳和西宁,合肥是增长最快的。
因此,"合肥速度"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千里之外的太原市政府工作报告,专门写了一段合肥,这在全国极为罕见。2015年6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合肥加速》和《变深看齐齐》两期通讯,解读合肥的发展历程。
时间推进到2016年,合肥经济总量突破6000亿元,2017年突破7000亿元,随后追赶哈尔滨、石家庄、济南,跻身全国省会城市前10名。这种在国家首都城市中争夺先进地位的竞争是独一无二的,城市格局具有显著的"洗牌效应"。一度,"合肥已超过8个省会城市""黑马合肥""合肥现象"在各大媒体平台上占据突出地位。2018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合肥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来最成功的城市之一!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不仅经济总量指数处于首位,合肥的个别指标也在不断推进,特别是反映城市发展质量和内生力量自主创新的主要指标均进入省会城市前十名:在"十二五"期间, 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105家6户,从第12位上升到第7位,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平均每年增长50.93%和47.73%,分别达到16,431个和3,413个。第16位上升到第5位和第10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8%,占全区GDP的3.2%,从第16位上升到第3位。
深圳是中国70年城市化史上最重要的城市。未来,深圳将成为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和领跑者。
"大"不仅在于城市经济的体量,要提升中国的城市体系水平,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辐射驱动能力和外部影响力。这就像下围棋一样,需要三个以上的棋子才能形成"趋势",才能利用动量取胜。因此,中国大城市在自身体量增加的同时,设置了城市群和城区时代。
绘制圆圈以构建组
如果将合肥置于城市系统的维度来分析,又朝哪个方向发展?东面是南京都市圈,西面是武汉都市圈,南面是鄱阳湖周围的城市群,北面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东南是杭州都市圈,西北是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
在这场象棋比赛中,合肥各地围绕南京、武汉、杭州、郑州等特大城市竞相发展,纷纷领先合肥进入"万亿俱乐部"。而且,以这些大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正在"跑马圈",扩大影响力。因此,要实现合肥的崛起,必须建立自己的核心经济圈。
就在2006年,实现"千亿合肥",以合肥为中心的经济圈战略规划正式提出,2009年8月,被认定为"合肥经济圈",周边淮南、六安、巢湖、鹿城4个城市纳入经济圈范围。2008年,河武威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启动,合肥及周边城市在战略布局上形成了"1加6"。到2010年,合肥与阜阳结对合作,形成了以合肥为中心的"1加7"格局。2013年12月,泸州市整体加入合肥经济圈。
2016年4月,合肥经济圈升级为合肥都市圈。一年后,2017年4月,芜湖、马鞍山正式加入合肥都市圈。2019年9月,他成为合肥大都市区的成员。此时,形成了"1加10"的整体格局。这不仅是合肥与周边城市的互动,放在安徽省的发展趋势中,更是江淮地区的"大合唱"。
在合肥经济圈之间你来我恋爱,另一项国家战略——庐江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于2009年浮出水面。2010年1月,渭江示范区规划获得国家正式批复,合肥是核心区之一。合肥经济圈与庐江市带,实现了江南与江北"两联动"。
长三角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综合经济实力和创新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城市群和大都市区建设的标杆。
同年3月,也是在2010年3月,合肥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委员会。自2003年7月提交申请以来,该票已经制作了七年。但超出预期的是,一旦大门打开,各种更大的好处就会随之而来。
首先,2012年12月,在长江沿岸中央城市经济协调委员会第15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合肥被确定为继上海、重庆、武汉和南京之后的第五个城市。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合肥正式定位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2016年5月,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合肥是"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
这个基于时间的垂直轴线演变过程,乍一看令人眼花缭乱,其背后的本质只有一个,在新的区域经济棋局中,大都市区是未来发展的主体,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城市升级,中国的城市化正在进入一个更高的水平。
经过这一系列东西向、南北横截面,原来合肥的外部影响有限,不仅安徽省"天元",更重要的是,合肥在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间的连接点,呈现出"一重挑两头"的大格局。这一战略位置决定了合肥是城东七西的门户和枢纽,"左右源"有着巨大的移动空间。
太空可以有加速发展,70年来,像全国所有大中城市一样,合肥经历了城市空间的扩张、交通枢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平台建设、内陆开阔高地、全面深化改革......当每一个新的机会来临时,只有那些热衷于抓住机会的城市,"先做主,抓时,快速行动",才能聚集追梦奔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