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選購資料産品像逛超市一樣友善

作者:海外網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讓選購資料産品像逛超市一樣友善

2021年11月25日,上海資料交易所成立儀式暨2021上海全球數商大會在滬舉行。新華社記者 方 喆攝

讓選購資料産品像逛超市一樣友善

近日,在貴州省貴陽市,從業人員在中國移動貴陽資料中心機房内巡檢。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攝

讓選購資料産品像逛超市一樣友善

圖為從業人員在河北省廊坊市開發區智慧城市大資料平台實時監測人流密度、車流密度、人流遷徙等情況。趙永輝攝(人民圖檔)

1月3日,上海資料交易所正式營運;

1月13日,廣州資料交易所上線全國首個行業資料指數釋出平台;

……

2023年伊始,資料要素市場活躍。2022年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構資料基礎制度更好發揮資料要素作用的意見》(簡稱“資料二十條”)對外釋出,系統性布局了資料基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加速了資料流通交易和資料要素市場發展。各地正積極推進資料交易場所建設,優化交易環境,讓選購資料産品像逛超市一樣友善快捷。

“‘資料二十條’出台後,企業擁抱資料要素市場的積極性明顯提升。”上海資料交易所研究院院長、複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黃麗華向記者表示,中國将更充分發揮海量資料規模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

企業參與熱情高漲

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資料交易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尤其是“資料二十條”出台後,進一步推動了公共資料、企業資料、個人資料合規高效流通使用。

前不久,廣東省深圳市一家電子元器件制造商向銀行申請續貸。甯波銀行深圳分行考察企業經營狀況時發現,其當季經營流水出現下滑。為全面了解企業實際生産營運狀态,甯波銀行深圳分行借助一款名為“電力看征信”的資料産品,對該企業用電等經營情況進行綜合分析。

“電力看征信”是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自主研發的電力資料産品。該産品從海量電力資料中提取出企業用電狀态、電費繳納、用電量、違約行為等4大類23項征信名額,幫助銀行等金融機構從新的次元考察企業的信用情況,支撐征信機構開展貸後預警、空殼企業識别、信貸反欺詐、授信輔助等業務。

借助“電力看征信”,甯波銀行深圳分行查明,這家電子元器件制造商隻是出現短暫經營困難,但整體經營狀況良好,于是準許了企業的續貸申請。“接入‘電力看征信’資料産品後,我們将企業電力資料納入風控管理系統,提升了授信的精準度和服務效率。”甯波銀行深圳分行副行長趙桦說。

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資訊中心副總經理龐甯向記者表示,“電力看征信”資料産品自面世以來市場反應良好,為深圳市地方征信平台、深圳市寶安區工信局“一鍵秒批”平台以及甯波銀行深圳分行、度小滿等金融機構提供了服務。

今年1月,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釋出的《大資料白皮書(2022年)》指出,中國大資料産業規模高速增長,2021年增加到1.3萬億元,複合增長率超過30%。白皮書還指出,目前,企業參與資料流通的熱情高漲,資料流通的供需方從金融、網際網路行業向其他行業擴充,交通、醫療、政務、氣象等行業和場景的資料需求逐漸顯現。

中國移動基于海量業務資料,面向金融行業客戶推出“乾坤大資料”産品,應用于風險管控等業務領域;上海市氣象局推出資料産品“海洋氣象傳真圖”,為使用者提供準确的海平面氣壓場、風場、台風路徑等預報,使船舶能夠提前規避高風險區……

為進一步激活資料要素潛能、豐富資料應用場景,“資料二十條”提出,“結合資料要素特性強化高品質資料要素供給”“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資料要素市場建設”。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院長餘曉晖認為,“‘資料二十條’針對公共資料,明确授權營運,按用途加大公共資料供給使用;針對企業資料,強化供給激勵,發揮國有企業帶頭作用。這些制度設計将極大提升資料供給。”

隐私保護能力增強

資料流通交易要以隐私保護為前提。“資料二十條”明确提出,“推動個人資訊匿名化處理,保障使用個人資訊資料時的資訊安全和個人隐私。”“資料二十條”鼓勵公共資料在保護個人隐私和確定公共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原始資料不出域、資料可用不可見”的要求,以模型、核驗等産品和服務等形式向社會提供。

地下管線對城市建設和管理至關重要。如何在保障資訊安全的情況下,實作地下管線資料共享,充分發揮地下管線資料作用?廣州市是廣東省加強城市地下管線資訊脫敏試點城市,1月8日,廣州市南沙區完成7800公裡地下管線資料脫敏處理和檢查,将這些資料接入智慧廣州時空大資料平台,實作線上共享服務。脫敏後的地下管線資料将有力支撐智能電網、智能氣網和智能供排水保障系統建設。

資料的大規模流通應用對資料安全相關技術提出更高要求。業内人士表示,在資料加工等環節,可通過隐私計算進行分析、模組化,在資料不對外洩露的前提下實作資料分析計算;在資料調用等環節,可利用區塊鍊技術實作全鍊條監管。

對隐私保護的需求催生出資料安全産業。今年1月,工信部、國家網信辦、國家發改委等16部門印發《關于促進資料安全産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資料安全産業基礎能力和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資料安全産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建成5個省部級及以上資料安全重點實驗室,攻關一批資料安全重點技術和産品,加速資料要素市場培育和價值釋放。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調查顯示,自2018年以來,大資料、人工智能、區塊鍊、雲服務等類型的企業紛紛入局隐私計算賽道,累計孵化出100餘款産品,廣泛應用于金融、通信、網際網路、醫療、政務等領域。

交易場所建設火熱

資料交易需要有平台支撐,各類資料交易場所應運而生。“資料二十條”提出,“統籌建構規範高效的資料交易場所”,“鼓勵各類資料商進場交易”。

停車難是各大城市普遍面臨的問題。一些導航軟體嘗試為市民提供實時停車資訊,友善市民快速找到空閑泊位。提供停車導航服務的基礎是掌握精準的泊位資訊。“随申行”看到了這一市場需求。作為上海市綠色出行一體化平台,“随申行”覆寫上海登記備案的所有停車場(庫)和泊位,可獲得共計4700多個停車庫、89萬個泊位的資訊。“随申行”對公共停車場資訊進行衍生加工計算後,推出“城市智慧泊車”資料産品,面向導航軟體提供商、停車服務商等提供精準、全面的智慧停車資訊。

2022年底,“城市智慧泊車”在上海資料交易所挂牌并成功簽約。“資料時代湧現出一批像‘随申行’一樣的‘數商’,他們通過對資訊進行深度加工分析,形成了一批高價值資料商品和服務。”上海資料交易所總經理湯奇峰說,“2022年,上海資料交易所累計挂牌資料産品近1000個,資料産品交易額超過1億元。經曆一年多試運作,上海資料交易所于今年1月3日轉入正式營運。随着市場培育趨于成熟,2023年場内交易額有望突破10億元。”

資料交易所的職能不僅在于撮合交易,更重要的是為解決交易過程中的效率、合規、安全、信任等問題提供平台。

2022年7月,通過北京國際大資料交易所,北京海天瑞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禾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完成了一筆人工智能算法訓練資料産品交易。這兩家企業都是北京國際大資料交易所的合作夥伴。了解到海天瑞聲在資料領域的綜合實力後,禾多科技決定與其開展合作。在産品交易過程中,北京國際大資料交易所對資料交易主體、資料來源、交易産品、資料用途等進行了合規稽核。“我們要研判這些人工智能訓練資料的來源是否合規,資料産品傳遞後的用途是否正當等。”北京國際大資料交易所相關負責人郎佩佩說。

2021年以來,國家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等密集出台,各類資料交易場所建設火熱。

作為全國第一家以大資料命名的交易所,貴州省貴陽大資料交易所已累計入駐資料商451家,累計撮合交易157筆,交易金額3.82億元。“2022年我們上線了氣象資料專區、電力資料專區和政府資料開放專區,2023年将持續建立金融、交通、算力等資料專區。”貴陽大資料交易所總經理葉玉婷說。

2021年底,海南省資料産品超市正式上線。截至目前,已引入阿裡雲、中國銀聯、招商銀行、科大訊飛等300多家企業入駐,建立起7個主題庫。海南省資料産品超市總經理陳文思介紹,“我們打造了‘前店後廠’模式。前店是交易門戶,具備豐富的資料産品,購買方可友善快捷地購買資料産品與服務。後廠是開發平台,有效實作資料歸集、資料産品開發、資料交易流通和資料安全保障。”

近日密集召開的地方兩會上,很多省份将建設資料交易所、發展數字經濟列為2023年重點任務。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援廣州、深圳資料交易所建設,加強資料資源的整合歸集、共享利用,強化網絡安全和資料安全保護。内蒙古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資料資源交易機構和資料開發利用平台,大力發展資料加工處理、分析應用、流通交易等産業。山西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發展技術和資料市場。

目前,資料要素市場發展勢頭強勁。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副主任王建冬表示,未來的目标是培育全國統一資料大市場,包括國家級資料交易所、區域資料交易中心、行業資料交易平台、資料商、資料供需方、第三方服務機構等,通過完整的生态推動資料産業蓬勃發展。(本報記者 潘旭濤)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2月07日 第 05 版)

繼續閱讀